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主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学数学、学用数学,成为现代数学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如何使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在进行“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即八年级数学下册《18.5 实践与探索》一课教学时,我深感数学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从问题中观察、思考,获取变量关系的相关信息,并利用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感受方程(组)与函数图象的关系。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如何恰如其分地和数学问题结合起来,成为本节课的关键。
案例理念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这就需要教师把基本教学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当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教师能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能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程序;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设置了一个“行程问题”,通过合作探讨、汇报交流、点拨升华等环节,教师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在学数学知识地同时体验数学方法,感受数学应用,使所有学生都能够生动快乐地学数学,并学到富有价值、富有挑战性的数学。
案例描述
本节课采用“五环节”教学法,即由五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的环节组成,这种教学方法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做到了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和谐统一。具体实施如下: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实践与探索”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很好的载体。本节课,学习目标的感性特点突出,而目标达成则需在问题的交流探索过程中去感知、体会。因此,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在进行了简单扼要、深入浅出的导语之后,就直接明确了学习目标,以期待学生能够在目标的指导下,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方法的应用。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在对教材进行分析之后,我认为本节教材问题1的设置有两点不足之处:
(1)、数据设置上以每100页计费,尚不符合当前中学生的计费习惯,即使转换成按页计费,则又出现了0.04、0.15这样的小数,并不符合中学生好整、好简的心理特点,无形中为学生探究问题增加了障碍,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
(2)、教材中问题1设置的三个待回答的问题,尚不利于学生从各个角度全面观察分析图象。
因此,我设计了一个“行程问题”,请看:
右图反映了A、B两车从甲地驶往乙地
的行驶情况,请根据图象,寻找相关信
息,试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两坐标轴各表示什么含义?
(2)A、B两车谁出发的早?早多长时间?从哪里看出?
(3)从哪里看出A车追上了B车?用了多长时间?
(4)甲、乙两地相距多远?从哪里看出?
(5)你能看出那辆车的速度快吗?图像的倾斜程度表示什么意义?
(6)A车出发3小时后,哪辆车在前?
(7)两车行驶的路程yA(km) yB(km)与B车行驶的时间x(h)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
(8)不解方程组,你能得到方程组的解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设计,更加直观明了。围绕这个问题,我依次提出了8个小问题,并先要求学生对第①—⑥个小问题展开讨论。其实,这6个小问题正是分别对应了观察函数图象时需注意的观察要点。学生在依次解决这6个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总结出了6个方面的观察要点。依次是:
①两坐标轴的含义;
②图象与两坐标轴的交点;
③两条直线的交点;
④图象的起点、终点;
⑤图象的倾斜程度;
⑥图象的高低。
通过这一过程的体验,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了方法,以后解决类似问题他们就有了一个清晰、明确的航标。这样,学生的学,不仅停留在学习知识的层面上,更重要地,还体现在对学习方法的总结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落实,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情感态度得以体验。
(三)大组汇报,点拨升华
在依次解决了以上6个小问题之后,我随之提出第7个小问题。学生解答后得到两个解析式:y=10x 和y=20x-40,紧接着,我又顺势提出第8小问题:“不解方程组,你能得到方程组的解吗?为什么 ?”而这个问题,正是对应了课本中的例题。这样的安排,巧妙地将问题1过渡到了例题,教师如“顺水推舟”,学生如“顺藤摸瓜”!此时,我又安排学生阅读课本54页“联想”和例题,再次鼓励学生总结“图象法”解方程组的步骤,那就是:
1、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2、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两个方程对应的直线;
3、读出交点坐标,写出方程组的解。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教材中53页的问题1,现在再放手给学生自主解决。因为有了前面“行程问题”作了階梯,于是,在观察要点的指导下,学生就会有驾轻就熟的感觉,很快就解决了问题,并就观察要点展开讨论。
2、仿照例题,参考图象法解方程组的步骤,学生就可以完成课本55页练习2中的第1小题了。
(五)课堂小结,梳理回归
课堂小结以学生回顾总结学习方法的形式,进一步明确“数形结合法”和“图象法”解方程组的知识要点,并鼓励学生在以后解决问题时尝试使用。
以上“五环节”的设计,旨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不仅引导学生从简单问题中发现知识、解决问题,更重在启发学生不断总结学习方法、体验成功的愉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问题中快乐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案例特点
1、知识呈现模式:本节课采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这样就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问题设计等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以便学生课后反思、回味、应用时有所参考;
