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对教好小学语文的方式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学习方法;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100-01
小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教师就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一、注重激发学习兴趣
(一)导语激趣。
学习新课文之前,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文体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导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导语既可以是有关作者的轶闻趣事,也可引用诗词、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寓言故事等。
(二)以情激趣。
教材中的绝大部分课文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片佳作,教师如能充分挖掘文中的情感因素,创设富有情感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有助于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起阅读的兴趣来。
(三)以声激趣。
梁实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诵》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记得小时候,老师教我读《古文观止》,选中一篇古文之后并不立刻开讲,而是先行朗诵一遍。……我们细心聆听,在理解文章的内容之前,已经相当的体会到文章的美妙。”可惜的是至今仍然有这样一些语文老师,为了课上多讲,连课文也不给学生读,也不让学生朗读,使学生失去了感悟的机会。其实,比起泛泛的讲析来,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朗读,学生要感兴趣得多,收获也大得多。
(四)音乐激趣。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使用一些音乐,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一些诗歌、散文时,采用配乐朗诵的形式,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古典诗文,可以选用一些古筝、古琴曲;教学现代诗文,可以选用一些钢琴小品之类的乐曲。轻松柔美的音乐,声情并茂的朗诵,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范读可以配乐,学生朗读时也别忘了放上一段。
(五)比较激趣。
对于一些内容、题材、立意相近的课文,可用此法。比如在教学同一单元课时,可让学生与以前学过的作比较,找一找两文在选材、组材、立意、写法方面的异同。运用这种方式比起单学一篇来学生要感兴趣。比较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究的过程,通过比较,不仅提高了学习新课文的兴趣,而且还复习了旧课文。
(六)竞赛激趣。
课堂上适当组织竞赛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新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较多,为了不加重学生负担,应尽量当堂背诵。要想提高背诵效率,可以开展竞赛,在规定时间内比一比谁背得快记得准。竞赛过程中,学生的成就感比无竞赛时要强烈,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效率会有很大提高。
二、注重学习方法传授
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处于学习主体位置。
(一)预习方面。
要教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比如语文的预习,我会教给孩子预习的几个步骤。预习的第一步要划分自然段,把课文读通顺。第二要圈划出生字,并组两个以上的词语。第三要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第四要查找相关的成语、多音字等。第五要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质疑。每天布置的预习任务,老师要及时检查,做得好的要大力表扬,不好的也要适当批评指正。这样慢慢地孩子就会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巧妙识字。
低年级的学生识字要求特别高,每节课就有不少字需要会认会写。因此,识字的负担很重。差生一节课下来也没有认会几个字,过了几天又忘了一些,所以到了期末,语文学习上一塌糊涂。学习生字要讲究方法,不能让孩子机械地识记,那样会让孩子产生畏惧心理。我常常会想一些很有意思的方法帮孩子记住生字。比如“视”字旁和“衣”字旁,告诉学生“衣服有两个袖子,所以衣字旁有两个点”。在我的带动下孩子们遇到难记的字也会想出很多巧妙的办法。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三)独立思考。
没有主动思考,是不会学习好的。有的学生由于受知识年龄等限制;有的胆小不敢质疑问难;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愿质疑问难,所以我们要创设条件,努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善于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
三、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能力,每个教师都在进行,但往往思路不够清晰,目标不够明确。在小语教学中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作为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的努力方向。
一是观察能力。学生参与学习,要从观察入手。例如,学习生字,要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和形近或同音字进行比较;学习课文,要引导学生看图,并联系课文所写的人和事,学习观察。在这个思路的导向下,老师们渐渐改变了过去一味灌输知识的教法,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评价和主体。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们结合课文内,设计出多媒体动画片、投影片,收集实物,让学生扮演课文,培养观察能力。在中高年级,还让学生观察班内、校内、家庭内的人和事,学习写日记和写文章。
二是表达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是良好素质的重要标志,未来的人才必须要有出众的口才。我认准了这一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特别要突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要引导学生敢说、说好。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教师不满足个别学生会答问题,而是千方百计让学生都开口“说”,或“自言自语”说,或“前后左右对说”,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由于我们长期坚持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断提高,外地来听课的同行都不约而同地称赞我们的学生说话能力强。
三是质疑能力。读书无疑,是不善于思考的表现。质疑问题是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教会学生思考问题,培养他们大胆质疑的习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通常运用“初读问疑”、“读中导疑”、“读后说疑”等形式,让学生在疑问中读书,在析疑中思考,从中明白整理,达到真正理解。因此我们的老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避免“问上答下”的现象。
四是自能读书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我们注意到,许多小学毕业生不会独立阅读。因此,我们注意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在课堂内抓好“自读”环节,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自读”要求。课内学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就介绍一些相关的课外读物,让学生阅读。还配合第二课堂,成立兴趣小组,让学生在“大课堂”里吸收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语文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学习方法;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100-01
