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老百姓的生活秩序,却意外地给“云传播”提供了绝好的发展平台,学生“云”上课、上班族“云”办公、政务“云”办理,各种会议“云”召开,万事万物皆可“云”,“云传播”一下子从云端落入凡间,进入寻常百姓生活之中,也深刻改变了媒体传播格局。
云传播的概念和发展
随着新兴媒体技术逐步抢占滩头,5G、云计算、物联网、AI和大数据等逐步得到发展和普及,云传播开辟了人类传播史上的一个新时代。
2011年,云传播的概念在《“云传播”:人类信息传播的革命》一文中被首次提出。之后在概念、理论和实践方面经过了不断的发展与演化。顾名思义,作為一种传递和分享信息的新兴模式,云传播主要依托云计算环境,通过“互联云”进行信息传播。这种传播活动具有显著的“云端”特质,必须通过云服务这种媒介,在云端协作中完成。与传统网络传播相比,云传播活动具有更强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特征,同时又兼具传统网络传播的功能。简言之,一切依靠云端进行的传播活动,都可以归类为云传播。
随着各项云技术的不断发展,云传播的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并逐渐成为业界讨论媒体融合战略的“高频词”,云传播作为一种战略选择,也被各类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转型升级所青睐。2017年12月发布的《中国产经媒体融合发展实践报告》显示,省级及以上传统媒体基本都开设了“两微一端”发稿平台,些先行媒体已经在云传播方面深入布局,平台影响力随之持续扩大。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让“无接触挂号”“无接触采购”“无接触配送”“无接触纳税”等场景成为百姓生活的常态,这些“无接触经济”和“无接触政务”之类的云端生活都建立在“云”上。“云”开始作为一种基础设施,以“连接器”的角色连接疫情中的万事万物。居家隔离给大家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是依赖云传播平台提供的各种在线服务,社会在非常态中仍旧正常运转,云传播也由此获得了飞速发展。各类主流媒体顺势而为,在实践中践行云传播理念,多平台、多渠道、多介质进行疫情报道,取得了相当可观的传播效果。
疫情期间主流媒体报道实践
所谓主流媒体,一般指具备一定规模,体现并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观,坚持并引导社会发展主流和前进方向的主要媒体。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云传播平台的赋能下,各类媒体充分动用人力物力,对政府信息资源、媒体信息资源和用户信息资源等数据资源进行了深入整合传播,让信息资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共享。这其中,基于用户对权威信息的渴求,各级各类主流媒体在传播格局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也借此进一步推动了自身的融合转型。主流媒体在对技术的采纳和应用中逐渐走向深入,越来越多地使用云平台技术进行新闻报道实践,这里既包括与其他云平台服务商联动进行内容的生产与分发,也包括主流媒体间利用自建的云平台上下左右联动进行联合报道,还包括媒体携手用户进行内容合作,将用户生产的内容与专业媒体生产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整合报道。
“合纵连横”,媒体间资源进行最大整合
目前,不少主流媒体通过自建或者合建的方式,推出了自身的云平台,中央媒体如新华社“现场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私有云平台”等,也有“芒果云”“长江云”“津云”及笔者所在的安徽日报“党媒云”等地方媒体。这些云平台不仅能够为自家媒体提供传播平台渠道,还能够积极展开合作,通过联合上下级云平台一起进行联动报道,形成报道矩阵扩大影响力。比如《人民战“疫”》直播报道就融合了全国75家媒体记者参与出镜连线,251家平台参与联动直播。
此外,中央和省级云媒体平台也不同程度向市、县级媒体和企事业单位甚至个人开放,借助这些云服务平台,市县级媒体有能力推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融合媒体产品,在区域抗疫传播报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联动模式既能给下级媒体平台提供更广阔的传播渠道,也让上级媒体平台更便捷地获得了报道素材和人员支持,深度加强了媒体间的联系。
跨界联动,媒体与云服务平台牵手合作
一方面,主流媒体在努力打造自身开放性云平台,整合资源扩大传播优势。另一方面,商业媒体平台也通过吸纳主流媒体的优质内容,扩大自身作为平台媒体的传播效能。这是一种双赢的格局,在疫情期间的合作更加广泛和深入。
专业媒体的新闻报道,加上云平台和社交网络的传播力量,就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力。例如央视、湖北广电等传统媒体与快手、二更等网络短视频平台合作,共同打造的《武汉:我的战“疫”日记》就成为疫情传播的现象级产品。同时,平台之间还实现了跨界合作,推出AI自测、在线义诊、心理援助等医疗服务,以及在疫情防控期间特别施行的防疫物品购买、电商助农等交易服务,均产生了广泛影响。
携手用户打造鲜活新闻作品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很多主流媒体的新闻记者没有办法第一时间深入第一线的新闻现场,这对视频和图片的拍摄制约更明显。在此情境下,多家媒体创新内容生产形式,利用云平台更为主动地把用户生产内容与专业生产内容结合起来,完成了一场“新闻众包”的创作实践。
例如,人民视频就在多个平台发起“人民战‘疫’”短视频征集活动,征集用户拍摄的微纪录片、VLOG、VR、航拍等短视频,出现了大量以第一人称视角的新闻作品,贴近百姓生活,更容易打动人。在传播方面,用户更有积极性分享包含自己劳动成果的作品,借助社交网络的推动,主动帮助主流媒体作品达到“破圈”传播的效果。
