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阿宫腔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流变进行考察,介绍了一些经典唱腔选段和代表人物,对阿宫腔存在的传承后继乏人、创作人才缺乏、受众市场萎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指出既要政府保护,也要艺人自强,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保持坚定的文化自信不动摇。
关键词:阿宫腔;音乐;非遗;保护
在我国西北,尤其是陕西渭南一带,历史文化积淀极为丰厚,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各路文化资源星罗密布、不胜枚举。本文探讨陕西境内特色鲜明的戏曲剧种——阿宫腔。
一、起源及历史沿革
(一)起源
阿宫腔是由秦时宫廷乐舞衍变而来,因阿房宫而得其名,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关于秦时宫内乐舞的情况,史册多有记述。《史记·秦本纪》《太平御览》记载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奢谣不治,《琴苑要录》中写道:秦征天下美女以充后宫乃纵酒离宦,作戏优倡。宫女侍者千人,又征伐数十万士卒囚徒修建阿房宫。据史料记载:“阿房宫东西三里,南北五里,庭下可受十万人,车形酒,马行炙,千人唱,万人合”。据传女乐们的脂粉流入渭河,使河水为之改色。不久项羽就由东南杀来,攻入咸阳,火烧宫殿,大火三月不熄,秦之臣民及众乐工遂作鸟散,流入咸阳以西者众多。秦宫乐舞就在当地繁衍开来。由于此中曲调来自皇宫,而当时诸多宫室中阿房宫又最负盛名,人们就将其称之为“阿宫腔”。
(二)历史沿革
我国的戏曲剧种繁多,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的音乐特色。阿宫腔是我国唯一一个风格独特的地方戏曲剧种,她早期以“遏工小调”出现,以“皮影”形式演出。阿宫腔和其他剧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唱腔音乐不同,阿宫腔多用于“遏低翻高”真假声并用的方法演唱,用衬字“咿、呀、哎、呃”拖腔,有“三放不及一遏”的说法。总体音乐风格细腻,宛转悠扬。
经世代演变,阿宫腔调遍及兴平、泾阳、三原、临潼、富平等地。阿宫腔的音乐由宫廷音乐衍化而生,曲牌多达400余支,在全国戏剧艺术中独领风骚。由于历史原因和时代变革,阿宫腔仅有富平县段天焕一脉承传,据此可以说富平县是当代阿宫腔的发祥之地,并于1958年被搬上大舞台,2006年,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经典唱段及阿宫腔音乐主要代表人物
关于阿宫腔剧目演出,许多场面都有专用曲牌,如:“王”出场用《朝天子》;“藩王”出场用《石榴花》;“玉皇”出场用《一炷香》;“佛”出场用《佛安咒》等。其代表曲牌《十样景》,由十多支曲牌合奏而成,开场必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一)经典唱段
1、《效比翼学昔日梁鸿孟光》唱段。选自《王魁负义·惊耗》,敖桂英,小旦。王魁上京应试,一去半载,音信杳无。敖桂英倚门盼望,辗转彷徨、焦急、疑虑、想念、关怀之情顿生。《效比翼学昔日梁鸿孟光》便是敖桂英在这种情绪之下的一段唱。唱腔前的音乐曲牌《过板梆子》,采取了二导板带序,以“哪、呀、咿”作为衬字的拖腔,唱出了敖桂英那悲凉、伤感的心情。这段唱腔表现了阿宫腔剧种独有的细腻特色。
2、《佛阁成亲》唱段。选自《女巡按》。唐,武则天宫女谢瑶环,受命巡按,女扮男装巡察江南,在惩办武三思之子武洪倚仗权势,横行乡里,逼抢民女一案中,被江湖豪杰袁华行侠仗义、威武英俊之态所感动,遂与其结为金兰知己,但倾慕之心内含。在婚事已成,双方拜过天地之后,谢、袁二人心情激动,音乐更加渲染了这一情境,唱腔及音乐浑然一体,热烈之情更高,幽雅之风尚存。
3、《每日里在深宫以泪洗面》唱段。选自《赵氏孤儿》,庄姬公主,小旦。此唱段是《赵氏孤儿》中公主被禁宫中,刚刚分娩又面临分离的一段唱。唱腔采用苦音旋律,显得伤感、忧愁,表现出了公主此时的悲凄心情。尤其是“苦音慢板”唱腔的前半部分,旋律均在低音区、中音区进行,更显得悲伤、动人,加之板式的安排和转入合理自然,将公主此时此刻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阿宫腔音乐主要代表人物
阿宫腔音乐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先后涌现出一大批技艺精湛的艺术家,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及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的传承方式都是口传心授,所留存的文字资料极少,很多早期的阿宫腔艺术家,我们现在也只是知道他们的艺名,尽管他们为“阿宫腔”艺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如今,也只能依据重点剧目和社会影响,搜集具有代表性的阿宫腔艺人艺术生平。
1、樊瞎子。真名不详,生卒年不详。著名皮影艺人,从《秦腔纪闻》可知其是清同治年间富平庄里樊村人,擅长吹曲,所吹奏曲牌多达数百种,教授徒弟近百人,且都有很高的技艺。
