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5)12-0124-03
听多了“粉”们动辄便会为某“俗”疯上一把时,便特别留恋真正被歌感动的那一段段美好时光。其实,即便那些媚俗的、喧嚣抑或无病呻吟的作品在歌坛的百花园中攻城掠地也并没有什么。不过一旦静下心来,还是总觉“歌儿”们似应更多些担当。可残酷的现实却总是只见新歌桃花水般地涌进涌出,让人耳目一新或是眼前一亮的精品反而异常地窘迫和后继乏歌,这就让人在备感缺憾的同时,对好歌的期待也越来越迫切了。
期待的蕾,催生美艳的花!《当代音乐》2015年第4期作品版便为歌迷们奉献出了一首名为《古道雄关壮情怀》(刘申五词、陈受谦曲、阎维文演唱)。读罢听后颇觉振奋,以致无法平静到了不仅不吐不快,还想接下来脆生生地连叫上几声“好!”
静下心来细细研读,谜一样的感觉却是,歌曲竟朴实到没有任何一点花哨。不仅未像时下的新歌那样尽力填充些貌似高超、新潮的节奏型和技巧,甚至连最时髦的转调也不肯小试。这一传统带扩展地再现型单三部曲式,在A段和B段的运行中居然还借鉴了更其传统的戏剧曲牌中的导板和回龙。仅这一传统到极致地运用,便会让不少的“俗”和“粉”们避之唯恐不及,也让关注的人们在担心中不禁又捏了一把汗。岂知,恰恰就是这些,让人读出了曲作者的独具匠心和对歌曲创作技术技巧娴熟高超地把控能力。
这一形似,更其神似的山间逶迤行路回声般的乐境,如果没有深厚的生活底蕴是很难有如此的绝妙地发挥。由于声音传播的原因,回声比原声总是要略低一些。就像火车鸣笛声由近至远,听起来也由高变低一样。仅这短短两小节,听众便已经感受到疑似来自九天之上的那种空灵、静谧又悠远。紧接着连续的三连音模进,“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由远及近行进在雄关古道神秘而又艰险的情境已悄然到来。这一开头的意境营造,正像为接下来的创作打开了任督两脉,也就无法不让人对整个作品有了更美好的期待。歌声起处:
以大二度音程为主的旋律行进得平淡而平静,很容易让不明就里的人暗暗叫苦:开唱就这样没声没色、没滋没味,接下来却如何是好?而谁知这竟是作曲家一个精道的“陷阱”。当曲风突转,在短短三小节零一拍的乐句中来了一个极漂亮的、横跨12度的大转圜时,那种极强烈的对比让人们立马便惊住了:
如果是戏剧中的导板,到此就该高收了。曲作者偏又在此处连续以三连音主导的模进,直到让导板的高潮顺理成章地喷薄而出。至此,那种自里而外的通透感已经让人的精神为之一振:记得一位在作曲上很有建树的朋友曾这样开导过我,说是一首歌如果从头到了没有转调,那就太落伍,也太没品味了!只他这一句刻骨铭心的话,便让我在每拿到一首词时,旋律的主题尚无定论,便神经兮兮又煞费苦心地思索如何或者在何处运用那化腐朽为神奇的转调,以致一提起要作曲便不自觉地升腾起转调的紧张、便手足无措。
而气定神闲的曲作者到了回龙的B段,仍没有一点转调的意思,哪怕是隐形的转调也不肯,只管怡然自得地继续平铺直叙。正当人们为意料中的期待没有出现而焦灼不已想说“完了,完了”时,会家不忙的曲作者竟在第25、26小节本应落到属音3--2 | “3 - - -|”的承句,忽的来了个溢美的婉转低回,变成了下属音的3- -6|“ 2 - - -|”让人们在大呼上当的同时,不觉就心悦诚服地叫了声“好!”
