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古代的中国,帝王举国之力,不计成本与付出,成就了两项最重大的工程,其一是长城,其二就是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最早的人工水系,京杭大运河无疑是华夏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文章以京杭大运河的常州市区段的生态景观建设为例,着重就规划理念以及建设方法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旨在探索如何将古老的人工运河与当下所倡导的生态景观设计相结合,使得古运河焕发出新的活力。
关键词:生态景观;运河;常州
一、背景
江南地区的古运河,是我国大运河中历史最悠久的河道之一,也是至今为止仍旧水路通畅、航运繁盛之处。其纵贯南北,横连西东,是大运河中最为重要,也是最璀璨夺目的组成部分。在江南运河数千年的滚滚流淌中,催生了两岸成百上千的市镇、聚落以及众多富饶的城市,而常州,便是依托运河而兴盛的代表城市之一。大运河的每一次变迁,都在城内刻下了鲜明的痕迹,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可以说,作为常州的母亲河,运河沿线的规划与发展,是常州城市规划与设计恒久的关键词之一。
在生产力和科技水平飞速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也在变得日益严峻。人们在面对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破坏的时候,开始意识到保护自然、与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生态”逐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在景观设计中,生态设计就是指在设计时将环境因素当成设计的要点,追求人与自然相融的景观。而对于运河的滨河景观建设来说,如何在景观中体现生态理念,实现人与运河的融洽相处,是我们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
(一)堤岸
古运河常州市区段普遍为由石料以及混凝土建成的硬质堤岸。就其优点来说,硬质堤岸的结构稳定,对于波浪、雨水的冲刷有比较强的抵御能力。但是,对于生态环境而言,硬质堤岸却存在很大的问题。其一,硬质堤岸的水岸线笔直,水流特征单一,不利于形成自然河道不同的水流流速区,因此难以为不同的水生生物提供不同的栖居场所。其二,硬质堤岸对于水环境与陆地环境之间的生态循环有较为严重的破坏和割裂作用,不利于形成河道整体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二)水质
近年来,古运河常州市区段已经不再承担航运的功能,而环保部门也较为重视对于运河岸边工厂的排污整治,所以运河的水质已经有了一定的好转。但是,一些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的排放,依然无法根治,另外再加上上游工业废水、泥沙的污染,使得常州市区段的古运河水质难以从根本上得以提高,使得运河水质清澈、晶莹透亮,依然任重而道远。
(三)绿地
纵观常州市区段的古运河,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临河公园以及少数公共绿地以外,河岸边的绿地数量较少,由于硬质护岸的隔离,绿地与河道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道路规划的离河道太近,所以运河旁的绿地宽度普遍较窄,大部分沿河绿地宽度不足十米,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游憩的主要功能。
(四)功能分区
由于早期城市规划的不足,所以滨河的城市功能分区显得较为杂乱,绿地、居住区、休憩娱乐区、商业区、工厂区在河道两岸混杂,缺乏整体与科学的统筹安排,不利于良好的滨河景观的形成。
三、规划理念
(一)整体性
运河生态景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探索过程,在规划中,需要景观设计、水利工程、建筑学、生态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结合,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影响以及变化因素。同时,每一个因素都不是独立而存在的,每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对于运河生态景观建设这一整体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因此,在对于古运河常州市区段的生态景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设计师需要把握整体,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综合考量,整体设计,注重多學科的综合研究以及多部门的相互协调。
(二)生态性
根据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两种或多种生态系统交汇的地带往往具有较强的生态敏感性和物种丰富性[1]。对于运河的滨河空间来说,其不仅包含着水生生态系统以及陆生生态系统,还包括水陆共生生态系统。因此,毫无疑问其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也承担着多样的生态功能。在规划过程中,设计师应当注重对于运河滨河区域生态性的体现,保护好其多样的生态功能,同时协调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营造出运河滨河区域物种丰富、自然和谐的生态景观。
(三)亲水性
