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生多数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与教师交流少,不愿公开自己的心事,许多教师埋怨学生课堂上启而不发、呼而不答。然而,高中生已初步认识到了事物的复杂性,懂得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和分析问题的道理,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得到更高的发展,开始形成辩证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独立地分析并判定各种事实材料,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意志品质方面,高中生意志独立性和坚持性都有迅速发展,具备了不过分依赖教师的独立品格和自主能力。笔者认为,高中教师应正视学生的这些特殊心理,关注其在学习心理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特点,理解高中语文教与学的特性,采取最适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让其具备以下一些读思品质。
一、深读课文,品悟文章的旨趣
时下的高中语文课堂喧闹而浮躁,缺乏对课文到位的深读。学生远离课文、架空内容、天马行空地发表所谓独立见解,课堂教读的“语文味”越来越淡。笔者认为,教读课文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心灵宁静地读到课文深处,走进课文的生活和作者的心灵。比如,祥林嫂为什么死命挣扎也不肯嫁给贺老六?她死了第二个丈夫贺老六再回到鲁镇后,为什么人们仍叫她祥林嫂?祥林嫂为什么会心甘情愿捐门槛?这些问题,仅靠走马观花似的读读课文是不可能深刻认识到的。只有心灵宁静地深读进去,并走进鲁镇人的封建习俗和主人公的灵魂世界,走进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学生才有可能较深刻地理解这些问题。不管是朗读还是默读,一定要心灵宁静,使心灵有所震动甚至震撼。唯如此,方可深知其意、得其趣、悟其旨。
二、深刻体验,感受作品的背景
就阅读课文而言,没有深入、用心的体验,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思辨、感受和感悟等。高中学生阅读活动中的体验一般有两种,即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所谓生活体验,就是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充分调动个人的经历、阅历、思想和认识等,把这种生活体验融入到对课文的理解中去,借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学生感受、理解和认识的深度,阅读其实就是读自己,就是读自己的生活体验。这种用生命和心灵与课文和作者深度对接、高度相融的体验,必须以学生心灵的宁静为前提。比如,学生要想深刻体验玛蒂尔德的心灵世界,就必须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到玛蒂尔德的心灵世界和当时法国的社会生活中去,宁静、深入地体验、感受和思辨,进而深刻而全面地把握玛蒂尔德这个文学形象。否则,学生很可能仅仅停留在“虚荣心害了玛蒂尔德”这样浅表的认识上,而看不到造成虚荣悲剧的社会因素,更看不到玛蒂尔德诚信、勇敢、勤劳、乐观等积极人生态度的一面。所谓情感体验,就是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用自己的心灵和生命充分体验课文所蕴涵的情感。这种情感体验既是学生与课文、作者的情感碰撞、交流和融合,也是学生体验课文情感的最佳形式。必须强调的是,这种情感体验必须通过宁静的心灵来进行并最终完成。
三、宁静品味,探究语言的奇妙
好文章的语言是需要心灵宁静地进行品味的,不如此就难以嚼出语言规律,获得言语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
1.在语境中品味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语言的运用都不是孤立的,词语用得是否恰当,是否富有表现力,关键看字词或语句是否适合当下的语言环境。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文字敏感力,要能够从课文的一字一词出发,教学生把关键字词或语句放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品味、咀嚼,把课文的语言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思想情感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从而使他们洞幽烛隐,见微知著,把握精髓,深刻领会词语的内涵和作者的匠心。如“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这两句诗中的“语”字,实际上远没有“音”或“声”字更符合琵琶的自然属性,但作者白居易却偏偏不用。这不是因为作者不知道“音”或“声”用起来更符合琵琶的自然属性,而是听了琵琶女的自诉后,作者那颗心与琵琶女贴得更近了,更能听懂琵琶女的心音。为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灵宁静地真正走进诗的语境。
2.在比较中品味
不同的词,不同的句式,不同的语序,其语言含义是不尽相同的,表达效果也有很大差异。教师要善于利用变式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心灵宁静地去揣摩、品味,以达到品深嚼透的阅读效果。比如,朱自清散文《春》中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这几句,若改成“春天像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的小姑娘”,从信息角度看,应该是无差异的,但若从句式的表达效果来看,则有天壤之别。课文中的原句,将长句截成短句,节奏变得更加明快,与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喜悦、热爱、奔放的情感是很吻合的;如果写成一个长句,尽管语意上没有什么差异,但那种热烈、奔放劲儿则荡然无存。如果教师不肯指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并心灵宁静、恰到好处地进行这种变式比较的品味,那么学生对课文中一些看似寻常的关键词句就很可能视而不见了,因而也就不可能深透地悟得语言运用的真谛。
3.在联想中品味
心灵宁静地在联想中品味就是让学生借助联想把眼前读到的语言文字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进而加深对作者笔下的情景、意境的体验,以加深对作品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感悟。这种品味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玩味语言的乐趣,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词语的内涵,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韩少功的散文《我心归去》中有段话: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从巴黎带来的华文报纸和英文书看完了,这成了最严重的事态,因为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移民的日子是能让人发疯的。
