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之前微博上有过一个话题,穿越到古代之后,你的专业能做什么工作?很多人都表示自己的专业只能等死,那么为了在穿越时代到来之前,让大家都能具备穿越后的生存能力,我准备在这一期里头,给大家介绍大家一门手艺,如果能够学会,那么万一哪天真的穿越了,也能有个饭辙。什么手艺呢?相剑!
剑这种兵器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地位尊崇,但是其实用性从汉朝以后就一年不如一年、一天不如一天、一会儿不如一会儿、一阵儿不如一阵儿了,它真正的黄金年代,只有从春秋到两汉的数百年。
这数百年间,产生过不少制作刀剑的能工巧匠,他们的事迹后来被演义成许多神话般的故事,而且当时击剑活动风行海内,产生了许多以高超剑技闻名天下的高手。在这种举世尊崇的历史背景之下,剑是身份地位乃至尊严的象征,它不光是一个简单的兵器,还是珍贵的收藏品,也是重要的商品。于是,鉴定刀剑质量的优劣,识别一柄剑是出自精工巨匠之手的精品还是后人仿制的赝品,自然就成了一门学问,相剑者这一职业应运而生。
铸剑师、击剑家、相剑者,这三者共生依存,各尽其能,各显神通,一起促成了那个剑的黄金时代。
关于相剑者,由于年代久远,古籍上面的记载并不多。《吕氏春秋》中讲述过一些相剑者的活动和言论;《韩非子》中记载过一个叫曾从子的人愿意以相剑者身份充当刺客,刺杀吴国国君的故事;《吴越春秋》、《越绝书》中则记载越王勾践时期有过一个叫薛烛的秦国相剑者,还有过一个叫风胡子的相剑者为楚昭王评定了太阿、龙渊、工布、湛卢……除此以外,基本上就没什么太多的记载了。
那么相剑这一门职业,有没有总结经验和传授技艺的著作传世呢?比如古代有《相马经》、《相鹤经》、《名猫谱》之类的。
根据我的查阅,在《汉书?艺文志》里,曾经收录过一部名叫《相宝剑刀》的书,二十卷,南朝阮孝绪的《七录》也记载过一部叫《相宝剑经》的书,然而这些书都已经失传了。
但是失传这种事情,最怕的是什么?
是考古!
一九七四年,考古工作者们在汉代居延边塞甲渠候官遗址内,发掘出了一批简册,这就是著名的“居延汉简”,这其中,就包含了一篇关于如何辨识“利善剑刀”的简册。根据它简文内容和其他特征,学者们认为它应该是西汉末年,有人从当时的相剑书中所作的摘要,或者是对当时相剑者工作经验的笔录,因此定名为《相剑刀册》。
《相剑刀册》内容不长,出土六支简,两百多字,从文字上看,原册应该有七支,丢失一支,这是历年来唯一一个属于古代相剑学的简牍资料,所以虽然有残损,但内容基本完整,文字清晰,条目分明,对于我们掌握相剑这门手艺还是很有价值的。
我先按照我的断句和分段方式,把原文附录:
欲知剑利善故器者,起拔之,视之身中无推处者,故器也。
视欲知利善者,必视之身中,有黑两桁不绝者,其逢如不见,视白坚未至逢三分处而绝,此天下利善剑也。又视之身中,生如黍粟状,利剑也,加以善。
欲知弊剑以不报者,及新器者,之日中骍视,白坚随上者及推处,白黑坚分明者及无文,纵有文而在坚中者,及云气相遂,皆弊合之剑也。
刀与剑同等。右善剑四事。右弊剑六事。
利善剑文:县薄文者保。双蛇文,皆可。带羽,圭中文者,皆可。剑谦者利善,强者表弱则利,奈何。
恶、新器剑文:斗鸡,佂蛇文者,麤者及皆凶不利者,右弊剑文四事。
这是我对它的分段和断句。
《相剑刀册》展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相剑者注重实践。
在春秋戰国时期,吴、越宝剑被视为天下珍奇,所以社会上早就出现了托名吴、越的赝品,对于当时的相剑者来说,“相剑者之患,患剑之似吴于者。”等到了汉代,虽然当时的钢铁长剑和环首大刀比先秦古剑不知道先进多少,但上流社会却有崇尚古剑、轻视新器的风气,这种风气抬高了古剑的价值,刺激了作伪者。在汉代,一柄军中使用的普通剑,价值是六七百文,而一柄宝剑,价值可达“百金”。因此鉴定古剑的真伪,区别是“故器”还是“新器”,就成了相剑者的重要职能。
但是相剑者不是古董鉴赏家,所以在《相剑刀册》中,鉴定“故器”的方法一笔带过,更多的是对大量的刀剑做质量鉴别,确定它属于“良剑”、“利剑”、“善剑”,还是属于“恶剑”、“钝剑”、“弊剑”。这就证明相剑者们不是为了少数猎奇好古的贵人们服务的,主要还是为军中将士、击剑家、职业剑客服务。相剑者的本领主要在于他能准确的指出一柄剑的质地特点,以使执剑者充分发挥其功效。
那么说了这么多,相剑到底怎么相呢?别急,说明白了来龙去脉之后,我们马上上干货。 《相剑刀册》告诉我们,面对一柄剑,要鉴定它,只需要做一件事情——起拔之,视之!
