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除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外,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更是必不可少。通过朗读,感知文本,感悟文本,感受语言及音韵的美,培养语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对话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更应大力提倡。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应该重视朗读。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朗读技能 训练方法
我国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由于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对朗读的理解、重视及指导有很大差别,特别是农村或偏远地区的教师对朗读的理解仅停留在声音响亮、正确流利的层次上,缺乏对学生朗读的有效指导和示范作用。那么,如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训练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升华情感体验,提高朗读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下工夫。
一、品味朗读,示范入境
“朗读”是指出声地读,是相对于只看而不读出声的“默读”而言的。语文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提到“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可见,朗读是语文阅读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师的示范朗读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是第二本活生生的“汉语文教科书”。教师在范读课文时,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及表情,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教师如果能经常正确地、动之以情地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不断提高读书兴趣。当然,除了示范性朗读外,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或朗读磁带代替教师范读,还可以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情感,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与教师、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这样受到的教育将会是深刻的,终生难忘的。范读,最好在教学中穿插进行,尤其是那些重点句、难句和句子里的特殊词语等,有时需要教师多次范读,并结合其他教学手段,落实相关的教学目标。现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篇,文章的词句优美,色彩鲜明,感情充沛。教师如能根据课文的感情基调,采用恰当的音量、语调和语速进行表情范读,一开篇就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的感染,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听过一节公开课《十里长街送总理》,当授课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这篇课文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有的同学甚至为之落泪。这样学习课文,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投入。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得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学生不但能在跟读中领会文义,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二、依照课型,各有侧重
现行小学语文阅读课往往什么都教:诵读课文、识字认词、分段分层、解析句段、复述大意、归纳中心、探究写法、欣赏特色、挖掘人文精神等,呈现出“什锦拼盘”的特色。与其“面面俱到”,不如依照课文不同的特点(内因)和教学功用(外因),划分为不同的教学类型,其中有一类可以称作“诵读课”,它是重要的阅读教学类型之一。教师可以拨出一个课时专门用于体验朗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此外,教学中朗读形式要根据不同的课文需要进行变化。为了让学生进入情景,感知课文,对情感性较强的文章应该进行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融入课文所描写的氛围之中。为了突破朗读难点,对句群长、结构复杂的段落可以让学生领读,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段落和词语的理解。为了突出重点,加强识记,对思想性较强的课文,对重点段落和句子可以多齐读,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对于描写生动、语言优美的写景课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轻声读,再指名读。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全班“开火车读”,对于情节变化快、叙述线索多的课文,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对于一些内在联系密切的课文,我们可以采用层层点拨、步步引读的方法展开教学。巧妙地设计朗读的不同形式,是为了让学生能读懂、读通课文,让朗读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发挥出朗读应有的作用。
三、读悟结合,适时点拨
教师的范读很重要,往往起到讲解难以达到的作用,但适时的点拨是必要的。要使朗读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必须引导学生一边诵读一边体会,即读悟结合,直至沉浸到文字意蕴深处,默默地达成与作者的深度交流和对话。教《笋芽儿》一课,读到这一处:笋芽儿撒娇地说:“谁叫我呀?我还没睡醒呢!”老师问:“谁是咱们班最会撒娇的同学?”学生报出了一个名字,老师紧接着说:“那读这句话肯定是你的拿手好戏了,请你来撒撒娇看。”学生兴趣盎然地读了。老师接着启发:“撒娇是女孩子的特长,让女孩子们一起来撒撒娇!”女孩子们都兴奋起来,娇声娇气地读了这句话。最后老师再作启发:“撒娇是一种幸福的、美好的感受,因为知道自己有人疼、有人爱。其实咱们这里的同学都是家里的心肝宝贝,都会撒娇的,一起读。”男生也高兴起来了,大家兴致勃勃地朗读,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老师的适时点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理解透彻了,朗读效果自然更好,记得也更牢。
四、数法并举,训练有素
朗读技能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要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练习并逐步提高。教师关注每个学生是否都有朗读机会,朗读的形式是否多样,根据文本的内容及教学目标定位可采取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开火车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朗读机会。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朗读技能指导与训练,切忌盲目地泛泛而读。
1.读准发音
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是朗读教学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师要苦练教学基本功,提高语文素养,自觉运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教学,还要帮助学生扫清阅读中的障碍,如生字、多音字、难读的字、轻声词、语气词的音变等,如《桂林山水》一文用几个感叹句写出了桂林的山的特点:“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这几个句子中“啊”的读音要分别变为yā(呀)、wā(哇)、nā(哪),读起来才流畅自然。对于音变现象,着重引导学生听老师范读,进行朗读比较,在语境中揣摩、体会,感受普通话规范的语音。 2.读对标点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识字有限,在阅读中常出现读错字、丢字、加字等现象,对于语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语调的升降很难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朗读技巧上进行必要的示范指导,通过讲解标点符号及自然停顿时间的长短,让学生明白各种标点都有它们停顿的时间和语调的差异变化。不同的标点的读法在情感的表达中截然不同。如《要下雨了》一课中,“要下雨了。要下雨了吗?要下雨了!”同样一句话,标点符号不同,含义就不一样,表达的情感自然也不一样。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标点,体会说话时的不同心情。
