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强调多学科融合的STEAM教育慢慢成了很多教师研究的重点。STEAM教育起源于美国,我们不禁要思考:如何让它在中国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基于STEAM教育理念,怎么开发初中物理课程是物理教师要思考的问题之一。物理学科在观察中产生问题,并在实验探究中得以解决。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物理教学要融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融合相关联的学科知识,并将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这样更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STEAM教育;融合;问题解决;自主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14-0042-02
随着科学知识体系日渐稳定,形成了相对稳固的共识,科学知识广泛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帮助人们解决了大量的难题,在科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同时,也给下程与技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很多专家学者继而提出了技术素养,从一定程度上说,科学教育需要打破单学科对问题解决的界限,让学习不再是学习过往的知识和经验,而是要让学生的学习面向未来、面向人们生活实践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需要人们具备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这个考量,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要改变观念,要让问题解决、自主实践探索、多学科渗透贯穿于我们的教学。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学技术、学方法。本文以苏科版教材八年级上册《光的色彩 颜色》为例,尝试让学生经历生活体验和动手实践,揭开色彩和颜色的奥秘。
一、以问题为核心,优化教学结构
首先,“光的色彩”从科学内容来看,需要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白光的色散、色光的混合、光的三原色、物体的颜色、光的能量。为了避免学习知识的孤立与整体内各部分内容不能构建起联系,笔者采取了知识整合模式,将要解决的问题融人与真实世界相关联的情境中,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解决问题,从而自主探索习得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自我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内容较为分散,要找到各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点和整合点,将分散的学科知识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并将其逻辑化、结构化。通过将学科内容改组成以问题为核心的项目,并通过任务驱动,通过动手实践合作完成。对新课的引入,笔者采用功率为2000毫瓦的蓝色激光笔照射红色气球使其爆炸,实验现象剧烈,声响很大,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地吸引住了。结合生活中的体验开展教学,学生对光的能量获得更直观的认识。由于实验的震撼性,学生都想再看一次,这时,教师演示蓝色激光照射蓝色气球,气球没有爆炸,继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蓝色激光不能使蓝色气球爆炸呢?此实验的设计将光的能量与物体的颜色进行了融合,学生观察到了蓝色激光能够引爆红色气球,却不能引爆蓝色气球,光的能量都是一样的,为什么蓝色气球就不能爆炸呢?为后续物体的颜色探究埋下了伏笔。同时,对于光的能量,学生生活中都有了一定的体验,比如晒太阳很暖和,但是光的能量有多强,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学生不是很清楚。通过实验让他们在认知冲突的情况下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后续自主探究奠定了基础。由蓝色激光介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尝试列举生活中还有哪些自身发光的物体。学生列举有白色的太阳光、蓝紫色的闪电、黄色的烛焰、淡蓝色的煤气火焰等。通过学生列举的不同光源,自然过渡到不同光源发光颜色不同,引导学生思考:白光是最单纯的光吗?基于学生小学科学里涉及的三棱镜色散太阳光,教师为了使实验不受天气影响,给学生准备了可聚光的白光手电筒和三棱镜,让学生在教室里尝试色散白光。通过学生分组合作,纷纷在白墙壁上或者白色的天花板上找到了美丽的“小彩虹”,但是仔细观察,只能大概看到四五种色光,不能像太阳光那样呈现出七色光,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手电筒发出的白光为人造光,只能接近白光成分,没有太阳光成分多。但是,实验的过程和牛顿于1666年所做的色彩实验是一致的,学生也都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对物理学史中关于光的色散也有一定的了解,学生知道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所做的实验、经历的实验历程和过去伟大的科学家所做的实验是一致的。
