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以“高碳成本”换“低碳名声”

来源 :新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ming_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将“低碳”当做一门事业,碳足迹咨询平台总经理门小瑜就一直在忙碌,不论是碳足迹咨询平台的大本营深圳,还是“低碳思想力”新锐的北京、低碳先锋之地南昌,都有他和团队的身影。
  近日,他代表自己的团队接受了《新经济导刊》的专访。在专访中,门小瑜并没有回避低碳舆论里那些炒作氛围,似乎已决定用特有的平静和耐心,推动和等待这个领域回归本真。
  
  低碳意识需正面引导
  
  《新经济导刊》:近年来,诸如“环保产业”、“新能源”、“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相继流行,可谓概念丛生,口号也层出不穷。然而,在社会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否形式大于内容、口号多于具体行动?社会是否应该为过度的概念炒作降温?
  门小瑜非常高兴能接受你们的采访,很愿意就低碳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实际上,低碳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它从一开始就和环保、节能、新能源、循环、生态等不可拆分,殊途同归,最终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向大气中的排放量,为减缓地球气候变暖的速度做出贡献。这无论是从提高不可再生的一次能源的使用效率,还是应对日益增大的国际压力,都是必要的。中国人的环保意识相对较低,是需要正面引导和带动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多点这方面的宣传和炒作,我们认为不过分。
  《新经济导刊》:从另一角度说,上述概念领域相互交叉,皆指向环境问题。但由于概念多理论杂,令人眼花缭乱。它们之间究竟应该梳理出怎样的逻辑线索,才能形成一条在理念层面和操作层面都彼此衔接的完整价值链?
  门小瑜: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理想目标,就是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的范畴最大,是资源运用、社会和谐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高境界,循环是指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强调运用过程;环保是指为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一切活动,是目的导向:低碳经济也是生态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一系列创新手段,以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
  种经济发展形态,应该说低碳经济也是有目的导向的;新能源是可以同属于循环、环保、低碳经济的一个分支产业。
  《新经济导刊》:梳理完整价值链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做大做强。而碳足迹咨询公司也提出要成为“碳资产管理专家”,对此又有什么具体计划?
  门小瑜:这是我们对低碳发展前景的一个预期。国际碳交易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基于京都议定书的清洁发展机制(cDH),是承诺减排额的发达国家向没有承诺义务的发展中国家购买碳排放权,另一种是联合履约机制,承诺减排额的发达国家间相互购买碳排放权的交易,最近在国内也出现了第三种交易机制,即有社会责任心、有减排意愿但暂时没有潜力的组织和个人去购买自愿减排权,用经济手段实现社会责任。不论哪种,碳排放权都被当做一种资产进行交易,我们希望通过咨询服务积累客户,帮助更多的客户管理碳资产,完成碳交易。
  《新经济导刊》:有观点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不能孤立地去算帐。比如:不能只看到电动汽车运行时不会或极少排放温室气体,其实,在电动汽车使用电能让它开动时,其前端为了提供电动汽车用的电能,其后端为了解决废旧车用电池的回收处理,已经比传统燃油汽车排放了多得多的温室气体。再比如,太阳能是低碳,但生产多晶硅的过程本身却是“高碳”——因此有人担心顾此失彼,发展低碳经济是否面临着类似的尴尬?
  门小瑜:没错,国外也有很多用高昂代价去换取低碳帽子的案例。我们谋求的是,从前期设计研发、生产、运输到消费者使用、直至回收再利用的全生命周期、全社会成本的低碳化,而不是用高碳成本去换取低碳的名声。
  《新经济导刊》:各级政府部门是“低碳”理念的引领者。以你们的实际工作观察看来。目前,政府部门的“低碳”工作,在理念、实际行动方面,处于怎样一种状态?面临哪些挑战?
  门小瑜:以我公司了解的情况来看,中央政府在节能领域的力度较大,给大企业的能耗、减排任务也很具体;但基层政府在这方面应该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对影响本地区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主要排放单位、重点减排对象等概念不清楚。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地区发展、GDP导向和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护环境之间的平衡问题,如何引导国内出口企业做好防范国际社会碳关税、三可要求(可测算、可报告、可核查)等经营风险问题。
  
