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兹寺送林子方》课堂实录及评析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l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板块一] 开门见山,揭题解题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第24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生读课题)
  师:诗题比较长,共有九个字,要读好它,停顿很重要,请再读一遍。
  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师: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这首诗是写早上走出净慈寺送别林子方的事。
  师:你从哪儿知道了这是在早上发生的事呢?
  生:晓就是早上的意思。
  师:理解非常准确,那么是谁走出净慈寺呢?
  生:是作者杨万里。
  师:这点非常重要,把它补充进去,这样意思才完整。题目我们明白了,请大家再读诗题,把它的意思明明白白地表达出来。(生读)
  【评析】朱老师开门见山,从诗题入手指导学生读好题目,理解题旨,不绕弯子不啰唆,从学习的需要出发,充分体现了“让学”的教学理念。
  [板块二] 诵读诗歌,理解诗意
  师:同学们,我们读古诗和读一般的课文不一样,古诗有它自己的节奏和韵味,在古代,人们将第一声、第二声的字称为平声字,老师用“—”来表示;将第三声、第四声的字称为仄声字,老师用“|”来表示。为了帮助大家,我把每一个诗节中的平仄标注了出来。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的手势读出诗的快慢起伏。(课件出示)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练习朗读,并根据课件提示自己边打手势边读。)
  师:下面我们合作来读。同学们读诗句,老师来和每句诗的最后三个字。
  生:毕竟西湖六月中。
  师:六月中——
  生:风光不与四时同。
  师:四时同——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
  师:无穷碧。
  生: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别样红——
  师:有没有注意到老师读的和你有什么不同?
  生:老师把“中”“同”“红”这三个字读得特别长。
  师:你听得非常认真,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吗?
  生:因为这三个字押韵。
  师:说得对!这三个字是这首诗的韵脚,我们在读的时候,可以把声音拉长,把音节读清楚、读完整。下面咱们换过来,老师来读诗句,你们来帮我和每句的最后三个字。(播放背景音乐《望江南》,师生合作诵读。)
  【评析】“课标”第三学段要求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其中的语调、韵律和节奏都属于“诵读”的要点。高年级学生基本都能达到准确流利地朗读诗歌,但是朱老师的教学并未止步于此,而是从古诗的停顿、平仄与韵脚入手,用形象生动的方式,带领学生层层深入地学习诵读,感受诗歌形式上独特的美。
  师:我们在课堂上学习诗歌,除了诵读,还要理解它的意思。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现在请你把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词、句的意思说给同桌听,有不理解的就向同学请教,如果小组内两个同学都不懂,就拿出来全班交流。
  生:我不理解“四时”的意思。
  师:有谁可以帮助他吗?
  生:“四时”就是“四季”的意思,在这里指除了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生:我不理解荷叶怎么能“接天”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荷叶是长在水面上的,它怎么能够“接天”呢?
  生:我认为是因为荷叶面积大,远远望去仿佛与天相接。
  师:是啊!正是因为西湖荷叶面积大、范围广,所以远远望去仿佛与天相接。
  生:“映日”是什么意思?
  生:在阳光的照耀下。
  师: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是早晨的太阳,从题目中的“晓”字就可以知道。
  师: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种方法可以经常运用。下面同学们带着你对诗歌的理解再来读一读这首诗,相信你的感觉一定又不一样了。(生诵读全诗)
  【评析】这首诗平白如话、浅显易懂,朱老师没有对诗句进行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而是先让学生自行理解、同学交流、提出疑问,教师再有重点指导,将重点词语提取出来着重理解,在理解的时候还注意将词语放到整体诗歌中去,把握在具体语境中的形象意义,保持了意脉上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不仅符合“课标”“领悟诗文大意”的要求,也尊重古诗特有的言语形式和美学特质。
  [板块三] 想象情境,体会情感
  师:这首诗同学们已经反反复复读了几遍了,它带给你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西湖很美。
  生:我感觉作者很喜欢西湖。
  师:(出示前两句诗)读读这两句诗,你能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情感?
  生:作者特别喜欢六月的西湖。
  生:在作者心目中,六月的西湖是最美的,最与众不同的。
  师:(板书:不同)你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这种感觉的?