二、融合生活体验,自主实验探究
由三棱镜将白光色散成多种色光,提问:“有没有一种简单的办法,可以获得一种色光?”生活中都知道墨镜能起到滤光的作用,结合生活体验,如果让白光通过有色滤光片,是否能获得一种色光呢?接着发给学生需要的红、绿、蓝三种滤光片,让学生自主尝试,分别获得了红、绿、蓝三种单色光。笔者也自制了一个暗盒,暗盒内贴有银灰色的反光膜,让过滤的色光在暗盒中形成一个明显的有色空间,便于学生观察。结合演示实验和自主探究,得出结论:有色滤光片能够通过与自身颜色一样的色光,其他颜色的光全部被吸收。这里,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滤光片获取单色光的方法,继续巩固,进一步加强认知的结构化。用屏幕展示复合图形(笑脸和哭脸)(如图1),让学生体验分别用红、蓝滤光片获取笑脸和哭脸的图案,在体验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让学生获取了学习的乐趣。学生通过实验和自主体验不难发现: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其能透过的色光颜色决定的。此处,把获取单色光和透明物体的颜色做一个融合,以获取单色光的方法,促进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自主体验探究,让思考的问题在脑海中结构化。基于生活体验,再展示一种可控变色夜灯(七种色光模式)。这个物体生活中很常见,但是让学生扒开灯罩,他们会惊奇地发现里面只有红、绿、蓝三种灯泡,由此,自然而然地猜想:通过三种色光的组合模式获取其他色光,水到渠成地找到了色光的混合方法。教师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使用色光混合仪分组合作探究,得出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的结果。同时,得益于这三种色光能够按一定比例自由混合成其他色光,对光的三原色理解也更加深刻。
三、源于生活思考,任务驱动设计
光源发光能被人看到,非光源物体反射光也能被我们看见。由此向学生提问:“生活中的物体在白光的照射下,为什么都能呈现出本身的颜色呢?”将物体颜色与光的反射结合起来,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会将看到的颜色和光的反射結合起来,产生有依据的猜想:物体将白光中的七色光有选择地吸收或反射。要想验证猜想,就必须进行实验探究,区别于平常物理教师的演示实验,这里,笔者带领学生一起思考我们需要的实验,并根据需要自主设计。首先明确任务,需要用不同的色光照射有色物体,同时尽量减少环境光线的干扰,我们需要设计一个暗盒(如图2),为了减少外界光线对实验的干扰和方便观察,正对面用单向透光膜密封,单向透光膜透光率只有20%(能够有效阻挡外界光线)。考虑取材方便,暗盒使用购物时遗弃的纸盒,内里贴有黑色吸光纸,这样符合要求的实验环境就有了。但是有一个问题:被观察物体用什么颜色实验效果更佳?考虑到跟单色光的色彩匹配,物体颜色以标准色彩为主。我们确定用蓝色毛巾上面插有鲜红的玫瑰花作为观察物体。有了设计方案,提供相应的材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完成暗盒的制作。最后学生分组合作,分别用白、红,蓝三种色光照射观察物体:
1.用白光照射物体,观察到红色花朵和蓝色底座。
2.用蓝光照射物体,观察到蓝色底座,花朵区域是黑色。
3.用红光照射物体,观察到红色花朵,蓝色底座变成黑色。
通过对记录的实验现象的分析发现,红花只能反射红光,吸收其他色光;蓝色底座只能反射蓝光,吸收其他色光。学生自主生成结论: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与其自身颜色一样颜色的色光,其颜色由其反射的色光颜色决定。经历以上过程,我们不仅完成了对知识的学习,同时经历了实验的设计和探究,这种探究是基于真实情境的富有意义和内涵的,让学生学习物理不再被动,学习变得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有时,在教学过程中,不妨从学生生活体验人手,融合他们的生活认知。这就需要教师准确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在内容编排的时候找到各部分内容的交叉点。把融合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把学习设计在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各种问题情境中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促进其元认知的发展;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最终掌握蕴含于问题之中的知识以及支持问题解决的知识。在此,笔者认为,问题是STEAM课程整合的㈩发点和整合点,多样化的问题载体会触发多样化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多一份尝试,就多一份收获。
[参考文献]
[l]卞志荣,刘琦,薛丽娟.基于学习进阶理论下的原始问题教学设计策略研究[J].物理教师,2017(6):9-14.
