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三者都是在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进行广泛的融合衍化后,注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规范拳械技术,完善流派体系,升华武术理论。
关键词:太极拳; 形意拳; 八卦掌; 异同; 特点
中图分类号:G85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166-001
一、前言
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系明清时期出现、繁盛的“少林拳”的传统拳种。历经后代传承、发展,被众多的武术传习者约定俗成的并称为“内家三拳”。三者都是在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进行广泛的融合衍化后,注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规范拳械技术,完善流派体系,升华武术理论。
在长期的传承发展中,众多习此“三家”者都将其共同参研,这说明三者之间确实有着相互融通的关系,所以明辨三者之间的异同,对于掌握其各自的技术特点大有裨益。然而,时至今日,除了孙禄堂先生的《拳意述真》等少数几部著述外,长期以来,鲜有关于此问题的文章行世。因此本着使大众在学习、修炼过程中,明辨异同,并使之得到更好的继承、发展以及进一步更好的为全民健身运动服务,特写作此文,以起引玉之效。
二、研究方法
利用文献综述法,通过对有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三种传统拳术的著名文献三十余部进行对比、分析后总结出三者的异同特点。
三、对比及分析
经过对文献的对比、分析,以及与修炼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的习武者们进行讨论后得出结果:三者在对身体姿态,呼吸方式,运动特点,以及步法、劲力发放等几个方面存在有些异同的要求和特点。现就上述所说,进行逐一的分析解释。
1.三者的相同特点
1.1身体姿态。关于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各自在对身体姿态的要求特点,经总结后得出三者中有关身体姿态的共同要求特点即:顶头竖项,沉肩坠肘,舒指塌腕,涵胸拔背,松腰敛臀,脊正体松,舌顶腹实,立身中正。
纠其原因,三者都要求“体松心静”,寓动中求静。所以只有在此要求的基础上才能追求意、气、劲、形四者的有序化配合,才能使形象端庄而能多变,动作稳健而又轻灵。
1.2呼吸方式。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都要求其习练者在运动过程中必须使用自然,均匀,深长的腹式呼吸方式,并将憋气、努气视为“病”。这是因为要尽可能的增大肺的最大吸氧量,以满足自身在运动中对氧的需要,从而提高运动的持续性;也是使腹部更为充实,鼓荡,即实现“气沉丹田”、“丹田内转”和“气宜鼓荡”,进一步的使重心能够有效的降低,增强动作的稳定性。
1.3运动特点。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最大的运动特点便是:“用意不用力”。因此三者皆求全身松开,不使用点滴拙力,从而圆转自如,不为人所制。
其次如“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为的是使心意,眼神,手足,腰部俱为一体,进而开则全开,敛则俱敛。实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相连不断”是“用意不用力”的一种外部表象,目的是使动作一气呵成。“分轻沉,明虚实”是为使周身灵动,不为人所牵制。“动中求静”也是一种有关“用意不用力”的外部表现,目的在于使习练者体会参悟其中的真味。
1.4劲力发放。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在劲力发放的方式方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例如劲源在脚;劲途为蹬之于足,行之于腿,主宰于腰,输布周身,活泼于四梢;劲力表象特征有齐、稳、疾、猛。以上的过程经总结后就称为“蓄而后发”;且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的蓄劲过程中都含有“引进落空”的运化劲,即将外力经引导转化后变为自身所蓄的劲力的一部分。