2、段天焕。生于1899年,卒于1982年,享年84岁。富平县王寮乡南董村段家人,艺名“焕子娃”。曾任富平阿宫腔皮影社社長、富平剧团艺术指导,师从李正启、胡宝成。1958年,阿宫腔皮影要搬上大舞台,段天焕被富平县剧团聘为艺术教练,试排了阿宫腔传统剧《玉瓶赠金》《鸳鸯谱》,排练《锦香亭》受到广泛好评。又协助排演了《王魁负义》《女巡按》等剧目巡回演出,阿宫腔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1980年,段天焕口述留下了37本阿宫腔传统剧目的录音,为阿宫腔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3、惠存孝。生于1924年,富平县宫里镇刘村人。擅长演奏硬弦、唢呐、板胡、月琴、笛子等多种乐器,尤以硬弦功力深厚,演奏清丽亢健、刚柔相济,一人独奏,四座动心。他曾为阿宫腔经典剧目《王魁负义》《女巡按》《金鳞记》《杜鹃山》《三姑娘》《四季歌》等40余个剧目作唱腔设计,尤其在保持阿宫腔传统特色上呕心沥血,并广泛授徒,阿宫腔几代音乐人都得到他的亲传身授,为阿宫腔的继承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被誉为“阿宫腔音乐的活化石”。
三、造成富平阿宫腔艺术现状的原因分析
经过樊瞎子、段天焕、惠存孝等几代阿宫腔音乐艺术家不懈努力,上个世纪60年代前后,唱腔独特的富平阿宫腔迎来了她生命力最为旺盛的黄金时代,《王魁负义》《女巡按》《三姑娘》等经典剧目演出不断,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阿宫腔艺术家自觉地将阿宫腔艺术有序传承。但是,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文化的繁荣兴盛,阿宫腔艺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现代文化艺术资源库中,富平阿宫腔的地位变得岌岌可危,甚至被人遗忘。 目前,富平阿宫腔现状处于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阿宫腔音乐艺术后继乏人。
老一辈阿宫腔艺术家,有的故去,有的年高,均逐渐淡出艺术舞台。受现代流行文化影响,年轻一辈对传统艺术缺乏理解和认知,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当今传播媒介和影视设备的快速进步,对于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群来说,阿宫腔已经失去了她固有的吸引力,因此,也就很难有人愿意从事这种职业,做一名能耐得住寂寞的阿宫腔艺人。
(二)创作人才凋零。
阿宫腔经典剧目固然有她的观众和生命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受众的不断变化,推陈出新是历史必然,不可能固守着仅有的几个剧目一成不变,这样,总有一天会陷入僵局,无人观看、无戏可演。那么,创作就会变得不可或缺。然而,阿宫腔艺人的青黄不接,势必会造成人才断层,传承断代。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愿意从事阿宫腔音乐和剧目创作的人员寥寥无几。市场经济下,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然而创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板凳需坐十年冷”。即便是能够静得下心搞创作,但是也未必就能写得出剧本,出得了成绩。
(三)受众没有需求。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10年以来,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社会文化类型和内容琳琅满目、应接不暇,观众想看什么艺术形式,社会就会有什么艺术形式,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艺术门类,特别是十九大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老一辈人的故去,青年一代对阿宫腔已经没有了老一辈人那种过分的依赖。总之,阿宫腔的唱腔已经不足以吸引年轻人群体。
四、如何去保护的几点思考
富平阿宫腔起源于秦,因阿房宫而得名,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从历史的尘埃中,从民间的炊烟里,伴着婉转、轻慢,但又不失铿锵的旋律,获得了历史和人民赋予她的殊荣。但是,在新时代,在传统文化濒临失传的境地,富平阿宫腔想要活下来、传下去,还需要尽快厘清概念,明晰定位,找准市场,以保护促传承,为富平阿宫腔的生存问题开辟一条生路。
(一)政府重视
传统文化的保护,向来离不开政府主导。20世纪中叶,由政府出资创办的富平阿宫腔戏校,成为了成功案例,数十年下来,培养了一大批创作、演出等艺术人才,为阿宫腔的传承做出了卓越贡献,并相继为时任国家领导人演出经典剧目,受到亲切接见。同样,在当今,政府依然可以借鉴往年成功经验,以相同模式创办戏校,发掘培养阿宫腔艺术人才,创作、演出并创新剧目。
首先,由政府主导。在群众当中大力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让青少年志愿投身阿宫腔艺术学习与传承,在老一辈艺术家手中接过“接力棒”,做新一代阿宫腔艺术家。
其次,由制度保障。教育部门创办阿宫腔艺术专门学校,批编制、设经费,建立一整套教育及就业体系,大力培养阿宫腔艺术人才,实行优秀毕业生定向分配机制,确保传统文化有序传承、无忧传承,将阿宫腔艺术大放异彩。
