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深入挖掘英语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教育方针,在专业课程中融合思政内容,从而达到对学生全面培养的目的,是现今高校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的重要体现。本文从“三全育人”的教育指导思想入手,结合课程思政这一概念,以《基础英语》课程为例,分析实际课例,阐述在课程中融合思政的方法,分析其不足之处,并提出反思和建议。
关键词: 三全育人 课程思政 《基础英语》
一、“三全育人”背景下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提出的最新高校教育指导思想。而“课程思政”,则是“三全育人”背景下对高校课程提出的要求。如今的高校课程,已不应再局限于教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素养,而更应该立足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方针,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在教学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英语专业的课程不忘课程思政,在教授学生听、说、读、写、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从而践行“立德树人”理念。作为英语专业课时最长、学分最多、教学内容涵盖最为广泛的基础理论课程,《基础英语》自然成为了“三全育人”背景下践行“课程思政”最好的媒介和载体。
二、《基础英语》课程思政课例设计与分析 —— Why Historians Disagree
1.课例设计
针对 “三全育人”教育指导思想,《基础英语》课程团队一直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中改进授课方式,下面以大二上学期基础英语课程“Why Historians Disagree”为例进行课例分析。
(1)课前预习: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主题词汇库”活动与“主题演讲”活动。对于“主题词汇库”活动,首先让每位同学在课前准备一个“vocabulary list”,列举出至少30个与历史主题相关的生词,并在课前5分钟抽取同学进行词汇分享,随后进行词汇表的配对互换,并要求学生在课后将对方列表中的词汇进行记忆,配合自己之前的词汇表,打造自己的“主题词汇库”。对于第二个“主题演讲”活动,要求学生准备一个以“历史上的中国”为题的主题演讲。课堂伊始,随机抽取同学进行展示。课前预习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提前进入“历史”这一课文主题的同时,利用词汇表和演讲综合提升其语言能力,丰富其词汇量,锻炼其口语。
(2)课文导入:本课程采用视频导入的方法,观看纪录片《中国通史》片段,让学生简单复述影片所讨论的历史事件,并讨论纪录片所运用的视角和语气,着重思考“影片更多的在介绍历史事实?还是在发表观点?”,引导学生观看影片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其思辨能力。同时,素材的选择也采用了讲授中国历史的纪录片,潜移默化中给学生补充中国历史知识,从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渗透思政元素。
(3)主题分析:接着课文导入的问题,教师提出本文的核心问题“什么是历史?历史是对客观事实的记忆,还是对客观事实的理解和阐释?同样的历史事件,为何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阐释?”。环节中将学生分成小组,在组内进行讨论,并推举代表进行观点阐述。本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入文章的核心问题,引发学生对于历史这一问题的思考,培养其思辨能力的同时也锻炼其小组合作能力。
(4)语言学习:作为《基础英语》课程,词汇的讲解不容忽视,将新学词汇放入例句中,带着情景去学习,也是绝大多数教师使用的授课方式。教师可以将拥有思政元素的句子作为例句,这样的句子,既起到了学习新词的作用,也能在无形中强化学生的思政意识。比如,在讲解本课的新词“disagree”时,传统的例句可能是“He disagreed with his parents on most things”,而融入了思政元素的例句就是“The TIME pointed out a systematic fracture of the US revealed by the pandemic. ‘Republicans and Democrats today don’t just disagree on issues; they disagree on the basic truths that structure their respective realities.’”(China Daily)其实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不难发现,后者虽然融合了思政元素,但学生的代入感却更高了,因为这恰恰是现在国际舆论关注的事情,反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特定的句法的时候,也可以参照上面的例子用思政内容造句,做到无形中强化课程思政。
(5)文章讲解:在讲解文章含义的过程中,只要教师进行合理引导,思政元素并不难发现。因此,本课在讲到“历史学家也经常否认自己早期的观点”时,可以类比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与发展。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就像历史学家不断修正自己观点的过程,都是不断地进行自我认知,从而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国今天所取得种种成就,也是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修正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再比如,在讲到课文中的“战争可能起源于经济问题”的时候,可以提出正是因为中国深知经济落后会带来的种种问题,才大力推进扶贫政策,尽力缩小贫富差距,造福人民。
(6)文类讲解:在结束对文章的讲解之后,还要补充一下对文类的讲解。本课文是一篇说明文,可借用此文对学生进行说明文写作的训练。这部分的讲解,看似无法与思政元素关联,但其实可将思政元素加入对文体的模拟应用和练习中。比如,在教师讲授过后,可以引导学生以相同的思路和方法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模拟提纲写作。提纲构思的过程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对整个事件进行梳理和回顾,也能令其对此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7)复习思考:在“三全育人”指导思想下,育人并不仅仅限于课堂本身,课后的活动也很重要。因此,在本单元学习全部结束后,教师也将思政元素融入了复习思考中。教师给学生提出思考题:同样的事件,出发点不同,思考的角度就不同。让学生思考,面对当今的诸多国际问题,你是否听到了不同国家的不同声音?面对历史,我们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态度?用此类的思考题引导学生用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对特定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辨,做到课上课下全程育人。 2.课例分析
