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世界范围看,现代服务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发展现代服务业,选择何种模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重点介绍当前世界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并选取吉林省为例进行分析,提出以多重模式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建议。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多重发展模式
一、全球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要模式
1 生产性服务业模式
20世纪后期经济领域的一项革命性变化就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一体化、融合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代之而起的是更为广泛的信息一知识一技术平台。在这一平台上,不同产业、不同厂家的不同产品或者某一职能可以由一家企业提供,并以服务业为中心将分工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出现“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型。制造业企业为了整合资源、发挥专长、提高效率,越来越多地出现“服务外包”行为,传统上由企业内部在产前、产中或产后所进行的一些生产、经营甚至管理服务活动,均转而由其他企业完成。这样,一种为制造业生产而服务的产业就应运而生了,即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为生产而进行的服务业,或为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依托制造业、服务制造业并实现良性互动。
世界上制造业发达的国家都凭借自身的制造业实力,采用生产性服务业模式,以此加速本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例如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服务体系。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成功,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提供各种配套的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起到了重要作用。硅谷中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风险投资公司和商业银行、律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猎头公司以及行业协会等服务性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为硅谷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2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模式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反映了CBD(中央商务区)分散化的国际趋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在顺应国际发展规律并借鉴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主要是指:按照现代理念统一规划设计,依托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以商务楼字为载体、将相关的专业服务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有效的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形态新颖、内外连通、生态协调、资源节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具有较强现代服务产业集聚能力的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具有产业集聚、空间集约、高效连通的特点,通过合理布局和有效开发,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约化、节约型发展,有利于实现服务组织机构的网络化,促进知识交流与服务创新。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经济总量发展、经济结构变化和人口发展等因素的驱动下,集聚模式会由单一的大型CBD(中央商务区)模式,向多极化、分散化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演变扩展成若干个微型CBD,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解决中心城区商务功能过度集巾的矛盾,以伦敦、纽约、东京为代表的世界级城市,都经历了单个CBD到微型CBD网络初步建立的过程。其中,伦敦的微型CBD由传统的市中心扩展出来,以堪那瑞区为代表沿着泰晤士河呈轴线发展;纽约的CBD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分阶段逐步形成布鲁克林、长岛、法拉盛、哈德逊广场等微型CBD;东京逐步形成了品川、汐留、六本木等30多个微型CBD,很好地适应了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且多元化发展的国际趋势。
我国的上海首先提出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概念,并对其内涵不断进行充实发展。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以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虹桥开发区建设是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源起,逐步形成了环虹桥地区商务集聚区,10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和近千家外企办事处入驻,其中咨询、审计、律师、企业策划、广告等行业发展尤其快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雏形初步显现。20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服务业加速发展,其中,以金融、物流、信息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更是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在黄浦、卢湾、静安,浦东、长宁、徐汇等区域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集聚,涌现出虹桥、陆家嘴、南京西路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度较高的区域。到2010年,上海将建成20个内部规划合理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
3 外资拉动模式
随着国际服务业全球转移步伐的不断加快,现代服务业已在信息技术服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保险、会计服务等多个领域有所拓展。因此,如果能抢抓机遇,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注重从功能稀缺性、规模性、集聚性等优势,引进高质量的跨国服务机构及随之而来的网络、人才、管理、制度等外资服务业,以此来创设关联产业效应,构建合理产业体系,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幅度,可以使现代服务业得以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直接投资愈来愈呈现出转向服务业的趋势。因此,外资拉动现代服务业的效应必将愈发明显。
以上三种模式是全球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要模式。事实上,各个国家更多的是将他们组合在一起加以运用,从而在实践中,呈现出多重模式并用的状态。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多重模式选择案例研究——以吉林省为例
