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汤亭亭创作的《女勇士》是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揭示了华裔女性所面临的种族与性别两方面的双重边缘困境,反映了主人公建立自己身份的艰难过程。加拿大文学理论家琳达·哈琴在研究后现代主义小说时,提出了“历史编纂元小说”的概念。《女勇士》的文化移植、多重叙事等手段以及作品所呈现出的虚实结合的风格,符合典型的历史编纂元小说的特点。也正是运用这样的方式对原有中心进行质疑,作者最终构建起自己独特的身份。
关键词:汤亭亭 历史编纂元小说 性别种族 身份寻求 华裔美国文学
《女勇士》是华裔美籍作家汤亭亭的处女作,作品于1976年发表,一经面世即收到热烈反响。汤亭亭1962年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从她毕业到发表该作品前的那段时间正是20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认为挑战与质疑具有正面价值。这种对中心观念的质疑具体表现为反主流文化、反战运动以及女性主义等。在这样的浪潮中,美国华裔文学得到了最初的发展。70年代以后,华裔作家在美国文坛上的表现越来越活跃,逐渐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汤亭亭即是其中的代表,她的《女勇士》获得美国国家图书评论界非小说最佳作品奖,被誉为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并选为美国大学华裔文学的阅读书单。随后出版的《中国佬》、《孙行者》等作品更加奠定了其在美国华裔文学界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
这些作品并不意味着作者能够拥有与美国本土白人男性作家同样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只是基于一种对异国情调的猎奇心理。同样汤亭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观性创作也使得她不能被中国读者理解。尤其小说第二章“白虎山学道”,虽然根植于母亲讲解的中国花木兰,但在作者笔下呈现出的却被读者认为是美国式的花木兰。这点受到了另一位同时期男性华裔作家赵建秀的抨击,他认为对中国历史中的花木兰进行改写的汤亭亭及其他这样做的作家是“第一批大胆从家喻户晓的亚洲文学和历史知识中伪造作品”[1],这样只会加深美国人对华人的刻板印象。这也正如美国华裔评论家林涧在其文章《华裔作家在美国文坛的地位及归类》中提到的那样,这类作品被选为经典“是因为她们身上的种族标签和性别标签”,同时“她们常遭到自己同胞的拒绝和批评,认为她们没有正确地表现她们的文化和身份。”[2]林涧认为,由于主流社会的批评家们并未对汤亭亭的作品投入同样的关怀尊重以及審美,这才将她作品视作少数民族女性文学。毫无疑问,该类作品都应归为后现代主义小说,正如该小说本身所体现出来的虚实结合、神话移植等特点那样。只有正视作品中的这些后现代主义特征,才能更加全面地探寻主人公是如何在处于一种后现代语境的边缘地位上建立起自己的身份的。
汤亭亭作为第一代中国移民的后代,没有像其父辈那样拥有在中国生长生活的经历,她所获得的关于中国的概念源于其母亲零散的讲述以及她自己的幻想。虽说生活在美国的土地上,但她从小所处的群体却是由中国移民组成的唐人街。生长在这种同时被中美文化渗透着的复杂环境下,加上本身的女性身份,必将会在其作品中呈现出一定的迷茫。因此,《女勇士》中充满了这样的不确定性。本文运用加拿大著名文学理论家哈琴提出的历史编纂元小说的概念,结合作品呈现出的后现代主义特点,试图对主人公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身份的进行新的解读。根据哈琴在她关于后现代研究的著作——《后现代主义诗学:历史·理论·小说》一书中所总结的那样,历史编纂元小说是指那些广为人知的小说“既具有强烈的自我指涉性,又自相矛盾地宣称与历史事件、人物有关”。