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近年来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重点阐述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理念和改革思路、实践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实验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提出了基于计划性课程和自主性项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新模式:“一个系统、两种形式、三个层次、四大类型”。
[关键词]应用型 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模式 运行机制
[作者简介]官正强(1966- ),男,重庆人,重庆科技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管理。(重庆 401331)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资金资助项目“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教学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创新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625077)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4-0140-02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1.人才需求表象及外因分析。近年来,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国家急需大批应用型人才。目前的高等教育还处于粗放型阶段,教育带有普及性,重在传授知识,而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从历史的因素来看,高校长期以来一直属于政府管辖,自主办学意识不强,众多高校缺乏各自特色,不论是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职业教育型院校办学模式雷同,相当多的学校不能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由此形成一个“怪圈”:常常是学校里学习不太好的学生毕业后能创出一番事业,几年后便可达到“经理级”,而那些在校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毕业后却往往只能做个好职员而已。许多调查还显示,学历(位)与职位的关系并不成比例。笔者认为,这一现象病因根源在政府部门对高校的考核上。目前,政府各级对高校办学质量考核普遍存在“高水平即高质量”的偏见,仅重视学位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发表论文数等纯学术因素,而忽视了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因素;此外,对不同类型的高校考核其水平和质量的标准差别并不大,还导致许多高校高不成低不就,难以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近年来,政府及各高校也在大力提倡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在微观操作层面上改革的力度不大,情况不够乐观。
2.内因分析。(1)在管理体制方面。教研室与实验室设置及其运行机制不合理,仍按学科、课程分类的传统模式设置,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分散不能有机融合,出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实验教学被弱化等一系列问题。(2)在实验教学模式方面。验证性的实验多,创新型的实验少;模拟型的多,实战型的少;限制性的多,自主性的少;单一性的多,综合性、设计性的少。实验教学非常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观察现象和分析结果的能力,组织和设计创新的能力,进而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树立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精神。(3)在实验教学内容方面。很多学校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但是由于设备条件的限制,加上教学改革进程的约束,改革步子不大,然而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必须下大力气抓好。开发更高水平的实验项目,淘汰过于陈旧的实验项目,同时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实现实验数据的自动检测和自动处理也是内容改革的重要课题。(4)在教学体系方面。实验室还没有实现从教学实验到实验教学的根本性转变,要系统改革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理论教学,依附于理论课程。实验项目中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的实验项目不多,影响了实验室功能的发挥。(5)政策机制激励不到位,实验教学队伍缺乏积极性,动力不足。由于实验室在全校层面上在人员配置、课程安排、劳动成果的认定、奖励晋级、利益协调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队伍不稳,实验室开放的力度不大。因此,如何激发实验教师队伍的积极性,打破封闭式管理,实现资源共享的目标,在更大范围的操作层面上落实显得非常迫切。
实验(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学环节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其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用人单位满意率不高的现状,说明学校的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及其运行机制有问题,应重点进行教学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和实践,必须进行系统的改革和创新。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理念与改革思路
理念引导思路,思路决定出路。《高等教育法》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高等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如何不辱使命,培养出社会急需的高质量人才?笔者认为,首先要以先进的理念为先导,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一体的基本办学理念,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互动和互补,促进实验教师与理论课教师的学科交流与融合,不断提高师资水平。以科研、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工作;以社会及行业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为依据,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突破口,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软件建设为着力点,以软促硬,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和实验项目开发,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确保教学资源投资效益;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机制。
三、实践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
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规格要求,应建立计划性和自主性实验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与之适应的运行机制,发挥学生自主实验在学生实践能力、设计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独特作用。形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传统以知识为中心的体系结构,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求。要充分重视每年一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制定)工作;要以系统的观念,正确处理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关系,使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抓好课内、课外两个课堂的实践教学,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要及时吸收新技术进入实践课;实践教学模式应适应不同学科专业对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