接下来在两个3度模进短句烘托下进入B段的高潮,即高音“3”后,遂又精到的对前两个上行模进的短句,来了个了下行5度移位的呼应,为即将结束的B段完成了一个极好的铺垫。
作为歌曲中再现部分的A1段,大多经验不够老道的曲作者很容易会以对原A段进行简单重复、最多稍加变化然后高收了事。而此曲却在一段以三连音主导的模进后,本应顺理成章进入收尾高潮的关键节点中,突然再一次低回婉转,然后便是对原A段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扩展,把听者的胃口一下便吊到云霄之中:
接下来又是一个3度模进那荡气回肠的、比兴般的承句:
在两小节的句型模进后,听惯了最后高潮的传统模式,那个主音“6”此刻早已在听者的脑海中震响时,作者却再一次出人意料,将结尾高高的收在属音“3”上。然后呢,没了!这种开放型的结尾不仅给了听众以欲罢不能的无尽的感慨和兴味,更重要的是,这一用半终止落在高属音“3”上的结尾,让歌中所意涵的对更加美好未来的深沉憧憬和热烈期盼一下便跃然纸上,给人以无尽地遐思和向往:
真正的作曲高手,总是惜墨如金,会让有限的妙句在曲作中得到无限的展示。而且歌好,常常是重复手段使用得好。一首好歌往往是重复艺术的高水平发挥。曲作者恰在重复技巧的使用上精到而又精妙。
不用说歌曲的主题不断地变化重复或隐性重复,而且重复得繁花似锦。即便一小条有味道、有特色的乐句,也决不轻言放弃,且还被曲作者不断拿来说事。
如歌曲的第8、9小节(参看第4条谱例)
再看24、25小节:
等等,不一而足。
一首县歌能写得如此浩然大气而又深情委婉,不仅透出曲作者的深厚功力,其词作所营造出的峥嵘壮丽和浑然天成也给曲作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音乐语境。就是说,一首好歌总是和那首好词相辅相成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词作者非常善于在纷纭的表象中找到最“刁”的抒发角度。设想作为盐津的县歌,词人一般很难逃出“山”啊“水”呀的这些最简单也最讨巧的地域性表述。比如像“X城的山,X城的水;”比如“XX河畔——X水河边——”;再比如“XX千里歌声嘹亮,XX江畔红旗飞扬。”然后便罗列些溢美之词,比如农业一定是丰收的,工业一定是发展的,GDP一定是靠前的,楼房一定是栉次鳞比的,总之一片山花烂漫。结果是领导和作者都皆大欢喜的岂不是很好?
据说这首歌是词曲作者应云南省昭通市委市政府的邀请,专程前往昭通创作该市的市歌时,在当地采风路过盐津县“衍生”的一首作品。值得称道的是词作者置绝大多数可以展现繁荣的元素于不顾,选择了很可能费力不讨好的偏狭古道。结果反而愈加高屋建瓴,硬是让一首县歌激起那么多的理性思考,不仅让人惊叹,也让人感动。写盐津却不直说盐津,把对盐津的所有真情实感都通过一条古道和古关隘抒情达意。这便让整首歌有了更多的历史厚重感以及那种抓得人心疼的眷恋、思考和期盼。这种爱,就爱得更深沉、更加欲罢不能。也让人感慨词作者在其落笔时将何等的千转百回? 我特别喜欢歌词那独出心裁的开头:“有一支歌从天边飘来,拍打着峭崖,撞击着山隘,几多悲怆,几多感慨,一声声回荡在乌蒙山寨。”这种高度凝练的大写意,其中隐含了不知多少的壮怀、感伤与幽怨!相信正是这些,搞得作曲家无法不将词作的这一极其复杂的感受,夹带着巨大沧桑感的旋律落在每个音符中轰然鸣响。
其实,当我被歌词的第一句:“有一支歌从天边飘来”而不是“飞来”振奋时,已经觉得这词其实已成功了一半。也许我很偏颇。我固执地相信绝大多数词家在遇到同样情况时都可能不假思索地用“飞”而很少会想到“飘”。但却恰恰就是这个“飘”字成就了这整首歌。它不仅带给人太多的思恋和遐想,还作为歌中承上启下珠珠串串中的金线,将词作者的所有感慨穿在一起迸发、呐喊!
