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银行业机构在积极助力全社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充分利用资管新规过渡期延后及疫情背景下居民资产避险需求上升等机遇,围绕产品净值化转型目标,不断调整战略和业务结构,加快设立理财子公司,持续强化投研、渠道销售等能力建设。随着国内经济逐步回归常态,预计理财业务将在“量”和“质”两方面持续提升。
银行理财持续深化转型
资管新规重塑市场格局
2020年,监管机构有序推动资管新规实施和理财业务规范转型,实施了《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规范了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并就《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公开征求意见。与此同时,监管机构还进一步加快了银行理财市场的对外开放步伐(见表1)。
财富管理引领战略方向
从零售战略向财富管理战略升级。2020年,越来越多的银行将财富管理摆在了战略优先位置,取得了明显的转型效果。如光大银行财富管理2020年实现中间业务收入63.67亿元,同比增长65.59%,占全行中收的1/4(见表2)。
从零售架构向财富管理架构转型。为与战略调整相适应,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不断完善组织架构,提升财富管理专业能力建设,包括组建产品策略配置委员会,聚焦资产配置工具运营;加强投研、投顾和家族办公室专业团队建设;整合原有零售业务团队,强化财富服务功能。
从卖方服务向资产配置和买方投顾转变。2020年,面对市场环境急剧变化和客户需求不断升级,一些大中型银行充分发挥全球化和综合化优势,积极研判全球主要市场权益、债券、外汇和大宗商品等大类资产走势,及时为客户提出金融资产配置策略建议。
从“单兵作战”向“集团协同”发展。随着财富管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财富管理机构类型不断丰富,银行要发力财富管理业务,靠自身相对单一的产品和服务已无法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2020年,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等多家银行均提出了整合集团资源、协同壮大财富管理生态圈的发展思路。
子公司设立再掀新高潮
2020年,以理财子公司为平台,着力强化相关能力建设进一步成为越来越多银行业机构的共识。截至2020年末,共有24家理财子公司(含两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获批,其中20家正式开业。与2019年首波银行理财子公司设立浪潮相比,2020年第二波浪潮在结构上更加多元化,不但有更多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涉足,同时还出现了农商行的身影(见表3)。
理财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统计,2020年,银行理财产品共发行6.9万只,全年累计募集金额124.56万亿元,同比增长10.59%;理财产品存续3.9万只,产品规模为25.86万亿元,同比增长6.9%。
全球疫情背景下,国内居民对于资产保值增值和全球避险的需求明显增强,也为银行理财带来了大量新增客户。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统计,截至2020年末,我国银行理财市场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为4162.48万人,较2019年末大幅增长86.85%。其中,个人投资者为4148.1万人,同比增长1925.77万人,为理财市场的绝对主力(见图1)。
理财产品契合市场热点
净值化产品占比近七成。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统计,截至2020年末,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17.4万亿元,同比增长59.07%;净值型产品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67.28%,同比上升22.06个百分点。上市银行2020年年报披露信息也显示,多家银行净值化产品占比已接近或超过七成(见图2)。
主打中低风险理财产品。2018~2020年,在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中,按募集资金规模比较,风险最高的五级占比一直稳定在0.03%;四级占比从0.14%微降至0.09%;三级占比从16.46%降至12.36%;二级占比从74.44%略下滑为71.71%;而一级占比则从8.92%显著增长至15.81%。代表中低风险的一至三级合计占比高达99.88%(见图3)。
突出固收类产品优势。据银行业理财登記托管中心统计,截至2020年末,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21.81万亿元,同比增长15.65%,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84.34%;混合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3.97万亿元,同比减少24.19%,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15.36%;权益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0.08万亿元,同比减少13.35%,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0.3%(见图4)。
借鉴基金思路推出FOF型产品。中国理财网产品数据显示,2020年,理财子公司共发行了125只FOF产品,绝大部分是由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从发行产品类别上看,FOF型理财产品仍以固收类为主,但混合类产品占比高于银行理财整体情况。此外,与其他财富管理机构一样,2020年银行理财也将“固收+”作为重点创新策略(见图5)。
ESG产品持续升温。ESG是“环境、社会和治理”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用以衡量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感。梳理中国理财网产品数据发现,截至2020年末,银行和理财子公司共计发行了36只包含“ESG”关键词的银行理财产品,相较于2019年的13只增长明显(见图6)。
此外,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密集开业,2020年银行之间“相互代销”模式也在悄然兴起,包括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百信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App都开始代销他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这是以往较少看到的现象。
银行理财仍需补齐短板
转型步伐亟待提速。根据监管要求,2021年底过渡期结束前,银行理财要实现净值化转型。从实际进展来看,2018~2020年,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占比分别为27.26%、43.27%和67.28%,年增长16~24个百分点。以此增速计算,到2021年末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占比要达到100%难度不小。 投研能力基础薄弱。资管新规明确要求“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的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行业经验和管理能力”。对于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来说,其内部专业人才储备相对丰富,对外可获取的投研合作资源较多;相比之下,中小银行普遍缺乏专业投研团队,投研能力较弱,尤其是在权益投资、多资产配置和全球资产配置等方面短板明显。
