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湘西吉首市苗族鼓舞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5384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苗族鼓舞历史悠久,是苗族音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对湘西吉首市苗族鼓舞情况予以描述。旨在阐明湘西吉首苗族鼓舞的生存现状。
  【关键词】湘西吉首市;苗族鼓舞;民族音乐学
  前言
  对于苗族鼓舞之起源:一说是源于古代鼓励将士出征,或迎接将士凯旋;一说是源于祭祀;更有民族鼓舞起源于巫术。说法不一,但是各有道理。在此便不做深入讨论。 澳大利亚民族学家格迪斯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是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苗族和犹太族”。苗族不仅顽强不屈、流布世界而且历史悠久、能歌善舞。吉首,史称镇溪所,是我国西南门户重镇,有千余年的文明历史。市地秦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宋朝时为军事防地。吉首市操苗语属东部方言,自称“果雄”。苗族鼓舞分为:铜鼓舞(Luk Niel祝略)、木鼓舞(Niel Del略豆)、踩鼓舞(四方舞)、花鼓舞(调年鼓)。本文所述的吉首苗族鼓舞即“花鼓舞”。
  一、表演场域
  苗鼓传统的表演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变迁,不断发展。时至今日,苗族鼓舞的原生环境丢失了。你更多的会是在某台晚会,比赛舞台上,或是民间节日活动(如今举行赶秋节或七月八需要政府财政支持组织才能举办)。其目的和意义都与传统鼓舞有很大差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吉首德夯苗寨可以看到很多苗族音乐舞蹈,如:苗族鼓舞、芦笙舞、苗族风俗。虽然是以观光旅游为目的而表演,但其在保留传统上很得体。
  二、形态
  本文对苗族鼓舞形态(本体)的描述并没有使用民族音乐学将音乐事件置于活态环境中,而只是静止的(static)方式。主要原因在于本文没有着力于一场表演。其二在于现今苗族鼓舞表演已很少用于自发仪式活动中,实为遗憾。
  (一)音乐
  苗族鼓舞表演形式分为打鼓和打边,这是其他民族鼓乐所没有的表演方式。打鼓和打边是鼓点和鼓边相互配合的演奏方法,一人打鼓,一人打边,鼓点为主奏,鼓边为伴奏。在打鼓面时,在鼓点节奏中可以找到其基本规律,鼓点的基本节奏型有“一点鼓”、“三点鼓”、“五点鼓”、“七点鼓”、“九点鼓”、“十一点鼓”及“六槌”,所有苗族鼓乐基本演奏形式就是这样。苗族鼓点有时会有些变化,但其节奏大部分还是属于其基本节奏型。打边是一种固定节奏,起着指挥鼓乐的作用,打边分为单打和双打,它能渲染整个鼓乐的情绪和气氛。
  (二)舞蹈
  苗鼓技法独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就体载形式而言,它有单人鼓舞、双人花鼓舞、四人跳鼓、团圆鼓舞。就击鼓槌法而言,可分为握槌、卡槌、抓槌、松槌等多种击法,在与舞蹈动作的配合中,苗鼓具有规范的套路,它能模仿猴、鸡、雀展翅等动作,体现了苗族鼓乐的表演性和叙事性。
  一种艺术形式形成本就是个time和 being的过程。我们所说的传统也是一代代发展而来。而当下发展之好坏不予评价,仅谈现实。当下苗族鼓舞面临改编是常事。首先舞台化就必须吸人眼球,动作必须易整齐、漂亮、还要有气势。比如挑选一些慢板动作,再加快板动作,在加上有力的收尾动作。常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面对的观众不同或是表演的目的不一样,表演者的认识就有不同,于是便有了音乐行为结果之变化。
  三、社会功能
  对于靠山而居的苗族人,鼓舞这一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无论贫穷富有,无论男女之别,无论年龄长幼,苗族鼓舞是祖祖辈辈苗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曾有学者将苗族鼓舞的功能分为:历史记忆、文化展示与民族认同。①本文并不否认这些文化意义。而对于当下苗族鼓舞,我们更应该关注其现实境遇。
  在此本文将苗族鼓舞的社会功用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苗族鼓舞人们生活中喜庆与烘托。如某店铺开业请一群民间苗鼓班子打鼓助兴。在当地老人看了很热闹,很喜庆,他们喜欢这种这样的排场。如果偶有外地人经过,即会产生“神秘湘西、名不虚传”之感。当地很多这样的苗鼓表演,它们一定程度上是扮演他娱角色,时常并没有起到他娱作用。而对于表演者本身已不再是自我娱乐,而是谋生手段。
  其次,教育与创作。苗族鼓舞进入吉首大学公体课,大学生学习苗族鼓舞成为一门普修课程。当地高校还采用苗族鼓舞元素进行专业创作。应弘扬民族文化之需要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办学特色需要,苗族鼓舞正成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础。而这种实践是民间艺术之荣耀亦不失为一种缺失。还是那句话,离开原生土壤的民间艺术还能有多少文化。
  第三个功用便是国家在场的“文化角色”。常以大型表演形式用于大型宣传活动或用于旅游场景中,以显示魅力湘西多彩艺术世界。而正是这所谓的文化角色,令我们感到惭愧。历史记忆、民族精神都是曾经。现在所做的只是程式化的改编的动作。我们何从谈“文化”。
  四、结语
  本文试图以民族音乐学视野看当下湘西吉首苗族鼓舞,苗族鼓舞这一艺术形式在湘西整个范围来看比较稳定。虽然在传承中有些许变化,但其表现生活生产的动作仍然存在。吉首市德夯还被誉为“天下鼓乡”。我们该关心的是苗族鼓舞该走怎样的发展之路。苗族鼓舞是苗族的标识。本文更多的是讲述现实中的问题。最后还是希望大众对苗族传统文化树立信心。
  注释:
  ①麻三山. 湘西苗族鼓舞象征意义与功能分析[J].艺海,2009.