再次,由社会监督。戏校成立后,实行阳光办学,在社会监督下从事办学和艺术研究工作,传承与保护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学习与就业相结合,让从事阿宫腔艺术事业的人员没有生活负担,义务与职责相符合、就业与贡献相符合,为人民服务、受社会监督。
(二)艺人自强
在当今历史条件下,现有阿宫腔艺术家,也须自立自强,在极端条件下创作新作品,为自己挣得荣誉,证明阿宫腔存在的合理和必要性。
一是明确定位。富平阿宫腔来自宫廷,兴于民间,她成长的土壤,主要是农村,观众自然也是乡间的普通百姓,而演出的题材,在继承传统精神与浓郁的民主思想召唤下,创新作品,明晰思路,通过重新塑造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和丰富多彩的戏剧故事,扎根生活、扎根人民,贴近群众。
二是融入市场。富平阿宫腔保护与传承,保护是手段,传承才是目的。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甚至高效传承呢?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保护方式,当下的保护,就是要与市场相结合,以市场为载体,承载几千年文脉传承,让富平阿宫腔的步伐走的更远更坚实。
三是创新发展。目前,重点要做的工作大致分为对外广义上的宣传和对内抢救式的保护。但是,富平阿宫腔的传承保护还没有形成体系,还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形式阶段。因此,相关部门应当继续加大对阿宫腔的创作、演出人才培养,在现有传承保护的基础上,一手抓创作一手抓演出,两者理清关系、相互促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实现有序传承,让古老的富平阿宫腔焕发出新时代的流光溢彩。
(三)文化自信
富平阿宫腔是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两千年来的有序传承,为我国的历史文化长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最为绚烂的艺术之星。
第一,要对阿宫腔历史有一个理性审视。阿宫腔音乐在相对较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曾经占据很重要的文化地位,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历史的演变而发生改变,但是她曾经的辉煌毋庸置疑,她的成绩在任何时代都不能被抹杀。
第二,要对现代社会的文化元素有一个正确认识。随着我国文化“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空前繁荣昌盛,多种文化元素相互碰撞,呈现出文化大融合趋势。
第三,要认可阿宫腔艺术与多种文化融合共存。现代文化的繁榮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包容,阿宫腔艺术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培植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根基,作为年轻一代,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和认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做出的突出贡献,坚定文化自信,并在前人成绩的基础上,努力创作出更加优秀的群众文化,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
五千年华夏文明璀璨夺目,阿宫腔艺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代表了我国西北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正在逐渐失去受众,濒临灭绝的边缘。但是,作为新时代文化艺术工作者,有义务和责任担纲传统优秀文化保护的光荣使命,因此,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担负起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使阿宫腔艺术在新时代重获新生,再次走上代表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大舞台。
参考文献
[1] 杨晓:《社会文化变迁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影响及应对》[J].《大众文艺》,2019年第7期,第56页。
[2] 陈建烨、王晔、屠更旺:《达斡尔族非遗类音乐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J].《艺术评鉴》,2019年第7期,第93-94页。
[3] 伊:《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考——参加第三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有感》[J].《戏剧之家》,2019年第8期,第50页。
