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版图悄然重构

来源 :支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3760045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原油价格的每一次涨跌,都牵动着全球敏感的神经。
  2012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整体上呈下跌之势。今年4月份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基本维持在100-105美元/桶期间震荡,跟去年相比整体下降了10-20美元/桶。
  有人认为,短期来看,原油价格下跌,可能与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有关——人们还没有从5年前那场金融危机的泥潭中走出来。
  也有人认为,从长期来看,石油作为一种化石能源,总量只会越来越少,“物以稀为贵”,石油价格经调整后肯定还会反弹创新高,过高的油价会使经济发展不堪重负。
  还有一种声音认为,不管短期跌还是长期涨,仅凭石油燃烧产生的污染来看,人类必须要找到替代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新能源——否则,人类将无法生存。
  事实上,在寻找新能源的道路上,各个国家都在进行着不同的尝试,每个国家都想在新能源竞争中赢得先机。
  页岩气撑起美国“能源独立”梦?
  “页岩气的出现是促使原油价格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普华永道事务所最近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页岩气的开发将使国际油价呈长期下调走势。
  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能源,其化学成分以甲烷为主(占90%或者更多)。页岩气是较难开采的一种天然气。目前,全球只有美国等少数国家正式开采页岩气。
  美国能源部情报局(EIA)报告称,美国可开采的页岩气达862万亿立方英尺,储藏量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据推算,这可以满足美国100年的需求。
  EIA认为,美国国内天然气年需求量中页岩气所占比例将由2009年的14%提高至2035年的46%。另一方面,预计进口比例将由11%降至1%。EIA甚至还预测,到2020年美国可能会超越沙特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到2035年,美国将完全实现“能源独立”,不再依赖中东或其他地方的石油,成为能源净出口国。
  正是页岩气的出现,让美国“能源独立”的梦想有可能成真,至少美国是这样认为的。
  能源是经济的命脉。1973年,在应对石油危机时,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提出“能源独立”的主张。之后,尼克松的继任者们延续了这一理念。
  尽管美国认为再过20多年可实现“能源独立”,但也有学者对页岩气的前途并不那么看好。
  “页岩气取代不了石油,对全球能源结构的影响有限。”厦门大学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本刊记者说,相比石油和煤炭,全球页岩气的含量实际上相当小,并不会对现有的能源体系造成很大的冲击。
  还有学者认为,所谓的页岩气催生的“能源独立”只是美国自说自话罢了,未来的能源革命还是要向可再生能源方向发展。
  欧洲兴起清洁能源革命
  “实际上,目前全球新能源的开发主要有两个流派,一个是以页岩气为主导的非常规化石能源,另一个则是以风能、光能、生物能等为主导的可再生能源。”德国华人新能源协会主席廖宇接受《支点》记者专访时表示,两个流派在投行和金融机构的推动下都很火爆。
  相比美国、加拿大热衷于页岩气的开发,廖宇认为欧洲国家更偏向于可再生能源的研发。
  以德国为例,早在1991年,德国就颁布了《电力入网法》。这是德国第一部可再生能源法规,规定电网经营者需优先购买风电,继而有力地促进了德国风电产业的发展。在此后20多年内,德国的风电发电量增长了460倍,装机容量占全球近11%,成为名副其实的风电第一大国。
  德国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清洁能源革命。2000年开始实施的“能源转换计划”,不仅要使德国逐渐减少对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赖,转向采用风能、太阳能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而且还将建立多个贮存系统,以应对太阳能和风能发电不太稳定的问题。
  在“能源转换计划”的推动下,德国的目标是到2050年将可再生能源比重增加至80%,并将能源消耗减少50%。
  “以德国目前发展清洁能源的进展来看,我认为10年之内可再生能源将成为德国的主流能源。”廖宇介绍,当前德国的光伏和风能发电量各有约3000万千瓦,约占德国发电总容量的50%。
  除了欧洲各国大力推广光伏和风能之外,全球主要国家都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的研发,近几年全球对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能源的投入都在大幅增长。
  中国寻求新能源突破
  “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中国面临的能源形势更严峻。”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能源煤炭清洁低碳发电技术研发中心副教授罗自学认为,能源枯竭对中国的威胁可能来得更早。
  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仅及世界的一半,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仅占世界人均量的17.1%和13.2% 。加之能源利用技术落后,效率低下,能耗高,枯竭速度可能会比国外更加迅速,能源匮乏的威胁可能来得更早、能源供需缺口将越来越大。
  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国确定核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为中国新能源战略的四个发展重点。不过在罗自学看来,在寻找新能源的道路上,中国还应跑得更快些:中国的页岩气、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储量不及美国、俄罗斯,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又赶不上欧洲国家。
  在中国,另一个备受推崇的新能源是生物质发电,包括农林废弃物直接燃烧发电、农林废弃物气化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垃圾填埋气发电、沼气发电等。
  生物质发电也遇到了市场和政策上的阻碍。有专家提出,生物质能源的提取精炼技术已经很完善,但面临的挑战是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缺乏优良的种质资源和规模化种植繁育技术,局部地区甚至还存在“与人争地、与地争粮”的情况,这些问题都需要尽快得以解决。
  罗自学认为,总的来讲,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利用研究和制造领域,与发达国家之间仍然存在不小差距, 在研发和应用系统方面尚需要深入研究。   谁是未来新能源的主流?
