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年底,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突出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由此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
2013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创新扶贫工作机制。
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会议提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总体要求,实行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实行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攻令。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全面部署,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聚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2020年,为有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特大洪涝灾情带来的影响,党中央要求全党全国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做好“加试题”、打好收官战,信心百倍向着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进军。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生动阐释脱贫攻坚精神。
上下同心,体现了党团结带领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起全党动员、举国行动、合力战贫的磅礴力量。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中,从党中央最高指挥部到基层最后一公里,层层压实责任,兑现对人民的承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举国同心,合力攻坚,党政军民学劲往一处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形成了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脱贫攻坚的每个重要节点和重大关头,习近平总书记都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他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坚持看真贫,坚持了解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的实际情况。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呕心沥血、建功立业。实践中,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不断强化,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逐渐形成。定点扶贫有序开展,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等发挥了各行各业的专业优势,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热情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蓬勃开展。我们党有效动员人力、物力、财力聚焦脱贫工作,有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形成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社会帮扶格局,涌现出闽宁协作、沪滇合作、两广协作等各具特色的帮扶模式,千千万万的扶贫善举彰显了社会大爱,汇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
尽锐出战,体现了发挥制度优势、集中精锐力量办大事的实践智慧和精神状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标‘两不愁三保障’,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鼓作气、尽锐出战,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面对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我们党把精锐力量派到第一线,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以昂扬斗志向贫困开战。尽锐出战,要敢于啃硬骨头。坚持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中西部22个省份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脱贫攻坚期内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确保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在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我们党把各项政策向脱贫攻坚聚焦、各种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坚持一个战役接一个战役打、一個堡垒接一个堡垒攻,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掉队。尽锐出战,选派最优的“精兵”打最实的“硬仗”。深入开展驻村帮扶工作,聚焦关键短板,调配精兵强将,攻克产业发展、项目投资、壮大集体经济中存在的突出难题,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推动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赶上来,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
精准务实,体现了实事求是、科学施策、真抓实干的实践品格。贫困问题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致贫原因也呈现差异性和多元性,单一减贫举措在应对复杂贫困问题时往往难以奏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全国各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不断完善贫困治理的政策工具、思路举措,确保扶真贫、真扶贫,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精准务实的科学态度。各地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坚持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在“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和“如何退”的问题上,每一个环节做到精准,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各地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能力,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转变;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一切工作都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建立全方位监督体系,真正让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开拓创新,体现了敢为人先、勇闯新路的进取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我们党秉持开拓创新的进取品格,出台了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不断改革创新扶贫机制和扶贫方式,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我们党立足国情,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总结提炼中国共产党减贫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新时代脱贫攻坚实践,不断深化对减贫规律的认识,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实现了我国乃至全球减贫理论的重大创新。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进扶贫手段、方法创新,探索了包括生态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在内的扶贫新模式。正是在这种创新精神的激励下,近8年来,我国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脱贫,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全国人口数量;“三区三州”、革命老区等深度贫困地区的农民走上了稳定致富的道路;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脱贫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世所罕见。
攻坚克难,体现了不畏艰难、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奋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尤其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下去。”面对这场“过隘口”“攻山头”“啃骨头”的硬仗,广大扶贫干部以久久为功的韧劲、锲而不舍的毅力,一代接着一代干、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确保脱贫攻坚成果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在脱贫攻坚精神的引领下,我们敢于斗争、敢于坚持、敢于接力,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贫困难题,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减贫奇迹。
不负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不变初心和使命担当。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贫困人口生产生活问题,满足贫困人口追求幸福的基本要求,既是我们党的目标,也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在脱贫攻坚战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彰显了不负人民的高尚情怀。坚持扶贫为了人民、扶贫依靠人民、脱贫成效由人民检验。广大扶贫干部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舍小家为大家,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候顶得上,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其中,1800多名扶贫干部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使命和担当,用生命回答了对人民的忠诚与负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產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新征程上,唯有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保持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的精神状态,才能汇聚起继续攻坚克难、开拓奋进的强大力量。始终铭记不负人民的使命担当,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我们一定能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征途漫漫,精神永恒。将脱贫攻坚精神发扬光大,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我们定能乘势而上、再接再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再创新辉煌。(撰稿:滕飞)