[4] 王秀芝:《保护传统·传承音乐——评〈浙东传统音乐欣赏校本课程〉》[J].《北方音乐》,2019年第39期,第40,45页。
[5] 唐仙惠:《渭南文化:古调独韵·阿宫腔艺术》,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
关键词:阿宫腔;音乐;非遗;保护
在我国西北,尤其是陕西渭南一带,历史文化积淀极为丰厚,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各路文化资源星罗密布、不胜枚举。本文探讨陕西境内特色鲜明的戏曲剧种——阿宫腔。
一、起源及历史沿革
(一)起源
阿宫腔是由秦时宫廷乐舞衍变而来,因阿房宫而得其名,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关于秦时宫内乐舞的情况,史册多有记述。《史记·秦本纪》《太平御览》记载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奢谣不治,《琴苑要录》中写道:秦征天下美女以充后宫乃纵酒离宦,作戏优倡。宫女侍者千人,又征伐数十万士卒囚徒修建阿房宫。据史料记载:“阿房宫东西三里,南北五里,庭下可受十万人,车形酒,马行炙,千人唱,万人合”。据传女乐们的脂粉流入渭河,使河水为之改色。不久项羽就由东南杀来,攻入咸阳,火烧宫殿,大火三月不熄,秦之臣民及众乐工遂作鸟散,流入咸阳以西者众多。秦宫乐舞就在当地繁衍开来。由于此中曲调来自皇宫,而当时诸多宫室中阿房宫又最负盛名,人们就将其称之为“阿宫腔”。
(二)历史沿革
我国的戏曲剧种繁多,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的音乐特色。阿宫腔是我国唯一一个风格独特的地方戏曲剧种,她早期以“遏工小调”出现,以“皮影”形式演出。阿宫腔和其他剧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唱腔音乐不同,阿宫腔多用于“遏低翻高”真假声并用的方法演唱,用衬字“咿、呀、哎、呃”拖腔,有“三放不及一遏”的说法。总体音乐风格细腻,宛转悠扬。
经世代演变,阿宫腔调遍及兴平、泾阳、三原、临潼、富平等地。阿宫腔的音乐由宫廷音乐衍化而生,曲牌多达400余支,在全国戏剧艺术中独领风骚。由于历史原因和时代变革,阿宫腔仅有富平县段天焕一脉承传,据此可以说富平县是当代阿宫腔的发祥之地,并于1958年被搬上大舞台,2006年,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经典唱段及阿宫腔音乐主要代表人物
关于阿宫腔剧目演出,许多场面都有专用曲牌,如:“王”出场用《朝天子》;“藩王”出场用《石榴花》;“玉皇”出场用《一炷香》;“佛”出场用《佛安咒》等。其代表曲牌《十样景》,由十多支曲牌合奏而成,开场必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一)经典唱段
1、《效比翼学昔日梁鸿孟光》唱段。选自《王魁负义·惊耗》,敖桂英,小旦。王魁上京应试,一去半载,音信杳无。敖桂英倚门盼望,辗转彷徨、焦急、疑虑、想念、关怀之情顿生。《效比翼学昔日梁鸿孟光》便是敖桂英在这种情绪之下的一段唱。唱腔前的音乐曲牌《过板梆子》,采取了二导板带序,以“哪、呀、咿”作为衬字的拖腔,唱出了敖桂英那悲凉、伤感的心情。这段唱腔表现了阿宫腔剧种独有的细腻特色。
2、《佛阁成亲》唱段。选自《女巡按》。唐,武则天宫女谢瑶环,受命巡按,女扮男装巡察江南,在惩办武三思之子武洪倚仗权势,横行乡里,逼抢民女一案中,被江湖豪杰袁华行侠仗义、威武英俊之态所感动,遂与其结为金兰知己,但倾慕之心内含。在婚事已成,双方拜过天地之后,谢、袁二人心情激动,音乐更加渲染了这一情境,唱腔及音乐浑然一体,热烈之情更高,幽雅之风尚存。
3、《每日里在深宫以泪洗面》唱段。选自《赵氏孤儿》,庄姬公主,小旦。此唱段是《赵氏孤儿》中公主被禁宫中,刚刚分娩又面临分离的一段唱。唱腔采用苦音旋律,显得伤感、忧愁,表现出了公主此时的悲凄心情。尤其是“苦音慢板”唱腔的前半部分,旋律均在低音区、中音区进行,更显得悲伤、动人,加之板式的安排和转入合理自然,将公主此时此刻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阿宫腔音乐主要代表人物
阿宫腔音乐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先后涌现出一大批技艺精湛的艺术家,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及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的传承方式都是口传心授,所留存的文字资料极少,很多早期的阿宫腔艺术家,我们现在也只是知道他们的艺名,尽管他们为“阿宫腔”艺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如今,也只能依据重点剧目和社会影响,搜集具有代表性的阿宫腔艺人艺术生平。
1、樊瞎子。真名不详,生卒年不详。著名皮影艺人,从《秦腔纪闻》可知其是清同治年间富平庄里樊村人,擅长吹曲,所吹奏曲牌多达数百种,教授徒弟近百人,且都有很高的技艺。
