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占生,诗人,评论家,三毛部落成员。曾任河南文艺出版社总编辑,编审,郑州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河南当代文学学会会长,著名诗歌理论评论家。
我在来到咱们研修班之前呢,看了大家在朋友圈里发的很多东西。他们更多讲经验。我听佩甫讲过几次,他特别实在。他会把特别细微的东西如何转换成艺术,他能从各个地方捕捉到哪些东西重要,影响到他的心理,让其发生变化。作家最重要一点就是心灵发生的变化,以及心灵变化对价值观发生的变化,这会让你产生巨大的创作力量,你会因此做出更积极更有价值的判断。
我今天从学院派的角度讲新诗的渊源。
一件事最重要的就是追根溯源。你的认识是否是真实的。再一个,你对当下的判断,是否有价值。它发展是对的是错的,那还是要从源头说起。
诗歌如果追根溯源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一个是,诗歌这种文体,仅仅用情够不够;二是新诗草创时期经历的困惑,以及我们对当下诗歌创作应该持什么方向。
诗歌为什么源于情
作为一种文体,诗歌成熟最早,形式感最清楚。它不同于一般的语言,它有着最经典的让我们区别于其它东西的一个特色,用形式感很强的方式。诗歌语言是局限在某种形式之内的。
你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学院派就要追根寻源。为什么要这样?形式语言怎么来的?这就跟我们所说的情有关系。
情是一种化学元素。
星星流跑了,大人物没了。地上的细节与天空的星星,这样的对应关系,因此有了四季,
时间行走没有声音。发现天之后,地上人要与天说话。离得很远,要找说话的方式,这就是古诗词里面舞的发生和歌的发生。操牛尾而舞,诗、乐、舞一体。台子上,一边舞蹈一边唱歌。说着说着,成了唱,唱着要拖长,于是有了长音。这时候诗歌出现了。
但又有台子的限制,语言形式的限制。这就是诗歌在形式上的发生。
用这种方式与它遥远的对象说话,后来慢慢转化为对日常生活的描述,这是《诗经》的发生。
鲁迅曾经说,诗起源于劳动。比如夯歌,有说起源于劳动,有说是歌舞对天说话,对劳动崇拜,对神敬仰。但无论是哪种,都必须有一种共同的、协调一致的节奏感,有自己特殊的形式感,而且不同于日常语言。如果你意识里面不清晰诗歌是有特殊形式要求的作品,你可能搞不好。你首先要意识到的是它的形式感。
接着我们说内容。从内容上来说,诗歌是不是局限于一般的情感?或者说可能与情感有直接关系,而且记录范畴,不受任何约束?比如老子对天对理想世界的思考和倾诉,小说做不到。同样,小说能做到的是对日常生活的描述。诗歌的内容有它自己的无限性,可以是思考的,也可以是一般的描述、议论、记录。但不管哪种形式,用什么内容,必须是特殊形式下进行的记录。
思想上不能有任何禁区
新诗和旧体诗的区别,最主要的就是形式。为什么?比如,《诗经》里最早的一首诗,本能里面的最早的是《关雎》。中国新诗的第一首诗,从写作时间上来谈,是胡适的《蝴蝶》,写于1916,发表于1917,《新青年》3卷2号。
有人说《关雎》不是爱情。但恐怕不是那个样子。它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人最直接的情感冲动。打破了那个时期对爱情的禁锢。
新文化运动的第一要义是自由。人的解放,不是为了政党。要获得创作成就,作家自身思想必须自由,自我。当时自由有两个重要内容,一个是爱情,平等自由的爱。第二个就是女性解放,作为中国自由的最重要标尺。
五四新文化运动最早的发动者和倡导者是胡适,他也是白话文诗最早的倡导者。
文学的三个重大变化,白话诗、白话小说、戏曲转化为话剧,最主要的目标就是活的自由,让人,让文化。这是最早的贡献,即充分的心理自由。
鲁迅的一生追求思想解放,而不是政治冲突。
胡适的一生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思想上的解放。
生活中可以有界限,有规矩,但思想上不能有任何禁区。
学者是无所畏惧的。如果你有所畏惧,面对你的研究对象,你产生了畏惧思想,你怎样研究。学者是没有任何崇拜的。你仰视的过程就没有办法做科学判断。真正的学者必须正视。
一个作家也是这样,你必须认真体验和体会这个世界最本真、最真实、最有当下价值的东西。任何的美都是在自由的想象思考下才可能获得的。
形式创造与文化启蒙
创作刚开始都需要一个过程性的对某种东西的追求,包括模仿。中国新诗从开始时期也是经历了这样的模仿,后来有了对模仿的困惑,再后来产生了具有民族特征和渊源的、有自我个性的诗歌。