主流媒体“登云”的策略选择
随着云传播的发展,云传播活动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对未来媒体传播产生深刻影响。新冠肺炎疫情给主流媒体的云传播活动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主流媒体要想在云传播时代继续占据主动位置,还有很多路要走。总体来说,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登云”。
更加重视挖掘和整合数据资源
“得数据者得天下。”大数据资源作为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在云端的采集、存储和挖掘,是云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主流媒体在云传播实践中尽管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是并未充分把大数据纳入新闻生产,在挖掘、整理和分析数据上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例如,疫情期间主流媒体的数据主要依赖国家卫健委等政府部门相对结构化的数据,而对于网络上更加广泛的“非结构化数据”缺乏准备和技术支持,更别提深入运用。云传播时代进行数据新闻生产,尤其是针对开发和使用“非结构化数据”,主流媒体主动与商业平台加强合作,是个不错的选择。
更加重视与社交网络的深度融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网络已经扮演起人一人、人一物、人一服务、人一场景连接器的角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占领传播主渠道,成为传播主力军,必须紧紧抓住社交网络这个平台。而对于媒体而言,如何到达用户是最为关心的问题,这就要求媒体在进行云传播的过程中,抓住云平台与社交网络平台之间的连接,更加重视与社交网络的深度融合,以期更加接近用户。主流媒体云平台,甚至主流媒体的传统平台,通过社交网络进行新闻传递成为拓展影响力的重要方式。疫情期间,笔者所在的安徽日报社就此进行了一定的探索,针对重大即时新闻策划制作了适合在微信朋友圈传播的“圈图”,如《安徽战“疫”:新低!新高!》《安徽战“疫”打通大动脉》等,均成为朋友圈刷屏产品。
更加重视“云生活”的场景化传播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休闲娱乐,“云生活”已经涵盖日常大部分场景,其背后是生活与传播的场景化。在移动互联网中,场景的价值正在逐步凸显,用户无时无刻不在场景之中,场景也无时无刻不围绕着用户,场景是平台连接用户的桥梁。主流媒体要想更加从容有效地做好云传播,需要在场景化传播上花费更多心力。要千方百计适应场景化传播趋势,适应更加多元的内容主体和更加丰富的内容形态,着力把传播内容与场景环境深度适配,让传播更远、更广、更贴近。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社)
云传播的概念和发展
随着新兴媒体技术逐步抢占滩头,5G、云计算、物联网、AI和大数据等逐步得到发展和普及,云传播开辟了人类传播史上的一个新时代。
2011年,云传播的概念在《“云传播”:人类信息传播的革命》一文中被首次提出。之后在概念、理论和实践方面经过了不断的发展与演化。顾名思义,作為一种传递和分享信息的新兴模式,云传播主要依托云计算环境,通过“互联云”进行信息传播。这种传播活动具有显著的“云端”特质,必须通过云服务这种媒介,在云端协作中完成。与传统网络传播相比,云传播活动具有更强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特征,同时又兼具传统网络传播的功能。简言之,一切依靠云端进行的传播活动,都可以归类为云传播。
随着各项云技术的不断发展,云传播的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并逐渐成为业界讨论媒体融合战略的“高频词”,云传播作为一种战略选择,也被各类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转型升级所青睐。2017年12月发布的《中国产经媒体融合发展实践报告》显示,省级及以上传统媒体基本都开设了“两微一端”发稿平台,些先行媒体已经在云传播方面深入布局,平台影响力随之持续扩大。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让“无接触挂号”“无接触采购”“无接触配送”“无接触纳税”等场景成为百姓生活的常态,这些“无接触经济”和“无接触政务”之类的云端生活都建立在“云”上。“云”开始作为一种基础设施,以“连接器”的角色连接疫情中的万事万物。居家隔离给大家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是依赖云传播平台提供的各种在线服务,社会在非常态中仍旧正常运转,云传播也由此获得了飞速发展。各类主流媒体顺势而为,在实践中践行云传播理念,多平台、多渠道、多介质进行疫情报道,取得了相当可观的传播效果。
疫情期间主流媒体报道实践
所谓主流媒体,一般指具备一定规模,体现并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观,坚持并引导社会发展主流和前进方向的主要媒体。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云传播平台的赋能下,各类媒体充分动用人力物力,对政府信息资源、媒体信息资源和用户信息资源等数据资源进行了深入整合传播,让信息资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共享。这其中,基于用户对权威信息的渴求,各级各类主流媒体在传播格局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也借此进一步推动了自身的融合转型。主流媒体在对技术的采纳和应用中逐渐走向深入,越来越多地使用云平台技术进行新闻报道实践,这里既包括与其他云平台服务商联动进行内容的生产与分发,也包括主流媒体间利用自建的云平台上下左右联动进行联合报道,还包括媒体携手用户进行内容合作,将用户生产的内容与专业媒体生产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整合报道。
