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电化教学;多媒体;现状;策略
一、创设情境,利于新课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情感体验,引发学生设疑思考,自主地进入新课。而借助电教技术的声、色、光的刺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秋天的图画》是人教版第三册的第一篇课文,教授这篇课文时,还是刚开学,秋意未浓。为了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丰富的鲜活的表象,我在自然学科资源库中找到了有关秋天的录像,结合本课,制作成了课件。上课伊始,放这段充满丰富色彩、真切图像、优美旋律的秋景录像。层林尽染,叠翠流金……,学生用心感受着秋天的气息。欣赏过后,引出给画面配音朗读的任务,给学生创设了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主动去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二、直观呈现,疏通“卡壳点”
所谓“卡壳点”,就是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教材中有些篇目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在学习中对其中的重点、难点较难理解。如果在教学中合理利用电教技术,就能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直观地演示事物的变化和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疏通“卡壳点”。
我校一位教师在《火烧云》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好像是天空着了火”一处提出了质疑。由于小学生平时观察到火烧云的机会很少,有时即使有机会观察,看到的也不是十分明显。因此在对课文内容理解时,自己的思维就受到了局限。这位教师及时地用课件展示了天空中的火烧云画面,美不胜收,令人惊叹。真切动人的画面,富于感染力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好像是天空着了火”,体验到火烧云的美丽、神奇,勾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介绍背景,深入了解课文
学习某些课文,需要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在介绍背景时,学生往往容易忽视教师枯燥的介绍方式和没有感染力的介绍语言。即使教师讲解得再详细,也只能让学生产生抽象的认识,而不能有生动的感性的体会。而运用电教技术,能使我们的教学如鱼得水,使学生深入了解文章背景,并且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手术台就是阵地》一文,介绍了白求恩大夫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把手术台当作阵地,忘我地工作,坚持为八路军伤员做手术的事迹。我校汪老师执教这一课,并不是简单地口头介绍这场齐
会战斗如何打响,如何激烈,而是让学生观看一个电影剪辑片断。电影超越了时空的限制,生动地再现了那场硝烟滚滚、弹片纷飞的战斗。学生被带进了特定的情境,了解了当时坚守的阵地环境,更深一层地感受白求恩大夫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四、活跃思维,启发想象能力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想象水平依赖表象的质量和数量,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深刻。利用课件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想象因子,开拓思维。
例如,教学《黄山奇石》最后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观看黄山风景片,欣赏黄山还有哪些奇形怪状的石头。学生仿佛被带到了景色秀丽神奇的黄山,站在一个个观景台上,美美地欣赏着那些奇石。随后,让学生选一块最喜欢的石头,进行想象与描写。他们看得投入,写得生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教学《荷花》第二自然段时,用课件展示荷花池的全景、近景,再配以优美的旋律,把学生“带入”公园的荷花池边,让学生“置身”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感受那全开的、半开的、含苞欲放的荷花,说一段赞美荷花的话。这时,学生早已步入作品的意境,就好像真的在与作者一起漫步,一起赏花。这样一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他们看着眼前的“荷花”,感到有好多话想说,且思路各不雷同。
五、拓展延伸,丰富学习内容
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课堂上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利用电教技术的优势,能深刻挖掘知识内涵,借助旧知向新知的延伸来拓展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坚实的基础。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篇知识性诗歌,介绍了植物如何传播种子的知识。学完课文后,通过一段相关录像的介绍,学生形象、生动地了解到了其它植物(如野葡萄、莲花、凤仙花)传播种子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利于新课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情感体验,引发学生设疑思考,自主地进入新课。而借助电教技术的声、色、光的刺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秋天的图画》是人教版第三册的第一篇课文,教授这篇课文时,还是刚开学,秋意未浓。为了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丰富的鲜活的表象,我在自然学科资源库中找到了有关秋天的录像,结合本课,制作成了课件。上课伊始,放这段充满丰富色彩、真切图像、优美旋律的秋景录像。层林尽染,叠翠流金……,学生用心感受着秋天的气息。欣赏过后,引出给画面配音朗读的任务,给学生创设了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主动去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二、直观呈现,疏通“卡壳点”
所谓“卡壳点”,就是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教材中有些篇目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在学习中对其中的重点、难点较难理解。如果在教学中合理利用电教技术,就能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直观地演示事物的变化和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疏通“卡壳点”。
我校一位教师在《火烧云》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好像是天空着了火”一处提出了质疑。由于小学生平时观察到火烧云的机会很少,有时即使有机会观察,看到的也不是十分明显。因此在对课文内容理解时,自己的思维就受到了局限。这位教师及时地用课件展示了天空中的火烧云画面,美不胜收,令人惊叹。真切动人的画面,富于感染力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好像是天空着了火”,体验到火烧云的美丽、神奇,勾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介绍背景,深入了解课文
学习某些课文,需要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在介绍背景时,学生往往容易忽视教师枯燥的介绍方式和没有感染力的介绍语言。即使教师讲解得再详细,也只能让学生产生抽象的认识,而不能有生动的感性的体会。而运用电教技术,能使我们的教学如鱼得水,使学生深入了解文章背景,并且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手术台就是阵地》一文,介绍了白求恩大夫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把手术台当作阵地,忘我地工作,坚持为八路军伤员做手术的事迹。我校汪老师执教这一课,并不是简单地口头介绍这场齐
会战斗如何打响,如何激烈,而是让学生观看一个电影剪辑片断。电影超越了时空的限制,生动地再现了那场硝烟滚滚、弹片纷飞的战斗。学生被带进了特定的情境,了解了当时坚守的阵地环境,更深一层地感受白求恩大夫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四、活跃思维,启发想象能力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想象水平依赖表象的质量和数量,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深刻。利用课件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想象因子,开拓思维。
例如,教学《黄山奇石》最后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观看黄山风景片,欣赏黄山还有哪些奇形怪状的石头。学生仿佛被带到了景色秀丽神奇的黄山,站在一个个观景台上,美美地欣赏着那些奇石。随后,让学生选一块最喜欢的石头,进行想象与描写。他们看得投入,写得生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教学《荷花》第二自然段时,用课件展示荷花池的全景、近景,再配以优美的旋律,把学生“带入”公园的荷花池边,让学生“置身”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感受那全开的、半开的、含苞欲放的荷花,说一段赞美荷花的话。这时,学生早已步入作品的意境,就好像真的在与作者一起漫步,一起赏花。这样一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他们看着眼前的“荷花”,感到有好多话想说,且思路各不雷同。
五、拓展延伸,丰富学习内容
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课堂上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利用电教技术的优势,能深刻挖掘知识内涵,借助旧知向新知的延伸来拓展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坚实的基础。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篇知识性诗歌,介绍了植物如何传播种子的知识。学完课文后,通过一段相关录像的介绍,学生形象、生动地了解到了其它植物(如野葡萄、莲花、凤仙花)传播种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