小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教师就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一、注重激发学习兴趣
(一)导语激趣。
学习新课文之前,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文体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导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导语既可以是有关作者的轶闻趣事,也可引用诗词、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寓言故事等。
(二)以情激趣。
教材中的绝大部分课文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片佳作,教师如能充分挖掘文中的情感因素,创设富有情感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有助于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起阅读的兴趣来。
(三)以声激趣。
梁实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诵》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记得小时候,老师教我读《古文观止》,选中一篇古文之后并不立刻开讲,而是先行朗诵一遍。……我们细心聆听,在理解文章的内容之前,已经相当的体会到文章的美妙。”可惜的是至今仍然有这样一些语文老师,为了课上多讲,连课文也不给学生读,也不让学生朗读,使学生失去了感悟的机会。其实,比起泛泛的讲析来,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朗读,学生要感兴趣得多,收获也大得多。
(四)音乐激趣。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使用一些音乐,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一些诗歌、散文时,采用配乐朗诵的形式,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古典诗文,可以选用一些古筝、古琴曲;教学现代诗文,可以选用一些钢琴小品之类的乐曲。轻松柔美的音乐,声情并茂的朗诵,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范读可以配乐,学生朗读时也别忘了放上一段。
(五)比较激趣。
对于一些内容、题材、立意相近的课文,可用此法。比如在教学同一单元课时,可让学生与以前学过的作比较,找一找两文在选材、组材、立意、写法方面的异同。运用这种方式比起单学一篇来学生要感兴趣。比较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究的过程,通过比较,不仅提高了学习新课文的兴趣,而且还复习了旧课文。
(六)竞赛激趣。
课堂上适当组织竞赛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新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较多,为了不加重学生负担,应尽量当堂背诵。要想提高背诵效率,可以开展竞赛,在规定时间内比一比谁背得快记得准。竞赛过程中,学生的成就感比无竞赛时要强烈,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效率会有很大提高。
二、注重学习方法传授
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处于学习主体位置。
(一)预习方面。
要教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比如语文的预习,我会教给孩子预习的几个步骤。预习的第一步要划分自然段,把课文读通顺。第二要圈划出生字,并组两个以上的词语。第三要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第四要查找相关的成语、多音字等。第五要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质疑。每天布置的预习任务,老师要及时检查,做得好的要大力表扬,不好的也要适当批评指正。这样慢慢地孩子就会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巧妙识字。
低年级的学生识字要求特别高,每节课就有不少字需要会认会写。因此,识字的负担很重。差生一节课下来也没有认会几个字,过了几天又忘了一些,所以到了期末,语文学习上一塌糊涂。学习生字要讲究方法,不能让孩子机械地识记,那样会让孩子产生畏惧心理。我常常会想一些很有意思的方法帮孩子记住生字。比如“视”字旁和“衣”字旁,告诉学生“衣服有两个袖子,所以衣字旁有两个点”。在我的带动下孩子们遇到难记的字也会想出很多巧妙的办法。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三)独立思考。
没有主动思考,是不会学习好的。有的学生由于受知识年龄等限制;有的胆小不敢质疑问难;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愿质疑问难,所以我们要创设条件,努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善于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
三、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能力,每个教师都在进行,但往往思路不够清晰,目标不够明确。在小语教学中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作为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的努力方向。
一是观察能力。学生参与学习,要从观察入手。例如,学习生字,要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和形近或同音字进行比较;学习课文,要引导学生看图,并联系课文所写的人和事,学习观察。在这个思路的导向下,老师们渐渐改变了过去一味灌输知识的教法,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评价和主体。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们结合课文内,设计出多媒体动画片、投影片,收集实物,让学生扮演课文,培养观察能力。在中高年级,还让学生观察班内、校内、家庭内的人和事,学习写日记和写文章。
二是表达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是良好素质的重要标志,未来的人才必须要有出众的口才。我认准了这一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特别要突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要引导学生敢说、说好。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教师不满足个别学生会答问题,而是千方百计让学生都开口“说”,或“自言自语”说,或“前后左右对说”,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由于我们长期坚持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断提高,外地来听课的同行都不约而同地称赞我们的学生说话能力强。
三是质疑能力。读书无疑,是不善于思考的表现。质疑问题是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教会学生思考问题,培养他们大胆质疑的习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通常运用“初读问疑”、“读中导疑”、“读后说疑”等形式,让学生在疑问中读书,在析疑中思考,从中明白整理,达到真正理解。因此我们的老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避免“问上答下”的现象。
四是自能读书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我们注意到,许多小学毕业生不会独立阅读。因此,我们注意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在课堂内抓好“自读”环节,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自读”要求。课内学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就介绍一些相关的课外读物,让学生阅读。还配合第二课堂,成立兴趣小组,让学生在“大课堂”里吸收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