我之所以对“飘”赞赏有加,道理很简单。试想,谁不知道“飞”其实可以随心所欲,而“飘”却要在气流的作用下起落往复而又前途未卜呢?恰恰词作者的意图就是要将这一点睛之笔点在古道的艰难与沧桑上。也只有这样,才会为后来的“轰隆一声天地改,千山万壑花盛开”的柳暗花明埋下极具深意的伏笔。
更其让人叫绝的是,歌儿“飘”来也就罢了,还要让她“拍打着峭崖,撞击着山隘”接下来又“几多悲怆,几多感慨”这就生生的将“歌”这种毫无动能毫无生命又无形无状的客体打造成了能宣泄、有忧思且充满道义感的人。这种诗境和诗人情怀也至此挥发得更加的酣畅淋漓。此外,还应该特别指出,这首词选用了“怀来”韵。这是一个“窄韵”,可用的字数不是很多,但作者将“隘、慨、载、荅、埋、徊”等字恰到好处的运用。可见词家对语言文字的修炼已非一日之功。
到了“古道追着春光走”,然后“八方的捷报滚滚来”,一首完整的好词已经在熠熠闪光时,词作者的思考却仍未就此完结,他竟然还“有一支歌在心中徘徊”。显然词家似乎又有了新的思考。那么这一新的思考是什么呢?未来!这是一个极其波澜壮阔又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遐思。这种意外而又磅礴地挥洒,让人不禁拍案。
高兴,便少不了溢美之词,这是品评者的常例。不过如果说好歌也有不足,我想说的是:
1.曲中第32小节由4/4拍转成3/4拍,随后又重回到4/4拍似觉有些突兀。颇像一正常走路的人忽的踮了下脚,不知作曲家刻意如此是何缜思。
2.词作B段中的第二段落,自“轰隆的一声天地改”始,虽仍是锦绣佳句连连,却觉相比另外三个段落稍嫌失色。也许是前后太多柔肠寸断般绝妙的铺陈,而致此段落难有重彩的呼应吧?
鸡蛋里挑完了骨头,我还是意犹未尽的想痛快地道上一声:好歌——《古道雄关壮情怀》!(责任编辑:魏琳琳)
听多了“粉”们动辄便会为某“俗”疯上一把时,便特别留恋真正被歌感动的那一段段美好时光。其实,即便那些媚俗的、喧嚣抑或无病呻吟的作品在歌坛的百花园中攻城掠地也并没有什么。不过一旦静下心来,还是总觉“歌儿”们似应更多些担当。可残酷的现实却总是只见新歌桃花水般地涌进涌出,让人耳目一新或是眼前一亮的精品反而异常地窘迫和后继乏歌,这就让人在备感缺憾的同时,对好歌的期待也越来越迫切了。
期待的蕾,催生美艳的花!《当代音乐》2015年第4期作品版便为歌迷们奉献出了一首名为《古道雄关壮情怀》(刘申五词、陈受谦曲、阎维文演唱)。读罢听后颇觉振奋,以致无法平静到了不仅不吐不快,还想接下来脆生生地连叫上几声“好!”