3.读好语调语速
朗读有疾读与缓读之分。“疾读”就是用很快的语速朗读,可以是一口气读下来,当中不要换气。“缓读”,可以读出抑扬顿挫,读得摇曳生姿。通常描写紧急、危险情况的句子,常读得快而急促;描写美景的句子语气较为舒缓柔和;描写生气、愤怒的句子语气显得激动高昂,这就需要读者深入文本,揣摩、领会不同意境。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基调,从句子表达的语气和情感需要出发,读出其高低升降、轻重缓急的变化,使全篇富于节奏美。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特地将“焦急”、“耐心”两个词读得低缓凝重,体会人民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五、及时总结,多维评价
为使朗读训练卓有成效,教师要针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总结反馈。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方式。
1.教师评价
教师的评价应有针对性,若能结合文本语境对学生朗读做出灵活、巧妙或是幽默的反馈更易受到学生的欢迎。如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教读《第一场雪》,学生第一次读完后,他这样询问:“雪大不大?”学生都说:“不大。”学生再读,果然读出了大雪纷飞的感觉。这样的评价语生动形象,使学生始终处于课文营造的氛围中。又如《全神贯注》中有这样一句话:“……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一位学生读得过于响亮,教师听后说:“你这么读,好像在跟谁争吵,哪在说悄悄话呀!”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领悟到朗读此段的处理方法。这样的评价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2.师生互评
如可以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出在朗读中需要改进之处,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语调、语气、重音、停顿等,并有侧重地再范读,再练读,直到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止。在朗读评价中,应该以鼓励为主,多表扬学生,多找出其朗读中的优点,用爱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由于小学生所掌握的字并不多,朗读中有不少新的生字,这样学生就不可能一下子把课文读得非常熟练,只要能做到基本正确、流利,就应该予以表扬。对于一些能读出课文中的愤怒、悲伤、喜欢、讨厌等感情的学生,更要给予他们称赞。我们还可以请读得好的学生当“小老师”,给大家示范朗读,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生生互评
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往往更具吸引力,学生相互评价的方法有多种,比如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评价手段,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不断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在学生互评中,要鼓励他们轻松愉快地展开,实事求是,既要发现对方朗读中好的地方,又要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朗读,拨出相当的时间与精力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必要的指导与训练,让朗读惠及每一个孩子。
参考文献:
[1]普通话与教师口语技能(第2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普通话与职场口语.大象出版社,2010.8.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朗读技能 训练方法
我国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由于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对朗读的理解、重视及指导有很大差别,特别是农村或偏远地区的教师对朗读的理解仅停留在声音响亮、正确流利的层次上,缺乏对学生朗读的有效指导和示范作用。那么,如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训练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升华情感体验,提高朗读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下工夫。
一、品味朗读,示范入境
“朗读”是指出声地读,是相对于只看而不读出声的“默读”而言的。语文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提到“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可见,朗读是语文阅读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师的示范朗读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是第二本活生生的“汉语文教科书”。教师在范读课文时,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及表情,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教师如果能经常正确地、动之以情地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不断提高读书兴趣。当然,除了示范性朗读外,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或朗读磁带代替教师范读,还可以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情感,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与教师、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这样受到的教育将会是深刻的,终生难忘的。范读,最好在教学中穿插进行,尤其是那些重点句、难句和句子里的特殊词语等,有时需要教师多次范读,并结合其他教学手段,落实相关的教学目标。现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篇,文章的词句优美,色彩鲜明,感情充沛。教师如能根据课文的感情基调,采用恰当的音量、语调和语速进行表情范读,一开篇就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的感染,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听过一节公开课《十里长街送总理》,当授课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这篇课文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有的同学甚至为之落泪。这样学习课文,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投入。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得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学生不但能在跟读中领会文义,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二、依照课型,各有侧重