客户教育相对滞后。2020年,历来以稳健著称的银行理财产品出现跌破净值现象,给投资者带来不小的心理冲击。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统计,在全年新发行产品中,共有2164只产品发生过跌破初始净值现象;截至2020年末,仍有428只产品低于初始净值。与简单易懂的预期收益型产品相比,净值型理财产品涉及较多专业知识,相当多的投资者对其接受程度较低;同时,部分银行理财顾问的业务能力和风险意识较为薄弱,为追求业绩也忽略了对投资者进行必要的知识教育。
合规经营任重道远。2020年,理财业务成为了监管部门对银行业机构处罚的重点领域。2020年第二、三、四季度,在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接收并转送的银行业消费投诉中,涉及理财类的业务投诉数量分别为10612件、4337件和3338件。2020年,银行理财合规问题主要集中在理财产品销售管理违规、理财投资业务不审慎以及理财资金使用违规等方面。
银行理财发展呼唤监管创新
展望2021年,随着国内经济逐步回归常态,理财业务将在“量”和“质”两方面均有提升。为促进行业加快发展,建议监管部门可在四方面积极探索推进。
建立全市场统一的理财产品交易流转平台。理财产品转让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相对较高收益性与相对较高流动性,有助于增强银行理财产品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建议监管部门或官方理财信息登记平台尽快搭建全市场统一的理财产品交易流转平台,规范银行全面披露产品信息,同时引入外部评级,更好地满足投资者的适当性评估要求。
适当拓宽理财子公司的产品销售渠道。根据2021年5月发布的《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互联网平台及包括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在内的非银金融机构暂时还不能从事理财产品的代销业务。以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为例,目前代销产品范围已涵盖了从信托到公募基金在内的各类产品,本质上与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的差异不大。建议监管部门可考虑对一些合规持牌、经营稳健的金融机构放开代销资格限制,拓宽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的销售渠道。
支持银行理财全面参与养老金体系三大支柱建设。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进一步加深,由此更凸显了加快养老金体系三大支柱建设的紧迫性。银行理财子公司承袭了银行的稳健投资风格,天然符合养老资金的特性。建议监管部门在允许银行理财子公司积极试点研发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的同时,还可将其纳入第一支柱(基本养老)和第二支柱(企业年金)体系,成为三大支柱的投資管理人。
进一步明确中小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的准入门槛。在国有大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纷纷设立理财子公司后,近年来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地方法人银行也在积极争取理财子公司牌照。但考虑到中小地方银行群体内部存在较大的结构差异,建议在核准其设立理财子公司时,应将投研能力建设、投资者教育体系完备性、经营合规表现等作为其重要的准入门槛。
(作者单位:植信投资研究院)
银行理财持续深化转型
资管新规重塑市场格局
2020年,监管机构有序推动资管新规实施和理财业务规范转型,实施了《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规范了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并就《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公开征求意见。与此同时,监管机构还进一步加快了银行理财市场的对外开放步伐(见表1)。
财富管理引领战略方向
从零售战略向财富管理战略升级。2020年,越来越多的银行将财富管理摆在了战略优先位置,取得了明显的转型效果。如光大银行财富管理2020年实现中间业务收入63.67亿元,同比增长65.59%,占全行中收的1/4(见表2)。
从零售架构向财富管理架构转型。为与战略调整相适应,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不断完善组织架构,提升财富管理专业能力建设,包括组建产品策略配置委员会,聚焦资产配置工具运营;加强投研、投顾和家族办公室专业团队建设;整合原有零售业务团队,强化财富服务功能。
从卖方服务向资产配置和买方投顾转变。2020年,面对市场环境急剧变化和客户需求不断升级,一些大中型银行充分发挥全球化和综合化优势,积极研判全球主要市场权益、债券、外汇和大宗商品等大类资产走势,及时为客户提出金融资产配置策略建议。
从“单兵作战”向“集团协同”发展。随着财富管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财富管理机构类型不断丰富,银行要发力财富管理业务,靠自身相对单一的产品和服务已无法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2020年,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等多家银行均提出了整合集团资源、协同壮大财富管理生态圈的发展思路。
子公司设立再掀新高潮
2020年,以理财子公司为平台,着力强化相关能力建设进一步成为越来越多银行业机构的共识。截至2020年末,共有24家理财子公司(含两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获批,其中20家正式开业。与2019年首波银行理财子公司设立浪潮相比,2020年第二波浪潮在结构上更加多元化,不但有更多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涉足,同时还出现了农商行的身影(见表3)。
理财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统计,2020年,银行理财产品共发行6.9万只,全年累计募集金额124.56万亿元,同比增长10.59%;理财产品存续3.9万只,产品规模为25.86万亿元,同比增长6.9%。
全球疫情背景下,国内居民对于资产保值增值和全球避险的需求明显增强,也为银行理财带来了大量新增客户。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统计,截至2020年末,我国银行理财市场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为4162.48万人,较2019年末大幅增长86.85%。其中,个人投资者为4148.1万人,同比增长1925.77万人,为理财市场的绝对主力(见图1)。
理财产品契合市场热点
净值化产品占比近七成。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统计,截至2020年末,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17.4万亿元,同比增长59.07%;净值型产品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67.28%,同比上升22.06个百分点。上市银行2020年年报披露信息也显示,多家银行净值化产品占比已接近或超过七成(见图2)。