  一边是以页岩气为主的非常规化石能源,一边是以太阳能、风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且都表明自己将引发新能源革命,那么,未来的能源体系究竟会怎样发展?
  “至少在未来几十年内,全球能源仍会以化石能源为主导。”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表示,虽然化石能源仍是主导能源,但其内部结构会有所调整,即天然气的比重会上升,特别是以页岩气为代表的非常规天然气的需求会上升,传统煤炭的比重会下降,石油的需求可能会持平或略有下降。
  董秀成认为,尽管各国都很重视可再生能源的研发,但当前它们的市场成熟度较低,在管线铺建等基础设施建设、行业标准、成本控制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传统能源,这导致新能源成本较高,目前仍需要各国政府补贴。如果没有补贴,它们暂时还没有市场,“虽然大家天天喊油价太高,但当前的油价还是比新能源的价格要便宜得多。”
  相对可再生能源,董秀成认为页岩气的前景要好一些,“因为它也是化石能源,可利用传统化石能源的基础设施、行业标准等现成设施,成本相对有优势。”
  而在廖宇看来,可再生能源才是未来能源发展的主流,“因为从二氧化碳的排放情况来讲,可再生能源更接近环保的最终目的。”
  的确,无论是美国的页岩气,加拿大的油砂,还是日本的可燃冰,都属于化石能源,只要燃烧就会继续排放二氧化碳。有学者指出,它们有可能会比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更清洁,但它们的大量开发和应用,全球二氧化碳实际排放量并不会下降——降下来的仅仅是排放量的增速。
  新能源催生两个“重心转移”
  “不管怎么说,美国的页岩气革命以及德国的‘能源转换计划’,改变的不仅仅是能源结构体系,更是在重构全球能源版图。”林伯强说,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来说,能源若能够独立,就意味着能源安全。能源越安全,意味着经济的层次就会越高。
  多年来,在全球范围内,中东地区石油产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油气生产中心。中东地区也一直处于世界能源版图的中心,成为维持世界石油供需平衡的核心区。
  页岩气等新能源的出现,正在打破原有的平衡。当前,对于世界能源格局的变化,学界比较一致的判断是两个“重心转移”,一个是能源消费重心将从西方移向东方,另一个是产供中心将转向欧美地区。
  国际能源署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2》(以下简称《展望》)指出,全球能源的需求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预计到2035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增长三分之一以上,其中,60%的需求增长来自中国、印度和中东地区。
  新兴经济体石油消费将继续增长,特别是中国、印度和中东地区交通运输业石油消费的增长,超过了经合组织石油需求的下降幅度,使得各国新政策情景下的石油使用量继续维持较高水平。
  《展望》还预计,到2020年左右,美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因此,美国石油进口将大幅下降,直至2030年前后,北美地区将成为石油净出口地区。这一发展趋势将推动国际石油贸易方向加速转向亚洲,促使从中东到亚洲各市场的战略通道安全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如果世界能源版图出现这一巨变,中国一定不能置身事外。”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徐康宁提醒,对这种变局,中国应高度关注研究,必须未雨绸缪,提前设计自己的战略。
  新能源的路还很长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建立在资源消耗基础上的发展不是长久之策,全球能源的消费目前仍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和几个重要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新型经济体的技术、经济实力的增强,全球能源秩序会达到一种新的平衡态。”罗自学虽然看好新能源的未来,但他同时也认为,新能源的路还很长。
  新能源研发的技术科技成分含量较高,其产业发展需要较长时间的技术开发和市场积累。以太阳能和风能为例,与同类技术相比,它们的生产成本比化石燃料高得多。如以燃煤发电成本为1,则小水电发电成本约为煤电的1.2倍,生物质发电(沼气发电)为煤电的1.5倍,风力发电成本为煤电的1.7倍,光伏发电为煤电的11-18倍,大大削弱了它的经济竞争力。
  “开发成本低、使用效率高、寿命长的可再生能源转换利用与发电技术和装置是决定能否实现新能源预期目标的关键。”董秀成认为,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加大了支持基础研究的力度,中国也必须加大在此领域内的支持力度。
  他提出,一方面中国对有前瞻性、创新性的探索性想法要给予尽可能多的支持,广泛培养有可能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变革性进展的突破点,另一方面政府必须摒弃计划经济时代以行政干预为主的思维方式,不能再重蹈光伏产业覆辙,避免出现新兴产业还未成熟而产能却已严重过剩的局面。(支点杂志2013年8月刊)
其他文献
政府对旅游景点有无权力涨价,涨价之后的经济效应与如何补偿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是一些非常严肃的经济学问题。不妨先讲政府对旅游门票能不能涨价的问题。  类似于大多数公园,旅游景区提供的服务也是一种准公共品,其具有鲜明的公共资源属性,即属非专有资源、具有整体性,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就这一点而言,对旅游景区的收费,本身就违背了其作为公共社会资源的特点,强制剥夺了人们使用它的权力。  旅游景点的开发,一方面在于