现行小学语文阅读课往往什么都教:诵读课文、识字认词、分段分层、解析句段、复述大意、归纳中心、探究写法、欣赏特色、挖掘人文精神等,呈现出“什锦拼盘”的特色。与其“面面俱到”,不如依照课文不同的特点(内因)和教学功用(外因),划分为不同的教学类型,其中有一类可以称作“诵读课”,它是重要的阅读教学类型之一。教师可以拨出一个课时专门用于体验朗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此外,教学中朗读形式要根据不同的课文需要进行变化。为了让学生进入情景,感知课文,对情感性较强的文章应该进行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融入课文所描写的氛围之中。为了突破朗读难点,对句群长、结构复杂的段落可以让学生领读,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段落和词语的理解。为了突出重点,加强识记,对思想性较强的课文,对重点段落和句子可以多齐读,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对于描写生动、语言优美的写景课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轻声读,再指名读。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全班“开火车读”,对于情节变化快、叙述线索多的课文,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对于一些内在联系密切的课文,我们可以采用层层点拨、步步引读的方法展开教学。巧妙地设计朗读的不同形式,是为了让学生能读懂、读通课文,让朗读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发挥出朗读应有的作用。
三、读悟结合,适时点拨
教师的范读很重要,往往起到讲解难以达到的作用,但适时的点拨是必要的。要使朗读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必须引导学生一边诵读一边体会,即读悟结合,直至沉浸到文字意蕴深处,默默地达成与作者的深度交流和对话。教《笋芽儿》一课,读到这一处:笋芽儿撒娇地说:“谁叫我呀?我还没睡醒呢!”老师问:“谁是咱们班最会撒娇的同学?”学生报出了一个名字,老师紧接着说:“那读这句话肯定是你的拿手好戏了,请你来撒撒娇看。”学生兴趣盎然地读了。老师接着启发:“撒娇是女孩子的特长,让女孩子们一起来撒撒娇!”女孩子们都兴奋起来,娇声娇气地读了这句话。最后老师再作启发:“撒娇是一种幸福的、美好的感受,因为知道自己有人疼、有人爱。其实咱们这里的同学都是家里的心肝宝贝,都会撒娇的,一起读。”男生也高兴起来了,大家兴致勃勃地朗读,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老师的适时点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理解透彻了,朗读效果自然更好,记得也更牢。
四、数法并举,训练有素
朗读技能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要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练习并逐步提高。教师关注每个学生是否都有朗读机会,朗读的形式是否多样,根据文本的内容及教学目标定位可采取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开火车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朗读机会。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朗读技能指导与训练,切忌盲目地泛泛而读。
1.读准发音
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是朗读教学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师要苦练教学基本功,提高语文素养,自觉运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教学,还要帮助学生扫清阅读中的障碍,如生字、多音字、难读的字、轻声词、语气词的音变等,如《桂林山水》一文用几个感叹句写出了桂林的山的特点:“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这几个句子中“啊”的读音要分别变为yā(呀)、wā(哇)、nā(哪),读起来才流畅自然。对于音变现象,着重引导学生听老师范读,进行朗读比较,在语境中揣摩、体会,感受普通话规范的语音。 2.读对标点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识字有限,在阅读中常出现读错字、丢字、加字等现象,对于语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语调的升降很难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朗读技巧上进行必要的示范指导,通过讲解标点符号及自然停顿时间的长短,让学生明白各种标点都有它们停顿的时间和语调的差异变化。不同的标点的读法在情感的表达中截然不同。如《要下雨了》一课中,“要下雨了。要下雨了吗?要下雨了!”同样一句话,标点符号不同,含义就不一样,表达的情感自然也不一样。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标点,体会说话时的不同心情。
3.读好语调语速
朗读有疾读与缓读之分。“疾读”就是用很快的语速朗读,可以是一口气读下来,当中不要换气。“缓读”,可以读出抑扬顿挫,读得摇曳生姿。通常描写紧急、危险情况的句子,常读得快而急促;描写美景的句子语气较为舒缓柔和;描写生气、愤怒的句子语气显得激动高昂,这就需要读者深入文本,揣摩、领会不同意境。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基调,从句子表达的语气和情感需要出发,读出其高低升降、轻重缓急的变化,使全篇富于节奏美。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特地将“焦急”、“耐心”两个词读得低缓凝重,体会人民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五、及时总结,多维评价
为使朗读训练卓有成效,教师要针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总结反馈。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方式。
1.教师评价
教师的评价应有针对性,若能结合文本语境对学生朗读做出灵活、巧妙或是幽默的反馈更易受到学生的欢迎。如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教读《第一场雪》,学生第一次读完后,他这样询问:“雪大不大?”学生都说:“不大。”学生再读,果然读出了大雪纷飞的感觉。这样的评价语生动形象,使学生始终处于课文营造的氛围中。又如《全神贯注》中有这样一句话:“……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一位学生读得过于响亮,教师听后说:“你这么读,好像在跟谁争吵,哪在说悄悄话呀!”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领悟到朗读此段的处理方法。这样的评价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2.师生互评
如可以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出在朗读中需要改进之处,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语调、语气、重音、停顿等,并有侧重地再范读,再练读,直到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止。在朗读评价中,应该以鼓励为主,多表扬学生,多找出其朗读中的优点,用爱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由于小学生所掌握的字并不多,朗读中有不少新的生字,这样学生就不可能一下子把课文读得非常熟练,只要能做到基本正确、流利,就应该予以表扬。对于一些能读出课文中的愤怒、悲伤、喜欢、讨厌等感情的学生,更要给予他们称赞。我们还可以请读得好的学生当“小老师”,给大家示范朗读,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生生互评
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往往更具吸引力,学生相互评价的方法有多种,比如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评价手段,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不断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在学生互评中,要鼓励他们轻松愉快地展开,实事求是,既要发现对方朗读中好的地方,又要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朗读,拨出相当的时间与精力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必要的指导与训练,让朗读惠及每一个孩子。
参考文献:
[1]普通话与教师口语技能(第2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普通话与职场口语.大象出版社,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