[3](P6)历史编纂元小说常常有意暴露自己的叙事方式、写作技巧或者不真实性。同时,这种小说具有一种矛盾性,它立身于常规,却又试图对常规进行颠覆,有意混淆事物的明确界限,对各类处于中心的一统化概念提出质疑。通过这种方式,引发读者对习以为常的概念进行思考。在当时那种充斥着普世价值观,存在着一个传统中心的世界里,《女勇士》这部作品也在试图进行非边缘化,重塑自我。作品涉及到了上一代女性的生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巾帼英雄等。本文遂通过历史编纂元小说这一视角对小说主人公如何成功界定自己身份这一主题着重进行剖析解读。
二
哈琴在其上述作品中提出“中心曾经在二元对立之间起着支点功能,总是特别眷顾其中的一半:白人/黑人、男/女、自我/他者、思想/肉体、西方/东方、客体性/主体性”。[3](P85)汤亭亭的华裔女性身份使得她分别处于性别与种族文化的两种非中心位置,但是“民族主义的、性别歧视的、种族主义的语言成为叙事人谋求界定她与众不同(美国华裔女性)的主体性的基础。”[3](P100)要在这样的困境下建立起自己的身份就必须立身于边缘化的位置,对中心化的概念进行质疑。同样在这部作品中,哈琴还提到,后现代小说拒绝复原或消解两个对立面的任何一方,更倾向于将两者都加以利用。[3](P143)所以,汤亭亭在为自己构建身份时对于男女与中西文化对立两方面都有所涉及。
如小说题目那样,《女勇士》整本书都是关于女性的故事,鲜有涉及男性的部分。但从这部作品中读者仍可窥探到男性对女性生活造成的影响。在长期以来占据主流思想的女性与男性这种中心与附属的二元对立背景下,作品中的“无名女人”、“西宫门外”两节分别描述了两位处在传统父权社会下受压抑的女性的悲惨境遇。姑姑因有失妇道而自杀,未曾与丈夫离婚的姨母来到美国以后,得知身在美国的丈夫组建新家庭,没有任何愤懑,反而说“他没有抛弃我,他给我寄了那么多钱。吃的、穿的、丫环,我应有尽有。他也供养了女儿,尽管她只是个女仔。他送她上大学,我不能给他添乱,一定不。”[4](P113)不难看出,作者塑造的这两位女性形象中女人所处的弱势地位。在第二节“白虎山学道”里,同样身为女性的叙述者小时候也曾遭到唐人街上重男轻女观念深重的邻居们的冷嘲热讽,“养女等于白填。宁养呆鹅不养女仔!”[4](P42)小时候的“我”在听到这些时会大声哭喊,非常反感,“我很讨厌一帮华侨邻居冲着我和姐姐摇头‘一个女孩还不够,又一个女孩。’”[4](P42)
关键词:汤亭亭 历史编纂元小说 性别种族 身份寻求 华裔美国文学
《女勇士》是华裔美籍作家汤亭亭的处女作,作品于1976年发表,一经面世即收到热烈反响。汤亭亭1962年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从她毕业到发表该作品前的那段时间正是20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认为挑战与质疑具有正面价值。这种对中心观念的质疑具体表现为反主流文化、反战运动以及女性主义等。在这样的浪潮中,美国华裔文学得到了最初的发展。70年代以后,华裔作家在美国文坛上的表现越来越活跃,逐渐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汤亭亭即是其中的代表,她的《女勇士》获得美国国家图书评论界非小说最佳作品奖,被誉为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并选为美国大学华裔文学的阅读书单。随后出版的《中国佬》、《孙行者》等作品更加奠定了其在美国华裔文学界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
