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朱熹: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焉始,能得焉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此结上文两节之意。 刘沅承上而言凡物皆有本末,为事必有终始。知止者,非寂守而遗事物也。先知止,心则静可生明,事物易明其理,可以近道。 蕅益大师:此启下文两节之义。盖迷明德。而幻成身及家国天下。名之为物。既已迷德成物。且顺迷情。辨其本末。返迷归悟之功。名之为事。既向生灭门中。商榷修证。须知有终始。始宜先。終宜后。古之欲明一节。知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熹: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焉始,能得焉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此结上文两节之意。
刘沅承上而言凡物皆有本末,为事必有终始。知止者,非寂守而遗事物也。先知止,心则静可生明,事物易明其理,可以近道。
蕅益大师:此启下文两节之义。盖迷明德。而幻成身及家国天下。名之为物。既已迷德成物。且顺迷情。辨其本末。返迷归悟之功。名之为事。既向生灭门中。商榷修证。须知有终始。始宜先。終宜后。古之欲明一节。知所先之榜样也。物格一节。知所后之成案也。
王艮:止至善者,安身也。安身者,立天下之大本也。本治而末治,正己而物正也,大人之学也。是故身也者,天地万物之本也,天地万物,末也。知身之为本,是以明明德而亲民也。身未安,本不立也。
其他文献
讲记 一切修为人世求学治世事务,一般看来都有轻重缓急先后本末,修行都有次第。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之所以大学之道,必须牢牢抓住三纲,就是要举一反三,要举重若轻。发菩提心,初心非常重要,没有明明德、亲民至善的心,一切修行都是外道,都是修炼自私自利的心,争名夺利的偏门。所以这就是本,本来,本源,就是究竟的智慧。纲举目张,只有纲领确定,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人类目前面临的很多困惑都是因为本末倒置的原因,
初识李里先生,是八年前的夏天。醒狮国学院邀请先生来大庆讲学,乘电梯上楼,电梯门一开,我一眼便认出了正准备下楼的先生,身着淡青色长衫,笑意温暖。会后拜访先生,所言所感,记忆犹新,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他13岁开始着长衫,自始至终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15岁开始传播国学,造访无数名师高人,曾提十块腊肉奇迹般敲开国学泰斗季羡林先生家的大门,这便是李里先生,这个夏天,与读
秋日食蟹,在曹雪芹写的《红楼梦》一书里似乎是一种既能品尝美味又能展示才情的雅事。螃蟹虽然以其横行而得名“螃蟹”,虽然以其得声而得名“郭掌”,虽然以其外骨而得名“介士”,虽然以其内空而得名“无肠”,但是,因蟹黄味美,螃蟹又被称为“内黄侯”,并获得了“从来叹赏内黄侯,风味樽前第一流”的赞誉。《红楼梦》里写的吃螃蟹,有始有终,有起有伏,有诗有笑,热闹开心,欢乐的情趣四处弥漫。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里,
“春风如酒,夏风如茗”,每到春夏时节我常常会想起张潮的这句话,有时也会想若风如此,那花又如何?春花开时万物初醒,嫩叶未萌,大片大片的花开地恣意张扬,如一笔笔浓墨重彩妆点着山河。而夏花开时,草木正盛,深深浅浅的绿色里花开的低眉婉目,如深闺女子浅笑嫣然。我想若让我来形容春夏之花,那当是春花如妆,夏花如笑吧。 夏花如笑,是一朵一朵的笑靥,令人见之忘忧,而花中名为忘忧的就是萱草。家中种过萱草,秀挺如兰的
说到“后”和“司”这两个字,不能不让人想到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青铜国宝“后母戊鼎”来,稍上年纪的人都知道,我们当年学的历史课本上,有一个“司母戊大方鼎”,无论名字还是图画,都已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但从2011年开始,媒体上却有了“后母戊鼎”之说——2011年3月6日,央视《新闻30分》主持人在播报新闻时,将“司母戊鼎”读成“后母戊鼎”,引发了不少观众和网友的质疑。那么,“司母戊鼎”和“后母戊鼎
编者按:无论何时何地,我们不能没有除夕的年饭、新年的爆竹、清明的扫墓、中秋的赏月,没有了它们,就没有了我们的日子……相应的民族元素背后都有丰富的形成史,而根据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理论,人体与大自然存在一种相互协调、同消同长的关系,“顺着节气去养生”就成为古人的一种生活智慧。这种智慧,在今天看来,非但没有过时,而且越来越显示出其有效性和针对性。 寒露:宜食麻以润燥 寒露,月色清冷,树叶变黄。
朱熹: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虑,谓处事精详。得,谓得其所止。 王夫子:朱子说“定、静、安、虑、得是功效次第,不是工夫节目”。谓之工夫,固必不可。乃所谓功效者,只是做工夫时自喻其所得之效,非如中庸形、著、明、动,逐位各有事实。故又云:“才知止,自然相因而见。” 总之,此五者之效,原不逐段歇息见功,非今日定而明日静也。自“知止”到“能得
空船理论出自庄子《山木》中的“方舟济河”,这是一篇极富道家哲学的寓言,一个人在乘船渡河的时候,前面一只船正要撞过来。 这个人喊了好几声没有人回应,于是破口大骂前面开船的人不长眼。结果撞上来的竟是一只空船,于是刚才怒气冲冲的人,一下子怒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其实你會发现,生气与不生气,取决撞来的船上有没有人!有时候,你生气仅仅是因为对方“竟然这样”“竟然有这样的人”,而非仅仅是那个人对你造成的
在西安碑林中,见一块奇特的石碑——《圣教序》碑,碑文内容是唐太宗为曾去西天取经的玄奘和尚撰写的,字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笔。文美字秀,游客们赞不绝口。 可我就纳闷了,别说是李世民了,就是从唐朝开国的618年算起,也比王羲之去世时晚了二百多年,唐太宗的文章怎么能由王羲之挥毫抄录镌刻于此呢?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里面还有一段不大不小的故事哩。 这都是刻字建碑的主持怀仁和尚的功劳。怀仁和尚崇敬玄奘,也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