  有真正的行动就是真低碳
  
  《新经济导刊》:企业是“低碳”重要的践行者。也是“低碳经济”的支柱力量。实际上,吸引企业加入低碳大军的根本动力在于经济效益。“低碳经济”到底能为企业带来怎样的“经济”?“低碳产业”本身商机何在,能否做大?
  门小瑜: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和转型的根本动力,简单而言,节约就是低碳,传统行业的企业可以通过流程分析,节约成本,减少能源消耗,就是低碳了,也“经济”了;低碳经济导向刺激了新能源、高效低碳交通、绿色节能建筑等相关产业链的发展,给产业革命和技术改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思路,我们相信,一定能做大。
  《新经济导刊》: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低碳建筑”一夜风行。在政府“低碳”宣传浪潮中,不乏有众多“伪低碳”项目开发者浑水摸鱼。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门小瑜:不久前,我与大卫、许国鸿先生等就刚结束的哥本哈根会议、低碳建筑、低碳测算及物业等方面进行过讨论与交流。其中,我重点谈到四点物业问题。
  一是观念方面。应该将低碳理念从物业管理前移。我认为应该运用2/8理论。首先设计过程要有低碳的观念和理念去引导;其次是建造过程要运用低碳技术;第三才是运营管理过程要进行低碳化运行。前期20%的投入,后面可以产生80%的效益。
  具体来说,物业公司要向前延伸,例如像世邦魏理仕和仲量联行等五大行那样做物业全程咨询服务,在项目前期介入时要求开发商用低碳理念做规划设计,最后自然而然享受低碳思想的节能成果,事半而功倍。
  第二是技术方面。要多引进先进的技术,引入能源绩效管理或称能源合同管理,如深圳许多大厦已经开展的引入专业公司进行变频等节能技术改造,分享节能收益等。
  第三是宣传方面。物业与业主关系密切,可以多做环保方面的引导、宣传,号召业主从小事做起,如测量碳足迹,既为保护地球做努力,又可节省家庭开支,有利于家庭、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地球,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是物业公司自身方面,也可以做很多。比如物业公司也可以做碳足迹测算,从整个工作流程中去发现哪些环节和细节可以通过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减小自己的碳足迹,比如号召员工少开私家车上班,尽量节省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张等等。
  《新经济导刊》:低碳风潮中,有人关心社会责任;有人当成营销手段;也有人附庸风雅,人云亦云。如何从制度、政策层面去区分“真低碳”和“伪低碳”?
  门小瑜:有真正的行动就是真低碳,一边喊口号,一边还继续做着高碳的事情,当然就是“伪低碳”了。只要有了真正的低碳行动,即使是营销手段的一种,也无可厚非。
  《新经济导刊》:碳足迹公司是首家低碳城市专业推进机构。因为是“首家”,肯定是全新的工作、全新的挑战。就工作体会来说,目前中国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最迫切的任务是什么?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
  门小瑜-我们认为,最迫切的任务是政府重视,理念更新,不能以保发展为理由抗拒低碳城市的建设。中国经过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不能枕着三十年的成绩沾沾自喜,更应该及早吸取西方多年来经济发展的教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总结近期来深圳的经验,我们认为,低碳城市建设应走政府主导、专家领衔、机构合作、企业支持、公众参与、媒体推动的发展平台。
其他文献
银蝶振翅 梦想起飞    最近一年来,住在五象新区的老张,这位南宁本地土生土长的老汉经常站在南宁青秀山脚下朝邕江眺望。从这里望过去,正在紧张建设中的南宁大桥像一只展翅飞翔的蝴蝶跨过两岸,而桥的对面,就是南宁未来将重点打造的区域——五象新区。  过去,老张最讨厌别人说:“宁要江北一张床,不要江南一间房。”今后,他要自豪地对人说:“北有青秀山,南有五象岭。”  9月21日上午,让南宁市民们牵挂不已的城
期刊
新经济有了新的标签及内涵,其中重要一条就是——低碳。  然而,就在低碳概念迅速走红的同时,社会频现“伪低碳”现象:有的产品炒作概念,营销贴金;有的企业附庸风雅,净做表面文章:有的地方政府搞起新型“形象工程”“应付工程”……2010年4月号封面文章《清算伪低碳》甫一推出,即在业界引起强烈共鸣。  对于我们所揭示出的眼下种种低碳乱象,经济学家无疑有着基于各自视角的不同解释。其中,长期参与推进中国科技创
