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深层文化教学的哲学内容探究

来源 :大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t_8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外汉语深层文化的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对于语言教学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了学界的肯定,但是深层文化的教学具体应该有哪些内容,学界对此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研究发现,深层文化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周易》中“天人合一”的最本质的哲学观念,还有在此哲学观念影响下形成的整体性思维和类比联想思维。
  关键词:语言;哲学观;思维模式;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0)42-0048-04
  “新时期对外汉语文化大纲还处于探讨和论证阶段,其构建应立足于一种统摄深层文化观念与表层文化现象的整体理念” [1]。“文化有三个层次,物质文化是表层文化,制度文化是中层文化,精神观念文化是深层文化,精神观念文化包括价值观和思维习惯等,是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而语言则尤其与深层观念文化的联系更为深刻” [2]。语言是思维的产物,学习一种语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中的哲学观,以及在哲学观的影响下形成的民族思维模式,然后用该民族的思维模式去学习语言,这样可以从根本上了解语言的特点,使语言学习的效率最优化。
  一、“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周易》的内容和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特別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是其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对中华民族思维模式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汉语作为中华民族思维的产物,其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中华民族思维模式特点的反映,可以说,汉语的独特性就是中华民族思维的独特性。对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而言,汉语与学习者母语的相同之处学习起来就容易,因为顺应了学习者的思维习惯;汉语与学习者母语的不同之处学习起来就相对困难,因为汉语在语言结构方面表现出的特点没有顺应学习者的思维习惯。因此,学习者如果要从根本上克服汉语学习的障碍,就必须适应汉语背后所蕴含的思维模式,而第一步就要理解影响中华民族思维模式的最本质的哲学观念——“天人合一”。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3]23。“天人合一”作为《周易》的核心哲学观念,其主要思想就是把天和人看作一体,人是天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说人是天道所生,或者天人一物,天道的表现就是人道的表现,无论是哪种表述,都主张天和人是不可分割的,人要遵循天道才能获得发展。对于学习者而言,如果在语言学习的开始就将触角伸向“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就可以从根本上了解汉语赖以产生的思想源泉,以便更透彻地理解在此哲学观念影响下形成的思维模式,最后就能拥有对汉语的宏观认识。汉语语言知识就像一座高山,山顶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学习者理解了“天人合一”的深刻含义就站在了山顶,才能俯瞰脚下浩瀚的语言知识,才能有清晰的语言视野,才能不走弯路,拥有正确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要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文化课外,还要在语言教学中教授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 [4]。语言是思维的产物,学习汉语就要了解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及其哲学渊源。在“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形成了专属的思维模式,其中和语言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整体性思维和类比联想思维。
  二、 整体性思维
  “《周易》从《易传》开始,其内容中既有宇宙论又有本体论,宇宙论的内容为‘阴阳’,是世界万事万物和人类的总根源,本体论的内容为‘阴阳’变换之‘道’,是宇宙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5]。宇宙论讲的是“总根源”,本体论讲的是“根据”,这两个哲学概念本身就有整体性的特征,同时也是“天人合一”哲学观的体现。《周易》对天道、人道的理解和阐释就是在“宇宙论”和“本体论”这两个哲学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即在由天道推人事的过程中把天和人看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把世界万物看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使中华民族形成了整体性思维。这种整体性思维的特点是,强调从整体上去认识事物而轻视对局部的分析,并且不对事物之间的界限做明确的划分。汉语是整体性思维的产物,整体性思维对汉语的影响是极为深刻且明显的,这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有具体的体现,学习者如果能在语言学习之前就理解并掌握整体性思维,无疑会对之后的语言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整体性思维对语音的影响
  声调是汉语在语音方面最典型的特征,也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语音上学习的难点,汉语听起来正不正宗,很大程度上要看声调的发音是否准确。
  现代汉语音节不能没有声调,每个音节都可归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就要求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开始,就必须让学习者从整体上把握汉语语音的特点,先让学习者学会“四声”,然后再从“四声”这个整体深入到局部,进行汉字和词语的发音教学。
  不难看出,汉语的声调就是整体性思维的产物,并且从教学实际来看,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初级阶段,必须进行大量的声调发音训练,这是为了给学习者之后的语音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整体性思维对汉语语音影响的体现。如果学习者不知道进行大量声调训练的原因,就很有可能不明所以乃至产生厌烦情绪,进而对语言学习造成负面的影响。
  (二)整体性思维对词汇的影响
  在汉语中,词根复合法是主要的构词方式,比如“干净”“微笑”“雪崩”“请教”等,这些就是由两个词根语素构成的词。词根复合法是整体性思维对汉语词汇影响的具体表现,汉语词汇不是一个杂乱无章的系统,而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完整体系。学习者如果能够在词汇学习之前,对汉语词汇的构词方法从整体上把握,就能对汉语词汇的结构有本质的认识,即词汇的学习要由构词法到具体的词语,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才能更好地理解汉字作为意音文字的含义,从而将汉字与其他表音文字做明确的区分,既利于词汇的学习也利于汉字的学习。   (三)整体性思维对语法的影响