这段话中某些词句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归乡心切、孤寂无聊、简直要发疯的心灵世界。要想更深刻地体验、感受这种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仅凭语境和比较品味还不够,还需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相类似的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再现类似的生活情境,将心比心,引导学生联想自己非常想家或无聊时的生活体验。通过调动学生这方面的积累,他们就会真切地体验、感受和理解作者那种“差不多开始发疯了”的思归之心,从而领悟作者语言的奇妙。
(作者单位:558300贵州省平塘县民族中学)
一、深读课文,品悟文章的旨趣
时下的高中语文课堂喧闹而浮躁,缺乏对课文到位的深读。学生远离课文、架空内容、天马行空地发表所谓独立见解,课堂教读的“语文味”越来越淡。笔者认为,教读课文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心灵宁静地读到课文深处,走进课文的生活和作者的心灵。比如,祥林嫂为什么死命挣扎也不肯嫁给贺老六?她死了第二个丈夫贺老六再回到鲁镇后,为什么人们仍叫她祥林嫂?祥林嫂为什么会心甘情愿捐门槛?这些问题,仅靠走马观花似的读读课文是不可能深刻认识到的。只有心灵宁静地深读进去,并走进鲁镇人的封建习俗和主人公的灵魂世界,走进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学生才有可能较深刻地理解这些问题。不管是朗读还是默读,一定要心灵宁静,使心灵有所震动甚至震撼。唯如此,方可深知其意、得其趣、悟其旨。
二、深刻体验,感受作品的背景
就阅读课文而言,没有深入、用心的体验,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思辨、感受和感悟等。高中学生阅读活动中的体验一般有两种,即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所谓生活体验,就是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充分调动个人的经历、阅历、思想和认识等,把这种生活体验融入到对课文的理解中去,借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学生感受、理解和认识的深度,阅读其实就是读自己,就是读自己的生活体验。这种用生命和心灵与课文和作者深度对接、高度相融的体验,必须以学生心灵的宁静为前提。比如,学生要想深刻体验玛蒂尔德的心灵世界,就必须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到玛蒂尔德的心灵世界和当时法国的社会生活中去,宁静、深入地体验、感受和思辨,进而深刻而全面地把握玛蒂尔德这个文学形象。否则,学生很可能仅仅停留在“虚荣心害了玛蒂尔德”这样浅表的认识上,而看不到造成虚荣悲剧的社会因素,更看不到玛蒂尔德诚信、勇敢、勤劳、乐观等积极人生态度的一面。所谓情感体验,就是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用自己的心灵和生命充分体验课文所蕴涵的情感。这种情感体验既是学生与课文、作者的情感碰撞、交流和融合,也是学生体验课文情感的最佳形式。必须强调的是,这种情感体验必须通过宁静的心灵来进行并最终完成。
三、宁静品味,探究语言的奇妙
好文章的语言是需要心灵宁静地进行品味的,不如此就难以嚼出语言规律,获得言语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
1.在语境中品味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语言的运用都不是孤立的,词语用得是否恰当,是否富有表现力,关键看字词或语句是否适合当下的语言环境。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文字敏感力,要能够从课文的一字一词出发,教学生把关键字词或语句放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品味、咀嚼,把课文的语言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思想情感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从而使他们洞幽烛隐,见微知著,把握精髓,深刻领会词语的内涵和作者的匠心。如“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这两句诗中的“语”字,实际上远没有“音”或“声”字更符合琵琶的自然属性,但作者白居易却偏偏不用。这不是因为作者不知道“音”或“声”用起来更符合琵琶的自然属性,而是听了琵琶女的自诉后,作者那颗心与琵琶女贴得更近了,更能听懂琵琶女的心音。为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灵宁静地真正走进诗的语境。
2.在比较中品味
不同的词,不同的句式,不同的语序,其语言含义是不尽相同的,表达效果也有很大差异。教师要善于利用变式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心灵宁静地去揣摩、品味,以达到品深嚼透的阅读效果。比如,朱自清散文《春》中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这几句,若改成“春天像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的小姑娘”,从信息角度看,应该是无差异的,但若从句式的表达效果来看,则有天壤之别。课文中的原句,将长句截成短句,节奏变得更加明快,与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喜悦、热爱、奔放的情感是很吻合的;如果写成一个长句,尽管语意上没有什么差异,但那种热烈、奔放劲儿则荡然无存。如果教师不肯指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并心灵宁静、恰到好处地进行这种变式比较的品味,那么学生对课文中一些看似寻常的关键词句就很可能视而不见了,因而也就不可能深透地悟得语言运用的真谛。
3.在联想中品味
心灵宁静地在联想中品味就是让学生借助联想把眼前读到的语言文字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进而加深对作者笔下的情景、意境的体验,以加深对作品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感悟。这种品味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玩味语言的乐趣,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词语的内涵,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韩少功的散文《我心归去》中有段话: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从巴黎带来的华文报纸和英文书看完了,这成了最严重的事态,因为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移民的日子是能让人发疯的。
这段话中某些词句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归乡心切、孤寂无聊、简直要发疯的心灵世界。要想更深刻地体验、感受这种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仅凭语境和比较品味还不够,还需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相类似的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再现类似的生活情境,将心比心,引导学生联想自己非常想家或无聊时的生活体验。通过调动学生这方面的积累,他们就会真切地体验、感受和理解作者那种“差不多开始发疯了”的思归之心,从而领悟作者语言的奇妙。
(作者单位:558300贵州省平塘县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