[2]窦瑾,试论组织物理教学内容的目的、依据和基本要求[J].物理教师,2016(4):10-12.
(责任编辑 易志毅)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9年度立项课题《STEAM教育理念下学科深度融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2019-R73319。
[关键词]STEAM教育;融合;问题解决;自主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14-0042-02
随着科学知识体系日渐稳定,形成了相对稳固的共识,科学知识广泛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帮助人们解决了大量的难题,在科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同时,也给下程与技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很多专家学者继而提出了技术素养,从一定程度上说,科学教育需要打破单学科对问题解决的界限,让学习不再是学习过往的知识和经验,而是要让学生的学习面向未来、面向人们生活实践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需要人们具备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这个考量,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要改变观念,要让问题解决、自主实践探索、多学科渗透贯穿于我们的教学。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学技术、学方法。本文以苏科版教材八年级上册《光的色彩 颜色》为例,尝试让学生经历生活体验和动手实践,揭开色彩和颜色的奥秘。
一、以问题为核心,优化教学结构
首先,“光的色彩”从科学内容来看,需要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白光的色散、色光的混合、光的三原色、物体的颜色、光的能量。为了避免学习知识的孤立与整体内各部分内容不能构建起联系,笔者采取了知识整合模式,将要解决的问题融人与真实世界相关联的情境中,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解决问题,从而自主探索习得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自我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内容较为分散,要找到各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点和整合点,将分散的学科知识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并将其逻辑化、结构化。通过将学科内容改组成以问题为核心的项目,并通过任务驱动,通过动手实践合作完成。对新课的引入,笔者采用功率为2000毫瓦的蓝色激光笔照射红色气球使其爆炸,实验现象剧烈,声响很大,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地吸引住了。结合生活中的体验开展教学,学生对光的能量获得更直观的认识。由于实验的震撼性,学生都想再看一次,这时,教师演示蓝色激光照射蓝色气球,气球没有爆炸,继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蓝色激光不能使蓝色气球爆炸呢?此实验的设计将光的能量与物体的颜色进行了融合,学生观察到了蓝色激光能够引爆红色气球,却不能引爆蓝色气球,光的能量都是一样的,为什么蓝色气球就不能爆炸呢?为后续物体的颜色探究埋下了伏笔。同时,对于光的能量,学生生活中都有了一定的体验,比如晒太阳很暖和,但是光的能量有多强,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学生不是很清楚。通过实验让他们在认知冲突的情况下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后续自主探究奠定了基础。由蓝色激光介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尝试列举生活中还有哪些自身发光的物体。学生列举有白色的太阳光、蓝紫色的闪电、黄色的烛焰、淡蓝色的煤气火焰等。通过学生列举的不同光源,自然过渡到不同光源发光颜色不同,引导学生思考:白光是最单纯的光吗?基于学生小学科学里涉及的三棱镜色散太阳光,教师为了使实验不受天气影响,给学生准备了可聚光的白光手电筒和三棱镜,让学生在教室里尝试色散白光。通过学生分组合作,纷纷在白墙壁上或者白色的天花板上找到了美丽的“小彩虹”,但是仔细观察,只能大概看到四五种色光,不能像太阳光那样呈现出七色光,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手电筒发出的白光为人造光,只能接近白光成分,没有太阳光成分多。但是,实验的过程和牛顿于1666年所做的色彩实验是一致的,学生也都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对物理学史中关于光的色散也有一定的了解,学生知道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所做的实验、经历的实验历程和过去伟大的科学家所做的实验是一致的。
二、融合生活体验,自主实验探究
