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政涛教授在他的“有效教学观”中曾指出,有效教学必须把握一个关键字——“实”,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只有“实”的课堂才能谈得上是有效的课堂。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一线教师都认为学校的教研活动很“虚”。
一、学校教研工作中的“虚”
1. “空虚”。细观一下现在的学校教研组活动,虽然做到了定时间、定地点、定人物、定主题,但是当老师们稀稀拉拉的凑到一起,却总是提不起教研的兴趣,培养不起教研的氛围,有些老师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教研的意义与作用,认为这时间不如拿来改作业和备课,导致教研有名无实。
2. “浮虚”。一些学校的教研工作不切实际、不解决问题,与教学工作离得很远,是虚浮在理论层面或领导主观层面上的做法,是一种重形式的表面文章。下面的老师甚至是教研组长都没有深入理解,只是做做表面工夫,做个记录应付了事。
3. “虚假”。不少学校将课题拿回后,是有课题之名,而没有课题之实,导致很多课题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甚至有些课题通过闭门造车、或说或写出一些所谓的研究报告,在形式上结题过关。这一系列的虚名、虚做、虚夸导致了课题研究的虚假。
4. “心虚”。就拿我自己为例,作为区学科带头人时,要求进行课题研究,但在着手申报的过程中就遇到了麻烦:课题怎么选?申报评审书怎么写?课题时间如何规划?课题的团队如何组织?我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和学习,才忐忑的上交写了很久、修改了无数次的评审书。虽然课题最终成功立项,但在接下来的开题、实施、结题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惑与困难,一路走来,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这种感觉真的是“心虚”。
5.“虚弱”。现在学校的教研活动模式几乎都是由教研组长带领本组老师进行,在活动中难有专家、教授的指导,更难有名师、带头人的亲授。校级领导与中层干部也多以检查和督查者的身份参与其中。缺乏具体的引导与指导,只有简单的检查和督促。试想一下,老师在应付繁杂的日常工作之余,如何能够真正扎实的开展教研呢?如何才能从教研中尝到甜头呢?
二、把握“实”开展教研工作
一、学校教研工作中的“虚”
1. “空虚”。细观一下现在的学校教研组活动,虽然做到了定时间、定地点、定人物、定主题,但是当老师们稀稀拉拉的凑到一起,却总是提不起教研的兴趣,培养不起教研的氛围,有些老师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教研的意义与作用,认为这时间不如拿来改作业和备课,导致教研有名无实。
2. “浮虚”。一些学校的教研工作不切实际、不解决问题,与教学工作离得很远,是虚浮在理论层面或领导主观层面上的做法,是一种重形式的表面文章。下面的老师甚至是教研组长都没有深入理解,只是做做表面工夫,做个记录应付了事。
3. “虚假”。不少学校将课题拿回后,是有课题之名,而没有课题之实,导致很多课题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甚至有些课题通过闭门造车、或说或写出一些所谓的研究报告,在形式上结题过关。这一系列的虚名、虚做、虚夸导致了课题研究的虚假。
4. “心虚”。就拿我自己为例,作为区学科带头人时,要求进行课题研究,但在着手申报的过程中就遇到了麻烦:课题怎么选?申报评审书怎么写?课题时间如何规划?课题的团队如何组织?我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和学习,才忐忑的上交写了很久、修改了无数次的评审书。虽然课题最终成功立项,但在接下来的开题、实施、结题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惑与困难,一路走来,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这种感觉真的是“心虚”。
5.“虚弱”。现在学校的教研活动模式几乎都是由教研组长带领本组老师进行,在活动中难有专家、教授的指导,更难有名师、带头人的亲授。校级领导与中层干部也多以检查和督查者的身份参与其中。缺乏具体的引导与指导,只有简单的检查和督促。试想一下,老师在应付繁杂的日常工作之余,如何能够真正扎实的开展教研呢?如何才能从教研中尝到甜头呢?
二、把握“实”开展教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