1.5技法练法。综全文所述,可以发现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在运动技法上都讲到了“气”,并且运势、发劲过程的意念活动中将其表现出来。更要求练者能够通过修炼以使内气完全为意识所控制,达到“意到气随”,“意到、气到、力到”,实现举动间意、气、劲、形皆配合默契,如出一辙。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在练法的共同点即:从外部入手,练内为主,着重于以内劲在练习过程中的培炼。
2.三者的不同点
2.1身体姿态和步法。太极拳要求圆裆,开胯,松膝。原因在于太极拳运动中的步法多为一腿负重多(实),一腿负重少(虚)。要做到虚实分明,避免重心落于两腿之间,使进、退、顾、盼、定都是轻捷灵敏,就只有圆裆才可使重心于两腿之间自由转换。只有开胯、松膝,才能够将腿部最大限度的放长,以利重心在活动时有更广阔的支持面,使其更为稳固、轻捷。
八卦掌的扣膝收胯是为其在“步如趟泥,身如拧绳,转如磨磨”的运动中,保持重心稳固,步法轻捷,身法灵动而服务的。而形意拳的一语“消息全凭后足蹬”则道破了其扣膝扣胯的目的:为简捷明快、发劲充实、迅猛而服务,也只有如此,才能将“进步必跟,退步必撤”的特色步法运用的恰到好处,发挥的淋漓尽致。
2.2意识。讲到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的意识,三者虽都是求圆,并于圆中变衍生化。因为圆主求其轻劲省力,善柔化,有舍己从人之妙。故三者皆以圆为本。但三者寓“圆”中又有不同。太极拳身体内外皆是圆,如前辈先贤所言“太极妙中言”。而其妙就在圆上,双手始终是围绕着圆的轨迹运动。所以才有“牵动四两拔千斤”之巧妙。
四、结论
1.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都是在以其共有的对身体姿态的要求的基础上运用自然、均匀、深长的腹式呼吸方式来完成其自身的运动,并表现出“用意不用力”、“分虚实,明轻沉”、“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等运动特点。讲求在“蓄化”后发放出稳固、迅猛的整劲。
2.三者的步法并为其服务的身体姿态,各有不同。其不同点充分反映了三者自身所特有的运动风格特点,而在意识方面,三者虽然各有千秋,但是都反映出了三者间最精深的共同点:寓运动于圆中,求特色于圆内。
3.三者技法上强调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气助力,追求意、气、劲、形四者的有序化配合。在练法上,强调先炼气培本的锻炼程序和内外互导的锻炼原则。
参考文献:
[1]王宗岳.太极拳谱,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2]李洛能.形意拳谱,手抄本
[3]李子鸣.八卦掌,内部资料
关键词:太极拳; 形意拳; 八卦掌; 异同; 特点
中图分类号:G85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166-001
一、前言
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系明清时期出现、繁盛的“少林拳”的传统拳种。历经后代传承、发展,被众多的武术传习者约定俗成的并称为“内家三拳”。三者都是在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进行广泛的融合衍化后,注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规范拳械技术,完善流派体系,升华武术理论。
在长期的传承发展中,众多习此“三家”者都将其共同参研,这说明三者之间确实有着相互融通的关系,所以明辨三者之间的异同,对于掌握其各自的技术特点大有裨益。然而,时至今日,除了孙禄堂先生的《拳意述真》等少数几部著述外,长期以来,鲜有关于此问题的文章行世。因此本着使大众在学习、修炼过程中,明辨异同,并使之得到更好的继承、发展以及进一步更好的为全民健身运动服务,特写作此文,以起引玉之效。
二、研究方法
利用文献综述法,通过对有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三种传统拳术的著名文献三十余部进行对比、分析后总结出三者的异同特点。
三、对比及分析
经过对文献的对比、分析,以及与修炼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的习武者们进行讨论后得出结果:三者在对身体姿态,呼吸方式,运动特点,以及步法、劲力发放等几个方面存在有些异同的要求和特点。现就上述所说,进行逐一的分析解释。
1.三者的相同特点
1.1身体姿态。关于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各自在对身体姿态的要求特点,经总结后得出三者中有关身体姿态的共同要求特点即:顶头竖项,沉肩坠肘,舒指塌腕,涵胸拔背,松腰敛臀,脊正体松,舌顶腹实,立身中正。
纠其原因,三者都要求“体松心静”,寓动中求静。所以只有在此要求的基础上才能追求意、气、劲、形四者的有序化配合,才能使形象端庄而能多变,动作稳健而又轻灵。