由三棱镜将白光色散成多种色光,提问:“有没有一种简单的办法,可以获得一种色光?”生活中都知道墨镜能起到滤光的作用,结合生活体验,如果让白光通过有色滤光片,是否能获得一种色光呢?接着发给学生需要的红、绿、蓝三种滤光片,让学生自主尝试,分别获得了红、绿、蓝三种单色光。笔者也自制了一个暗盒,暗盒内贴有银灰色的反光膜,让过滤的色光在暗盒中形成一个明显的有色空间,便于学生观察。结合演示实验和自主探究,得出结论:有色滤光片能够通过与自身颜色一样的色光,其他颜色的光全部被吸收。这里,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滤光片获取单色光的方法,继续巩固,进一步加强认知的结构化。用屏幕展示复合图形(笑脸和哭脸)(如图1),让学生体验分别用红、蓝滤光片获取笑脸和哭脸的图案,在体验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让学生获取了学习的乐趣。学生通过实验和自主体验不难发现: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其能透过的色光颜色决定的。此处,把获取单色光和透明物体的颜色做一个融合,以获取单色光的方法,促进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自主体验探究,让思考的问题在脑海中结构化。基于生活体验,再展示一种可控变色夜灯(七种色光模式)。这个物体生活中很常见,但是让学生扒开灯罩,他们会惊奇地发现里面只有红、绿、蓝三种灯泡,由此,自然而然地猜想:通过三种色光的组合模式获取其他色光,水到渠成地找到了色光的混合方法。教师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使用色光混合仪分组合作探究,得出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的结果。同时,得益于这三种色光能够按一定比例自由混合成其他色光,对光的三原色理解也更加深刻。
三、源于生活思考,任务驱动设计
光源发光能被人看到,非光源物体反射光也能被我们看见。由此向学生提问:“生活中的物体在白光的照射下,为什么都能呈现出本身的颜色呢?”将物体颜色与光的反射结合起来,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会将看到的颜色和光的反射結合起来,产生有依据的猜想:物体将白光中的七色光有选择地吸收或反射。要想验证猜想,就必须进行实验探究,区别于平常物理教师的演示实验,这里,笔者带领学生一起思考我们需要的实验,并根据需要自主设计。首先明确任务,需要用不同的色光照射有色物体,同时尽量减少环境光线的干扰,我们需要设计一个暗盒(如图2),为了减少外界光线对实验的干扰和方便观察,正对面用单向透光膜密封,单向透光膜透光率只有20%(能够有效阻挡外界光线)。考虑取材方便,暗盒使用购物时遗弃的纸盒,内里贴有黑色吸光纸,这样符合要求的实验环境就有了。但是有一个问题:被观察物体用什么颜色实验效果更佳?考虑到跟单色光的色彩匹配,物体颜色以标准色彩为主。我们确定用蓝色毛巾上面插有鲜红的玫瑰花作为观察物体。有了设计方案,提供相应的材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完成暗盒的制作。最后学生分组合作,分别用白、红,蓝三种色光照射观察物体:
1.用白光照射物体,观察到红色花朵和蓝色底座。
2.用蓝光照射物体,观察到蓝色底座,花朵区域是黑色。
3.用红光照射物体,观察到红色花朵,蓝色底座变成黑色。
通过对记录的实验现象的分析发现,红花只能反射红光,吸收其他色光;蓝色底座只能反射蓝光,吸收其他色光。学生自主生成结论: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与其自身颜色一样颜色的色光,其颜色由其反射的色光颜色决定。经历以上过程,我们不仅完成了对知识的学习,同时经历了实验的设计和探究,这种探究是基于真实情境的富有意义和内涵的,让学生学习物理不再被动,学习变得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有时,在教学过程中,不妨从学生生活体验人手,融合他们的生活认知。这就需要教师准确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在内容编排的时候找到各部分内容的交叉点。把融合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把学习设计在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各种问题情境中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促进其元认知的发展;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最终掌握蕴含于问题之中的知识以及支持问题解决的知识。在此,笔者认为,问题是STEAM课程整合的㈩发点和整合点,多样化的问题载体会触发多样化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多一份尝试,就多一份收获。
[参考文献]
[l]卞志荣,刘琦,薛丽娟.基于学习进阶理论下的原始问题教学设计策略研究[J].物理教师,2017(6):9-14.
[2]窦瑾,试论组织物理教学内容的目的、依据和基本要求[J].物理教师,2016(4):10-12.
(责任编辑 易志毅)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9年度立项课题《STEAM教育理念下学科深度融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2019-R73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