主打中低风险理财产品。2018~2020年,在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中,按募集资金规模比较,风险最高的五级占比一直稳定在0.03%;四级占比从0.14%微降至0.09%;三级占比从16.46%降至12.36%;二级占比从74.44%略下滑为71.71%;而一级占比则从8.92%显著增长至15.81%。代表中低风险的一至三级合计占比高达99.88%(见图3)。
突出固收类产品优势。据银行业理财登記托管中心统计,截至2020年末,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21.81万亿元,同比增长15.65%,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84.34%;混合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3.97万亿元,同比减少24.19%,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15.36%;权益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0.08万亿元,同比减少13.35%,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0.3%(见图4)。
借鉴基金思路推出FOF型产品。中国理财网产品数据显示,2020年,理财子公司共发行了125只FOF产品,绝大部分是由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从发行产品类别上看,FOF型理财产品仍以固收类为主,但混合类产品占比高于银行理财整体情况。此外,与其他财富管理机构一样,2020年银行理财也将“固收+”作为重点创新策略(见图5)。
ESG产品持续升温。ESG是“环境、社会和治理”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用以衡量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感。梳理中国理财网产品数据发现,截至2020年末,银行和理财子公司共计发行了36只包含“ESG”关键词的银行理财产品,相较于2019年的13只增长明显(见图6)。
此外,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密集开业,2020年银行之间“相互代销”模式也在悄然兴起,包括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百信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App都开始代销他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这是以往较少看到的现象。
银行理财仍需补齐短板
转型步伐亟待提速。根据监管要求,2021年底过渡期结束前,银行理财要实现净值化转型。从实际进展来看,2018~2020年,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占比分别为27.26%、43.27%和67.28%,年增长16~24个百分点。以此增速计算,到2021年末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占比要达到100%难度不小。 投研能力基础薄弱。资管新规明确要求“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的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行业经验和管理能力”。对于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来说,其内部专业人才储备相对丰富,对外可获取的投研合作资源较多;相比之下,中小银行普遍缺乏专业投研团队,投研能力较弱,尤其是在权益投资、多资产配置和全球资产配置等方面短板明显。
客户教育相对滞后。2020年,历来以稳健著称的银行理财产品出现跌破净值现象,给投资者带来不小的心理冲击。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统计,在全年新发行产品中,共有2164只产品发生过跌破初始净值现象;截至2020年末,仍有428只产品低于初始净值。与简单易懂的预期收益型产品相比,净值型理财产品涉及较多专业知识,相当多的投资者对其接受程度较低;同时,部分银行理财顾问的业务能力和风险意识较为薄弱,为追求业绩也忽略了对投资者进行必要的知识教育。
合规经营任重道远。2020年,理财业务成为了监管部门对银行业机构处罚的重点领域。2020年第二、三、四季度,在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接收并转送的银行业消费投诉中,涉及理财类的业务投诉数量分别为10612件、4337件和3338件。2020年,银行理财合规问题主要集中在理财产品销售管理违规、理财投资业务不审慎以及理财资金使用违规等方面。
银行理财发展呼唤监管创新
展望2021年,随着国内经济逐步回归常态,理财业务将在“量”和“质”两方面均有提升。为促进行业加快发展,建议监管部门可在四方面积极探索推进。
建立全市场统一的理财产品交易流转平台。理财产品转让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相对较高收益性与相对较高流动性,有助于增强银行理财产品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建议监管部门或官方理财信息登记平台尽快搭建全市场统一的理财产品交易流转平台,规范银行全面披露产品信息,同时引入外部评级,更好地满足投资者的适当性评估要求。
适当拓宽理财子公司的产品销售渠道。根据2021年5月发布的《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互联网平台及包括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在内的非银金融机构暂时还不能从事理财产品的代销业务。以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为例,目前代销产品范围已涵盖了从信托到公募基金在内的各类产品,本质上与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的差异不大。建议监管部门可考虑对一些合规持牌、经营稳健的金融机构放开代销资格限制,拓宽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的销售渠道。
支持银行理财全面参与养老金体系三大支柱建设。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进一步加深,由此更凸显了加快养老金体系三大支柱建设的紧迫性。银行理财子公司承袭了银行的稳健投资风格,天然符合养老资金的特性。建议监管部门在允许银行理财子公司积极试点研发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的同时,还可将其纳入第一支柱(基本养老)和第二支柱(企业年金)体系,成为三大支柱的投資管理人。
进一步明确中小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的准入门槛。在国有大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纷纷设立理财子公司后,近年来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地方法人银行也在积极争取理财子公司牌照。但考虑到中小地方银行群体内部存在较大的结构差异,建议在核准其设立理财子公司时,应将投研能力建设、投资者教育体系完备性、经营合规表现等作为其重要的准入门槛。
(作者单位:植信投资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