1 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特点
(1)现代服务业总量有所扩大,发展速度较快
近年来,吉林省服务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整体水平升级。2004年,吉林省服务业增加值实现1233.6亿元,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551.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7%,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4.7%。到2007年吉林服务业增加值实现2025.4亿元,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960.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2%,占服务业的比重为47.4%。三年间现代服务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了2.7个百分点。2007年,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2004年增加了409.7亿元,三年平均增长20.4%,增速比GDP快1.2个百分点,比服务业快2.4个百分点。
(2)比重偏小,结构不优
日前,在世界GDP总量中,服务业产值已超过了60%,其中一些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个别接近80%。世界经济实际上已服务商品的生产为主,已经步入了“服务经济”时代。而吉林省现代服务业总量仍然偏低,比重偏小,发展落后于整体经济。2007年,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占GDP比重仪为18.2%。而且,吉林省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够优化,行业间发展也不平衡,传统型、消费性服务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房地产、金融保险业等高知识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
(3)部分行业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
一是部分行业存在过度垄断的现象,国有投资占绝对主导地位。目前有不少服务行业如金融、保险、邮电、交通运输、广播电视等,仍处于政策性或行业垄断经营的状态,限制其他经营者进入的现象比较普遍。二是缺少引领行业发展的支柱企业 和人型企业集团。全省物流企业中,9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经营收入亿元以上的仅5户,国内“百强物流企业”至今没有一户入围,具有国际竞争力、实行集约化经营的跨国物流集团更是一户没有。绝大多数信息服务企业年收入不足500万元,从业人员不足100人。
2 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多重发展模式选择的思路
吉林省服务业发展缓慢,现状和目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吉林省拥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资源环境鲜明的特点,这为我省采用多重模式发展现代服务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依托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新型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吉林省制造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一是制造业产业基础好,发展快。到2006年年底,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已达388家,从业人员12万人,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40亿元,累计实现利润5.9亿元。二是涵盖多种行业门类。吉林省装备制造业目前已经包括30多种主要装备制造产品,其中有交通运输设备、农业机械、煤矿采掘设备、数控机床、电子通讯设备、仪器仪表、环保设备等领域属于国家重点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项目,尤其是铁路运输设备和农业机械设备是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两个核心。三是产品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消化吸收进而自主创新,生产能力和产品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四是特色更加鲜明,发展趋向集中。随着调整和改造,装备制造业在长春、四平、吉林三市形成了一定的集中度。长春具有轨道设备和电工设备优势,四平具有通用设备优势,吉林具有石化设备和起重设备优势。吉林省先进的制造业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依托区域特色,建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吉林省的省会长春市已经具备了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可行性。当前东北地区巨大的服务业供需缺口为本地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与需求基础。长春是东北亚和东北地区的地理中心,是长吉图开放带动合作区的内陆端口,又是东北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拥有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具备一定的区位优势。更为重要的是,长春市作为东北地区著名的科教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高端人力资源和卓越的人才培养能力,这进一步强化了长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现实可行性。吉林省应借鉴上海建立新型服务业集聚区的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提升服务能级和品位。加强长春市集聚功能效应,更好地体现微型CBD作用。在空间形态布局上,由长春市作为中心地区逐步向周边重点地区分散化、多极化发展。在产业功能布局上,各集聚区要各具特色,逐步呈现功能错位
(3)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吸引更多外资拉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就当前而言,吉林省采用外资拉动模式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要积极承接国际服务离岸外包,这是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吉林省高校科研机构云集,软件产业已具一定规模,具有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条件,同时,汽车、石化、农产品深加工等国内有竞争力的产业发展也会引致服务外包需求,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发展起点低,因而具有实现服务外包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巨大潜力。要充分发挥我省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承接数据处理、技术研发、财会核算、售后服务等国际服务业转移,特别是逐步拓展一些具备优势和条件的高端业务;二是要继续开放现代服务业市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断提高吸引FDI的质量和层次。更多地吸引跨国公司来我省设立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和地区总部,积极引进国际服务业的新理念、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服务业提高水平。同时,要积极进口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生产性服务产品,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服务支持。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多重发展模式