人类天然就对于水有一种特有的亲近和依赖,自古孔子便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经典名言,而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是表现出对于山水自然景观的向往与追求。自古以来人们便滨水而居,早就与水有了不可分割的情结。而如今,运河两岸却堤岸高筑,人们想要再像从前那样亲近河水已是妄想。在规划运河生态景观时,设计师应当将亲水性作为一个设计重点来考量,注重景观中游人对于河水的可达性和体验感,充分尊重人们的行为需要和精神追求。
(四)历史性
从公元7世纪初的大业元年,隋炀帝发民百万,揭开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的序幕,至今已经过去了一千四百多个年头[2]。在历朝历代的变迁中,依托其而发展的常州城也不断随之兴衰交替。可以说,古运河见证了常州城从古至今的漫漫发展历程,悠悠的历史沉淀在运河滚滚的波涛中,若展开来看必然是如同《清明上河图》一般的壮丽画卷。因此,运河的生态景观建设,必然需要关注常州的历史人文要素,使得古运河重现温情的历史气息。
四、建设方法
(一)改造河道形态
当前古运河常州市区段大部分河道岸线笔直缺乏变化,在对于其进行生态景观建设时,首要的便是调整和重塑河道形态,避免传统的裁弯取直的方式,增加富有自然曲折变化的水岸形态。而对于已经固定的不利于进行大规模河道形态改造的地段,也可以通过在局部区域增加岸线的凹凸空间来达到改造效果。水岸线凸出的空间可以扩大运河水体与护岸之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运河形成不同的水流流速带,增强水体与护岸之间的水文交流;而水岸线内凹的区域则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空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强化运河水体的自净能力,增强运河生态功能。 (二)打造生态护岸
护岸是水域与陆域的交界线,可以说是一条纽带,维系着水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交流。因此,在营造运河生态景观时,对于护岸的设计与建设便显得至关重要。为了确保较强的生态效益,在选择运河的护岸形式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优先选择生态功能较强的柔性水工结构护岸。柔性水工结构护岸形式较多,对于古运河常州市区段,笔者认为可以选用其中的植物生态护岸以及石笼生态护岸。具体而言,对于运河沿线水陆高差较小、坡度较缓的部分,可采用植物生态护岸,利用乔灌草以及水生植物的根系对于土壤的固定效果来构建护岸,而植物本身对于运河整体生态系统也具有较强的生态调节作用。而对于运河沿线水陆高差较大、坡度较陡的部分,可采用石笼生态护岸,即将防锈铁丝编成笼子状罩在石材外围,并根据河岸的具体形态来形成垂直于水面的护岸,在其上方也可覆土,种植植物以固定土壤。石笼护岸可以在兼具较强的生态效益的同时,有效应对运河水位在不同季节的升降以及河流对于护岸的冲刷。
(三)建立河岸植物缓冲带
植被缓冲带是位于水生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是线状的临近河流的植被带[3]。植被缓冲带具有很强的生态功能:其一可以为水陆生态系统中的动物以及昆虫提供栖息的场所;其二可以保护水资源,提高河流水质;其三可以为整个滨河生态系统提供生物生存所需的养分和能量,增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研究表明,河岸植被缓冲带宽度的最小值为30m——当小于30m时,缓冲带很难起到有效的生态作用。当其宽度大于30m时,植被缓冲带可以调节滨河区域的气温,有效过滤地表径流所携带的各种污染物质。在古运河常州市区段中,除去少数滨河公园以及绿地,其它大部分地区的滨河植被缓冲带寬度普遍不足30米,无法有效发挥其应有的生态功能。在规划与建设时,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宽滨河植被缓冲带,提升生态效益。
(四)保护与发展文化遗产
古运河两千五百多年的发展与变迁的历史中,在常州段沿河两岸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不仅包括篦箕巷、青果巷、明城墙、东坡公园、圩墩公园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梳篦、留青竹刻、乱针绣、黄梅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就目前的运河沿线景观建设状况来看,滨河的文化遗产分布较为杂乱,彼此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很多区域不能体现常州的地域特色。在对于古运河常州市区段生态景观的规划与建设中,应当将两岸的文化遗产景观串联起来,整体规划,周详设计。例如,在两个散布的文化遗产之间,可以设计一条廊道,将两者联系起来,而这一廊道上可以布置常州历史文化名人的雕塑、刻有常州传统历史文化活动的浮雕、富有常州地方特色的景观小品等。另外,由于当前古运河常州市区段不承担航运功能,是景观河,所以可以在沿岸增加游人码头,游人和市民可以乘坐游船,感受古运河的历史气息和自然风光。
五、结语
对于古运河常州市区段的生态景观规划与建设,需要有整体性、生态性、亲水性、历史性以及艺术性的规划理念,从改造河道形态,打造生态护岸,建立河岸植物缓冲带以及保护和发展文化遗产这几个角度出发,综合设计,全面建设。本文虽然取得了初步的结论,但是由于滨河景观设计本身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所以难免会有所纰漏,同时本文篇幅有限,尚不能将运河生态景观建设论述得全面、透彻。不过期望可以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广大专家学者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思路。
参考文献:
[1]陈钰.堤坝景观设计手法探讨——以嵊州市环堤路以西沿江景观设计为例[D].浙江大学,2010.