  生:从“毕竟”和“风光不与四时同”,作者说“到底是六月的西湖,风光和其他时候的西湖都不一样,”能看出特别喜欢六月的西湖。
  师:(播放西湖风光片)西湖风景迷人,四季如画。每个时期的西湖都美得令人沉醉。可诗人杨万里却偏偏认为,只有六月的西湖最美、最与众不同。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六月中的西湖吧。
  生:我仿佛看到碧绿的荷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相接,在阳光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红艳。
  师:诗句中的哪个词最能激发你的想象?
  生:“接天”这个词,让我看到了荷叶无边无际,面积非常非常大,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生:“碧”这个字用得特别好,写出了荷叶像碧绿的翠玉一样油亮油亮的。
  师:在“碧”字之前,又加上了“无穷”二字,带给你什么新的感受?
  生:那绿无穷无尽,像绿色的海洋。
  师:把你看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
  师:西湖的荷叶面积之大、范围之广,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在这一片碧绿之上,同学们还看到了什么?
  生:荷花分外娇艳,在朝阳的映照下显得特别红艳。
  师:你觉得它红得像什么?
  生:红得像火。
  师:那么热烈,那么绚烂。
  生:红得像孩子们的笑脸。
  师:有没有想过花儿为什么这么红?
  生:因为是在朝阳的映照下,早晨的太阳红彤彤的,不那么刺目,在它的映照下,荷花显得特别红艳。
  生:因为荷花非常多,一朵荷花的红可能有限,但千万朵汇聚在一起,就显得特别特别红。
  生:还因为是在荷叶的映衬下,俗话说“红花还得绿叶配”,有了荷叶的碧绿,就更加衬托出荷花的红艳娇美。
  生:我认为因为这是六月的荷花,六月正是荷花开得最旺盛的季节,它仿佛要把它的最美的一面尽情地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在朝阳的映照下,在绿叶的映衬下,荷花显得更红了;而有了红的点缀,荷叶也显得更绿了。一红一绿,色彩对比那么大,给我们视觉带来强烈的冲击。能通过你的朗读把这些都表现出来吗?(配乐学生感情朗诵)
  【评析】一首经典诗歌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广为流传,必定有其独特而不可替代的文学艺术价值。朱老师敏锐地抓住了“不同”这一诗眼,先指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体会出作者对西湖“不同”的喜爱之情,再围绕“毕竟”“接天”“无穷碧”“映日”“别样红”等关键词语,具体品味六月西湖“不同”在哪里。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朱老师先是呈现了美轮美奂的西湖其他季节的景色,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激发学生极大的好奇心。接着,朱老师出乎意料地只出示了诗句而非画面,用“诗中有画”这一古诗特点作为指导,帮助学生通过诗句去想象画面。这一画面与诗句的转换让学生感受到新奇和挑战,充分调动了学生想象诗境的积极性,并为学生指明了想象的路径。
  [板块四] 质疑探究,想象拓展
  师:下面请大家再来看看整首诗,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刚看这个题目,我们都会认为它是一首送别诗,为什么诗中写的全部都是景色呢?
  师:是啊,为何题目中有“送”而诗文中却只描绘了西湖的美景,只有赞美之情,没有送别之意呢?请大家大胆猜测,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我认为作者是想用西湖的美景来送别自己的朋友。
  师:嗯,以美景相送,希望朋友能记住这美景,留恋这美景。
  生:我来补充,作者是用美景来表达对朋友的感情。
  生:从“接天莲叶无穷碧”这句,我体会到作者是希望他和朋友的友
  课例展台
  情能像这接天的莲叶一样永世长存。
  师:真好,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很有见地,很有勇气。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杨万里为什么以写西湖美景的方式来送别友人?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不过这个没关系,因为有了杨万里的这一送,给西湖留下了一首经典诗篇,给我们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而其中的秘密同学们课后还可以继续探究,让我们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吧!
