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神经外科学》出版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maogaishilang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王忠诚院士做名誉主编,张亚卓、邸航教授主编的《内镜神经外科学》一书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内镜神经外科的起步与发展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近10余年来,神经内镜手术技术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从单纯内镜手术到与包括显微神经外科、神经导航、立体定向、超声、激光等多种神经外科技术的联合应用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现代神经内镜手术技术已经基本覆盖神经外科的各个领域,除了被普遍接受的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经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术以及脑内囊肿造瘘等常规手术,在脑室病变、颅底肿瘤、先天畸形、脊柱脊髓病变、复杂性脑积水、颅内寄生虫、血肿以及疼痛治疗等方面,神经内镜手术技术也体现出其独特优势。

其他文献
脑室外引流术应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室出血及急性脑积水.由于脑室外引流管将颅内外沟通,致使颅内感染常不可避免,本文旨在分析脑室外引流术后并发脑室感染因素,以期对降低术后颅内感染有所帮助。
期刊
随着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技术的日臻成熟及显微器械的不断改进,动脉瘤手术入路不仅要有良好的手术视野暴露、充足的操作空间,以便于顺利夹闭动脉瘤和控制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更须将微创化手术理念贯穿其治疗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的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目前对于前循环动脉动脉瘤显微手术的手术入路主要有传统翼点入路[2]、眉弓锁孔入路[3]等,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
期刊
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pleomorphic xanthoastrocytoma,PXA)是一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占颅脑肿瘤的1%,在1979年被首次命名[1],属于WHOⅡ级肿瘤[2-3].本病好发于年轻患者,无性别差异,多以癫痫起病,亦可以高颅压、局灶定位体征起病,主要发病于大脑半球,尤以颞、顶叶多见,其他部位发病者罕见,CT、MRI表现多为囊性肿瘤伴壁结节或实性肿瘤伴瘤内囊性变[4
期刊
一、前言近10余年来,神经内镜技术发展迅速,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基本覆盖了神经外科的各个领域,已经成为神经外科医师的有力工具.其中,颅底内镜技术发展尤为迅速.颅底病变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重要结构繁多,又涉及多学科领域,是神经外科手术中最富有挑战性的领域之一.神经内镜技术以其视野广阔、成像清晰、手术创伤小、病变处理彻底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起源或侵及颅底的各种病变的治疗.随着神经影像、神经监测和神
期刊
开颅术后细菌性脑膜炎(bacterial meningitis,BM)是神经外科术后严重的并发症,据报道:0.8%~1.5%的开颅术后患者可发生BM[1].BM的早期治疗,对患者的生存及预后至关重要,未及时治疗者病死率为20%[2].早期识别术后BM,及时治疗性应用抗生素,将可降低患者的致死、致残风险。
期刊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对不同分型腰椎椎旁神经鞘瘤切除的可行性及其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00年至2013年收治的27例腰椎椎旁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MRI、CT影像学对其进行分型,分为Ⅰ、Ⅱ、Ⅲ型,根据分型设计手术入路.结果 27例中,男18例,女9例;年龄28 ~64岁,平均52.9岁.Ⅰ型6例,Ⅱ型9例,Ⅲ型12例.本组27例中,经中线直切口入路9例,弧形切口入路10例,旁中线
目的 探讨在保护运动功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切除运动区低级别胶质瘤的手术策略和方法.方法 总结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30例运动区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手术计划及治疗经过.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MRI检查,以“ω”形或倒“Ω”形“手结”为标识定位中央前回(初级运动区,M1);术中应用体感诱发电位(SEP)位相倒置(波形翻转)技术确认中央沟、初级运动区和运动前区
目的 探讨插入性血管移植技术在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2年10月北京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用插入性血管移植技术治疗7例MC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取自体颞浅动脉(STA)为移植血管,5例用单干移植的方式,2例双干移植的方式.动脉瘤切除5例,孤立1例,近心端阻断1例.结果 2例术后出现病变对侧口角抽搐及一过性肢体肌力下降;1例出现一过性意识障碍,
目的 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治疗烟雾病的疗效、手术要点及术后并发症.方法 28例接受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的烟雾病患者,对其手术前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8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复查DSA或CTA示吻合口通畅良好,颅脑CT灌注成像示脑灌注较术前明显改善.随访4 ~48个月,无脑梗死及脑出血患者,3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但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较术前均明显减少.结论
目的 术前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行面神经成像,术中联合面神经肌电图监测,实现面神经结构与功能的可视化,探讨其在大型听神经瘤手术中保护面神经的意义.方法 选取15例大型听神经瘤(内听道外最大径≥30 mm)病例,术前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显示肿瘤侧面神经,术中行面神经动态、主动刺激肌电图监测,并在术中验证术前面神经定位准确与否,术后定期随访评估面神经功能.结果 13例面神经可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