这些作品并不意味着作者能够拥有与美国本土白人男性作家同样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只是基于一种对异国情调的猎奇心理。同样汤亭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观性创作也使得她不能被中国读者理解。尤其小说第二章“白虎山学道”,虽然根植于母亲讲解的中国花木兰,但在作者笔下呈现出的却被读者认为是美国式的花木兰。这点受到了另一位同时期男性华裔作家赵建秀的抨击,他认为对中国历史中的花木兰进行改写的汤亭亭及其他这样做的作家是“第一批大胆从家喻户晓的亚洲文学和历史知识中伪造作品”[1],这样只会加深美国人对华人的刻板印象。这也正如美国华裔评论家林涧在其文章《华裔作家在美国文坛的地位及归类》中提到的那样,这类作品被选为经典“是因为她们身上的种族标签和性别标签”,同时“她们常遭到自己同胞的拒绝和批评,认为她们没有正确地表现她们的文化和身份。”[2]林涧认为,由于主流社会的批评家们并未对汤亭亭的作品投入同样的关怀尊重以及審美,这才将她作品视作少数民族女性文学。毫无疑问,该类作品都应归为后现代主义小说,正如该小说本身所体现出来的虚实结合、神话移植等特点那样。只有正视作品中的这些后现代主义特征,才能更加全面地探寻主人公是如何在处于一种后现代语境的边缘地位上建立起自己的身份的。
汤亭亭作为第一代中国移民的后代,没有像其父辈那样拥有在中国生长生活的经历,她所获得的关于中国的概念源于其母亲零散的讲述以及她自己的幻想。虽说生活在美国的土地上,但她从小所处的群体却是由中国移民组成的唐人街。生长在这种同时被中美文化渗透着的复杂环境下,加上本身的女性身份,必将会在其作品中呈现出一定的迷茫。因此,《女勇士》中充满了这样的不确定性。本文运用加拿大著名文学理论家哈琴提出的历史编纂元小说的概念,结合作品呈现出的后现代主义特点,试图对主人公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身份的进行新的解读。根据哈琴在她关于后现代研究的著作——《后现代主义诗学:历史·理论·小说》一书中所总结的那样,历史编纂元小说是指那些广为人知的小说“既具有强烈的自我指涉性,又自相矛盾地宣称与历史事件、人物有关”。[3](P6)历史编纂元小说常常有意暴露自己的叙事方式、写作技巧或者不真实性。同时,这种小说具有一种矛盾性,它立身于常规,却又试图对常规进行颠覆,有意混淆事物的明确界限,对各类处于中心的一统化概念提出质疑。通过这种方式,引发读者对习以为常的概念进行思考。在当时那种充斥着普世价值观,存在着一个传统中心的世界里,《女勇士》这部作品也在试图进行非边缘化,重塑自我。作品涉及到了上一代女性的生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巾帼英雄等。本文遂通过历史编纂元小说这一视角对小说主人公如何成功界定自己身份这一主题着重进行剖析解读。
二
哈琴在其上述作品中提出“中心曾经在二元对立之间起着支点功能,总是特别眷顾其中的一半:白人/黑人、男/女、自我/他者、思想/肉体、西方/东方、客体性/主体性”。[3](P85)汤亭亭的华裔女性身份使得她分别处于性别与种族文化的两种非中心位置,但是“民族主义的、性别歧视的、种族主义的语言成为叙事人谋求界定她与众不同(美国华裔女性)的主体性的基础。”[3](P100)要在这样的困境下建立起自己的身份就必须立身于边缘化的位置,对中心化的概念进行质疑。同样在这部作品中,哈琴还提到,后现代小说拒绝复原或消解两个对立面的任何一方,更倾向于将两者都加以利用。[3](P143)所以,汤亭亭在为自己构建身份时对于男女与中西文化对立两方面都有所涉及。
如小说题目那样,《女勇士》整本书都是关于女性的故事,鲜有涉及男性的部分。但从这部作品中读者仍可窥探到男性对女性生活造成的影响。在长期以来占据主流思想的女性与男性这种中心与附属的二元对立背景下,作品中的“无名女人”、“西宫门外”两节分别描述了两位处在传统父权社会下受压抑的女性的悲惨境遇。姑姑因有失妇道而自杀,未曾与丈夫离婚的姨母来到美国以后,得知身在美国的丈夫组建新家庭,没有任何愤懑,反而说“他没有抛弃我,他给我寄了那么多钱。吃的、穿的、丫环,我应有尽有。他也供养了女儿,尽管她只是个女仔。他送她上大学,我不能给他添乱,一定不。”[4](P113)不难看出,作者塑造的这两位女性形象中女人所处的弱势地位。在第二节“白虎山学道”里,同样身为女性的叙述者小时候也曾遭到唐人街上重男轻女观念深重的邻居们的冷嘲热讽,“养女等于白填。宁养呆鹅不养女仔!”[4](P42)小时候的“我”在听到这些时会大声哭喊,非常反感,“我很讨厌一帮华侨邻居冲着我和姐姐摇头‘一个女孩还不够,又一个女孩。’”[4](P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