静下心来细细研读,谜一样的感觉却是,歌曲竟朴实到没有任何一点花哨。不仅未像时下的新歌那样尽力填充些貌似高超、新潮的节奏型和技巧,甚至连最时髦的转调也不肯小试。这一传统带扩展地再现型单三部曲式,在A段和B段的运行中居然还借鉴了更其传统的戏剧曲牌中的导板和回龙。仅这一传统到极致地运用,便会让不少的“俗”和“粉”们避之唯恐不及,也让关注的人们在担心中不禁又捏了一把汗。岂知,恰恰就是这些,让人读出了曲作者的独具匠心和对歌曲创作技术技巧娴熟高超地把控能力。
这一形似,更其神似的山间逶迤行路回声般的乐境,如果没有深厚的生活底蕴是很难有如此的绝妙地发挥。由于声音传播的原因,回声比原声总是要略低一些。就像火车鸣笛声由近至远,听起来也由高变低一样。仅这短短两小节,听众便已经感受到疑似来自九天之上的那种空灵、静谧又悠远。紧接着连续的三连音模进,“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由远及近行进在雄关古道神秘而又艰险的情境已悄然到来。这一开头的意境营造,正像为接下来的创作打开了任督两脉,也就无法不让人对整个作品有了更美好的期待。歌声起处:
以大二度音程为主的旋律行进得平淡而平静,很容易让不明就里的人暗暗叫苦:开唱就这样没声没色、没滋没味,接下来却如何是好?而谁知这竟是作曲家一个精道的“陷阱”。当曲风突转,在短短三小节零一拍的乐句中来了一个极漂亮的、横跨12度的大转圜时,那种极强烈的对比让人们立马便惊住了:
如果是戏剧中的导板,到此就该高收了。曲作者偏又在此处连续以三连音主导的模进,直到让导板的高潮顺理成章地喷薄而出。至此,那种自里而外的通透感已经让人的精神为之一振:记得一位在作曲上很有建树的朋友曾这样开导过我,说是一首歌如果从头到了没有转调,那就太落伍,也太没品味了!只他这一句刻骨铭心的话,便让我在每拿到一首词时,旋律的主题尚无定论,便神经兮兮又煞费苦心地思索如何或者在何处运用那化腐朽为神奇的转调,以致一提起要作曲便不自觉地升腾起转调的紧张、便手足无措。
而气定神闲的曲作者到了回龙的B段,仍没有一点转调的意思,哪怕是隐形的转调也不肯,只管怡然自得地继续平铺直叙。正当人们为意料中的期待没有出现而焦灼不已想说“完了,完了”时,会家不忙的曲作者竟在第25、26小节本应落到属音3--2 | “3 - - -|”的承句,忽的来了个溢美的婉转低回,变成了下属音的3- -6|“ 2 - - -|”让人们在大呼上当的同时,不觉就心悦诚服地叫了声“好!”
接下来在两个3度模进短句烘托下进入B段的高潮,即高音“3”后,遂又精到的对前两个上行模进的短句,来了个了下行5度移位的呼应,为即将结束的B段完成了一个极好的铺垫。
作为歌曲中再现部分的A1段,大多经验不够老道的曲作者很容易会以对原A段进行简单重复、最多稍加变化然后高收了事。而此曲却在一段以三连音主导的模进后,本应顺理成章进入收尾高潮的关键节点中,突然再一次低回婉转,然后便是对原A段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扩展,把听者的胃口一下便吊到云霄之中:
接下来又是一个3度模进那荡气回肠的、比兴般的承句:
在两小节的句型模进后,听惯了最后高潮的传统模式,那个主音“6”此刻早已在听者的脑海中震响时,作者却再一次出人意料,将结尾高高的收在属音“3”上。然后呢,没了!这种开放型的结尾不仅给了听众以欲罢不能的无尽的感慨和兴味,更重要的是,这一用半终止落在高属音“3”上的结尾,让歌中所意涵的对更加美好未来的深沉憧憬和热烈期盼一下便跃然纸上,给人以无尽地遐思和向往:
真正的作曲高手,总是惜墨如金,会让有限的妙句在曲作中得到无限的展示。而且歌好,常常是重复手段使用得好。一首好歌往往是重复艺术的高水平发挥。曲作者恰在重复技巧的使用上精到而又精妙。
不用说歌曲的主题不断地变化重复或隐性重复,而且重复得繁花似锦。即便一小条有味道、有特色的乐句,也决不轻言放弃,且还被曲作者不断拿来说事。
如歌曲的第8、9小节(参看第4条谱例)
再看24、25小节:
等等,不一而足。
一首县歌能写得如此浩然大气而又深情委婉,不仅透出曲作者的深厚功力,其词作所营造出的峥嵘壮丽和浑然天成也给曲作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音乐语境。就是说,一首好歌总是和那首好词相辅相成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词作者非常善于在纷纭的表象中找到最“刁”的抒发角度。设想作为盐津的县歌,词人一般很难逃出“山”啊“水”呀的这些最简单也最讨巧的地域性表述。比如像“X城的山,X城的水;”比如“XX河畔——X水河边——”;再比如“XX千里歌声嘹亮,XX江畔红旗飞扬。”然后便罗列些溢美之词,比如农业一定是丰收的,工业一定是发展的,GDP一定是靠前的,楼房一定是栉次鳞比的,总之一片山花烂漫。结果是领导和作者都皆大欢喜的岂不是很好?