3.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构建。基于上述原则和要求,通过多年实践,初步建立了“一个系统、两种形式、三个层次、四大类型”的实践教学新模式。(1)一个系统:建立基于计划性和自主性相结合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实践教学系统。(2)两种形式:依据实践教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点,教学组织形式可根据课程特点设置计划性(一般以课堂教学为主)和自主性(以非课堂教学为主、一般采用项目化管理方式教学)两种形式。(3)三个层次:按照学生认知规律设置认知与验证(基础性)——综合(专业性)——设计与创新(研究性)三个层次的实验(实践)训练项目,项目符合学科专业特点并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和科学性。(4)四大类型:全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按照课程属性设置四大类型课程,有实验课程、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教育计划(“万、千、百、十”育人工程)和素质拓展计划。
4.实践教学课程体系。(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结构。见右图1。(2)课程体系设置要求。以工科为例,各部分学时(学分)比例情况如下:实验部分要求达到总学时的10%~15%;综合性实践环节应占总学时的25%以上;创新教育和素质拓展计划应占总学分的近10%,鼓励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完成。其中,每个专业建立的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不低于两个,每个学生参加校外实践训练(或产、学、研综合训练)累计不少于5周。鼓励采用各种方法、手段充实实践教学的内容,适当提高学时比例。(3)内容改革与措施。要按照人才培养规格的内在要求科学地设置实验项目,精心地设计实验教学内容,把教师设计开发、改进实验项目作为对院系和对教师教学业绩考核的观测点之一,每年进行检查总结,同时,学校拨专项资金以项目立项、评审的方式激励教师开展实验项目开发(主要是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基础课实验要逐步从理论课分离出来,使其成为相对独立的体系,并按照实验技能培养的规律组合实验项目,形成以基本技能型、基础型、综合设计型有机组合为重要标志的新的实验课程体系。通过基本技能型实验培养学生从事实验操作的基本能力,通过基础型实验促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通过综合设计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有条件的院(系)积极探索将专业课的实验教学部分单独设为专业实验课,或几门专业课综合设立一门专业实验课的改革路子,使实验课的内容打破学科、课程界限,做到由浅入深,并带有一定的综合性。
四、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
1.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实践能力强是应用型人才区别于研究型人才的显著特点。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及服务经济建设的主要场所,是学校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基地。实验室是评判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实验教学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施创新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趋向的教育价值观,已成为新时期应用型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为了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完善实验室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十分重要,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的核心是要解放生产力。
2.改革思路与指导思想。实验室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要纳入学校总体规划当中,从体制上要能统筹学校全部教学人力、设备等资源,要从层次、结构、数量、学科分布等方面入手进行优化和整合。实验室与教研室的管理体制会直接影响到实验室的运转水平和实验教学质量,设置好实验室和教研室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关键。较为合理的模式是能够有机融合理论与实验教学的纯教学管理与条件支撑管理两部分职能,统筹规划实验教学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确保实验教学各个环节的协调运转。
实验室的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要有利于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有利于促使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实现无缝衔接,即要有利于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验教学大纲、有利于实验项目的改进和开发;有利于教师全面发展,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做到三个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兼顾,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兼顾,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兼顾。教研室和实验室设置要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三级教学机构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教研室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有利于充分发挥全校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依据上述思想,我校建立的教学组织结构示意图如142页图2所示。
3.设置说明。教学院(系)的每个职工唯一定编在某一个教研室或实验室或院(系)办。学校只对市级及以上的科研机构设置少量科研编制。教研室可下设课程组或教学团队,实行课程组或团队负责人制。学科、专业特有的实验室,即由对应支撑关系的教研室和实验室人力资源充分整合,并实行教研室、实验室主任一人承担的办法,实验教师全部由对口教研室的相关教师担任,充分融合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师队伍,根据实验设备和教学任务的多少、教学特点,只少量设编实验室技术及管理人员,并采用较灵活的用人制度,以实用为原则,适当降低学历、职称等条件要求,实行竞聘上岗。跨院系(含跨教研室)适于共享的实验室,积极进行资源整合,建立实验室共享平台,设置校级或院系级实验中心(室)。实验教学中心直属院(系)或学校领导,以利于充分发挥设备的共享作用。
五、结语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犹如一项十分复杂的建造工程,首先要有一个好的蓝图——人才培养方案、大纲等,再经过周密的组织、全员协调配合和精心实施才能够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本文仅从实践教学改革的几个侧面简要介绍了笔者的心得和在我校的实践体会。由于实践教学涉及因素众多,改革阻力较大。因此,要使实践教学效果良好,必须切实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站在创新型国家战略对人才培养新要求的高度,针对现实问题,突破一切阻力,不断改革。不仅要设计好人才培养的“蓝图”、体制和机制,还要从队伍建设、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评和人事分配机制等各方面进行系统地改革,并辅之强有力的约束与激励措施。
[参考文献]
[1]邓子新.实验室重在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3).
[2]林明河.加强贵重仪器设备使用管理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
[3]赵庆双,闻星火,李明,等.以人为本,加强高校实验室队伍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
[4]高扬帆,叶辉.新形势下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研究与改革[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9(4).