2、段天焕。生于1899年,卒于1982年,享年84岁。富平县王寮乡南董村段家人,艺名“焕子娃”。曾任富平阿宫腔皮影社社長、富平剧团艺术指导,师从李正启、胡宝成。1958年,阿宫腔皮影要搬上大舞台,段天焕被富平县剧团聘为艺术教练,试排了阿宫腔传统剧《玉瓶赠金》《鸳鸯谱》,排练《锦香亭》受到广泛好评。又协助排演了《王魁负义》《女巡按》等剧目巡回演出,阿宫腔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1980年,段天焕口述留下了37本阿宫腔传统剧目的录音,为阿宫腔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3、惠存孝。生于1924年,富平县宫里镇刘村人。擅长演奏硬弦、唢呐、板胡、月琴、笛子等多种乐器,尤以硬弦功力深厚,演奏清丽亢健、刚柔相济,一人独奏,四座动心。他曾为阿宫腔经典剧目《王魁负义》《女巡按》《金鳞记》《杜鹃山》《三姑娘》《四季歌》等40余个剧目作唱腔设计,尤其在保持阿宫腔传统特色上呕心沥血,并广泛授徒,阿宫腔几代音乐人都得到他的亲传身授,为阿宫腔的继承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被誉为“阿宫腔音乐的活化石”。
三、造成富平阿宫腔艺术现状的原因分析
经过樊瞎子、段天焕、惠存孝等几代阿宫腔音乐艺术家不懈努力,上个世纪60年代前后,唱腔独特的富平阿宫腔迎来了她生命力最为旺盛的黄金时代,《王魁负义》《女巡按》《三姑娘》等经典剧目演出不断,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阿宫腔艺术家自觉地将阿宫腔艺术有序传承。但是,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文化的繁荣兴盛,阿宫腔艺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现代文化艺术资源库中,富平阿宫腔的地位变得岌岌可危,甚至被人遗忘。 目前,富平阿宫腔现状处于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阿宫腔音乐艺术后继乏人。
老一辈阿宫腔艺术家,有的故去,有的年高,均逐渐淡出艺术舞台。受现代流行文化影响,年轻一辈对传统艺术缺乏理解和认知,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当今传播媒介和影视设备的快速进步,对于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群来说,阿宫腔已经失去了她固有的吸引力,因此,也就很难有人愿意从事这种职业,做一名能耐得住寂寞的阿宫腔艺人。
(二)创作人才凋零。
阿宫腔经典剧目固然有她的观众和生命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受众的不断变化,推陈出新是历史必然,不可能固守着仅有的几个剧目一成不变,这样,总有一天会陷入僵局,无人观看、无戏可演。那么,创作就会变得不可或缺。然而,阿宫腔艺人的青黄不接,势必会造成人才断层,传承断代。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愿意从事阿宫腔音乐和剧目创作的人员寥寥无几。市场经济下,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然而创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板凳需坐十年冷”。即便是能够静得下心搞创作,但是也未必就能写得出剧本,出得了成绩。
(三)受众没有需求。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10年以来,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社会文化类型和内容琳琅满目、应接不暇,观众想看什么艺术形式,社会就会有什么艺术形式,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艺术门类,特别是十九大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老一辈人的故去,青年一代对阿宫腔已经没有了老一辈人那种过分的依赖。总之,阿宫腔的唱腔已经不足以吸引年轻人群体。
四、如何去保护的几点思考
富平阿宫腔起源于秦,因阿房宫而得名,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从历史的尘埃中,从民间的炊烟里,伴着婉转、轻慢,但又不失铿锵的旋律,获得了历史和人民赋予她的殊荣。但是,在新时代,在传统文化濒临失传的境地,富平阿宫腔想要活下来、传下去,还需要尽快厘清概念,明晰定位,找准市场,以保护促传承,为富平阿宫腔的生存问题开辟一条生路。
(一)政府重视
传统文化的保护,向来离不开政府主导。20世纪中叶,由政府出资创办的富平阿宫腔戏校,成为了成功案例,数十年下来,培养了一大批创作、演出等艺术人才,为阿宫腔的传承做出了卓越贡献,并相继为时任国家领导人演出经典剧目,受到亲切接见。同样,在当今,政府依然可以借鉴往年成功经验,以相同模式创办戏校,发掘培养阿宫腔艺术人才,创作、演出并创新剧目。
首先,由政府主导。在群众当中大力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让青少年志愿投身阿宫腔艺术学习与传承,在老一辈艺术家手中接过“接力棒”,做新一代阿宫腔艺术家。
其次,由制度保障。教育部门创办阿宫腔艺术专门学校,批编制、设经费,建立一整套教育及就业体系,大力培养阿宫腔艺术人才,实行优秀毕业生定向分配机制,确保传统文化有序传承、无忧传承,将阿宫腔艺术大放异彩。
再次,由社会监督。戏校成立后,实行阳光办学,在社会监督下从事办学和艺术研究工作,传承与保护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学习与就业相结合,让从事阿宫腔艺术事业的人员没有生活负担,义务与职责相符合、就业与贡献相符合,为人民服务、受社会监督。