期刊
中国汽车产业如何规避跨国并购风险?未来车市发展潜力怎样?  一个多月前,在武汉举办的华创会(全称“第十三届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上,春晖投资顾问(北京)有限公司(简称“春晖资本”)董事长汪大总接受本刊采访时剖析了当前汽车界多个热点话题。  他说,中国汽车产业处于国际化初级阶段,发展的关键仍在吸引国际化的人才。未来10年内,中国汽车产业不会出现“零增长”,预计年均增幅8%—10%。  作为中国第
期刊
吕本富: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  倪东:原北京市东城区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  李继刚:神州数码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  谭仲良:EMC大中华区云计算解决方案业务总监  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如何规划建设?政府数据平台怎样共享?大数据中沉睡的规律如何发现,又揭示了什么发展趋势呢?上月初,大数据领域的国内知名专家、企业界人士会聚江城。借此机会,本期圆桌探讨大数据的时代价值。  价
期刊
苹果发布的新产品,不仅中国消费者失望,连美国华尔街也倍感泄气。  在中国市场上,三星手机风头正劲。两年前,苹果还被视为时尚,苹果专卖店如雨后春笋。但现在苹果时尚似乎已成“过去时”,很多人手里摆弄的是三星。  苹果与三星的此消彼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创新与模仿“互动”的绝佳案例。苹果是创新者,它推出的苹果智能手机颠覆了人们对手机的认知;而三星固然一直生产手机,但在智能机领域不过是后来的模仿者。  
期刊
5月下旬至今,日本股市持续暴挫,已跌落至技术上的熊市。伴随日股急泄的是日元强劲反弹和日债息率的急升,所有这一切皆缘自“安倍经济学”。始自去年10月的一轮日股牛市是“安倍经济学”推出后的初始结果,而目前日本市场的动荡亦是“安倍经济学”副作用的反应。  此前,“安倍经济学”成功利用量化宽松政策压低日元,激活资产市场,使日股半年内获得逾85%升幅。但是,仅靠日元贬值,股市上升难以持续,经济增长也难以长久
期刊
最近,年已85岁的阿尔文·托夫勒对未来40年进行大胆预测,其中之一就是“气候变化导致冲突”。  他认为,气候变化令海水水位上升,逼迫大批人离开家园,这会导致冲突,加上北极矿产资源和油田因海洋融冰而更易取得,令冲突更加严重。  近年来,天气异常现象日益突出,气候变化已引起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高度关注。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正使地球变暖提速,而这一变化与人类的生活方式及发展路径密切相关。  200多年来,煤炭
期刊
核心提示:欧元区经济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随之而来的复苏可能会为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经济提供新的动力。  欧盟委员会发表的《2013年秋季欧洲经济预测》写道,“今年春天出现的充满希望的迹象终于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现实。经过连续6个季度的停滞或萎缩之后,欧盟经济终于在2013年第二季度出现了增长。”更令人欣慰的是,欧盟委员会认为,这一复苏将会持续,并在2014年加快增长速度。  逆境中艰难复苏  《支点》:
期刊
我国的产业长链已经达到了世界规模,保守估计,去年中国生产了全世界35%左右的物质产品。但是,我国的市场长链十分短缺,这导致我国物资产品份额巨大,却不能得到相应的收益。通俗点说,我国生产了世界35%的产品,却只得到了10%的报酬。  市场长链的短缺,并不意味着我国市场规模小。我国大宗类和特宗类市场达到1万家,除开上证所、深交所等交易所外,还有300家大宗类商品交易所、500家产权类交易所。不过,虽然
期刊
近年来,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步伐正在加快,2012年6月起央行允许存款利率上浮10%,今年7月底央行完全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利率市场化可谓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事实上,西方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实施利率的市场化了,且于利率完全市场化后又走过了10多个年头了,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基于国情的相似性,包括制造业对两国经济贡献率较大,两国经济增长都很快,相继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正是因此,
期刊
核心提示:改革红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红利,未来经济的健康发展只有靠深化改革,比如从源头上解决政府过度参与经济的问题,比如产业创新需要完善制度来支撑。  “中国自1978年经济改革以来,每年经济增长率持续在10%左右,现在人均GDP是30年前的12倍。许多分析家认为,中国经济的成功归因于其非常规的经济政策,即混合所有制、模糊产权及政府大力干预的综合。”这是美国《foreign Affairs》(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