该说的“南京大屠杀”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i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周,日本城市“名古屋”在中国前所未有的知名,这并非因为它的風光旖旎,工业发达,而是它的市长河村隆之说了一句很让中国人生气的话:“所谓的‘南京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有些日本人不承认南京大屠杀,这个不算新闻。但让中国民众不爽的还有:当南京访日代表团团长在听到河村的话后,竟然没有当场反驳,而是“圆滑地”转移了话题。
  当然,后来南京市方面还是有反应的,而且是一天三反应:驳斥、指责、断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南京市政府的决定表示理解和支持。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在会见来访日本外务省官员时,也表达了中方的“强烈不满”,敦促日方以史为鉴,正确认识和对待日本侵华历史,维护中日关系政治基础。
  日本政府对河村言论,表现的是另一种“理解”。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藤村修说,当年日军在南京杀害非战斗人员和进行抢夺的行为是不容否定的,但两国地方政府之间的问题,日本政府不便介入。
  不熟悉对方国家政治运作架构的中日民众,想必都对彼此政府间的这一连串举动难以理解。在南京代表团发表的《说明》中提到:“会面结束后,名古屋市国际交流课的官员一再解释:实在对不起,河村市长发表这样的言论,只代表他个人,不能代表市政府。”
  看来南京市并不太相信这个说法,不然也不会跟名古屋市“断交”。在这方面,中方的反应往往是强硬的、充满感情的、一步到位和不容分辩的。日本民众大概会觉得我们反应过度了,但中国民众都知道这是正常的反应。因为政府的表态既是针对日本,也是国内的需要。日方也是如此。
  在中国民众心中,南京大屠杀已成日军侵华的典型罪例。但30年前还不是这样。研究抗战史的民间人士王锦思,在他尚未出版的书稿《发现抗战》中,叙述了南京大屠杀是怎样从国人心中消失,又一步步走回来的。
  1946年6月,南京市临时参议会遵照蒋介石指示,成立了“南京大屠杀案敌人罪行调查委员会”,这是“南京大屠杀”提法最早的由来。
  后来相关调查也中断了,“文革”时,南京大屠杀遗址毁坏殆尽。1982年,在日本篡改教科书的刺激下,中国学者正式提出对南京大屠杀进行研究;1983年,第一次提出修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深刻地说:“没有日本否定历史,还没有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南京大屠杀史料民间收藏第一人吴先斌认为,日本南京大屠杀研究者是中国的10倍。据说日本右翼掌握大量史料,声称要来南京辩论。我们常说的“南京大屠杀死难人数30万以上”,精确不到万位,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哭墙”上的遇难者姓名也只有10311个。而日本广岛公布原子弹受害死难者共253008人,精确到个位,名单详细记载。
  回到“河村隆之”事件上来。俗话说“堵不如疏”。名古屋与南京结为友好城市已经34年,河村也不是第一次发表此类言论了。此事经报道后,国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研究者纷纷出来表态,认为“众多历史材料、证据都印证了南京大屠杀史实,任何人无法否认”。既如此,我方不妨在这场风波过后,邀请名古屋市官员、市民自费到南京来,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访问大屠杀的幸存者及遗属们,邀集中国的南京大屠杀研究专家与其座谈、辩论,以事实和证据驳斥河村谬论,那样,事情可能就会朝好的方向发展。
其他文献
猞猁是最耐寒的猫科动物,熟悉它的人并不多。幼年时期的长相跟小猫无异,成年的它却有着猎豹般的狂野气质。尖尖的耳朵、粗短的尾巴再加上有点“比例失调”的身材,感觉是那么独特。  猞猁档案  姓名:猞猁(俗称野狸子)  英文名:Lynx  寿命:野外平均寿命13年,人工饲养环境下可达20年以上。  性格:敏感,诡秘莫测  体重:20~30千克(差不多一只魁梧哈士奇的大小)  食谱: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