[2]刘森林.大运河[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5:4-5.
[3]孙书存.恢复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73-187.
作者单位: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关键词:生态景观;运河;常州
一、背景
江南地区的古运河,是我国大运河中历史最悠久的河道之一,也是至今为止仍旧水路通畅、航运繁盛之处。其纵贯南北,横连西东,是大运河中最为重要,也是最璀璨夺目的组成部分。在江南运河数千年的滚滚流淌中,催生了两岸成百上千的市镇、聚落以及众多富饶的城市,而常州,便是依托运河而兴盛的代表城市之一。大运河的每一次变迁,都在城内刻下了鲜明的痕迹,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可以说,作为常州的母亲河,运河沿线的规划与发展,是常州城市规划与设计恒久的关键词之一。
在生产力和科技水平飞速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也在变得日益严峻。人们在面对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破坏的时候,开始意识到保护自然、与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生态”逐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在景观设计中,生态设计就是指在设计时将环境因素当成设计的要点,追求人与自然相融的景观。而对于运河的滨河景观建设来说,如何在景观中体现生态理念,实现人与运河的融洽相处,是我们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
(一)堤岸
古运河常州市区段普遍为由石料以及混凝土建成的硬质堤岸。就其优点来说,硬质堤岸的结构稳定,对于波浪、雨水的冲刷有比较强的抵御能力。但是,对于生态环境而言,硬质堤岸却存在很大的问题。其一,硬质堤岸的水岸线笔直,水流特征单一,不利于形成自然河道不同的水流流速区,因此难以为不同的水生生物提供不同的栖居场所。其二,硬质堤岸对于水环境与陆地环境之间的生态循环有较为严重的破坏和割裂作用,不利于形成河道整体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二)水质
近年来,古运河常州市区段已经不再承担航运的功能,而环保部门也较为重视对于运河岸边工厂的排污整治,所以运河的水质已经有了一定的好转。但是,一些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的排放,依然无法根治,另外再加上上游工业废水、泥沙的污染,使得常州市区段的古运河水质难以从根本上得以提高,使得运河水质清澈、晶莹透亮,依然任重而道远。
(三)绿地
纵观常州市区段的古运河,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临河公园以及少数公共绿地以外,河岸边的绿地数量较少,由于硬质护岸的隔离,绿地与河道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道路规划的离河道太近,所以运河旁的绿地宽度普遍较窄,大部分沿河绿地宽度不足十米,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游憩的主要功能。
(四)功能分区
由于早期城市规划的不足,所以滨河的城市功能分区显得较为杂乱,绿地、居住区、休憩娱乐区、商业区、工厂区在河道两岸混杂,缺乏整体与科学的统筹安排,不利于良好的滨河景观的形成。
三、规划理念
(一)整体性
运河生态景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探索过程,在规划中,需要景观设计、水利工程、建筑学、生态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结合,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影响以及变化因素。同时,每一个因素都不是独立而存在的,每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对于运河生态景观建设这一整体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因此,在对于古运河常州市区段的生态景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设计师需要把握整体,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综合考量,整体设计,注重多學科的综合研究以及多部门的相互协调。
(二)生态性
根据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两种或多种生态系统交汇的地带往往具有较强的生态敏感性和物种丰富性[1]。对于运河的滨河空间来说,其不仅包含着水生生态系统以及陆生生态系统,还包括水陆共生生态系统。因此,毫无疑问其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也承担着多样的生态功能。在规划过程中,设计师应当注重对于运河滨河区域生态性的体现,保护好其多样的生态功能,同时协调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营造出运河滨河区域物种丰富、自然和谐的生态景观。
(三)亲水性
人类天然就对于水有一种特有的亲近和依赖,自古孔子便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经典名言,而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是表现出对于山水自然景观的向往与追求。自古以来人们便滨水而居,早就与水有了不可分割的情结。而如今,运河两岸却堤岸高筑,人们想要再像从前那样亲近河水已是妄想。在规划运河生态景观时,设计师应当将亲水性作为一个设计重点来考量,注重景观中游人对于河水的可达性和体验感,充分尊重人们的行为需要和精神追求。
