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农村中小学数学的衔接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ss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由小学进入到初中,一开始总会有或多或少的不适应。而这在数学这门学科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小学,学生每次数学考试都在90分以上,而到了初中想考90分,已经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城市里的孩子成绩下降了,父母会高度重视,课余,要么自己在家辅导,要么帮孩子找家教,并主动与教师沟通寻求良策。可是,生活在农村里的学生绝大多数没有这些条件。作为一名农村数学教师,我觉得有责任帮助这些农村学生,顺利地完成中小学数学的衔接,让他们尽快地适应初中数学学习。所以,近几年笔者一直进行这方面的研讨、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我觉得,农村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存在如下几个现实问题。
  第一,教师对教材体系缺乏系统的认识。在备课之前,教师都会先研究《课程标准》,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但由于客观经济的原因,农村数学教师做不到人手一本《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能够去通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初中数学教师更是寥寥无几。所以,初中教师不清楚学生在小学阶段到底学了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只能凭自己的感觉走。也就是说,教师在备课时,只能备自己手中的教材,而无法备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因材施教也就无从谈起。这就直接导致了在课堂有限的45分钟时间里,教师认为是新授的内容,有可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教师的教学仅仅起到复习作用。而到了本节课重点和难点时,时间又不够,这导致课堂效率不高,学生掌握新知识困难。
  第二,新授课时安排少了,要求却提高了。小学数学,知识点少,要求低,考试题目与教师所教的难度相当,且要用长达六年的时间来完成。所以,绝大多数学生在学小学数学时,感到游刃有余。而初中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还增加了物理、化学、政治、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等课程。学生用在学数学上的时间大幅减少。而一些农村初中,在九年级上学期就要求教师教完整个初中数学内容,保证最后一学期有充足的时间来复习。这就使得新授课的时间又少了许多。教师为了赶进度,课堂容量必然要增加,教学进度要加快,不可能再像小学教师那样,对一个知识点反复讲解、练习、巩固。而且初中数学概念性强,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教材中根本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不会动脑筋或懒得动脑筋的学生在完成教师的作业时就感到很困难。
  正是由于初中数学难度加大,时间又紧,刚升入初一的学生来不及适应,所以,他们的数学成绩直线下降也就不难理解了。再加上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经济能力有限,导致家庭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微乎其微,导致了农村小学生升入初中后数学成绩下降。
  针对以上现实问题,我觉得我们有必要采取以下一些有力的措施。
  第一,教师自身要做好中小学教材的衔接工作。研究大纲和教材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刚接手初一新生的数学教师,要熟读新课程标准,除了要熟悉《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初中部分和初中教材,还要熟悉《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的小学部分,并备有小学五六年级的数学教科书,认真阅读,了解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内容、目标和要求。通过这些准备,教师要做到对课程标准表示的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异同和联系心中有数,对初一衔接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有整体宏观的认识。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起到指导性作用,我们只有充分理解它们,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做好中小学数学衔接的教学
  第二,提前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赢得学生的好感。初一的新生对某一学科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的影响。学生喜欢这个教师,就对这门课程感兴趣。而教师的第一印象直接关系到新生在心理上是否愿意认可和接受你。所以,在开学之前,教师可以先对照学生的照片熟悉模样和名字,并结合小学结业考试成绩,对学生做一个初步了解。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摸得很透,第一次上课就可以叫出学生的名字,让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重视,从而在情感上做好 “小升初”的衔接。
  第三,闪亮登场,上好初中的第一堂数学课。“学习无用论”在农村广泛传播,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很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第一堂数学课,我不讲新授课内容,而是先跟学生聊聊生活中的数学,例如,家中地面砖的铺设、灌溉农田如何铺设管道最短、如何在围栏长度不变的基础上围出最大面积的羊圈等。这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陪伴着人的一生,整个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数学。然后,我再讲讲中外数学发展史,说说科学家的故事,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他们已经进入状态时,我适时地对学生提出希望和要求。此时,学生的情绪高涨,会很乐意地接受教师的建议和要求。有了对数学的兴趣,学生就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第四,在方法的指导上下工夫。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预习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但问题是,预习与否,教师一般无法定性检查,农村的学生家长也很少会配合教师做好监督。这些导致预习作业形同虚设。那么,教师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可以将预习要求以活动单的形式呈现出来,使之成为书面作业,在新授课的前一天晚上或更早的时间发下去。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便于检查预习效果,二是学生在预习时有章可循。预习活动单主要以填空和选择题为主。通过这张活动单,学生可以知道哪些知识是小学已经学过的;哪些新知识是通过阅读教材自己就能解决的;还有哪些问题自己无法解决,需要在课堂上重点听教师讲解。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听课,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第五,注重细节的培养。细节决定成败,有时学生成绩的差距就在一两道填空题、选择题,而学生也并不是不会,而是不够细心。所以教师要从平时做起,让学生仔细审题,尽量少出错。如果学生做错了,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整理、总结,避免再出错。
