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体育教育任务的特殊性如今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落实,为配合当前学校体育的大好形势,进一步认清学校体育的特殊性任务,深化教学改革,应将学校体育的特殊性——多向性功能特征归纳为育体、育智、育心三个方面,旨在全面发挥学校体育的育人特性,为更好地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服务。
【关键词】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育体;育智;育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7-0127-02
学校体育,严格地讲是一门有别于语数外等学科的特殊教育,它不像语数外只单纯承担某一学科的教学任务,而是要承担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在过去,由于传统封闭观念的影响,学校体育成了与语数外一样的学科课程,而属于学校体育中的课外活动好课间操,更没得到应有的重视。今天,学校体育教育任务的特殊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落实,为配合当前学校体育的大好形势,进一步认清学校体育的特殊性任务,深化教学改革,我把学校体育的特殊性——多向性功能特征归纳为育体、育智、育心三个方面并分而议之,旨在全面发挥学校体育的育人特性,为更好地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服务。
一、主体功能——育体
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对学生体质和健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众所周知,人的生命是一个不断地新陈代谢过程,随年龄的增长,其机体也不断发展变化的,特别是在校学生,更需要积极加以引导。合理参加一些活动,以利于健康成长。而学校体育就是要从多方面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成长,并通过技术技
能的学习和习惯培养,使学生终身受益。而在上课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错误和社会的偏见,部分体育教师也马虎了事:“使体育这一人类自身掌握的,极富生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变成了简单、僵化、枯燥的固定程式”。造成了学生体质普遍下降的历史教训,使一些科学精英们英年早逝。“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没有健全的身体,良好的体质,就不可能真正学好知识,更谈不上成为社会所需人才。因此,学校体育必须紧紧抓住育体这个主体。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技能与习惯”。这给当前的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当前的社会,由于生产的社会化,自动化和管理制度日趋严谨。不可避免地导致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和学习更紧张,对体质要求也更高,因此,学校必须紧紧抓住育体这个中心,培养出一代高体质的社会适应型人才。当然,另一社会现象也应引起充分注意,由于当今现代化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出现了诸如:肥胖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所谓的“现代文明病”。这一方面是由于人类体力消耗急剧下降,另一方面也与体质基础差有关,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学生时代的体质基础没打好,即学校体育在完成终身体育教育任务上存在严重误区。教训就是借鉴,在当今深化教学改革的大好形势下,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争取早日走出学校体育的误区,总之,健康是人类第一需要,只要学校体育还存在一天,就不能忽视其主体功能——育体作用。
二、潜在功能——育智
聪明才智,是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回顾人类历史的自然发展规律不难发现:从劳动创造人开始,体力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体力不仅创造了人类所需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的精神文化,它不仅改造了社会和自然,也发展了人本身,体力是人类健康的象征和标志。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如果有人说:当今社会与以往社会有何不同:显而易见的答案是当今社会更丰富、更发达、更繁荣,而这种勃勃景色的根源,除了人类在体力上付出的巨大代价外,更重要的方面是人类智力高度开发。当今社会,大到太空漫游,小到基因析疑,从机器人的发明到克隆现象的发展,无一不与高度智力化的人类有关,特别是计算机的发明,使人类发展“几乎超越了人们想象能力的时间压缩。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今的科技发展对智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并随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智力的发展也将再上一台阶。因此,为踏准当今社会进展节拍,学校体育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智力培养。众所周知,学校体育与其它教育相比,是几乎完全脱离了封闭式的狭小教室,它能让学生回归自然,使学生们在大自然的广阔天地间能展开丰富的思维,自由的想象,发挥和创造,特别是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不断创新的形势下,诸如乐、动、育为一体的启发式教学新模式不断出现,更提供了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发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能在学技术知识中探索人生真理,在运动练习中寻求创意,在实现和成功中体现自我,从而真正实现大脑的开发与拓展。因此,发展智力是社会的召唤,时代的需要,作为一种人体的潜在功能,学校体育必须予以充分的挖掘。