“合纵连横”,媒体间资源进行最大整合
目前,不少主流媒体通过自建或者合建的方式,推出了自身的云平台,中央媒体如新华社“现场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私有云平台”等,也有“芒果云”“长江云”“津云”及笔者所在的安徽日报“党媒云”等地方媒体。这些云平台不仅能够为自家媒体提供传播平台渠道,还能够积极展开合作,通过联合上下级云平台一起进行联动报道,形成报道矩阵扩大影响力。比如《人民战“疫”》直播报道就融合了全国75家媒体记者参与出镜连线,251家平台参与联动直播。
此外,中央和省级云媒体平台也不同程度向市、县级媒体和企事业单位甚至个人开放,借助这些云服务平台,市县级媒体有能力推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融合媒体产品,在区域抗疫传播报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联动模式既能给下级媒体平台提供更广阔的传播渠道,也让上级媒体平台更便捷地获得了报道素材和人员支持,深度加强了媒体间的联系。
跨界联动,媒体与云服务平台牵手合作
一方面,主流媒体在努力打造自身开放性云平台,整合资源扩大传播优势。另一方面,商业媒体平台也通过吸纳主流媒体的优质内容,扩大自身作为平台媒体的传播效能。这是一种双赢的格局,在疫情期间的合作更加广泛和深入。
专业媒体的新闻报道,加上云平台和社交网络的传播力量,就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力。例如央视、湖北广电等传统媒体与快手、二更等网络短视频平台合作,共同打造的《武汉:我的战“疫”日记》就成为疫情传播的现象级产品。同时,平台之间还实现了跨界合作,推出AI自测、在线义诊、心理援助等医疗服务,以及在疫情防控期间特别施行的防疫物品购买、电商助农等交易服务,均产生了广泛影响。
携手用户打造鲜活新闻作品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很多主流媒体的新闻记者没有办法第一时间深入第一线的新闻现场,这对视频和图片的拍摄制约更明显。在此情境下,多家媒体创新内容生产形式,利用云平台更为主动地把用户生产内容与专业生产内容结合起来,完成了一场“新闻众包”的创作实践。
例如,人民视频就在多个平台发起“人民战‘疫’”短视频征集活动,征集用户拍摄的微纪录片、VLOG、VR、航拍等短视频,出现了大量以第一人称视角的新闻作品,贴近百姓生活,更容易打动人。在传播方面,用户更有积极性分享包含自己劳动成果的作品,借助社交网络的推动,主动帮助主流媒体作品达到“破圈”传播的效果。
主流媒体“登云”的策略选择
随着云传播的发展,云传播活动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对未来媒体传播产生深刻影响。新冠肺炎疫情给主流媒体的云传播活动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主流媒体要想在云传播时代继续占据主动位置,还有很多路要走。总体来说,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登云”。
更加重视挖掘和整合数据资源
“得数据者得天下。”大数据资源作为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在云端的采集、存储和挖掘,是云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主流媒体在云传播实践中尽管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是并未充分把大数据纳入新闻生产,在挖掘、整理和分析数据上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例如,疫情期间主流媒体的数据主要依赖国家卫健委等政府部门相对结构化的数据,而对于网络上更加广泛的“非结构化数据”缺乏准备和技术支持,更别提深入运用。云传播时代进行数据新闻生产,尤其是针对开发和使用“非结构化数据”,主流媒体主动与商业平台加强合作,是个不错的选择。
更加重视与社交网络的深度融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网络已经扮演起人一人、人一物、人一服务、人一场景连接器的角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占领传播主渠道,成为传播主力军,必须紧紧抓住社交网络这个平台。而对于媒体而言,如何到达用户是最为关心的问题,这就要求媒体在进行云传播的过程中,抓住云平台与社交网络平台之间的连接,更加重视与社交网络的深度融合,以期更加接近用户。主流媒体云平台,甚至主流媒体的传统平台,通过社交网络进行新闻传递成为拓展影响力的重要方式。疫情期间,笔者所在的安徽日报社就此进行了一定的探索,针对重大即时新闻策划制作了适合在微信朋友圈传播的“圈图”,如《安徽战“疫”:新低!新高!》《安徽战“疫”打通大动脉》等,均成为朋友圈刷屏产品。
更加重视“云生活”的场景化传播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休闲娱乐,“云生活”已经涵盖日常大部分场景,其背后是生活与传播的场景化。在移动互联网中,场景的价值正在逐步凸显,用户无时无刻不在场景之中,场景也无时无刻不围绕着用户,场景是平台连接用户的桥梁。主流媒体要想更加从容有效地做好云传播,需要在场景化传播上花费更多心力。要千方百计适应场景化传播趋势,适应更加多元的内容主体和更加丰富的内容形态,着力把传播内容与场景环境深度适配,让传播更远、更广、更贴近。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