(1)教学目标分析:从语言层面目标来看,本课例在授课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课前的词汇表构建和课中的词汇讲解侧重于扩充学生的词汇量。句法讲解環节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强化其句法能力。主题演讲环节侧重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提升其语音面貌和语言表达能力。从素养层面目标来看,课文讲解中的话题思考和模拟说明文提纲写作过程能引导学生关注国家重大决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从思维层面目标来看,主题分析环节和课后思考题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鼓励学生以多维视角看待问题,做理性的思考者。
(2)教学设计分析:从教学环节来看,本课例包括课前预习至习思考七个环节,从课前到课后,课上到课下,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从教学形式来看,本课例中使用的教学手段多样,从ppt、视频、小组讨论到演讲和词汇表互换,用不同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课堂中解放出来。
三、“三全育人”背景下教学实践的反思与建议
1.提高教师自身思政意识
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很多教师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冲击,亦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国家大事毫不关心,亦或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认为西方的一切都是好的。作为中西文化的桥梁,外语教师更容易出现类似的情况。因此,作为课程思政的践行人,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思政意识。可借助学校的各项资源提升自己的跨学科知识,充分利用校内外针对课程思政的研修机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学之中。
2.借助“第二课堂”强化思政要素
从前的高校教师,往往会出现只注重于课堂本身的现象,认为课堂之下的学生与自己毫无关系。但“三全育人”强调全程育人,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后的教育工作,也应该引起高校教师的充分注意。而作为《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师,可谓学生的“班主任”,对于学生课后的教育工作,则更不能放松。可以利用学生的戏剧节、外研社技能比赛、英语角等“第二课堂”强化思政要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础英语》课程应立足学生,以“三全育人”为指导思想,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的同时,教育学生坚定中国立场,传播中国文化,展现中国形象。
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校“三全育人”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课题编号:GS2020)阶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吴殿龙。
参考文献:
[1].张虎..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路径[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12):.90-91.
[2].陈雪贤..最优化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现[J]..中国大学教育,2019(10):45-48.
关键词: 三全育人 课程思政 《基础英语》
一、“三全育人”背景下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提出的最新高校教育指导思想。而“课程思政”,则是“三全育人”背景下对高校课程提出的要求。如今的高校课程,已不应再局限于教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素养,而更应该立足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方针,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在教学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英语专业的课程不忘课程思政,在教授学生听、说、读、写、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从而践行“立德树人”理念。作为英语专业课时最长、学分最多、教学内容涵盖最为广泛的基础理论课程,《基础英语》自然成为了“三全育人”背景下践行“课程思政”最好的媒介和载体。
二、《基础英语》课程思政课例设计与分析 —— Why Historians Disagree
1.课例设计
针对 “三全育人”教育指导思想,《基础英语》课程团队一直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中改进授课方式,下面以大二上学期基础英语课程“Why Historians Disagree”为例进行课例分析。
(1)课前预习: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主题词汇库”活动与“主题演讲”活动。对于“主题词汇库”活动,首先让每位同学在课前准备一个“vocabulary list”,列举出至少30个与历史主题相关的生词,并在课前5分钟抽取同学进行词汇分享,随后进行词汇表的配对互换,并要求学生在课后将对方列表中的词汇进行记忆,配合自己之前的词汇表,打造自己的“主题词汇库”。对于第二个“主题演讲”活动,要求学生准备一个以“历史上的中国”为题的主题演讲。课堂伊始,随机抽取同学进行展示。课前预习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提前进入“历史”这一课文主题的同时,利用词汇表和演讲综合提升其语言能力,丰富其词汇量,锻炼其口语。
(2)课文导入:本课程采用视频导入的方法,观看纪录片《中国通史》片段,让学生简单复述影片所讨论的历史事件,并讨论纪录片所运用的视角和语气,着重思考“影片更多的在介绍历史事实?还是在发表观点?”,引导学生观看影片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其思辨能力。同时,素材的选择也采用了讲授中国历史的纪录片,潜移默化中给学生补充中国历史知识,从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渗透思政元素。
(3)主题分析:接着课文导入的问题,教师提出本文的核心问题“什么是历史?历史是对客观事实的记忆,还是对客观事实的理解和阐释?同样的历史事件,为何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阐释?”。环节中将学生分成小组,在组内进行讨论,并推举代表进行观点阐述。本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入文章的核心问题,引发学生对于历史这一问题的思考,培养其思辨能力的同时也锻炼其小组合作能力。