新诗这个时期,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其他民族的认可,这种现象很值得思考。因为中国的诗歌停滞了很长时间,在内容与形式上。比方说中国的诗歌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都要有音乐的节律。先有乐,后有词。元之后,包括明清,再也没有创造性的东西。尤其是清,使中国文化有了大的断裂。
明代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很多。新的现代科技出现,明抓住机会,很多科技进入中国,中国也传达到世界各地。清的很大贡献是它的疆土的扩大,没有清,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版图。 但是文化的保守主义,也是在清。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动荡的,世界动荡。为什么?因为当时蒸汽机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交通方式,扩展了人类的视野。
在这个时候,中国本应继续开放,但科技突然停滞了,经济发展停滞了,文化停滞了。在整个世界进入工业社会的时期,中国的发展步调还处于农耕社会。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是性质变化,人们交流的语言工具发生了变化。舒婷曾经写过一首诗叫《流水线》,通过流水线可以复制大量产品。卓别林《摩登时代》里面也有些流水线场景,都是工业社会的标致。
人类创造了工业文明,这个文明又管制了人。让你变成了机械的物质,人不再是活生生的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庸。文学家在这个时候发现了世界的变化。人在这个时候不再是自由自在的人,而是鋼铁性的,失去了自己的本性。这是人自身让自己失去的。批判现实主义。 诗歌的现代派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中国的诗歌和中国的文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展现的。我们还停留在古典诗词的范畴,但突然国门洞开,我们又开始向西方学习。
早期的诗人进行的是双重任务,形式创造和文化启蒙。直到今天为止,也没有完成。
思想启蒙大家不缺失,顶多是敢不敢有创造性,或者说更前卫。作为一个作家,思想上肯定要比普通人更靠前。尤其河南作家,最缺失的是形式创造。
把人类命运放入其中
在文学上用白话文的方式,太水。怎么办?怎样才能更有味道,在日常叙事中产生中国古诗的韵味?象征出现了。
最早是周作人写的诗。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首有叙事情节,有更多象征意义的诗。散文诗、叙事诗、现代诗都把它作为源头。周作人在这一时期,从理论上提出人的文学。
另一个流派是创造社,以郭沫若为主。自由创造使得郭沫若青春时期有那么大的创造与奉献,他把中国的白话提升到自由诗歌的程度。比得上美國的惠特曼。要知道,惠特曼是美国自由诗歌的代表。
郭沫若引用了浪漫主义,让自己天马行空,形式上彻底解放。在关注现实的时候,他还关注了中国诗的现代一面。一个是流线,一个是个体。
郭沫若说,从自己出发,走向远方。胡适,从世界出发,走向远方。一个是从表象,一个是从内心。更推进一步的是闻一多。郭沫若和胡适的诗歌都单调。闻一多提出,让诗从心回到形式感去,提出三维理论,他主张新格律诗的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中国的民族气派在新诗的行驶中出现,一步一步靠近事物的本质。让中国新诗与世界同步的是李金发。新格律诗成为一种元素,李金发引进了法国象征派,这让中国诗由修辞性象征转化为艺术的和人性的象征。
赋比兴有一点点象征味道。中国的象征只是修辞手段。李金发的出现让象征不再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是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比较复杂,不再是直接的表述,而是把你的思想转移到某种物体之中,转喻,也叫隐喻。这才使得中国的诗与世界同步,让中国诗人必须具备另一种历史。人在世界的位置是什么,这是李金发的贡献。
接下来是以艾青为首的流派,古体诗一般的意境,超越日常生活的意境,把人类命运放入其中。新诗也好,旧体诗也好,在艺术上都在追求自己的个性。
写的每一个东西必须有自己的艺术追求,最前沿的,最时代的(形式感),要有艺术的技术。我曾经写过《一地月光》,这是我人生第一次记忆。在月光下看我家人,他们都在月光下出现。还有《竹篮子》,写女人回娘家。这里面需要表达的东西要想透,语言本身就得带有身体的血肉感。不管写篮子也好,写人物也好,里面的毛驴也好,都跟人的身体有关。有血有肉,有欲望。要有人间烟火气,最深的感受就是要写进生活的细节,有实质,有质感。