[5]曹玉金,郭晓华,萧德云,等.构建自动化专业实验课程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S1).
[关键词]应用型 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模式 运行机制
[作者简介]官正强(1966- ),男,重庆人,重庆科技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管理。(重庆 401331)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资金资助项目“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教学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创新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625077)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4-0140-02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1.人才需求表象及外因分析。近年来,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国家急需大批应用型人才。目前的高等教育还处于粗放型阶段,教育带有普及性,重在传授知识,而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从历史的因素来看,高校长期以来一直属于政府管辖,自主办学意识不强,众多高校缺乏各自特色,不论是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职业教育型院校办学模式雷同,相当多的学校不能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由此形成一个“怪圈”:常常是学校里学习不太好的学生毕业后能创出一番事业,几年后便可达到“经理级”,而那些在校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毕业后却往往只能做个好职员而已。许多调查还显示,学历(位)与职位的关系并不成比例。笔者认为,这一现象病因根源在政府部门对高校的考核上。目前,政府各级对高校办学质量考核普遍存在“高水平即高质量”的偏见,仅重视学位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发表论文数等纯学术因素,而忽视了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因素;此外,对不同类型的高校考核其水平和质量的标准差别并不大,还导致许多高校高不成低不就,难以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近年来,政府及各高校也在大力提倡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在微观操作层面上改革的力度不大,情况不够乐观。
2.内因分析。(1)在管理体制方面。教研室与实验室设置及其运行机制不合理,仍按学科、课程分类的传统模式设置,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分散不能有机融合,出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实验教学被弱化等一系列问题。(2)在实验教学模式方面。验证性的实验多,创新型的实验少;模拟型的多,实战型的少;限制性的多,自主性的少;单一性的多,综合性、设计性的少。实验教学非常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观察现象和分析结果的能力,组织和设计创新的能力,进而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树立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精神。(3)在实验教学内容方面。很多学校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但是由于设备条件的限制,加上教学改革进程的约束,改革步子不大,然而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必须下大力气抓好。开发更高水平的实验项目,淘汰过于陈旧的实验项目,同时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实现实验数据的自动检测和自动处理也是内容改革的重要课题。(4)在教学体系方面。实验室还没有实现从教学实验到实验教学的根本性转变,要系统改革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理论教学,依附于理论课程。实验项目中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的实验项目不多,影响了实验室功能的发挥。(5)政策机制激励不到位,实验教学队伍缺乏积极性,动力不足。由于实验室在全校层面上在人员配置、课程安排、劳动成果的认定、奖励晋级、利益协调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队伍不稳,实验室开放的力度不大。因此,如何激发实验教师队伍的积极性,打破封闭式管理,实现资源共享的目标,在更大范围的操作层面上落实显得非常迫切。
实验(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学环节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其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用人单位满意率不高的现状,说明学校的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及其运行机制有问题,应重点进行教学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和实践,必须进行系统的改革和创新。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理念与改革思路
理念引导思路,思路决定出路。《高等教育法》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高等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如何不辱使命,培养出社会急需的高质量人才?笔者认为,首先要以先进的理念为先导,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一体的基本办学理念,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互动和互补,促进实验教师与理论课教师的学科交流与融合,不断提高师资水平。以科研、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工作;以社会及行业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为依据,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突破口,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软件建设为着力点,以软促硬,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和实验项目开发,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确保教学资源投资效益;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机制。
三、实践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
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规格要求,应建立计划性和自主性实验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与之适应的运行机制,发挥学生自主实验在学生实践能力、设计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独特作用。形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传统以知识为中心的体系结构,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求。要充分重视每年一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制定)工作;要以系统的观念,正确处理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关系,使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抓好课内、课外两个课堂的实践教学,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要及时吸收新技术进入实践课;实践教学模式应适应不同学科专业对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