2、学具准备:本节课要求学生除了准备画图用的工具外,还要求学生准备几页坐标纸(也就是初上小学时用的方格纸)。告诉学生:只要留心,小物品能发挥大作用;只要用心,任何问题都可以想办法解决!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您的宝贵意见将是我的最大收获,谢谢!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学数学、学用数学,成为现代数学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如何使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在进行“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即八年级数学下册《18.5 实践与探索》一课教学时,我深感数学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从问题中观察、思考,获取变量关系的相关信息,并利用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感受方程(组)与函数图象的关系。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如何恰如其分地和数学问题结合起来,成为本节课的关键。
案例理念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这就需要教师把基本教学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当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教师能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能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程序;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设置了一个“行程问题”,通过合作探讨、汇报交流、点拨升华等环节,教师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在学数学知识地同时体验数学方法,感受数学应用,使所有学生都能够生动快乐地学数学,并学到富有价值、富有挑战性的数学。
案例描述
本节课采用“五环节”教学法,即由五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的环节组成,这种教学方法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做到了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和谐统一。具体实施如下: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实践与探索”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很好的载体。本节课,学习目标的感性特点突出,而目标达成则需在问题的交流探索过程中去感知、体会。因此,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在进行了简单扼要、深入浅出的导语之后,就直接明确了学习目标,以期待学生能够在目标的指导下,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方法的应用。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在对教材进行分析之后,我认为本节教材问题1的设置有两点不足之处:
(1)、数据设置上以每100页计费,尚不符合当前中学生的计费习惯,即使转换成按页计费,则又出现了0.04、0.15这样的小数,并不符合中学生好整、好简的心理特点,无形中为学生探究问题增加了障碍,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
(2)、教材中问题1设置的三个待回答的问题,尚不利于学生从各个角度全面观察分析图象。
因此,我设计了一个“行程问题”,请看:
右图反映了A、B两车从甲地驶往乙地
的行驶情况,请根据图象,寻找相关信
息,试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两坐标轴各表示什么含义?
(2)A、B两车谁出发的早?早多长时间?从哪里看出?
(3)从哪里看出A车追上了B车?用了多长时间?
(4)甲、乙两地相距多远?从哪里看出?
(5)你能看出那辆车的速度快吗?图像的倾斜程度表示什么意义?
(6)A车出发3小时后,哪辆车在前?
(7)两车行驶的路程yA(km) yB(km)与B车行驶的时间x(h)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
(8)不解方程组,你能得到方程组的解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设计,更加直观明了。围绕这个问题,我依次提出了8个小问题,并先要求学生对第①—⑥个小问题展开讨论。其实,这6个小问题正是分别对应了观察函数图象时需注意的观察要点。学生在依次解决这6个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总结出了6个方面的观察要点。依次是:
①两坐标轴的含义;
②图象与两坐标轴的交点;
③两条直线的交点;
④图象的起点、终点;
⑤图象的倾斜程度;
⑥图象的高低。
通过这一过程的体验,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了方法,以后解决类似问题他们就有了一个清晰、明确的航标。这样,学生的学,不仅停留在学习知识的层面上,更重要地,还体现在对学习方法的总结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落实,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情感态度得以体验。
(三)大组汇报,点拨升华
在依次解决了以上6个小问题之后,我随之提出第7个小问题。学生解答后得到两个解析式:y=10x 和y=20x-40,紧接着,我又顺势提出第8小问题:“不解方程组,你能得到方程组的解吗?为什么 ?”而这个问题,正是对应了课本中的例题。这样的安排,巧妙地将问题1过渡到了例题,教师如“顺水推舟”,学生如“顺藤摸瓜”!此时,我又安排学生阅读课本54页“联想”和例题,再次鼓励学生总结“图象法”解方程组的步骤,那就是:
1、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2、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两个方程对应的直线;
3、读出交点坐标,写出方程组的解。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教材中53页的问题1,现在再放手给学生自主解决。因为有了前面“行程问题”作了階梯,于是,在观察要点的指导下,学生就会有驾轻就熟的感觉,很快就解决了问题,并就观察要点展开讨论。
2、仿照例题,参考图象法解方程组的步骤,学生就可以完成课本55页练习2中的第1小题了。
(五)课堂小结,梳理回归
课堂小结以学生回顾总结学习方法的形式,进一步明确“数形结合法”和“图象法”解方程组的知识要点,并鼓励学生在以后解决问题时尝试使用。
以上“五环节”的设计,旨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不仅引导学生从简单问题中发现知识、解决问题,更重在启发学生不断总结学习方法、体验成功的愉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问题中快乐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案例特点
1、知识呈现模式:本节课采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这样就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问题设计等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以便学生课后反思、回味、应用时有所参考;
2、学具准备:本节课要求学生除了准备画图用的工具外,还要求学生准备几页坐标纸(也就是初上小学时用的方格纸)。告诉学生:只要留心,小物品能发挥大作用;只要用心,任何问题都可以想办法解决!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您的宝贵意见将是我的最大收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