(4)语言学习:作为《基础英语》课程,词汇的讲解不容忽视,将新学词汇放入例句中,带着情景去学习,也是绝大多数教师使用的授课方式。教师可以将拥有思政元素的句子作为例句,这样的句子,既起到了学习新词的作用,也能在无形中强化学生的思政意识。比如,在讲解本课的新词“disagree”时,传统的例句可能是“He disagreed with his parents on most things”,而融入了思政元素的例句就是“The TIME pointed out a systematic fracture of the US revealed by the pandemic. ‘Republicans and Democrats today don’t just disagree on issues; they disagree on the basic truths that structure their respective realities.’”(China Daily)其实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不难发现,后者虽然融合了思政元素,但学生的代入感却更高了,因为这恰恰是现在国际舆论关注的事情,反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特定的句法的时候,也可以参照上面的例子用思政内容造句,做到无形中强化课程思政。
(5)文章讲解:在讲解文章含义的过程中,只要教师进行合理引导,思政元素并不难发现。因此,本课在讲到“历史学家也经常否认自己早期的观点”时,可以类比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与发展。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就像历史学家不断修正自己观点的过程,都是不断地进行自我认知,从而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国今天所取得种种成就,也是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修正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再比如,在讲到课文中的“战争可能起源于经济问题”的时候,可以提出正是因为中国深知经济落后会带来的种种问题,才大力推进扶贫政策,尽力缩小贫富差距,造福人民。
(6)文类讲解:在结束对文章的讲解之后,还要补充一下对文类的讲解。本课文是一篇说明文,可借用此文对学生进行说明文写作的训练。这部分的讲解,看似无法与思政元素关联,但其实可将思政元素加入对文体的模拟应用和练习中。比如,在教师讲授过后,可以引导学生以相同的思路和方法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模拟提纲写作。提纲构思的过程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对整个事件进行梳理和回顾,也能令其对此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7)复习思考:在“三全育人”指导思想下,育人并不仅仅限于课堂本身,课后的活动也很重要。因此,在本单元学习全部结束后,教师也将思政元素融入了复习思考中。教师给学生提出思考题:同样的事件,出发点不同,思考的角度就不同。让学生思考,面对当今的诸多国际问题,你是否听到了不同国家的不同声音?面对历史,我们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态度?用此类的思考题引导学生用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对特定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辨,做到课上课下全程育人。 2.课例分析
(1)教学目标分析:从语言层面目标来看,本课例在授课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课前的词汇表构建和课中的词汇讲解侧重于扩充学生的词汇量。句法讲解環节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强化其句法能力。主题演讲环节侧重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提升其语音面貌和语言表达能力。从素养层面目标来看,课文讲解中的话题思考和模拟说明文提纲写作过程能引导学生关注国家重大决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从思维层面目标来看,主题分析环节和课后思考题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鼓励学生以多维视角看待问题,做理性的思考者。
(2)教学设计分析:从教学环节来看,本课例包括课前预习至习思考七个环节,从课前到课后,课上到课下,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从教学形式来看,本课例中使用的教学手段多样,从ppt、视频、小组讨论到演讲和词汇表互换,用不同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课堂中解放出来。
三、“三全育人”背景下教学实践的反思与建议
1.提高教师自身思政意识
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很多教师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冲击,亦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国家大事毫不关心,亦或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认为西方的一切都是好的。作为中西文化的桥梁,外语教师更容易出现类似的情况。因此,作为课程思政的践行人,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思政意识。可借助学校的各项资源提升自己的跨学科知识,充分利用校内外针对课程思政的研修机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学之中。
2.借助“第二课堂”强化思政要素
从前的高校教师,往往会出现只注重于课堂本身的现象,认为课堂之下的学生与自己毫无关系。但“三全育人”强调全程育人,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后的教育工作,也应该引起高校教师的充分注意。而作为《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师,可谓学生的“班主任”,对于学生课后的教育工作,则更不能放松。可以利用学生的戏剧节、外研社技能比赛、英语角等“第二课堂”强化思政要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础英语》课程应立足学生,以“三全育人”为指导思想,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的同时,教育学生坚定中国立场,传播中国文化,展现中国形象。
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校“三全育人”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课题编号:GS2020)阶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吴殿龙。
参考文献:
[1].张虎..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路径[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12):.90-91.
[2].陈雪贤..最优化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现[J]..中国大学教育,2019(10):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