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8月22日,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初二(1)班的李弘基凭借“除甲醛空气净化器” 、“自行车里程计”等发明喜获第四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这些发明都申请了国家专利。
精益求精,作品升级至第七代
李弘基从小就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创新灵感,热衷发明创造,他发明的“除甲醛(可自测)空气净化器——弘基一号”,攻克了清除甲醛的难题,目前,产品已正式投放市场。
发明的灵感其实完全产生在偶然的刹那间。12岁时,李弘基到新装修好的外婆家去玩。一进门,他就闻到一股刺鼻的味道,由于他是过敏体质,立刻感到非常难受,直打喷嚏。当明白是装修材料中的甲醛在“捣乱”后,他马上就立志要发明一种仪器,用于清除甲醛。从未接触过化学的李弘基,在科技老师的指导下,反复实验,得出结论:水与甲醛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无害的氢氧化钠,抓住甲醛溶于水的特性,通过在水中加入“甲醛清除剂”就能彻底分解溶于水中的甲醛。
李弘基说,“弘基一号”是采用独特的水幕滤网对室内空气进行过滤,灰尘一碰到水就被沾住了,好比洗了一个澡,马上变得干干净净,包括香烟和汗渍等异味,水幕滤网也都能将它们清除干净。
样机做好后,李弘基就投入到试验当中。试验对他来说更是充满艰辛,他需要在一个房间里施放超过标准十几倍甚至更多的甲醛,来测试他的新发明的效果,这需要一遍遍地做实验。由于是过敏体质,在甲醛浓度严重超标的环境下,李弘基感到非常难受,好几次差点因为身体坚持不下去而中断试验。但爸爸鼓励他说:“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始有终!”
因为执着,李弘基反复试验反复改进,现在的“弘基一号”已经是他的第七代作品了。
四处碰壁,发明投放市场受阻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李弘基的发明得到了众多专家的一致认可,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的专家亲自在办公室陪他做样机功效检测,在确认样机的实际功效后,为李弘基写了专家推荐书。李弘基也由此荣获了第五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全国比赛金奖等众多奖项。但李弘基并没有就此满足,“对我来说,自己的发明能投放市场,为大家服务才最高兴!”
父亲李文献深知儿子的心愿,在专家的推荐下,他积极联络投资商完成技术转化。可现实却将父子二人的美好愿望击得粉碎,“这怎么可能呢?行业中这么多企业,这么多工程技术人员,这个项目已经搞了二十几年也就目前这个水平,一个小孩子,还能搞出什么新东西来?”虽然怀里揣有权威部门的检测报告,可父亲一连跑了十几家公司,得到的都是类似的答复。
看着爸爸回家后的沮丧神情,小弘基几次委屈地流下眼泪。父子俩暗暗下了决心,“我和爸爸都憋足了一口气,一定要让他们看看,小孩的发明也有市场!”
矢志不渝,父子办公司卖产品
面对儿子的执着,父亲下了决心,舍弃自己的文具生意,集中精力帮儿子卖发明。投放市场的第一步,是要解决机器的外观问题,原先风扇加水箱的分体式设计,虽然效果不错,可做成产品后的外形未免有些“土”。于是,父子俩又跑去商场买来冷风机,进行改装,“做模具的价钱实在太贵,我们只能‘借壳’了。”李弘基笑笑说。
接着,李弘基自己做模特,拍摄了一段录像,制成光盘,示范如何使用这台除甲醛机。不仅如此,他还自己拍照、排版,制作了一本说明书。在产品功能上,又新增了检测室内空气质量这一项,就这样,第七代作品——“弘基一号”像模像样地诞生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弘基一号”不但获得专业人士的认可,拥有了发明专利,还被生产投放市场,成功实现了发明专利向产品的转化,更让李弘基获得了“上海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的光荣称号。
灵感闪现,设计出自行车里程计
2005年是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同时也是《相对论》诞生100周年。全世界采用光传递的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与光信号一起到达各地的还有一封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发出的神秘邮件,这封邮件包含了10个与物理学相关的、适合中学生的研究性课题。李弘基酝酿出“自行车里程计”的设计想法,成功解决了神秘邮件中的第二个问题,并在当年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申请号。
自行车里程计的设计源自于爸爸当初的一句玩笑话。那天,爸爸指着《新闻晨报》上刊登的物理问题问他有没有兴趣尝试解答,李弘基看了看报纸上面的问题,眼睛一下就在第二题——“用电子或者机械的方法设计一个自行车里程计”上定格了。每天都骑车上学的他觉得这是个好问题,但如何将自行车轮的每一次转动自动记录下来并转换成千米数,对于尚未接触物理的李弘基来说,还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不过,从小喜欢动脑筋的李弘基没有轻易放弃,他找来各种各样的书,希望可以从中找到一点思路。一天,李弘基在家对着电视里的北京时间调整电子手表的时间误差,突然一个灵感闪现:“在设计自行车里程计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参照电子手表的调试技术?”