1.2呼吸方式。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都要求其习练者在运动过程中必须使用自然,均匀,深长的腹式呼吸方式,并将憋气、努气视为“病”。这是因为要尽可能的增大肺的最大吸氧量,以满足自身在运动中对氧的需要,从而提高运动的持续性;也是使腹部更为充实,鼓荡,即实现“气沉丹田”、“丹田内转”和“气宜鼓荡”,进一步的使重心能够有效的降低,增强动作的稳定性。
1.3运动特点。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最大的运动特点便是:“用意不用力”。因此三者皆求全身松开,不使用点滴拙力,从而圆转自如,不为人所制。
其次如“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为的是使心意,眼神,手足,腰部俱为一体,进而开则全开,敛则俱敛。实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相连不断”是“用意不用力”的一种外部表象,目的是使动作一气呵成。“分轻沉,明虚实”是为使周身灵动,不为人所牵制。“动中求静”也是一种有关“用意不用力”的外部表现,目的在于使习练者体会参悟其中的真味。
1.4劲力发放。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在劲力发放的方式方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例如劲源在脚;劲途为蹬之于足,行之于腿,主宰于腰,输布周身,活泼于四梢;劲力表象特征有齐、稳、疾、猛。以上的过程经总结后就称为“蓄而后发”;且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的蓄劲过程中都含有“引进落空”的运化劲,即将外力经引导转化后变为自身所蓄的劲力的一部分。
1.5技法练法。综全文所述,可以发现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在运动技法上都讲到了“气”,并且运势、发劲过程的意念活动中将其表现出来。更要求练者能够通过修炼以使内气完全为意识所控制,达到“意到气随”,“意到、气到、力到”,实现举动间意、气、劲、形皆配合默契,如出一辙。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在练法的共同点即:从外部入手,练内为主,着重于以内劲在练习过程中的培炼。
2.三者的不同点
2.1身体姿态和步法。太极拳要求圆裆,开胯,松膝。原因在于太极拳运动中的步法多为一腿负重多(实),一腿负重少(虚)。要做到虚实分明,避免重心落于两腿之间,使进、退、顾、盼、定都是轻捷灵敏,就只有圆裆才可使重心于两腿之间自由转换。只有开胯、松膝,才能够将腿部最大限度的放长,以利重心在活动时有更广阔的支持面,使其更为稳固、轻捷。
八卦掌的扣膝收胯是为其在“步如趟泥,身如拧绳,转如磨磨”的运动中,保持重心稳固,步法轻捷,身法灵动而服务的。而形意拳的一语“消息全凭后足蹬”则道破了其扣膝扣胯的目的:为简捷明快、发劲充实、迅猛而服务,也只有如此,才能将“进步必跟,退步必撤”的特色步法运用的恰到好处,发挥的淋漓尽致。
2.2意识。讲到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的意识,三者虽都是求圆,并于圆中变衍生化。因为圆主求其轻劲省力,善柔化,有舍己从人之妙。故三者皆以圆为本。但三者寓“圆”中又有不同。太极拳身体内外皆是圆,如前辈先贤所言“太极妙中言”。而其妙就在圆上,双手始终是围绕着圆的轨迹运动。所以才有“牵动四两拔千斤”之巧妙。
四、结论
1.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都是在以其共有的对身体姿态的要求的基础上运用自然、均匀、深长的腹式呼吸方式来完成其自身的运动,并表现出“用意不用力”、“分虚实,明轻沉”、“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等运动特点。讲求在“蓄化”后发放出稳固、迅猛的整劲。
2.三者的步法并为其服务的身体姿态,各有不同。其不同点充分反映了三者自身所特有的运动风格特点,而在意识方面,三者虽然各有千秋,但是都反映出了三者间最精深的共同点:寓运动于圆中,求特色于圆内。
3.三者技法上强调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气助力,追求意、气、劲、形四者的有序化配合。在练法上,强调先炼气培本的锻炼程序和内外互导的锻炼原则。
参考文献:
[1]王宗岳.太极拳谱,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2]李洛能.形意拳谱,手抄本
[3]李子鸣.八卦掌,内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