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去继承父亲的事业

来源 :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qh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中国之前,我根本不知道“富二代”这词是什么意思。对很多人来说,巴菲特是个著名的投资家,但对我来说,他只是我爸。
  我的童年,生活在美国中西部小镇奥马哈。伴我成长的房子建于20世纪初,1958年父亲花费31500美元买下了它。房子是很普通的独栋小屋,没有围墙,从厨房的后门出去,就到了别人家。我们养了两只猫,还有一条叫汉密尔顿的狗。外祖父母住在只隔两个街区的房子里,我总是步行到外祖母家,等待我的是加了糖果的冰激凌。
  父亲至今还生活在那栋小屋里,80岁,每天高兴地开着用了20年的车去上班。他说自己幸运,不是因为有了巨大的财富,而是开心他可以做他喜欢的事情。如果你现在某天晚上去我父亲家,可能跟我8岁时看到的场景是一样的:父亲穿着普通的睡衣,坐在同一把椅子里,吃三明治和炸土豆条,享受生活。
  我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我刚记事的时候,正是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民权运动,我的父母积极参与其中。母亲从来不羞于表明自己的立场,她在汽车保险杠贴纸上写着“好人不分肤色”。一天早上,我们发现有人在“不分肤色”上打了个叉,并潦草地改成了“白人”。全家人都很震惊,父母很沮丧,他们并没有向我解释更多,只是他们的情绪感染了我。尽管当时的我并不理解这些事件背后的复杂性和可怕的历史因素,但我父母的表现形成了我的价值观。宽容是我在家中汲取到的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我们的童年生活和普通的美国孩子没有什么区别。那时父亲还没有这么大名气,也不算富有。我要给家里做杂务,才能挣得很少的零用钱。直到我20岁,父亲的财富积累才被世界津津乐道,但父亲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我父亲一直跟我们说,幸福快乐是你要追求的,金钱是跟随着你的幸福和工作而来的,而不应该引领你的工作。要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最好你的兴趣能够养活自己。
  在家里,母亲主要负责我们生活和教育的具体事务,而父亲则起着“精神领袖”的作用。父亲在家工作,长时间待在书房里,全神贯注研究大量深奥书籍。虽然他的“手稿”中写的可能是市盈率和管理绩效分类等内容,但他却可以轻松达到沉思入定的境界。
  父亲的书房没有“禁止入内”的牌子,但我们也很少打扰他。太过顽皮的哥哥曾被象征性地关过“禁闭”,但我从小就很安静,也很听话。父亲常常穿着卡其布裤子和一件破旧的毛衣从书房里走出来,身上带着一种几近圣洁的平静。他常常鼓励我们去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且专注其中。
  我是一个音乐人,曾经为了演出到处募集资金。很多人听到我的姓氏,知道了我是“股神”的儿子。他们总会问我:“沃伦?巴菲特的儿子还需要募集资金吗?”实际上,父亲从未给过我大笔的金钱。我需要募集百分之九十的资金,而父亲只会出百分之十。父亲赞同一句话:“有时你给孩子一把金汤匙,没准是把金匕首。”
  我也曾向父亲借过钱。那是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30岁的时候,我向父亲借钱买房。他说,借钱给你会破坏我们纯洁的父子关系,自己贷款买吧,自己还。当时我很生气,可是很快我就理解了父亲。他那么做是因为爱我和尊重我。
  众所周知,早在2006年,我的父亲就将他的大部分财产,大约370亿美元捐给了比尔与梅林达?盖茨基金会。他还设立了三个“10亿美元”的慈善捐赠基金,分别由我们三个孩子进行管理。在此之前的三个月,父亲跟我们有交代,比尔?盖茨基金会有很好的架构,有充分的人力资源能把这个慈善的事情做得更好。
  已经五十多岁的我,虽然肩负着10亿美金的庞大数额的管理责任,但这笔钱最终还是要捐出去的。巴菲特家族没有设立庞大的信托基金,我们兄弟姐妹三人在年满19岁后,每人获得了一笔数额非常有限的财产。我继承的是我祖父留下的9万美元。
  在我看来,价值观才是稳定的货币。自由、平等、言行一致、专注和幽默,都是从父亲身上学到的东西。我们兄弟姐妹三人,哥哥是农场主兼摄影师,姐姐是家庭主妇,我是一个音乐家。
  很多人问我们,为什么不去继承父亲的事业?我用父亲对我说的一段话答复:“儿子,咱们俩其实做的是同一件事。音乐是你的画布,伯克希尔(沃伦?巴菲特的投资公司)是我的画布,我很高兴每天能都在画布上添几笔。”
  (根据彼得·巴菲特2012年12月在杭州文澜中学演讲、《中国周刊》2011年第6期汇编)
其他文献
一个从业者,从入门到优秀,更是一个寂寞的长跑过程,除此,没有捷径。  2005年,我做过一次演讲,叫做《在长跑的路上》。我说:好的新闻往往是长跑的结果,而一个从业者,从入门到优秀,更是一个寂寞的长跑过程,除此,没有捷径。  2005年,我和同事有幸介入两件大事的报道之中,一是海峡两岸的密切走动,从春节直航包机到连宋大陆行,再到《岩松看台湾》成为大陆第一次对台湾的大规模电视报道,直至《两岸看神舟》。