这是艺术上的皈依。所以说,文学的形式和内容达成默契,还需要很漫长的路要走。
我在来到咱们研修班之前呢,看了大家在朋友圈里发的很多东西。他们更多讲经验。我听佩甫讲过几次,他特别实在。他会把特别细微的东西如何转换成艺术,他能从各个地方捕捉到哪些东西重要,影响到他的心理,让其发生变化。作家最重要一点就是心灵发生的变化,以及心灵变化对价值观发生的变化,这会让你产生巨大的创作力量,你会因此做出更积极更有价值的判断。
我今天从学院派的角度讲新诗的渊源。
一件事最重要的就是追根溯源。你的认识是否是真实的。再一个,你对当下的判断,是否有价值。它发展是对的是错的,那还是要从源头说起。
诗歌如果追根溯源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一个是,诗歌这种文体,仅仅用情够不够;二是新诗草创时期经历的困惑,以及我们对当下诗歌创作应该持什么方向。
诗歌为什么源于情
作为一种文体,诗歌成熟最早,形式感最清楚。它不同于一般的语言,它有着最经典的让我们区别于其它东西的一个特色,用形式感很强的方式。诗歌语言是局限在某种形式之内的。
你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学院派就要追根寻源。为什么要这样?形式语言怎么来的?这就跟我们所说的情有关系。
情是一种化学元素。
星星流跑了,大人物没了。地上的细节与天空的星星,这样的对应关系,因此有了四季,
时间行走没有声音。发现天之后,地上人要与天说话。离得很远,要找说话的方式,这就是古诗词里面舞的发生和歌的发生。操牛尾而舞,诗、乐、舞一体。台子上,一边舞蹈一边唱歌。说着说着,成了唱,唱着要拖长,于是有了长音。这时候诗歌出现了。
但又有台子的限制,语言形式的限制。这就是诗歌在形式上的发生。
用这种方式与它遥远的对象说话,后来慢慢转化为对日常生活的描述,这是《诗经》的发生。
鲁迅曾经说,诗起源于劳动。比如夯歌,有说起源于劳动,有说是歌舞对天说话,对劳动崇拜,对神敬仰。但无论是哪种,都必须有一种共同的、协调一致的节奏感,有自己特殊的形式感,而且不同于日常语言。如果你意识里面不清晰诗歌是有特殊形式要求的作品,你可能搞不好。你首先要意识到的是它的形式感。
接着我们说内容。从内容上来说,诗歌是不是局限于一般的情感?或者说可能与情感有直接关系,而且记录范畴,不受任何约束?比如老子对天对理想世界的思考和倾诉,小说做不到。同样,小说能做到的是对日常生活的描述。诗歌的内容有它自己的无限性,可以是思考的,也可以是一般的描述、议论、记录。但不管哪种形式,用什么内容,必须是特殊形式下进行的记录。
思想上不能有任何禁区
新诗和旧体诗的区别,最主要的就是形式。为什么?比如,《诗经》里最早的一首诗,本能里面的最早的是《关雎》。中国新诗的第一首诗,从写作时间上来谈,是胡适的《蝴蝶》,写于1916,发表于1917,《新青年》3卷2号。
有人说《关雎》不是爱情。但恐怕不是那个样子。它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人最直接的情感冲动。打破了那个时期对爱情的禁锢。
新文化运动的第一要义是自由。人的解放,不是为了政党。要获得创作成就,作家自身思想必须自由,自我。当时自由有两个重要内容,一个是爱情,平等自由的爱。第二个就是女性解放,作为中国自由的最重要标尺。
五四新文化运动最早的发动者和倡导者是胡适,他也是白话文诗最早的倡导者。
文学的三个重大变化,白话诗、白话小说、戏曲转化为话剧,最主要的目标就是活的自由,让人,让文化。这是最早的贡献,即充分的心理自由。
鲁迅的一生追求思想解放,而不是政治冲突。
胡适的一生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思想上的解放。
生活中可以有界限,有规矩,但思想上不能有任何禁区。
学者是无所畏惧的。如果你有所畏惧,面对你的研究对象,你产生了畏惧思想,你怎样研究。学者是没有任何崇拜的。你仰视的过程就没有办法做科学判断。真正的学者必须正视。
一个作家也是这样,你必须认真体验和体会这个世界最本真、最真实、最有当下价值的东西。任何的美都是在自由的想象思考下才可能获得的。
形式创造与文化启蒙
创作刚开始都需要一个过程性的对某种东西的追求,包括模仿。中国新诗从开始时期也是经历了这样的模仿,后来有了对模仿的困惑,再后来产生了具有民族特征和渊源的、有自我个性的诗歌。
新诗这个时期,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其他民族的认可,这种现象很值得思考。因为中国的诗歌停滞了很长时间,在内容与形式上。比方说中国的诗歌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都要有音乐的节律。先有乐,后有词。元之后,包括明清,再也没有创造性的东西。尤其是清,使中国文化有了大的断裂。