(四)历史性
从公元7世纪初的大业元年,隋炀帝发民百万,揭开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的序幕,至今已经过去了一千四百多个年头[2]。在历朝历代的变迁中,依托其而发展的常州城也不断随之兴衰交替。可以说,古运河见证了常州城从古至今的漫漫发展历程,悠悠的历史沉淀在运河滚滚的波涛中,若展开来看必然是如同《清明上河图》一般的壮丽画卷。因此,运河的生态景观建设,必然需要关注常州的历史人文要素,使得古运河重现温情的历史气息。
四、建设方法
(一)改造河道形态
当前古运河常州市区段大部分河道岸线笔直缺乏变化,在对于其进行生态景观建设时,首要的便是调整和重塑河道形态,避免传统的裁弯取直的方式,增加富有自然曲折变化的水岸形态。而对于已经固定的不利于进行大规模河道形态改造的地段,也可以通过在局部区域增加岸线的凹凸空间来达到改造效果。水岸线凸出的空间可以扩大运河水体与护岸之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运河形成不同的水流流速带,增强水体与护岸之间的水文交流;而水岸线内凹的区域则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空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强化运河水体的自净能力,增强运河生态功能。 (二)打造生态护岸
护岸是水域与陆域的交界线,可以说是一条纽带,维系着水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交流。因此,在营造运河生态景观时,对于护岸的设计与建设便显得至关重要。为了确保较强的生态效益,在选择运河的护岸形式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优先选择生态功能较强的柔性水工结构护岸。柔性水工结构护岸形式较多,对于古运河常州市区段,笔者认为可以选用其中的植物生态护岸以及石笼生态护岸。具体而言,对于运河沿线水陆高差较小、坡度较缓的部分,可采用植物生态护岸,利用乔灌草以及水生植物的根系对于土壤的固定效果来构建护岸,而植物本身对于运河整体生态系统也具有较强的生态调节作用。而对于运河沿线水陆高差较大、坡度较陡的部分,可采用石笼生态护岸,即将防锈铁丝编成笼子状罩在石材外围,并根据河岸的具体形态来形成垂直于水面的护岸,在其上方也可覆土,种植植物以固定土壤。石笼护岸可以在兼具较强的生态效益的同时,有效应对运河水位在不同季节的升降以及河流对于护岸的冲刷。
(三)建立河岸植物缓冲带
植被缓冲带是位于水生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是线状的临近河流的植被带[3]。植被缓冲带具有很强的生态功能:其一可以为水陆生态系统中的动物以及昆虫提供栖息的场所;其二可以保护水资源,提高河流水质;其三可以为整个滨河生态系统提供生物生存所需的养分和能量,增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研究表明,河岸植被缓冲带宽度的最小值为30m——当小于30m时,缓冲带很难起到有效的生态作用。当其宽度大于30m时,植被缓冲带可以调节滨河区域的气温,有效过滤地表径流所携带的各种污染物质。在古运河常州市区段中,除去少数滨河公园以及绿地,其它大部分地区的滨河植被缓冲带寬度普遍不足30米,无法有效发挥其应有的生态功能。在规划与建设时,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宽滨河植被缓冲带,提升生态效益。
(四)保护与发展文化遗产
古运河两千五百多年的发展与变迁的历史中,在常州段沿河两岸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不仅包括篦箕巷、青果巷、明城墙、东坡公园、圩墩公园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梳篦、留青竹刻、乱针绣、黄梅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就目前的运河沿线景观建设状况来看,滨河的文化遗产分布较为杂乱,彼此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很多区域不能体现常州的地域特色。在对于古运河常州市区段生态景观的规划与建设中,应当将两岸的文化遗产景观串联起来,整体规划,周详设计。例如,在两个散布的文化遗产之间,可以设计一条廊道,将两者联系起来,而这一廊道上可以布置常州历史文化名人的雕塑、刻有常州传统历史文化活动的浮雕、富有常州地方特色的景观小品等。另外,由于当前古运河常州市区段不承担航运功能,是景观河,所以可以在沿岸增加游人码头,游人和市民可以乘坐游船,感受古运河的历史气息和自然风光。
五、结语
对于古运河常州市区段的生态景观规划与建设,需要有整体性、生态性、亲水性、历史性以及艺术性的规划理念,从改造河道形态,打造生态护岸,建立河岸植物缓冲带以及保护和发展文化遗产这几个角度出发,综合设计,全面建设。本文虽然取得了初步的结论,但是由于滨河景观设计本身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所以难免会有所纰漏,同时本文篇幅有限,尚不能将运河生态景观建设论述得全面、透彻。不过期望可以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广大专家学者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思路。
参考文献:
[1]陈钰.堤坝景观设计手法探讨——以嵊州市环堤路以西沿江景观设计为例[D].浙江大学,2010.
[2]刘森林.大运河[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5:4-5.
[3]孙书存.恢复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73-187.
作者单位: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