为了能将这个大胆的想法付诸实践,他拆开了家中的门铃了解电路的组成,反复拆装自行车以了解自行车最基本的构成原理。最后,他设计出了自行车里程计,所需要的材料不过是一块液晶显示器和电池、电源开关、弹簧以及包含凸点的塑料圈。虽然原理并不复杂,但非常有效。
在学校,李弘基最喜欢上的是劳技课,动手能力较强的他,对这门很多人眼中无用的课程兴趣浓厚,不仅在课上认真摸索,常常还在课外和爸爸探讨。除此之外,他平时爱好非常广泛,弹过电子琴,也练过武术,还是《新闻晨报》的小记者,如今又参加了学校里的合唱团,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李弘基的父母非常开通,对于他的课外发明,总是给予支持与鼓励。李弘基也从未因此影响到学习, 他深知,掌握丰富而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即便对他的发明创造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精益求精,作品升级至第七代
李弘基从小就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创新灵感,热衷发明创造,他发明的“除甲醛(可自测)空气净化器——弘基一号”,攻克了清除甲醛的难题,目前,产品已正式投放市场。
发明的灵感其实完全产生在偶然的刹那间。12岁时,李弘基到新装修好的外婆家去玩。一进门,他就闻到一股刺鼻的味道,由于他是过敏体质,立刻感到非常难受,直打喷嚏。当明白是装修材料中的甲醛在“捣乱”后,他马上就立志要发明一种仪器,用于清除甲醛。从未接触过化学的李弘基,在科技老师的指导下,反复实验,得出结论:水与甲醛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无害的氢氧化钠,抓住甲醛溶于水的特性,通过在水中加入“甲醛清除剂”就能彻底分解溶于水中的甲醛。
李弘基说,“弘基一号”是采用独特的水幕滤网对室内空气进行过滤,灰尘一碰到水就被沾住了,好比洗了一个澡,马上变得干干净净,包括香烟和汗渍等异味,水幕滤网也都能将它们清除干净。
样机做好后,李弘基就投入到试验当中。试验对他来说更是充满艰辛,他需要在一个房间里施放超过标准十几倍甚至更多的甲醛,来测试他的新发明的效果,这需要一遍遍地做实验。由于是过敏体质,在甲醛浓度严重超标的环境下,李弘基感到非常难受,好几次差点因为身体坚持不下去而中断试验。但爸爸鼓励他说:“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始有终!”
因为执着,李弘基反复试验反复改进,现在的“弘基一号”已经是他的第七代作品了。
四处碰壁,发明投放市场受阻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李弘基的发明得到了众多专家的一致认可,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的专家亲自在办公室陪他做样机功效检测,在确认样机的实际功效后,为李弘基写了专家推荐书。李弘基也由此荣获了第五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全国比赛金奖等众多奖项。但李弘基并没有就此满足,“对我来说,自己的发明能投放市场,为大家服务才最高兴!”
父亲李文献深知儿子的心愿,在专家的推荐下,他积极联络投资商完成技术转化。可现实却将父子二人的美好愿望击得粉碎,“这怎么可能呢?行业中这么多企业,这么多工程技术人员,这个项目已经搞了二十几年也就目前这个水平,一个小孩子,还能搞出什么新东西来?”虽然怀里揣有权威部门的检测报告,可父亲一连跑了十几家公司,得到的都是类似的答复。
看着爸爸回家后的沮丧神情,小弘基几次委屈地流下眼泪。父子俩暗暗下了决心,“我和爸爸都憋足了一口气,一定要让他们看看,小孩的发明也有市场!”
矢志不渝,父子办公司卖产品
面对儿子的执着,父亲下了决心,舍弃自己的文具生意,集中精力帮儿子卖发明。投放市场的第一步,是要解决机器的外观问题,原先风扇加水箱的分体式设计,虽然效果不错,可做成产品后的外形未免有些“土”。于是,父子俩又跑去商场买来冷风机,进行改装,“做模具的价钱实在太贵,我们只能‘借壳’了。”李弘基笑笑说。
接着,李弘基自己做模特,拍摄了一段录像,制成光盘,示范如何使用这台除甲醛机。不仅如此,他还自己拍照、排版,制作了一本说明书。在产品功能上,又新增了检测室内空气质量这一项,就这样,第七代作品——“弘基一号”像模像样地诞生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弘基一号”不但获得专业人士的认可,拥有了发明专利,还被生产投放市场,成功实现了发明专利向产品的转化,更让李弘基获得了“上海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的光荣称号。
灵感闪现,设计出自行车里程计
2005年是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同时也是《相对论》诞生100周年。全世界采用光传递的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与光信号一起到达各地的还有一封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发出的神秘邮件,这封邮件包含了10个与物理学相关的、适合中学生的研究性课题。李弘基酝酿出“自行车里程计”的设计想法,成功解决了神秘邮件中的第二个问题,并在当年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申请号。
自行车里程计的设计源自于爸爸当初的一句玩笑话。那天,爸爸指着《新闻晨报》上刊登的物理问题问他有没有兴趣尝试解答,李弘基看了看报纸上面的问题,眼睛一下就在第二题——“用电子或者机械的方法设计一个自行车里程计”上定格了。每天都骑车上学的他觉得这是个好问题,但如何将自行车轮的每一次转动自动记录下来并转换成千米数,对于尚未接触物理的李弘基来说,还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不过,从小喜欢动脑筋的李弘基没有轻易放弃,他找来各种各样的书,希望可以从中找到一点思路。一天,李弘基在家对着电视里的北京时间调整电子手表的时间误差,突然一个灵感闪现:“在设计自行车里程计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参照电子手表的调试技术?”
为了能将这个大胆的想法付诸实践,他拆开了家中的门铃了解电路的组成,反复拆装自行车以了解自行车最基本的构成原理。最后,他设计出了自行车里程计,所需要的材料不过是一块液晶显示器和电池、电源开关、弹簧以及包含凸点的塑料圈。虽然原理并不复杂,但非常有效。
在学校,李弘基最喜欢上的是劳技课,动手能力较强的他,对这门很多人眼中无用的课程兴趣浓厚,不仅在课上认真摸索,常常还在课外和爸爸探讨。除此之外,他平时爱好非常广泛,弹过电子琴,也练过武术,还是《新闻晨报》的小记者,如今又参加了学校里的合唱团,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李弘基的父母非常开通,对于他的课外发明,总是给予支持与鼓励。李弘基也从未因此影响到学习, 他深知,掌握丰富而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即便对他的发明创造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