期刊
什么叫奋斗呢?我觉得奋斗是一种状态,是一种精神,简单概括为一句话:奋斗就是勤奋地工作,充实地生活。  成功核心的因素有三方面:勤奋、才智和机遇,我认为最最重要的是勤奋,就是奋斗  我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梦想成功,但是怎么才能成功呢?我自己总结,成功核心的因素有三方面:勤奋、才智和机遇。在这三方面当中,才智是非常重要的,机遇也很重要。为什么两个人做一样的事情,付出一样的努力,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运
期刊
2014年1月20日,享誉世界的意大利指挥大师克劳迪奥·阿巴多在其位于博洛尼亚的家中逝世,享年80岁。  “这是历史的一刻。”——这不仅是柏林墙倒塌的历史一刻,也是柏林爱乐迎接新生的一刻  1933年,阿巴多生于米兰的一个艺术世家,其家族可以追溯到一个古老的阿拉伯贵族的分支。这让他身上始终弥漫着一抹贵族般的气质:温文尔雅,修养深厚,有着挑剔的艺术品位;喜爱荷尔德林、歌德的诗歌,也欣赏从塔尔科夫斯基
期刊
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不一定走得很远。团队的作用是当发现有一个人落下的时候,大家可以帮助你一起往前走  自强是什么概念?  首先是自己要强,就是一个人从没有到有的争取过程。这里面包括对学业的追求、对梦想的追求、对创造的追求、对社会地位的追求、对财富的追求等。自强和一个人的出身以及所处的社会地位没有关系,认为自强就是穷人家的孩子从什么都没有到最后成功,这是狭义的理解。自强是指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平台
期刊
Q:怎么区别抱怨与批评之间的关系?我们如果有不满就不能陈述吗?  A:比如这个屋子比较热,人们会说“这屋子实在太热了”。这不能算是抱怨,而是在解释这个屋子里面的情况。说这个话的驱动力是什么?很多人都说“不应该是这样的,我是受害者,这种事怎么能发生在我身上”。比如有一个人跟餐厅的服务生说“汤应该温一下再端上来”,这并不是一种抱怨。如果你看这个事情本身的话,应该都是中立的,并没有偏向的。但是你如果跟服
期刊
《学做工》中文版今年2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引起社会关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评价说:“《学做工》一书的意义在今天不是在减弱,而是变得更为重要。它为我们理解中国的‘新失业群体’(城市失业青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分析工具,和富有全球视野、历史纵深的比较平台。”  《学做工》描述了英国汉默镇的12个工人子弟在1972年到1975年间的生活故事,以及这些工人子弟是如何成为工人阶级的命运。3月中下旬,
期刊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到推进农村改革,许多重大决定的诞生,都离不开为决策者出谋划策的重要力量——智库。他们被称为“影响决策的人”。  近年来,中国智库在政府决策过程中逐渐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2013年4月,习近平对建设中国特色智库作出重要批示,把智库发展提高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并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
期刊
最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成为公众朗朗上口的句子,更成为人们关切的社会话题。  共享出彩机会,一定要防止和避免出现“无机会群体”。  没有机会的社会群体不一定就是老弱病残。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一个人成功的概率,与其出生地高度正相关。出生在大城市的成功率高,出生在农村、边远地区的成功率相对低。大城市的经济社会资源相比农村雄厚得多,城市户籍人口的机会大大高于农村,经济
期刊
美国的不平等情况在过去三十年里非常严重。现在,身居美国财富金字塔顶端的1%人口的年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20%,三十年来塔尖1%人群的收入增加了一倍,其中的0.1%人群的收入增加了两倍。数据显示,在美国平等的机会比在任何其他发达工业国家都要少。这可能和很多人做的美国梦恰恰相反。  我想强调的是,在美国,发展机会似乎更多地取决于“运气”,即你能否有运气选到好父母  市场力量是全球化的,正在影响着每一个国
期刊
仅仅因为停车争执就一怒之下摔死儿童、  只因怀疑别人偷了2000元钱就纵火烧毁敬老院导致11人死亡……  一段时间以来,这类个人极端暴力事件频频发生。施暴者在接受法律与道德审判的同时,  也从另一个侧面发出警示:消弭暴戾之气刻不容缓。  戾气是一种时代病。中国社会正处在快速转型之中,社会的逐渐开放并不必然带来心态的兼容并包,骨感的现实常常承载不下丰满的理想,不断的对比、无形的落差,  总是让人更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