  【评析】“学贵有疑”。此诗在送别诗中独树一帜,朱老师大胆引导学生发现诗题与诗句之间看似脱节的关系,去猜测、理解诗人的创作心理与情感,形成作为读者的合理诠释。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是合乎情理的,是深刻的、到位的。难能可贵的是,朱老师没有刻意地规定标准答案,而是尊重了诗歌创作的多元性与开放性,鼓励学生根据文本信息自主探究,大胆解读,让课堂教学成为了新的学习起点,让诗歌学习有了延续与拓展。
  (作者单位:徐州市泉山区文教体局教研室、徐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其他文献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的“写作”教学明确要求:“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纵观近三年徐州市中考作文命题,从2011年的《有句话儿在心头》到2012年的《又是一个新起点》,再到2013年的《总有一次惊喜》,其“小角度、生活化、个性化”的命题特点,鲜明地折射出命题者紧扣“课标”要求,倡导初中作文教学“唤醒心灵,走向生活”的
期刊
一、 回顾文章脉络,感受文路之精巧  师: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齐读课题)  师:记住,这是让作者记忆了一生的水。再读——(生再齐读课题)  师:(引读)作家马朝虎开篇便以回忆的口吻叙述: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于是,在他的笔下就有了三幅画面——  生:第一幅是说喝水很不容易,每次要得到水,都要到十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挑。  师:这么长的
期刊
一、 说名道事,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同学们,看大屏幕,谁来读?(指名读,依次出示:伟人、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  师:这位伟人是谁呢?让我们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出示邓小平照片)  生:(齐)邓小平!  师:这个名字,你以前在哪儿见过、或者听过?  生:我在一年级的课文《他得的红圈圈最多》中看到过。  
期刊
一、 课前谈话,走近儿童  师:亲爱的孩子们,我们第一次见面,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  生:郭学萍老师。  师:所有熟悉我的人都会叫我什么呢?看看我有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你头发很长。  师:哇,他一下子就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点。头发很长而且还扎着辫子,所以很多人都叫我——  生:长辫子老师。  师:知道我最喜欢做什么嘛?猜猜看,你来。  生:我猜你最喜欢的应该是古诗文吧?  师:他说我最喜欢古诗文
期刊
第一课时  一、 唤醒期待,初读课文抒感受  师:同学们,伸出手指,跟老师写一个字。(师板书:水)“水”字笔画少,写的时候注意笔画之间适当留有距离,这样字才显得舒展、灵气。一起读。(生读:水)看到这个字,你的脑海中会想到什么?  生: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  生:我不喜欢喝水,但是妈妈总是让我多喝水。  师:这也说明你的生活离不开水。如果在“水”字后面加个标点符号,你会加什么?为什么?  生:我想加
期刊
近日,听了南通市祝禧老师执教的《水》一课,深受启发,下面做些赏析。  【片段一】  师:(出示:水平如镜、清泉潺潺、碧波荡漾、洪水滔滔)请同学们读读这几个词语,选择一个或几个说说读了以后的感觉。  生:“清泉潺潺”让我们听到了悦耳的水声。  生:“水平如镜”“碧波荡漾”让我看到水的不同形态。  生:“碧波荡漾”“洪水滔滔”都写了水,但给人的感觉不同,前者让人愉悦,后者让人心惊。  ……  【赏析】
期刊
一、 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1. 将课文读正确、流利。读懂文章的前提是将课文读正确、流利,所以文章中的所有字词句必须都认识,特别是生字。学生可以借助拼音拼读生字,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文中的字都认识了,就要反复读课文,注意读好停顿,直到将课文朗读流利为止。  2. 默读做记号,自查工具书、资料,解决难题。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用上学过的方法给课文做记号,画出重点词句段,写写批注,不懂
期刊
迎来了六月的“考试季”,又送走了一批毕业的学生。看着毕业照上那一张张熟悉的笑脸,我再一次问自己:“三年了,我给了我的学生什么呢?”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教给他们语文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应对考试的解题能力,可是,我总以为,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读几篇课文,做几张卷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终身幸福计,我们还应该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让同学们离开学校之后,还能保持阅读的兴趣,具有纯正的阅读趣味,尽情
期刊
怀念新四军战士胡伯伯  一、 教学设想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充分发挥革命老区茅山的革命传统教育优势,我们拟开展“军号嘹亮”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活动分为“小号手”“集结号”“冲锋号”“英雄号”“凯旋号”5个篇章,同学们通过观看影视作品、图片,唱英雄歌,颂英雄诗歌,听抗战老兵讲故事等活动,激发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
期刊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公墓位于南京紫金山北麓。这里长眠着二战期间抗击侵华日军、捍卫中国领空的诸多烈士。继1995年中美苏韩四国首批3305名航空烈士名单刻录后,第二批990名烈士名单现已补刻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上,将在抗战胜利纪念日前夕举行揭碑仪式。  航空公墓柏森森,  抗日丰碑铸忠魂。  大地幸埋飞将骨,  长天犹响战机声。  援华喋血驱狼虎,  守土捐躯泣鬼神。  酒奠英烈铭万代,  和平夙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