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展望
次贷危机自2007年8月全面爆发至今,仍然处于深化与扩展的过程中。迄今为止,美国金融市场上的贷款商、投资银行、两房、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陆续陷入了危机,而在2009年上半年,美国的对冲基金行业可能出现较大规模的破产倒闭。这是因为,从2008年10月份开始,投资者已经加快从对冲基金撤回投资的规模。2008年10月份投资者从对冲基金撤资400亿美元,而12月这一规模上升至1500亿美元,占对冲基金行业管理总资产的10%。如果短期货币市场持续不能恢复正常融资功能,那么整个对冲基金行业的资金链将会很快断裂。
有望在2009年到达谷底
尽管如此,美国金融市场也很难重演2008年9月份雷曼兄弟破产倒闭后整个金融市场陷入一片恐慌,各大金融机构倒闭消息纷至沓来的局面。这主要是因为投资者对次贷危机的严峻程度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预期,而美国政府大力度的财政货币救市政策的效果也将逐渐显现。2009年下半年,美国金融市场的信心可能逐渐恢复,市场将会步入正常运转的轨道。笔者认为,金融市场危机有望在2009年到达谷底。
受负向财富效应与信贷紧缩影响,美国居民开始压缩自己的消费计划,而耐用品消费成为重中之重,这也是2008年美国汽车业发展举步维艰的根本原因。事实上,也只有美国居民压缩消费、增加储蓄,才能降低美国经常账户逆差,逐步恢复美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尽管美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减税计划,然而随着消费者失业风险的加大,我们认为,美国居民将在2009年继续调整消费,消费增速将继续保持在低位。美国房地产投资从2006年年初就一直陷入负增长,这一负增长将在2009年持续下去。由于对居民消费的预期黯淡,再加上股市下跌与银行惜贷限制了企业的外部融资,预计2009年美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也不容乐观。此外,随着欧元区、日本等美国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已经陷入衰退,2009年美国的出口增速与2008年相比将会显著下降。因此,次贷危机从消费、投资、净出口三大支柱均对美国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笔者认为,美国经济衰退将持续到2009年全年。在2010年初,美国经济有望重新恢复正增长。但要恢复到次贷危机爆发前3%左右的增长水平,可能还需要3~5年时间。
新兴市场国家可能会较快走出低谷
即使次贷危机没有爆发,欧元区经济本身也出于周期下行阶段。次贷危机的爆发重创了欧洲的商业银行体系。由于欧元区金融市场中银行间接融资占有绝对优势地位,这就意味着一旦银行惜贷,欧洲实体经济将面临比美国实体经济更为严重的冲击,这也是为什么欧元区先于美国步入衰退的原因。此外,美国经济衰退也会影响到欧元区国家的出口,尤其是欧元区最大国家德国的出口。我们预计欧元区经济走势基本上与美国保持同步,而且欧元区经济反弹的时间可能晚于美国。
日本经济实际上一直没有能够从上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后的长时间经济萧条中完全走出来。老龄化是日本经济面临的最严峻挑战。目前日本主要是依靠对美出口以及对华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随着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中国经济增速明显下滑,日本经济增长前景同样不容乐观。
整个新兴市场国家群体在2009年也将集体面临增速显著下滑的局面。次贷危机由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传导的机制如下:发达国家进口需求萎缩首先影响到出口产成品的东亚国家的经济增长;东亚国家经济减速会导致对能源与初级产品的进口需求下滑,进而影响到能源与初级产品出口国的经济增长。然而无论如何,尽管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速显著下降,但出现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极小,且经济反弹的时间将早于发达国家。如果说发达国家经济将走出一个底部较长的U字型,则新兴市场国家很可能走出一个V字型。
次贷危机已改变全球资本格局
次贷危机已经显著改变了全球资本流动的格局。从跨境资本流动上来看,机构投资者的去杠杆化(Deleveraging)导致国际短期资本流向逆转,新兴市场国家出现了显著的资本净流出。以华尔街投资银行与对冲基金为代表的国际机构投资者,在次贷危机爆发后出现了大量的账面亏损,这些亏损既包括直接投资次贷产品造成的损失,也包括全球金融市场形势恶化之后发生的连带损失。出现大量账面亏损之后,国际机构投资者只有一个选择,即去杠杆化——这意味着进一步出售风险资产,获得现金后偿还之前的日元或美元贷款。去杠杆化事实上也是日元或美元套利交易的平仓。由于国际机构投资者在过去几年内对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市场大举投资,去杠杆化就必然导致国际机构投资者在新兴市场国家资本市场上大举抛售,大量的短期国际资本从新兴市场国家撤出。这将会导致新兴市场国家资产价格泡沫破灭、本币贬值、资本与金融账户出现赤字,甚至引爆金融危机。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逆转可能导致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在2009年上半年爆发金融危机。而在新兴市场国家中,当前基本面最为脆弱的群体既非拉美国家,也非东亚国家,而是中东欧国家。从经常账户余额与GDP的比率来看,2007年东亚国家的平均经常账户盈余为5.3%,拉美国家的平均经常账户赤字为2.2%,而中东欧国家的平均经常账户赤字高达10.1%。从外债与GDP的比率来看,2007年东亚国家为18%,拉美国家为23%,中东欧国家高达53%。进入21世纪之后,中东欧国家不仅经常账户赤字不断恶化,而且净外部借款的增长额远超过外汇储备的增长额。因此,如果跨境资本继续流出,则部分中东欧国家极有可能在2009年爆发货币金融危机,尤其是波罗的海三国、匈牙利、乌克兰等基本面最为脆弱的国家。
二、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提出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不得不面临诸多挑战
