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通过对几道高考题的分析,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方向进行探讨,认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该发生进一步转变——从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到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综合能力;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1-031-1
江苏高考模式越来越成熟,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越来越契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该从侧重基础知识到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目标分成三块: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综合类的全面考查这三块目标的题目,无疑是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好考查。
2011年江苏卷中第22题就很好地阐释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原题如下: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太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辆棉纱。她很少有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 旧时妇女织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扎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
——方洪凯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请回答:(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6分)(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楚;200字左右。)
该题突出了新课程的“探究性”、“开放性”理念,对考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查,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下高考考查方向的必然趋势。这就必然推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深入改革。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当从传统的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转变为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所谓综合能力,指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对于历史学科来说,综合能力可以概括为知识迁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思维能力、审题能力、语言表述能力等等。这么多的能力如何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逐步培养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真学习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程标准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对于指导我们进行历史教学有着前瞻性的意义。我们要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一个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
二、坚持史论结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首先要正确理解史与论的相互关系。“史”就是历史材料,是进行历史理论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论”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而得出的观点和结论,是对史料的分析、概括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考试说明》中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要求其中就明确说明:“历史阐释能力,其中包括: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史论结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运用大量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材料出发去思考问题:“材料说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努力做到论从史出,每一个结论都要有相应的历史史实作为依据。这样,在考试做题时,学生才有可能做到答案从材料出发,史论结合,而不是空谈一气,不知所云。
三、课堂多用新材料、新情境,激发学生探究解释能力
现在高考越来越多地引用新材料、新情境、新视野,这就对学生们的解题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更多地搜集和教材相关的新材料、新情境,比如在课堂上引进东、西方学者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看法,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新材料的探究、解释能力。
四、以“导”代“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综合能力中自主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是进行指导,而不是把已有知识全盘教授给学生。学生大胆质疑,乐于思考,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索,遇到困难时自己寻找解决的办法,教师从旁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在快乐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以古鉴今,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爱国情感
历年高考都或明或暗地考查了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选择一些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历史知识,通过对这些历史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古今中外有大量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可以用来学习和借鉴,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比教师单纯的讲解有效得多。
高考始终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风向标,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江苏高考模式的成熟,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也迎来了发展变革的大好机遇,希望在江苏高考模式的指引下,广大教师们更好地把新课程理念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实现由传统教学模式到现代教学理念的转变。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综合能力;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1-031-1
江苏高考模式越来越成熟,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越来越契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该从侧重基础知识到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目标分成三块: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综合类的全面考查这三块目标的题目,无疑是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好考查。
2011年江苏卷中第22题就很好地阐释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原题如下: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太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辆棉纱。她很少有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 旧时妇女织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扎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
——方洪凯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请回答:(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6分)(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楚;200字左右。)
该题突出了新课程的“探究性”、“开放性”理念,对考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查,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下高考考查方向的必然趋势。这就必然推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深入改革。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当从传统的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转变为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所谓综合能力,指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对于历史学科来说,综合能力可以概括为知识迁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思维能力、审题能力、语言表述能力等等。这么多的能力如何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逐步培养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真学习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程标准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对于指导我们进行历史教学有着前瞻性的意义。我们要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一个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
二、坚持史论结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首先要正确理解史与论的相互关系。“史”就是历史材料,是进行历史理论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论”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而得出的观点和结论,是对史料的分析、概括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考试说明》中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要求其中就明确说明:“历史阐释能力,其中包括: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史论结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运用大量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材料出发去思考问题:“材料说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努力做到论从史出,每一个结论都要有相应的历史史实作为依据。这样,在考试做题时,学生才有可能做到答案从材料出发,史论结合,而不是空谈一气,不知所云。
三、课堂多用新材料、新情境,激发学生探究解释能力
现在高考越来越多地引用新材料、新情境、新视野,这就对学生们的解题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更多地搜集和教材相关的新材料、新情境,比如在课堂上引进东、西方学者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看法,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新材料的探究、解释能力。
四、以“导”代“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综合能力中自主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是进行指导,而不是把已有知识全盘教授给学生。学生大胆质疑,乐于思考,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索,遇到困难时自己寻找解决的办法,教师从旁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在快乐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以古鉴今,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爱国情感
历年高考都或明或暗地考查了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选择一些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历史知识,通过对这些历史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古今中外有大量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可以用来学习和借鉴,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比教师单纯的讲解有效得多。
高考始终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风向标,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江苏高考模式的成熟,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也迎来了发展变革的大好机遇,希望在江苏高考模式的指引下,广大教师们更好地把新课程理念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实现由传统教学模式到现代教学理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