3.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构建。基于上述原则和要求,通过多年实践,初步建立了“一个系统、两种形式、三个层次、四大类型”的实践教学新模式。(1)一个系统:建立基于计划性和自主性相结合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实践教学系统。(2)两种形式:依据实践教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点,教学组织形式可根据课程特点设置计划性(一般以课堂教学为主)和自主性(以非课堂教学为主、一般采用项目化管理方式教学)两种形式。(3)三个层次:按照学生认知规律设置认知与验证(基础性)——综合(专业性)——设计与创新(研究性)三个层次的实验(实践)训练项目,项目符合学科专业特点并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和科学性。(4)四大类型:全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按照课程属性设置四大类型课程,有实验课程、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教育计划(“万、千、百、十”育人工程)和素质拓展计划。
4.实践教学课程体系。(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结构。见右图1。(2)课程体系设置要求。以工科为例,各部分学时(学分)比例情况如下:实验部分要求达到总学时的10%~15%;综合性实践环节应占总学时的25%以上;创新教育和素质拓展计划应占总学分的近10%,鼓励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完成。其中,每个专业建立的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不低于两个,每个学生参加校外实践训练(或产、学、研综合训练)累计不少于5周。鼓励采用各种方法、手段充实实践教学的内容,适当提高学时比例。(3)内容改革与措施。要按照人才培养规格的内在要求科学地设置实验项目,精心地设计实验教学内容,把教师设计开发、改进实验项目作为对院系和对教师教学业绩考核的观测点之一,每年进行检查总结,同时,学校拨专项资金以项目立项、评审的方式激励教师开展实验项目开发(主要是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基础课实验要逐步从理论课分离出来,使其成为相对独立的体系,并按照实验技能培养的规律组合实验项目,形成以基本技能型、基础型、综合设计型有机组合为重要标志的新的实验课程体系。通过基本技能型实验培养学生从事实验操作的基本能力,通过基础型实验促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通过综合设计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有条件的院(系)积极探索将专业课的实验教学部分单独设为专业实验课,或几门专业课综合设立一门专业实验课的改革路子,使实验课的内容打破学科、课程界限,做到由浅入深,并带有一定的综合性。
四、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
1.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实践能力强是应用型人才区别于研究型人才的显著特点。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及服务经济建设的主要场所,是学校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基地。实验室是评判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实验教学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施创新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趋向的教育价值观,已成为新时期应用型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为了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完善实验室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十分重要,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的核心是要解放生产力。
2.改革思路与指导思想。实验室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要纳入学校总体规划当中,从体制上要能统筹学校全部教学人力、设备等资源,要从层次、结构、数量、学科分布等方面入手进行优化和整合。实验室与教研室的管理体制会直接影响到实验室的运转水平和实验教学质量,设置好实验室和教研室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关键。较为合理的模式是能够有机融合理论与实验教学的纯教学管理与条件支撑管理两部分职能,统筹规划实验教学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确保实验教学各个环节的协调运转。
实验室的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要有利于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有利于促使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实现无缝衔接,即要有利于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验教学大纲、有利于实验项目的改进和开发;有利于教师全面发展,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做到三个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兼顾,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兼顾,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兼顾。教研室和实验室设置要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三级教学机构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教研室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有利于充分发挥全校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依据上述思想,我校建立的教学组织结构示意图如142页图2所示。
3.设置说明。教学院(系)的每个职工唯一定编在某一个教研室或实验室或院(系)办。学校只对市级及以上的科研机构设置少量科研编制。教研室可下设课程组或教学团队,实行课程组或团队负责人制。学科、专业特有的实验室,即由对应支撑关系的教研室和实验室人力资源充分整合,并实行教研室、实验室主任一人承担的办法,实验教师全部由对口教研室的相关教师担任,充分融合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师队伍,根据实验设备和教学任务的多少、教学特点,只少量设编实验室技术及管理人员,并采用较灵活的用人制度,以实用为原则,适当降低学历、职称等条件要求,实行竞聘上岗。跨院系(含跨教研室)适于共享的实验室,积极进行资源整合,建立实验室共享平台,设置校级或院系级实验中心(室)。实验教学中心直属院(系)或学校领导,以利于充分发挥设备的共享作用。
五、结语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犹如一项十分复杂的建造工程,首先要有一个好的蓝图——人才培养方案、大纲等,再经过周密的组织、全员协调配合和精心实施才能够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本文仅从实践教学改革的几个侧面简要介绍了笔者的心得和在我校的实践体会。由于实践教学涉及因素众多,改革阻力较大。因此,要使实践教学效果良好,必须切实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站在创新型国家战略对人才培养新要求的高度,针对现实问题,突破一切阻力,不断改革。不仅要设计好人才培养的“蓝图”、体制和机制,还要从队伍建设、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评和人事分配机制等各方面进行系统地改革,并辅之强有力的约束与激励措施。
[参考文献]
[1]邓子新.实验室重在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3).
[2]林明河.加强贵重仪器设备使用管理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
[3]赵庆双,闻星火,李明,等.以人为本,加强高校实验室队伍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
[4]高扬帆,叶辉.新形势下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研究与改革[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9(4).
[5]曹玉金,郭晓华,萧德云,等.构建自动化专业实验课程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