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挑战之一是外需下降。不仅美国外需下降,次贷危机还造成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外需普遍下降。例如目前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增速也显著放缓。在外需下降、劳动力成本提高、信贷成本提高、原材料与燃料价格上升、出口退税率下降、环保压力加大、人民币升值等各种不利因素冲击下,中国出口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方面,这种压力为中国出口行业的产业升级与收购兼并提供了外部动力。然而另一方面,如果外部压力造成太多的出口企业倒闭,不仅会危及短期经济增长,甚至也不利于长期的结构性调整。从2008年11月开始,中国出口月度同比增速已经连续两个月出现负增长,预计这一趋势将持续到2009年上半年。尽管进口增速的下降远快于出口,但2009年上半年净出口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降低至零。由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在多年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已经步入下降周期,则遭受房地产投资下降与出口下降双重冲击的中国经济的增长率无疑将大幅下滑。2008年中国GDP增长率已经降低至9%,在2009年确保经济增长8%已经成为中国政府面临的一项严峻任务。
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挑战之二是外汇储备价值面临巨大的潜在损失。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接近两万亿美元,其中至少一万亿美元投资于美国国债与机构债。两房的倒闭使得中国机构债面临巨大的潜在损失,而两房的国有化不过意味着潜在损失由美国机构债转为美国国债。2008年年底美国的未清偿国债余额为10.7万亿美元,市场预期2009年美国政府可能需要举债2万亿美元,一旦新增国债供给量(占存量国债约20%)超过市场需求量,新增国债的收益率将会显著上升,导致存量国债市场价值显著下跌,则中国持有的数额巨大的美国国债将面临严重损失。此外,如果美国政府通过印刷钞票、制造通货膨胀来降低救市成本,这将导致美元贬值,使得占中国外汇储备大约70%的美元资产遭受巨额损失。事实上,只要中国持有庞大的外汇储备,中国就不可能从次贷危机这一全球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中脱身。中国央行也很难通过外汇储备的多元化来降低系统性风险。虽然美元资产面临着信用等级下降以及美元贬值的风险,但如前所述,欧元资产的前景不容乐观,日元资产的收益率太低,而其他币种资产或者市场规模太小、或者流动性不足。从长期来看,如果中国政府不积极调整出口导向的外贸外资政策,不及时地让市场来决定人民币汇率水平,外汇储备规模将会继续上升,而中国政府也将持续面临外汇储备购买力缩水的冲击,次贷危机不过是冲击的开始。
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挑战之三是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国际收支与资产价格的冲击。笔者对2009年全球短期资本流动的趋势判断是,2009年上半年,由于国际机构投资者依然在进行去杠杆化,这将导致短期国际资本继续从新兴市场国家流向发达国家,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可能因为资本外流而再度爆发金融危机;2009年下半年,随着去杠杆化进程的结束,国际机构投资者将重新面临盈利的巨大压力,在这一压力驱使下,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向可能再度逆转,新兴市场国家可能出现更加汹涌的资本流入。这就意味着,从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中国将面临的持续的资本外流,外资的撤离可能进一步打压中国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同时降低外汇储备的增速。而到2009年下半年,资本流入导致的外汇储备激增可能再度造成中国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局面,而重新流入的国际资本可能再一次推高中国的资产价格,甚至形成新一轮的资产价格泡沫。
次贷危机提供的机遇
次贷危机提供的机遇之一,是为中国经济的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外部压力,可能加速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到目前为止,方方面面的证据证明中国出口导向的增长战略已经难以为继。随着人民币汇率的上升、要素市场的市场化改革以及国际能源与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新劳动法的推出、将环境成本内部化等措施的出台,中国出口商品的成本优势已经被显著削弱。中国出口行业需要通过收购兼并、产品结构升级换代来实施多元化以及提高产品附加值。但由于出口行业吸纳了太多的就业,造成出口企业利益集团在中国政府的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要目前中国出口商品还有价格优势,出口企业往往就缺乏进行调整的动机。因此,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一方面降低了中国出口商品的外部需求,另一方面造成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而将显著恶化中国出口的外部环境。这就给了中国政府对出口行业进行结构性调整的机会。如果中国政府能够利用这一时机,积极调整出口产业政策,容许出口企业的优胜劣汰、兼并收购,鼓励出口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中国出口产品的多元化和附加值,这一方面有助于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增进整体福利水平;另一方面有助于降低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改善国际收支失衡状况,缓解随之而来的外汇储备累积和流动性过剩。
次贷危机提供的机遇之二是为中国海外投资提供了难得的时机。次贷危机启动全球资本市场的风险重估。各大股票市场指数纷纷回落,金融机构与企业的股票价格大幅下挫。目前全球资本市场估值处于较低水平,投资价值相应上升。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发达国家政府对发展中国家主权性机构的股权投资通常是持警惕和抵制态度的。然而次贷危机爆发后,为缓解危机对金融系统的冲击,发达国家政府的态度发生了极大转变,现在它们对发展中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持谨慎欢迎的态度。因此,次贷危机为中国政府在发达国家金融市场进行股权投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是,中投投资黑石、摩根士丹利的案例表明,如何判断股市的行情是否到了底部,是非常困难的。虽然危机提供了机会,但是如何把握投资的时机以及选择投资的对象,这并不容易。我们建议,中国国有投资机构可以和美国成熟的机构投资者进行合作投资,例如让美国机构投资者主投,而中国国有投资机构跟投的方式,用这种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做法来学习美国机构投资者的眼光和经验。中铝和美铝联合投资力拓的案例值得效仿。