期刊
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年,2008年9月,本刊“新经济城市巡礼”调研组曾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进行专题采访,观察新经济背景下北部湾的区域发展机遇、“南北钦防”诸城市在北部湾经济格局中的角色和分工。  深度调研之后,我们重点提出了如下疑问:北部湾现有的产业结构、布局是否合理?重化工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否处于可控制范围?其软环境是否与硬环境相匹配?该区域内的各组成城市间能否保持良性的竞合关系?(详见《新
期刊
舆论中“危机”二字的频繁出现,已让人们对去年以来的这场经济之劫,有所麻木。  不久前对话陈志武先生时,我们就此有所讨论。他不无唏嘘地感叹,这次金融危机出现以后,本来很多人抱着良好的愿望,以为中国会本着经济长久增长的考虑,利用此次金融危机的时机,推进一些根本性的改革举措,特别是民有化改革。但现在看来,经济开始复苏了,压力越来越小,改革的声音趋于停滞。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颇具悻论意味的是,一方面
期刊
能源危机解决方案    如何战胜能源危机?节约必不可少,寻找替代能源更为重要而大力发展清洁煤电、太阳能、风能、水电、生物质能、核能等,都是其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时值夏季用电高峰,往日行政令文“热衷”的“拉闸限电”、“空调26度”等词汇却迟迟未能出现,不知不觉之间,秋老虎又悄然而至。  与以往各发电企业满负荷运转更加针锋相对的是:一些在建的大型水电被果断叫停,而许多已经投产的小火电也相继被悬崖勒马
期刊
专访南昌市政府副秘书长陈武  作为新兴的会展城市,南昌会展业近年来蓬勃发展,已初显会展城市的魅力,随着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和南昌“打造会展名城”目标的提出,培育及打造特色会展将进一步提升南昌会展业的核心竞争力。    南昌市政府副秘书长陈武是国内会展界的风云人物,从事会展及重大活动十余年,有着丰富的会展及大型活动的组织、策划经验。近年来,带领着会展战线的同仁,走出了一条具有南昌特色的会展经济发展之路,
期刊
【调研中国:多轮驱动的新经济增长极】之九  策 划 本刊调研部  统 筹 朱敏  执 笔 杨 剑 却 秦  研究支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除了“英雄城”  这样的传统美誉之外。  南昌,史上江南昌盛之地,  实在太需要一张更市场、  更现代的城市名片。  当国务院通过中部崛起规划,  当江西大力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当金鸡百花电影节隆重度过18岁生日,  当低碳经济的机遇扑面而来,  南
期刊
国进民退的喜与忧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非均衡发展、非市场推动、非对称;中击直接导致了“国进民退”现象的发生。这是新国企竞争力提升的体现,还是部分民企经营观念的进化?    确切地说,本期“特别报道”的主题是在饭桌上最终敲定的。  由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金鑫做东,邀请到七八名来自海峡两岸的并购重组专家、学者,他们中:有的曾经挂职于国资委,有的参与过著名国企的兼并重组案例,有的现
期刊
本刊执行总编朱敏对话经济学家夏斌:    在中国金融界,夏斌是个有故事的人。自1993年出任深圳证券交易所的首任总经理之后,内地股市的半壁江山,就是他一手撑起的。几乎所有写夏斌的文章,写到他的风云之处时,都不会吝惜笔墨。央视评选“中国金融人物”时,更以“中国金融政策研究第一人,中国金融業的诤臣”作为其颁奖词,这不像是简单的溢美之辞。  虽说“好汉不提当年之勇”,但从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史来看,游刃于
期刊
本期《新经济研究》以案例研究的方法。对后动者进入市场创建竞争优势的途径进行分析,研究后动者的优势来源和成长战略。研究表明,后动者在晚进入市场的时间情况下。可以通过低成本学习、攫取成熟市场更多的信息、吸取市场先动者的错误教训来化被动为主动,并进一步通过创新与差异化的成长战略以实现竞争优势;另外。后动品牌由于没有历史包袱,往往更容易捕捉新的消费需求或开创新的竞争方式。更易采取创新与差异化的营销战略获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