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何以“苦生乐死”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900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秦诸子所处的时代,交替着社会大变动,诸侯割据混战引发了政治秩序的重建,生死问题,激起了活跃在“百家争鸣”思想氛围下的先哲们莫大的关注与思考……
  庄子是一个以生为苦,以死为乐,坦然面对死忙到来的人。在庄子看来,整个人生就是一个“苦身疾作”(《至乐》)而又“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齐物论》)的辛苦劳作过程,况且人生充满痛苦,无长久而真实的快乐,“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惽,久忧不死,何苦也!”(《至乐》),那么死就是一种解脱、一种休息,因此,在庄子那里,死亡意味着对人生之累的解除,死亡因此而获得的甚至超越生命生存本身的价值。
  人生在世,都要面临一个人生归宿的终极问题,那就是死亡。庄子和先秦时期其他哲学家一样,认为生与死的问题始终是人生第一位的、最终无法跨越的界限。同样是生命哲学,儒家认为人是天地之杰,万物之灵,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儒家生死观的基本出发点,是典型的乐生哀死者。为何作为道家代表人物的庄子,他的生死观却是“苦生乐死”呢?概括起来,其对生命困境的感悟除了无法抗拒的自然力量:“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大宗师》)。最关键的还是来自对社会的时势之困,它既包括来自上层统治者,也包括来自普通民众对他人生出路造成的困惑,是造成他“苦生乐死”生命困境的根本原因。
  不同历史时代人的生存状态,往往受制于特定的时势。处在动乱的历史中,残暴的政治与连绵不断的战争轻易夺去许多人的生命,处在汉末乱世的一代枭雄曹操面对荼毒生灵的战争,曾经发出过这样的呼喊:“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庄子也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并且早了几百年。庄子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个高端知识分子,也是关怀民瘼,希望有用于世的,在《人间世》的开头,他虚构了仲尼和颜回对话的寓言,“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表达了他原本救世的雄心,然而,他对统治阶级却也有着透彻的了解,纵观历史,“桀杀关逢龙,纣杀王子比干”,这便是爱国知识分子的下场。他认为知识分子的救世如“螳螂挡车”,统治者为争夺政治利益,驱使小吏为其奔逐,人民生活水深火热,浩劫不断,“今世殊死者相枕也,刑戮者相望也”的惨状,庄子进一步认识到,在这种环境下,连个人的生死都没有任何保障,妄谈实现人生价值了。当一个人既不能改变同时又不能逃避这种险恶环境的时候,他所做的,只有坦然接受。庄子曾借孔子之口说:“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秋水》)
  让他更深刻体会到渺小个人在社会变革面前的无能为力,还有世人逐物趋俗,“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而不自知,倒置之民越来越多。在当时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环境下,驱使人们“殉利”“殉名”“殉物”,人为物役,而丧失了自己。庄子不由悲叹:“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债。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刻意》)庸俗者所干的奔驰趋炎的勾当,正是让庄子感到寒心而可悲的所在,他需要对世俗的价值观有深刻的反省,他期待在乱世中走一条保持自己精神独立的不寻常路。
  我们发现庄子在《逍遥游》中出现了有关“神人”的描写的影子:“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的“神人”变成了精神超脱的“高士”,他期待那是自己在现实中的化身,但是,这种神奇无比而又飘飘欲仙的境界,在现实中哪里去寻找这样依托的净土呢?从《庄子》一书中我们隐约可以见到庄子身世的信息,他的生活是十分贫困的。他有时靠打草鞋过活,还曾向监河侯借过米,见魏王的时候穿的是补了又补的粗布衣,草鞋上的带子也是断了又接起来的。庄子只做过管漆园的小官(漆园吏),但时间不长就归隐了。他的沉痛的现实遭遇,成为“神人”的理想也随之破灭,世俗的社会逼迫到了尽头,他对生死问题也随之大彻大悟。《天下》篇描述庄子对待生死的看法已经合二而为一“生与死与,天地并与……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个人生死融入到了宇宙这个生生不息的大生命中,生是痛苦的,而死是超脱并快乐的,“苦生乐死”的价值观在现实中也有了最好的归宿,并得到了永生。