次贷危机提供的机遇之三是有利于提升中国经济以及人民币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越来越大的成就,中国经济以及人民币的地位逐渐上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然而,次贷危机的爆发很可能加快上述进程。如果中国经济在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前提下依然能够保持较快增长,那么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拉动作用将凸显出来,中国经济的引擎效应将会更加明显。虽然中国政府实施了比较严格的资本项目管制,但人民币在东南亚地区的国际化趋势已经比较明显。随着次贷危机造成美元持续大幅贬值,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内成为结算货币的概率显著上升。中国政府应把握好次贷危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的机遇,积极推进人民币成为一种区域货币。例如,中国政府、中国金融机构和中国企业可考虑在香港等境外金融市场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国债、机构债和企业债,以及设立人民币的清算中心等,这一方面可促成在海外人民币的流转、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推动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此外,于2008年底签署的中韩本币互换也标志着人民币区域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三、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不同地区影响分析
长三角城市群、沿海城市受到的冲击较明显
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经济结构差异较大、东西部开放度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国家而言,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各主要地区的冲击是不对称的,简单而言,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对出口行业依赖更大、房地产价格泡沫较为严重的沿海地区遭受的冲击更加明显,中西部和内陆地区遭受的冲击要更弱一些,且时间明显滞后。
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省市是中国发展程度最高、贸易依存度最高的地区。这些地区也是遭受次贷危机冲击最为严重的重灾区。受外需萎缩影响,这些省份的出口企业面临新增订单不足、进口商拖欠货款甚至赖帐等严重问题。在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飙升时期,为降低未来生产经营成本,很多出口企业囤积了不少原材料,当全球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突然下跌之后,这些高价购入的库存对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显著不良影响。在次贷危机冲击下,沿海省份有大量中小出口企业倒闭。由于大部分出口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企业的倒闭使得非熟练劳动力的失业问题浮出水面。在广东、山东等外商投资企业数量较多的省份,也出现了大量的外国投资方一夜之间突然撤离的案例。由于净出口以及出口导向的投资在上述沿海省份的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将会显著影响这些省份的经济增长,而快速上升的失业人口也对这些地区的社会稳定造成了不利影响。
此外,对以深圳为代表的部分沿海大城市而言,房地产价格在次贷危机爆发前达到了居民收入不能维持的水平,次贷危机的爆发则成为房价泡沫的导火索之一,并加剧了这些城市的房价调整,而这又通过影响房地产投资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冲击。
内陆城市冲击小,时间带有滞后性
相对而言,中西部内陆地区由于经济开放度和贸易依存度比较低,受到次贷危机的直接冲击较小。但是,当次贷危机的爆发影响到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就业之后,就会通过以下几个渠道对内陆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第二轮冲击:第一,由于很多内陆地区是沿海企业能源与原材料的主要供应地。因此沿海地区出口企业的集体不景气导致对内陆地区资源与原材料需求的显著下降,从而影响到内陆地区的企业销售收入与政府税收;第二,很多内陆企业是为沿海企业提供配套支持的附属企业或上游企业,下游企业的不景气将通过倒逼机制影响上游企业的经营状况;第三,对中西部很多不发达地区而言,通过输出非熟练劳动力(农民工)而获得的汇款收入是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由于沿海出口企业倒闭造成的非熟练劳动力失业,导致汇款收入大幅缩减;第四,沿海地区失业农民工的回流也会加剧内陆地区的失业问题与社会稳定问题。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构筑地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基础
简言之,尽管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异质性较强的发展中大国,但随着国内资源与劳动力流动性的增强、随着国内市场的整合以及生产网络一体化程度的增强,无论是东部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内陆地区都不同程度地融入了贸易与金融全球化。这场发端于发达国家的全球金融危机,必将通过贸易与资本流动渠道对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就业产生负面影响。对此,各地方政府不能掉以轻心,而是应该高度重视,迅速出台适当的经济刺激方案与就业保障措施,利用次贷危机提供的动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驱利弊害,既要确保短期内经济较快增长,更要构筑未来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基础。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