据说这首歌是词曲作者应云南省昭通市委市政府的邀请,专程前往昭通创作该市的市歌时,在当地采风路过盐津县“衍生”的一首作品。值得称道的是词作者置绝大多数可以展现繁荣的元素于不顾,选择了很可能费力不讨好的偏狭古道。结果反而愈加高屋建瓴,硬是让一首县歌激起那么多的理性思考,不仅让人惊叹,也让人感动。写盐津却不直说盐津,把对盐津的所有真情实感都通过一条古道和古关隘抒情达意。这便让整首歌有了更多的历史厚重感以及那种抓得人心疼的眷恋、思考和期盼。这种爱,就爱得更深沉、更加欲罢不能。也让人感慨词作者在其落笔时将何等的千转百回? 我特别喜欢歌词那独出心裁的开头:“有一支歌从天边飘来,拍打着峭崖,撞击着山隘,几多悲怆,几多感慨,一声声回荡在乌蒙山寨。”这种高度凝练的大写意,其中隐含了不知多少的壮怀、感伤与幽怨!相信正是这些,搞得作曲家无法不将词作的这一极其复杂的感受,夹带着巨大沧桑感的旋律落在每个音符中轰然鸣响。
其实,当我被歌词的第一句:“有一支歌从天边飘来”而不是“飞来”振奋时,已经觉得这词其实已成功了一半。也许我很偏颇。我固执地相信绝大多数词家在遇到同样情况时都可能不假思索地用“飞”而很少会想到“飘”。但却恰恰就是这个“飘”字成就了这整首歌。它不仅带给人太多的思恋和遐想,还作为歌中承上启下珠珠串串中的金线,将词作者的所有感慨穿在一起迸发、呐喊!
我之所以对“飘”赞赏有加,道理很简单。试想,谁不知道“飞”其实可以随心所欲,而“飘”却要在气流的作用下起落往复而又前途未卜呢?恰恰词作者的意图就是要将这一点睛之笔点在古道的艰难与沧桑上。也只有这样,才会为后来的“轰隆一声天地改,千山万壑花盛开”的柳暗花明埋下极具深意的伏笔。
更其让人叫绝的是,歌儿“飘”来也就罢了,还要让她“拍打着峭崖,撞击着山隘”接下来又“几多悲怆,几多感慨”这就生生的将“歌”这种毫无动能毫无生命又无形无状的客体打造成了能宣泄、有忧思且充满道义感的人。这种诗境和诗人情怀也至此挥发得更加的酣畅淋漓。此外,还应该特别指出,这首词选用了“怀来”韵。这是一个“窄韵”,可用的字数不是很多,但作者将“隘、慨、载、荅、埋、徊”等字恰到好处的运用。可见词家对语言文字的修炼已非一日之功。
到了“古道追着春光走”,然后“八方的捷报滚滚来”,一首完整的好词已经在熠熠闪光时,词作者的思考却仍未就此完结,他竟然还“有一支歌在心中徘徊”。显然词家似乎又有了新的思考。那么这一新的思考是什么呢?未来!这是一个极其波澜壮阔又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遐思。这种意外而又磅礴地挥洒,让人不禁拍案。
高兴,便少不了溢美之词,这是品评者的常例。不过如果说好歌也有不足,我想说的是:
1.曲中第32小节由4/4拍转成3/4拍,随后又重回到4/4拍似觉有些突兀。颇像一正常走路的人忽的踮了下脚,不知作曲家刻意如此是何缜思。
2.词作B段中的第二段落,自“轰隆的一声天地改”始,虽仍是锦绣佳句连连,却觉相比另外三个段落稍嫌失色。也许是前后太多柔肠寸断般绝妙的铺陈,而致此段落难有重彩的呼应吧?
鸡蛋里挑完了骨头,我还是意犹未尽的想痛快地道上一声:好歌——《古道雄关壮情怀》!(责任编辑:魏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