  庄子因为时遇乖违的历史环境,他一方面对传统和现实深深不满,时时发出尖锐的批判和愤怒的抗议;另一方面,由于无力改变现实,所以只能“颠覆传统”、在精神世界里寻找安慰。一部《庄子》,其宗旨是要把人从“自丧”中解放出来,个体不必为“生”而喜,更不必为“死”而忧。对死亡之困的观念性的突破,具有精神解放的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苦生乐死”的生死观彻底突破了生命的诸种困境,实现了心灵上的绝对自由。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个人重要的是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归人的礼节,不为外物所惑,克己是古人修养身心的必修课。但仔细观察当下的世界,我们会发现,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类正在无限制地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的占有力和控制力,人类的欲望已经到达让人非常恐怖的地步。环境污染、贪污腐败、政治骚乱、战争残杀等,这些悲剧的背后都是不能克制欲望的结果,人类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克己的功夫。  
期刊
编者按:“五笔字型”发明人王永民、翻译家江枫等百余名学者联合签名的举报信,已送至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语言汉字委员会。举报信称,商务印书馆今年出版的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NBA”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国务院《出版管理条例》等法规。汉字使用能否如此“拿来”,作为一家之言,希望引起关注。  唐代诗人李涉曾在《题鹤林寺壁》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因
期刊
有这样的女子,她远远地走来,你几乎看不到她有化妆的痕迹,当她坐下来,你会发现她每一笔都精致地化过妆, 最重要的不仅仅是她的化妆技巧,而是她对生命的热爱,她对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的爱、帮助,她是那么的快乐,她那么的智慧,又那么的纯净。赵家路老师在我心中,就是这样的女子。  对中国文化长期的研究和熏染,沁润了她与众不同的文化气质。不言而信,不矜而庄。令人信服的不仅是精彩的授课,潜移默化间更是人格魅力的传递
期刊
居官莫道一钱轻,尽是苍生血作成。向使特来抛海底,莒波赢得有清名。”这是清代监察御史杨维乔在东汉著名的“一钱太守”刘宠墓前的题诗。  东汉刘宠在任会稽郡太守时,政绩卓著,操守廉政,朝廷调他为将作大匠。在他离任前,会稽郡山阴县若耶山谷五六位鬓发斑白的老人各带了一百文钱,想送给他,可刘宠不肯受。老人们流着泪对刘宠说:“我们是山谷小民。前任郡守屡屡扰民,夜晚也不放过,有时狗竟然整夜叫吠不止,民不得安。可自
期刊
孙子兵法第一篇就给出了总纲,从战略的角度去把握战争的胜败,“道天地将法”,在五事之中,“道”是列在首位的。孙子说“兵者诡道”,讲计谋权术。  仁心为本,佐以权谋  《孙子兵法》经常出现的:计、谋、智、知、权、形、势、利、诱、专、分、策、节、机、巧、拙、诡道、庙算、谋攻、伐谋、伐交、伐兵、攻城、众寡、虚实、勇怯、强弱、任势、相敌、形兵、治气、治力、治心、治变、致人、火攻、用间,囊括了军事的所有谋略。
期刊
“师,贞,丈人,吉,无咎。”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意思是“师卦,占问总指挥的军情,没有灾祸。”《象辞》说:下卦为坎为水;上卦为坤为地,像“地中有水”,这是师卦的卦象。君子应当从这一卦象中得到启示,广容百姓以聚养兵众。  前面的讼卦是讲人们的争讼,不服从裁决,便会引起械斗与战争。所以讼卦之后便是师卦。师,众也,它是军队的一个编制,所以师的引申义也就代表战争了。战争必然会使人产生忧患,所
期刊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义,是儒家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它关怀着人之初,守护到人之终,构成了儒家的理想世界。  ◎何为仁义  “仁者人也,义者宜也”,这两句出自《中庸》的话,简洁地阐释了仁义的本意。  所谓“仁”,就是爱人,包括对人的爱护、尊重、帮助。仁为爱之源,为道德之基础,为生命本源的关怀之情。  所谓“义”,就是合宜,合理合度的行为,就是义的实质。义乃礼之本,乃秩序之和谐,乃一切礼仪规范的出发点
期刊
自夏禹开启“家天下”,一个家,就成为一家人共有的一片天下。每个人都要用挺直的脊背承担起责任,用宽广的胸怀包容过往,以过人的胆识劈开未来,为一个家的安康和繁荣而奋斗,让自己的血脉延续下去,让自己的家庭发展壮大。  家在时光中延伸开,就形成了家族。家族,作为中华沃壤上枝繁叶茂的常青树,让每个人都可以凭依着找到回归的起点。有家族在,才有归属。中国人以家族伦理为中心价值的文化制度体系,几千年维持不变,在中
期刊
我们中国人,每一姓氏在祠堂中都有一本家谱,又名家乘。家谱中记载着祖宗的来源,有许多追溯到周代,因为周代的子孙分封各国,以地方为姓;有的还远溯到轩辕,以证明自己的确是黄帝的子孙。  后世各宗族修家谱,有四姓是所谓“通天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种家谱的。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这四姓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而这四家的家谱,所排的字辈——就是辈分命名所用的字——也
期刊
思想,是对生活的反思;哲学,是对思想的反思;人类哲学,是对人类全部思想的反思。  什么叫“哲学”?哲学,英语中叫“philosophy”,是“爱智慧”的意思。在中国,可以称之为“道”。  什么叫“哲学史”?“哲学史”研究的是人类在每个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也就是人对每一个历史时期主要思想的再认识。  中国哲学史,涵盖五千年漫长时光,经过多次演变,出现如下九个分期:  春秋战国时代 是中国哲学史的源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