2013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创新扶贫工作机制。
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会议提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总体要求,实行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实行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攻令。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全面部署,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聚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2020年,为有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特大洪涝灾情带来的影响,党中央要求全党全国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做好“加试题”、打好收官战,信心百倍向着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进军。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生动阐释脱贫攻坚精神。
上下同心,体现了党团结带领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起全党动员、举国行动、合力战贫的磅礴力量。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中,从党中央最高指挥部到基层最后一公里,层层压实责任,兑现对人民的承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举国同心,合力攻坚,党政军民学劲往一处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形成了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脱贫攻坚的每个重要节点和重大关头,习近平总书记都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他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坚持看真贫,坚持了解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的实际情况。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呕心沥血、建功立业。实践中,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不断强化,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逐渐形成。定点扶贫有序开展,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等发挥了各行各业的专业优势,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热情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蓬勃开展。我们党有效动员人力、物力、财力聚焦脱贫工作,有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形成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社会帮扶格局,涌现出闽宁协作、沪滇合作、两广协作等各具特色的帮扶模式,千千万万的扶贫善举彰显了社会大爱,汇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
尽锐出战,体现了发挥制度优势、集中精锐力量办大事的实践智慧和精神状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标‘两不愁三保障’,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鼓作气、尽锐出战,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面对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我们党把精锐力量派到第一线,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以昂扬斗志向贫困开战。尽锐出战,要敢于啃硬骨头。坚持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中西部22个省份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脱贫攻坚期内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确保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在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我们党把各项政策向脱贫攻坚聚焦、各种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坚持一个战役接一个战役打、一個堡垒接一个堡垒攻,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掉队。尽锐出战,选派最优的“精兵”打最实的“硬仗”。深入开展驻村帮扶工作,聚焦关键短板,调配精兵强将,攻克产业发展、项目投资、壮大集体经济中存在的突出难题,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推动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赶上来,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
精准务实,体现了实事求是、科学施策、真抓实干的实践品格。贫困问题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致贫原因也呈现差异性和多元性,单一减贫举措在应对复杂贫困问题时往往难以奏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全国各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不断完善贫困治理的政策工具、思路举措,确保扶真贫、真扶贫,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精准务实的科学态度。各地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坚持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在“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和“如何退”的问题上,每一个环节做到精准,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各地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能力,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转变;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一切工作都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建立全方位监督体系,真正让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开拓创新,体现了敢为人先、勇闯新路的进取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我们党秉持开拓创新的进取品格,出台了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不断改革创新扶贫机制和扶贫方式,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我们党立足国情,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总结提炼中国共产党减贫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新时代脱贫攻坚实践,不断深化对减贫规律的认识,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实现了我国乃至全球减贫理论的重大创新。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进扶贫手段、方法创新,探索了包括生态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在内的扶贫新模式。正是在这种创新精神的激励下,近8年来,我国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脱贫,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全国人口数量;“三区三州”、革命老区等深度贫困地区的农民走上了稳定致富的道路;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脱贫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世所罕见。
攻坚克难,体现了不畏艰难、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奋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尤其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下去。”面对这场“过隘口”“攻山头”“啃骨头”的硬仗,广大扶贫干部以久久为功的韧劲、锲而不舍的毅力,一代接着一代干、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确保脱贫攻坚成果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在脱贫攻坚精神的引领下,我们敢于斗争、敢于坚持、敢于接力,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贫困难题,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减贫奇迹。
不负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不变初心和使命担当。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贫困人口生产生活问题,满足贫困人口追求幸福的基本要求,既是我们党的目标,也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在脱贫攻坚战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彰显了不负人民的高尚情怀。坚持扶贫为了人民、扶贫依靠人民、脱贫成效由人民检验。广大扶贫干部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舍小家为大家,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候顶得上,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其中,1800多名扶贫干部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使命和担当,用生命回答了对人民的忠诚与负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產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新征程上,唯有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保持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的精神状态,才能汇聚起继续攻坚克难、开拓奋进的强大力量。始终铭记不负人民的使命担当,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我们一定能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征途漫漫,精神永恒。将脱贫攻坚精神发扬光大,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我们定能乘势而上、再接再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再创新辉煌。(撰稿: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