  参考文献
  [1]China’s Minorities:Integr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59-60.
  [2]Lois Tyson,Critical Theory Today,New York:garland,1999.
  [3]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New York:Basic Book,1973.
  [4]Anthropology of music,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64.
  [5]中国音乐研究所.湖南音乐普查报告[M].北京:音乐出版社,1960.
  [6]伍新福.苗族文化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
  [7]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8]成臻铭.明清以来苗族鼓舞文化的历史人类学透视[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1):25-31.
  [9]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志》编纂小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志丛书《民族志》[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摘要】基础和声是高校音乐专业学科中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学生必须学习和积累延伸的专业类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其他专业课程的后续学习。由此,本研究通过大量实验、问卷调查、课堂考察和数据研究等方法,科学的进行提出一种将定量测量与定性描述相融合的评估方案,运用信度、效度、音乐能力倾向、音乐成就测验和教学情感结果测量等测量方式,尝试
【摘要】随着中国钢琴学习者越来越多,水平不断提高,钢琴演奏者屡屡活跃在世界的舞台,不仅是为了向西方传递中国钢琴教学的成果与钢琴艺术,也向西方传递中华民族最为古老、正宗的音乐,更深层次激发他们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兴趣,从而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民族钢琴;音乐思考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影响世界的发展进程,同时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音乐和历史一起见证着人类
本文着重分析了内蒙古中西部钢琴艺术本土化发展的特征,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了内蒙古中西部钢琴艺术本土化发展的策略,以促进内蒙古中西部钢琴艺术的本土化发展。
【摘要】动画电影作为一门独特的视听结合艺术,将画面与音乐紧密结合,视与听浑然一体。音乐可以引起人的共鸣,给人独特的感染力,可以说一部动画电影成功与否,音乐具有决定性作用。作为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画面需要音乐来加深,音乐也需要通过画面来将气氛推向高潮,这一切是相辅相成的。如果精美的画面不配上音乐的话,也许并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配上音乐,它立刻产生了感情,带给观众全方位的享受。本文主要通过影片实例分析
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学“哮证”“喘证”范畴,是一种以个体发作性痰鸣、气喘为主要临床症状的常见肺系疾病,中医临床多以中药治疗为主。现主要通过阐述肾脏、肺脏功能与哮喘之间
目的探讨中西医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肾病患者相关症状的改善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58例血液透析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法分
【摘要】阿拉善民歌中的宗教歌曲通过描述一幅幅理想的宗教生活、习俗画卷,表达了阿拉善蒙古人崇信佛教的宗教理念,展现了佛教至高无上的地位,描绘了众生平等脱离苦海的美好意愿。这些充满佛教元素的阿拉善民歌不仅拥有辽阔的宗教意境,还饱含着多种地域、生态、文化象征,因此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与广泛传唱。  【关键词】阿拉善;民歌;佛教;元素  一  蒙古族不仅以骁勇善战横扫欧亚,更以能歌善舞闻名于世。生活在阿拉善
【摘要】音乐鉴赏主要是指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和鉴别,将音乐音响的理性认知与感性体验充分结合的实践活动。音响材料决定了鉴赏方式,感性体验则决定了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基调,如果只是简单的对作品框架进行剖析,没有注重感性体验,任何评论都是流于形式,谈不上鉴赏的意义。  【关键词】音乐音响;音乐鉴赏;感性体验  音乐属于表情艺术,尤其擅长激发以及表达情感,由于表现手段具备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将现实生活通过具体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