三、保障功能——育心
育心,并非单纯指心理学上的心理教育,而是指学校体育中的“德育”。其内容不仅有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还包括情感、意识、行为、个性等多方面特征。当前的在校学生,正是世界观和人生现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一方面对社会,人生和自我开始有所认识,另一方面,其个性心理并不成熟,在诸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等方面渴望得到有益导向,在需要、兴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又急需得到正确指引。而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它通过练习和相互中的交往等实践来探索人生真话,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对于解决学生此时期的各种疑虑,促进其社会化过程,尽快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和变化的需要,有非常积极性的意义,因此,学校体育不仅要使学生在体质上有所加强,在智力上进一步拓展,在心灵上也要有一个良好构架。只有把遵纪守法,助人为乐,勇于开拓,关心集体,友爱同志,承受挫折,陶冶情操,个性发展,自我实现等方面与学校本身的兴趣、娱乐、欣赏、成功、满足等特性紧紧结合在一起,并通过组织实施过程增进相互交往,扩大影响,才能真正提高学校体育的效率和质量。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历史之交的关键时期,要努力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要造就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并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新世纪的一代新人,就必须紧紧抓好学校体育之心育,使学生们在共产主义人生观,爱国主义优良传统,集体主义思想、高尚品质和良好情操等方面受到全面的良好教育和培养。因此,如何创造条件,提供适宜环境,培养具有现代献身意识的新世纪人才,将是当今学校体育的必然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育体是学校体育的主体功能,但“随着我们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我们要用脑力而不是体力来创造,而今天的技术又将扩大并提高我们的智力”。并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首要的关键问题,因此当前的学校体育,育体、育智、育心必须同步进行,缺一不可。正如曲宗湖先生在《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发展前景》中所描述的:“在促进学生身体和技能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养成意识,能力和习惯,并获得心理和感情上的满足,即体现‘多功能’的发挥。”科教兴国,学校是根本、人才是关键,笔者对学校体育的多功能特征进行探讨和分折,旨在抛砖引玉,为进一步搞好学校体育工作,培养出一代新型的21世纪人才作出贡献!
【关键词】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育体;育智;育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7-0127-02
学校体育,严格地讲是一门有别于语数外等学科的特殊教育,它不像语数外只单纯承担某一学科的教学任务,而是要承担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在过去,由于传统封闭观念的影响,学校体育成了与语数外一样的学科课程,而属于学校体育中的课外活动好课间操,更没得到应有的重视。今天,学校体育教育任务的特殊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落实,为配合当前学校体育的大好形势,进一步认清学校体育的特殊性任务,深化教学改革,我把学校体育的特殊性——多向性功能特征归纳为育体、育智、育心三个方面并分而议之,旨在全面发挥学校体育的育人特性,为更好地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服务。
一、主体功能——育体
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对学生体质和健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众所周知,人的生命是一个不断地新陈代谢过程,随年龄的增长,其机体也不断发展变化的,特别是在校学生,更需要积极加以引导。合理参加一些活动,以利于健康成长。而学校体育就是要从多方面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成长,并通过技术技
能的学习和习惯培养,使学生终身受益。而在上课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错误和社会的偏见,部分体育教师也马虎了事:“使体育这一人类自身掌握的,极富生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变成了简单、僵化、枯燥的固定程式”。造成了学生体质普遍下降的历史教训,使一些科学精英们英年早逝。“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没有健全的身体,良好的体质,就不可能真正学好知识,更谈不上成为社会所需人才。因此,学校体育必须紧紧抓住育体这个主体。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技能与习惯”。这给当前的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当前的社会,由于生产的社会化,自动化和管理制度日趋严谨。不可避免地导致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和学习更紧张,对体质要求也更高,因此,学校必须紧紧抓住育体这个中心,培养出一代高体质的社会适应型人才。当然,另一社会现象也应引起充分注意,由于当今现代化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出现了诸如:肥胖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所谓的“现代文明病”。这一方面是由于人类体力消耗急剧下降,另一方面也与体质基础差有关,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学生时代的体质基础没打好,即学校体育在完成终身体育教育任务上存在严重误区。教训就是借鉴,在当今深化教学改革的大好形势下,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争取早日走出学校体育的误区,总之,健康是人类第一需要,只要学校体育还存在一天,就不能忽视其主体功能——育体作用。