明代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很多。新的现代科技出现,明抓住机会,很多科技进入中国,中国也传达到世界各地。清的很大贡献是它的疆土的扩大,没有清,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版图。 但是文化的保守主义,也是在清。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动荡的,世界动荡。为什么?因为当时蒸汽机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交通方式,扩展了人类的视野。
在这个时候,中国本应继续开放,但科技突然停滞了,经济发展停滞了,文化停滞了。在整个世界进入工业社会的时期,中国的发展步调还处于农耕社会。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是性质变化,人们交流的语言工具发生了变化。舒婷曾经写过一首诗叫《流水线》,通过流水线可以复制大量产品。卓别林《摩登时代》里面也有些流水线场景,都是工业社会的标致。
人类创造了工业文明,这个文明又管制了人。让你变成了机械的物质,人不再是活生生的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庸。文学家在这个时候发现了世界的变化。人在这个时候不再是自由自在的人,而是鋼铁性的,失去了自己的本性。这是人自身让自己失去的。批判现实主义。 诗歌的现代派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中国的诗歌和中国的文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展现的。我们还停留在古典诗词的范畴,但突然国门洞开,我们又开始向西方学习。
早期的诗人进行的是双重任务,形式创造和文化启蒙。直到今天为止,也没有完成。
思想启蒙大家不缺失,顶多是敢不敢有创造性,或者说更前卫。作为一个作家,思想上肯定要比普通人更靠前。尤其河南作家,最缺失的是形式创造。
把人类命运放入其中
在文学上用白话文的方式,太水。怎么办?怎样才能更有味道,在日常叙事中产生中国古诗的韵味?象征出现了。
最早是周作人写的诗。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首有叙事情节,有更多象征意义的诗。散文诗、叙事诗、现代诗都把它作为源头。周作人在这一时期,从理论上提出人的文学。
另一个流派是创造社,以郭沫若为主。自由创造使得郭沫若青春时期有那么大的创造与奉献,他把中国的白话提升到自由诗歌的程度。比得上美國的惠特曼。要知道,惠特曼是美国自由诗歌的代表。
郭沫若引用了浪漫主义,让自己天马行空,形式上彻底解放。在关注现实的时候,他还关注了中国诗的现代一面。一个是流线,一个是个体。
郭沫若说,从自己出发,走向远方。胡适,从世界出发,走向远方。一个是从表象,一个是从内心。更推进一步的是闻一多。郭沫若和胡适的诗歌都单调。闻一多提出,让诗从心回到形式感去,提出三维理论,他主张新格律诗的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中国的民族气派在新诗的行驶中出现,一步一步靠近事物的本质。让中国新诗与世界同步的是李金发。新格律诗成为一种元素,李金发引进了法国象征派,这让中国诗由修辞性象征转化为艺术的和人性的象征。
赋比兴有一点点象征味道。中国的象征只是修辞手段。李金发的出现让象征不再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是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比较复杂,不再是直接的表述,而是把你的思想转移到某种物体之中,转喻,也叫隐喻。这才使得中国的诗与世界同步,让中国诗人必须具备另一种历史。人在世界的位置是什么,这是李金发的贡献。
接下来是以艾青为首的流派,古体诗一般的意境,超越日常生活的意境,把人类命运放入其中。新诗也好,旧体诗也好,在艺术上都在追求自己的个性。
写的每一个东西必须有自己的艺术追求,最前沿的,最时代的(形式感),要有艺术的技术。我曾经写过《一地月光》,这是我人生第一次记忆。在月光下看我家人,他们都在月光下出现。还有《竹篮子》,写女人回娘家。这里面需要表达的东西要想透,语言本身就得带有身体的血肉感。不管写篮子也好,写人物也好,里面的毛驴也好,都跟人的身体有关。有血有肉,有欲望。要有人间烟火气,最深的感受就是要写进生活的细节,有实质,有质感。
这是艺术上的皈依。所以说,文学的形式和内容达成默契,还需要很漫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