(二)艺人自强
在当今历史条件下,现有阿宫腔艺术家,也须自立自强,在极端条件下创作新作品,为自己挣得荣誉,证明阿宫腔存在的合理和必要性。
一是明确定位。富平阿宫腔来自宫廷,兴于民间,她成长的土壤,主要是农村,观众自然也是乡间的普通百姓,而演出的题材,在继承传统精神与浓郁的民主思想召唤下,创新作品,明晰思路,通过重新塑造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和丰富多彩的戏剧故事,扎根生活、扎根人民,贴近群众。
二是融入市场。富平阿宫腔保护与传承,保护是手段,传承才是目的。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甚至高效传承呢?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保护方式,当下的保护,就是要与市场相结合,以市场为载体,承载几千年文脉传承,让富平阿宫腔的步伐走的更远更坚实。
三是创新发展。目前,重点要做的工作大致分为对外广义上的宣传和对内抢救式的保护。但是,富平阿宫腔的传承保护还没有形成体系,还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形式阶段。因此,相关部门应当继续加大对阿宫腔的创作、演出人才培养,在现有传承保护的基础上,一手抓创作一手抓演出,两者理清关系、相互促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实现有序传承,让古老的富平阿宫腔焕发出新时代的流光溢彩。
(三)文化自信
富平阿宫腔是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两千年来的有序传承,为我国的历史文化长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最为绚烂的艺术之星。
第一,要对阿宫腔历史有一个理性审视。阿宫腔音乐在相对较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曾经占据很重要的文化地位,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历史的演变而发生改变,但是她曾经的辉煌毋庸置疑,她的成绩在任何时代都不能被抹杀。
第二,要对现代社会的文化元素有一个正确认识。随着我国文化“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空前繁荣昌盛,多种文化元素相互碰撞,呈现出文化大融合趋势。
第三,要认可阿宫腔艺术与多种文化融合共存。现代文化的繁榮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包容,阿宫腔艺术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培植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根基,作为年轻一代,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和认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做出的突出贡献,坚定文化自信,并在前人成绩的基础上,努力创作出更加优秀的群众文化,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
五千年华夏文明璀璨夺目,阿宫腔艺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代表了我国西北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正在逐渐失去受众,濒临灭绝的边缘。但是,作为新时代文化艺术工作者,有义务和责任担纲传统优秀文化保护的光荣使命,因此,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担负起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使阿宫腔艺术在新时代重获新生,再次走上代表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大舞台。
参考文献
[1] 杨晓:《社会文化变迁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影响及应对》[J].《大众文艺》,2019年第7期,第56页。
[2] 陈建烨、王晔、屠更旺:《达斡尔族非遗类音乐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J].《艺术评鉴》,2019年第7期,第93-94页。
[3] 伊:《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考——参加第三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有感》[J].《戏剧之家》,2019年第8期,第50页。
[4] 王秀芝:《保护传统·传承音乐——评〈浙东传统音乐欣赏校本课程〉》[J].《北方音乐》,2019年第39期,第40,45页。
[5] 唐仙惠:《渭南文化:古调独韵·阿宫腔艺术》,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