一、全球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要模式
1 生产性服务业模式
20世纪后期经济领域的一项革命性变化就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一体化、融合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代之而起的是更为广泛的信息一知识一技术平台。在这一平台上,不同产业、不同厂家的不同产品或者某一职能可以由一家企业提供,并以服务业为中心将分工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出现“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型。制造业企业为了整合资源、发挥专长、提高效率,越来越多地出现“服务外包”行为,传统上由企业内部在产前、产中或产后所进行的一些生产、经营甚至管理服务活动,均转而由其他企业完成。这样,一种为制造业生产而服务的产业就应运而生了,即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为生产而进行的服务业,或为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依托制造业、服务制造业并实现良性互动。
世界上制造业发达的国家都凭借自身的制造业实力,采用生产性服务业模式,以此加速本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例如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服务体系。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成功,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提供各种配套的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起到了重要作用。硅谷中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风险投资公司和商业银行、律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猎头公司以及行业协会等服务性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为硅谷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2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模式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反映了CBD(中央商务区)分散化的国际趋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在顺应国际发展规律并借鉴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主要是指:按照现代理念统一规划设计,依托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以商务楼字为载体、将相关的专业服务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有效的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形态新颖、内外连通、生态协调、资源节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具有较强现代服务产业集聚能力的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具有产业集聚、空间集约、高效连通的特点,通过合理布局和有效开发,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约化、节约型发展,有利于实现服务组织机构的网络化,促进知识交流与服务创新。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经济总量发展、经济结构变化和人口发展等因素的驱动下,集聚模式会由单一的大型CBD(中央商务区)模式,向多极化、分散化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演变扩展成若干个微型CBD,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解决中心城区商务功能过度集巾的矛盾,以伦敦、纽约、东京为代表的世界级城市,都经历了单个CBD到微型CBD网络初步建立的过程。其中,伦敦的微型CBD由传统的市中心扩展出来,以堪那瑞区为代表沿着泰晤士河呈轴线发展;纽约的CBD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分阶段逐步形成布鲁克林、长岛、法拉盛、哈德逊广场等微型CBD;东京逐步形成了品川、汐留、六本木等30多个微型CBD,很好地适应了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且多元化发展的国际趋势。
我国的上海首先提出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概念,并对其内涵不断进行充实发展。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以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虹桥开发区建设是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源起,逐步形成了环虹桥地区商务集聚区,10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和近千家外企办事处入驻,其中咨询、审计、律师、企业策划、广告等行业发展尤其快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雏形初步显现。20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服务业加速发展,其中,以金融、物流、信息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更是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在黄浦、卢湾、静安,浦东、长宁、徐汇等区域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集聚,涌现出虹桥、陆家嘴、南京西路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度较高的区域。到2010年,上海将建成20个内部规划合理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
3 外资拉动模式
随着国际服务业全球转移步伐的不断加快,现代服务业已在信息技术服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保险、会计服务等多个领域有所拓展。因此,如果能抢抓机遇,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注重从功能稀缺性、规模性、集聚性等优势,引进高质量的跨国服务机构及随之而来的网络、人才、管理、制度等外资服务业,以此来创设关联产业效应,构建合理产业体系,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幅度,可以使现代服务业得以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直接投资愈来愈呈现出转向服务业的趋势。因此,外资拉动现代服务业的效应必将愈发明显。
以上三种模式是全球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要模式。事实上,各个国家更多的是将他们组合在一起加以运用,从而在实践中,呈现出多重模式并用的状态。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多重模式选择案例研究——以吉林省为例
1 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特点
(1)现代服务业总量有所扩大,发展速度较快