二、潜在功能——育智
聪明才智,是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回顾人类历史的自然发展规律不难发现:从劳动创造人开始,体力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体力不仅创造了人类所需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的精神文化,它不仅改造了社会和自然,也发展了人本身,体力是人类健康的象征和标志。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如果有人说:当今社会与以往社会有何不同:显而易见的答案是当今社会更丰富、更发达、更繁荣,而这种勃勃景色的根源,除了人类在体力上付出的巨大代价外,更重要的方面是人类智力高度开发。当今社会,大到太空漫游,小到基因析疑,从机器人的发明到克隆现象的发展,无一不与高度智力化的人类有关,特别是计算机的发明,使人类发展“几乎超越了人们想象能力的时间压缩。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今的科技发展对智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并随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智力的发展也将再上一台阶。因此,为踏准当今社会进展节拍,学校体育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智力培养。众所周知,学校体育与其它教育相比,是几乎完全脱离了封闭式的狭小教室,它能让学生回归自然,使学生们在大自然的广阔天地间能展开丰富的思维,自由的想象,发挥和创造,特别是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不断创新的形势下,诸如乐、动、育为一体的启发式教学新模式不断出现,更提供了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发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能在学技术知识中探索人生真理,在运动练习中寻求创意,在实现和成功中体现自我,从而真正实现大脑的开发与拓展。因此,发展智力是社会的召唤,时代的需要,作为一种人体的潜在功能,学校体育必须予以充分的挖掘。
三、保障功能——育心
育心,并非单纯指心理学上的心理教育,而是指学校体育中的“德育”。其内容不仅有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还包括情感、意识、行为、个性等多方面特征。当前的在校学生,正是世界观和人生现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一方面对社会,人生和自我开始有所认识,另一方面,其个性心理并不成熟,在诸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等方面渴望得到有益导向,在需要、兴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又急需得到正确指引。而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它通过练习和相互中的交往等实践来探索人生真话,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对于解决学生此时期的各种疑虑,促进其社会化过程,尽快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和变化的需要,有非常积极性的意义,因此,学校体育不仅要使学生在体质上有所加强,在智力上进一步拓展,在心灵上也要有一个良好构架。只有把遵纪守法,助人为乐,勇于开拓,关心集体,友爱同志,承受挫折,陶冶情操,个性发展,自我实现等方面与学校本身的兴趣、娱乐、欣赏、成功、满足等特性紧紧结合在一起,并通过组织实施过程增进相互交往,扩大影响,才能真正提高学校体育的效率和质量。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历史之交的关键时期,要努力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要造就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并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新世纪的一代新人,就必须紧紧抓好学校体育之心育,使学生们在共产主义人生观,爱国主义优良传统,集体主义思想、高尚品质和良好情操等方面受到全面的良好教育和培养。因此,如何创造条件,提供适宜环境,培养具有现代献身意识的新世纪人才,将是当今学校体育的必然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育体是学校体育的主体功能,但“随着我们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我们要用脑力而不是体力来创造,而今天的技术又将扩大并提高我们的智力”。并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首要的关键问题,因此当前的学校体育,育体、育智、育心必须同步进行,缺一不可。正如曲宗湖先生在《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发展前景》中所描述的:“在促进学生身体和技能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养成意识,能力和习惯,并获得心理和感情上的满足,即体现‘多功能’的发挥。”科教兴国,学校是根本、人才是关键,笔者对学校体育的多功能特征进行探讨和分折,旨在抛砖引玉,为进一步搞好学校体育工作,培养出一代新型的21世纪人才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