拔出来,剑瞅它!
怎么瞅呢?首先看有没有“推处”,以此来判断它是不是故器也就是古剑,这个推处是个什么玩意儿呢?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应该是指剑格,也就是护手。因为春秋战国古剑一般都没有护手剑格,而战国之后的剑因为体积增大,所以改变了使用方法,导致剑格变得宽阔,凭借这个,来判断这柄剑是不是古剑。
不得不说这种方式有点过与草率了,这完全是建立在这柄剑是真剑的基础上的,万一有造假的人仿制古剑形制,那这一条就形同虚设了。不过这个也不重要,管它是不是古剑呢,重要的,是它是不是好劍!
要确定它是不是好剑,首先要看它的颜色。好剑的色泽是乌黑的,并且黑色应该沿着剑脊均匀而连绵不断的展开,比如名剑“湛卢”,外表是“湛湛然黑色也”,一瞧就出自精工细造的名家之手。如果它的黑色杂乱,说明出自一般人之手,不是上品。至于后世所谓的一拔出来如同一泓秋水般光亮的宝剑,那是抛光的效果,汉朝的剑客,还是比较务实的,不追求这个。
在看完它的颜色之后,接着看它的“白坚”,也就是剑身上不同位置的硬度,好剑的“白坚”应该在两刃,并且是在剑的后三分之二部位,铸剑师们很早就掌握了渗碳工艺和淬火工艺,通过不同的方式,让一柄剑不同的位置具备不同的物理属性,剑脊部位要求韧性要好,以免容易断裂,而剑刃则要求硬度高,保持锋利度和杀伤力。
在看完了这一黑一白之后,接着要看“剑文”,这是相剑的重中之重,在《相剑刀册》的理念当中,刀剑身上的纹理是鉴定刀剑的最重要依据。
所谓“剑文”,就是指剑身在锻造过程中,经过特殊工艺程序后所产生的各种纹路,这一点从春秋战国时期就一直流行。比如著名的干将、莫邪,这两柄剑前者剑文如龟背,后者剑文似水波。纯钧的纹理更是极其美妙,以至于见多识广的薛烛都叹为观止,对着剑直接磕头。我们前文提过的相剑者风胡子,就是通过纹理特征,告诉楚昭王如何识别龙渊、太阿、工布三柄名剑的。
《相剑刀册》直接说了,剑身“无文”,算不得好剑,纹理蔓延到刃口,和纹理不顺畅的也不是好剑。好的剑文首推“县薄文”,就是像竹帘子一样的纹路,其次是如同双蛇盘绕的剑文,估摸着应该类似于青铜器的“蟠螭纹”、“蟠虺纹”或者“龙纹”,“羽”和“圭”形的剑文也不错,在汉剑中,如今我们命名为“松针纹”、“冰丝纹”的细小纹路应该就是“羽文”,而勾践剑上面的那种菱形花纹,应该就属于“圭文”。
那么不好的剑文有哪些呢?“斗鸡”、“佂蛇”,前者说明纹理纷杂错乱,表示剑体的金属揉合的不好,后者剑文如蟒蛇急行,或横或竖脉络不整,表明剑体当中有裂缝。所以剑文不仅是一种外观装饰,它主要是反应剑体不同金属糅合的均匀程度和杂质的分布状况,纹理粗陋是工艺粗糙的表露。而除此之外,还是受到了一点文化的印象,古代讲兵者不祥之器,其纹理不仅应该赏心悦目,还要有吉祥的感觉,所以纹理“凶不利”的,也算不上善剑。
《相剑刀册》中记载的相剑之法就是这些,与我自幼所知的相剑六道并不相同,我小时候学的相剑之法,是:衡也、直也、利也、坚也、轻也、滑也。讲究的是配重合理、剑身笔直、锋利强悍、坚固难折、轻重适宜、杀人不沾血。
这六道用来鉴定汉朝之前的古剑显然是没有用的,但汉朝之后的剑,则可以用这六个标准来进行评判。
有朝一日,如果有人真的穿越了,到了古代给人相剑,那么按照不同的朝代,用不同的标准。能不能真的相好先不说,起码这两套理论一上,唬一唬人还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