近年来,吉林省服务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整体水平升级。2004年,吉林省服务业增加值实现1233.6亿元,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551.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7%,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4.7%。到2007年吉林服务业增加值实现2025.4亿元,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960.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2%,占服务业的比重为47.4%。三年间现代服务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了2.7个百分点。2007年,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2004年增加了409.7亿元,三年平均增长20.4%,增速比GDP快1.2个百分点,比服务业快2.4个百分点。
(2)比重偏小,结构不优
日前,在世界GDP总量中,服务业产值已超过了60%,其中一些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个别接近80%。世界经济实际上已服务商品的生产为主,已经步入了“服务经济”时代。而吉林省现代服务业总量仍然偏低,比重偏小,发展落后于整体经济。2007年,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占GDP比重仪为18.2%。而且,吉林省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够优化,行业间发展也不平衡,传统型、消费性服务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房地产、金融保险业等高知识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
(3)部分行业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
一是部分行业存在过度垄断的现象,国有投资占绝对主导地位。目前有不少服务行业如金融、保险、邮电、交通运输、广播电视等,仍处于政策性或行业垄断经营的状态,限制其他经营者进入的现象比较普遍。二是缺少引领行业发展的支柱企业 和人型企业集团。全省物流企业中,9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经营收入亿元以上的仅5户,国内“百强物流企业”至今没有一户入围,具有国际竞争力、实行集约化经营的跨国物流集团更是一户没有。绝大多数信息服务企业年收入不足500万元,从业人员不足100人。
2 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多重发展模式选择的思路
吉林省服务业发展缓慢,现状和目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吉林省拥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资源环境鲜明的特点,这为我省采用多重模式发展现代服务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依托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新型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吉林省制造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一是制造业产业基础好,发展快。到2006年年底,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已达388家,从业人员12万人,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40亿元,累计实现利润5.9亿元。二是涵盖多种行业门类。吉林省装备制造业目前已经包括30多种主要装备制造产品,其中有交通运输设备、农业机械、煤矿采掘设备、数控机床、电子通讯设备、仪器仪表、环保设备等领域属于国家重点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项目,尤其是铁路运输设备和农业机械设备是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两个核心。三是产品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消化吸收进而自主创新,生产能力和产品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四是特色更加鲜明,发展趋向集中。随着调整和改造,装备制造业在长春、四平、吉林三市形成了一定的集中度。长春具有轨道设备和电工设备优势,四平具有通用设备优势,吉林具有石化设备和起重设备优势。吉林省先进的制造业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依托区域特色,建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吉林省的省会长春市已经具备了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可行性。当前东北地区巨大的服务业供需缺口为本地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与需求基础。长春是东北亚和东北地区的地理中心,是长吉图开放带动合作区的内陆端口,又是东北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拥有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具备一定的区位优势。更为重要的是,长春市作为东北地区著名的科教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高端人力资源和卓越的人才培养能力,这进一步强化了长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现实可行性。吉林省应借鉴上海建立新型服务业集聚区的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提升服务能级和品位。加强长春市集聚功能效应,更好地体现微型CBD作用。在空间形态布局上,由长春市作为中心地区逐步向周边重点地区分散化、多极化发展。在产业功能布局上,各集聚区要各具特色,逐步呈现功能错位
(3)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吸引更多外资拉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就当前而言,吉林省采用外资拉动模式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要积极承接国际服务离岸外包,这是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吉林省高校科研机构云集,软件产业已具一定规模,具有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条件,同时,汽车、石化、农产品深加工等国内有竞争力的产业发展也会引致服务外包需求,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发展起点低,因而具有实现服务外包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巨大潜力。要充分发挥我省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承接数据处理、技术研发、财会核算、售后服务等国际服务业转移,特别是逐步拓展一些具备优势和条件的高端业务;二是要继续开放现代服务业市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断提高吸引FDI的质量和层次。更多地吸引跨国公司来我省设立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和地区总部,积极引进国际服务业的新理念、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服务业提高水平。同时,要积极进口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生产性服务产品,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服务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