  初一数学第一章是有理数,相较小学数学增加了负数参与运算。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运算法则,但往往会受小学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在运算过程中将某一个负号丢掉,从而导致计算结果错误,会做但却拿不到分。而选择题和填空题就是要考查学生思考问题是否全面,所以,一遇到这类题目,学生出错率就非常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细节之处,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我是这样要求学生的:除了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之外,我上课强调和补充的内容要记下来;解题时,要逐字逐句地读,对于关键的字、词、句子要标上记号,提醒自己注意;做错的题目,要用红笔改正,便于复习时使用。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适应了新的学习要求。
  正因为我注意了小学初中数学的衔接,一开始就培养了学生对数学浓厚的兴趣,再用科学的方法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又注意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所以我任教班级的学生都能够平稳地完成小学到初中数学的过渡,顺利完成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任务,并且成绩优良。
  (责编 高伟)
其他文献
《大学语文》课程自1980年在全国非中文专业统一重新开设以来,成效有目共睹,出现的问题也很多。比如由于版本太多或版本变更频繁,教学难以深化交流(目前国内出版的大学语文课教材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挖掘生
数学情境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是学生发展思维品质的环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只有在各种有益的环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才能得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以提高。情境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多方面的。笔者一直致力于教学情境的研究,以期用这些事例作为日后重新审视自己教学的依据,以便不断总结、改进、提高。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悬念  在讲完“四则混合运算”之后,大部分学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而诗歌是最有“语文味”的文体,也是最能上出“语文味”的文体。然而在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不重视诗歌教学,因此我认为语文老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选
新课程改革顺应时代,唯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倡导C.E.O.理念的生态阅读课堂是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培养他们沟通交流、活动体验和组织能力的
采用热压工艺将不同配比的对位芳纶和聚砜酰胺制成PPTA-F/PSA复合材料,研究了PPTA-F质量分数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结构和热性能的影响,并对复合材料的拉伸断口进行了微观形貌
摘要:本文从改变备课模式、灵活运用教材、选择最佳教学方法、设计特色作业等方面,探讨和阐述了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物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 有效教学 策略  在短短的45分钟课堂教学中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学质量,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中每一位教师面临的挑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探索实践,浅谈初中生物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改变备课模式,提升备课质量  “备课”
【摘 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散文阅读存在着一定的误区,通过反复实践,笔者找到了一条解决现代散文阅读的“捷径”,本文通过举例,对这种阅读技巧进行了详细的阐释说明。  【关键词】语文教学 现代散文 阅读教学 阅读技巧    课标版《考试大纲》中关于“现代文阅读”分为二部分,其一为“必考内容”,即对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考查;其二为“选考内容”,即对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因其分值在整
【摘 要】实施新课程,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新的语文课程需要新型语文教师。新型语文教师应该是“专家型”教师、“才子型”教师、“创新型”教师、“全能型”教师。  【关键词】新课程 新型教师 专家型 才子型 创新型 全能型    新课程能在多大程度上取得预期效果,有两个关键的制约因素,一是教材,二是教师,在教材建设的任务基本完成以后,教师就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从教师的角度看,过去熟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一、课改的必要性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基础教育就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教育思想革命——关注课堂教学变革。全国各地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也蓬勃开展起来。2007年以来我校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