  由于整体性思维的特点是重整体轻局部,不对事物之间的界限做明确的划分,因此,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而且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的精确度不够高,这就造成了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形态变化,致使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首先,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指的是性、数、格、时、体、态、人称等变化,由于整体性思维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的精确度偏低,所以在这种思维影响下产生、发展的汉语就没有这些所谓的形态变化,比如汉语的“他”,做主语和做宾语时都是“他”,而英语则分别是“he”和“him”。其次,汉语的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诚信”可以是形容词和名词,“诚信的人”“诚信做人”“诚信是美好的品质”中的“诚信”分别作定语、状语、主语。而英语的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形容词作定语,动词作谓语,副词作状语。由此可知,汉语和英语在语法上所反映的思维模式是不同的,前者是整体性思维,后者是分析性思维,要学好汉语语法必须习惯整体性思维模式。
  三、 类比联想思维
  “《易经》把具体世界的相互关系之条理性、秩序性揭示给众人,并告诉人们世间行为的相互关系也当如此” [6],即以天道明人道。“天人合一”哲学观把天和人看作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具体的天象尽人事,表达情感和道理,如“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3]14。
  实际上,由天象推人事的论证方法是非理性的,论点和论据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但这就是《周易》论证方法的特点及其“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典型体现,因为天下万物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也是万物的一部分,那么,“明人事”就可以通过“观天象”来实现,只要天象和人事相似就可以进行类比联想,并且该思想认为这种类比联想具有逻辑和理性的联系,这同时也是《周易》作为卜筮之书的理论基础。《周易》这种“观天象推人事”的论证方法,逐渐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使中华民族最终形成了类比联想的思维模式,又因为这种思维模式缺乏科学理性的因素,所以注定了其内生的模糊与灵活的特点。
  (一)类比联想思维对语音的影响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3]286。形声是汉字的一种构造方法,即由表音的声符和表意的形符组成汉字的方法。如果学习者不知道某个汉字的读音,但知道其声符的读音,那么就可以进行类比联想去猜这个字大概的读法,比如“可”作为声符的时候就可以使用其韵母“e”的发音在“河”“荷”“珂”“苛”这四个字中进行类比联想,即使不能保证猜得完全正确,但至少不会觉得无法入手。
  通过声符猜测汉字读音的积极意义是不容否定的,重要的是要让学习者明白汉字的读音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
  (二)类比联想思维对词汇的影响
  上文提到词根复合法是汉语构词法的主要类型,所以学习者只要知道具体语素的意义,就能进行类比联想去猜测带有这个语素的某个词语的意义。比如“音响”“音乐”“音节”“音量”,即使学习者不知道这四个词是什么意思,但只要知道语素“音”的意思,就能进行类比联想,猜到这四个词应该是和声音有关系。
  另外,丰富的量词也是汉语的典型特征之一,其背后蕴含的仍然是类比联想的思维模式。类比联想的思维模式根植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由天象尽人事,天象和人事有相似相关之处就能进行类比联想,所以“观象”的意义就极其重要,而“象”就是客观事物,对“象”的重视造就了汉语中丰富的量词。汉语的量词大多具有形象性,比如“张”作为量词时,一般都和扁平的事物有关,如“一张手帕”“一张试卷”“一张桌子”等,如果学习者不知道“手帕”“试卷”“桌子”是什么意思,但知道“张”和扁平的事物有关,就能进行类比联想去猜测词语的意思,这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学习者如果掌握了汉语词汇背后所蕴含的类比联想思维,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在词汇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
  (三)类比联想思维对语法的影响
  在汉语中,语法单位的构成方式是基本相同的,词、短语、句子的构成形式具有一致性,不外乎主谓、动宾、偏正、补充、联合这五种语法结构关系,比如词语“地震”、短语“大门紧闭”、句子“他出门了”都是主谓结构。只要学习者理解了上述五种语法结构关系,就能使用类比联想思维去进行词、短语、句子结构的学习。
  除此之外,類比联想思维是一种缺乏精确性的思维模式,这就决定了汉语语法在一定程度上的模糊性和灵活性。比如“小心地滑”可以是动宾结构,意思是地滑,人要小心,免得摔倒;也可以是偏正的状中结构,意思是要小心地去滑,“地”是状中标志。而英语则分别是“be careful of the slippery floor”和“slip carefully”。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如果不理解类比联想思维对汉语语法的影响,就无法明白为什么一个语言形式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造成对汉语语法学习的障碍。
  综上所述,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特点是其背后整体性思维、类比联想思维的体现,如果学习者能充分理解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含义,就能够自主地进行汉语和母语的语言对比,剔除影响汉语学习的母语思维,进而从根本上克服语言学习的障碍,这比学习者直接接受具体的汉语知识的效果要好得多。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仅仅列举了一些代表性的例子,汉语中还有很多语言现象都是和“天人合一”哲学观及整体性思维、类比联想思维相关,这就需要学习者去举一反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结语
  语言是思维的产物,学习语言的根本途径是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思维模式,而思维模式则根植于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的哲学观念之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深层文化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周易》中“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和由此产生的、与汉语密切相关的整体性思维和类比联想思维,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特点就是这两种思维模式的体现。因此,只有学习者理解了“天人合一”哲学观和整体性思维、类比联想思维的含义,才能够获得汉语学习的“密码”,也才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向。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深层文化中“天人合一”哲学内容的教学应该在语言教学的初级阶段就进行,要让学习者在汉语学习之始就拥有对汉语的实质性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哲学观对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至于怎样去教和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就需要进行专门的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炜. 近三十年对外汉语文化大纲研究述评[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20(02):74-75.
  [2] 杨元刚.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1-12.
  [3] 曹顺庆. 中华文化原典读本[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张占一,毕继万. 如何理解和揭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04):113.
  [5] 史少博. 《周易》的“宇宙论”和“本体论”[J]. 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37-38.
  [6] 陈福滨. 《易经》哲学的现代意义[J]. 周易研究,2013(05):86.
  (荐稿人:周文德,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其他文献
高压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GIS)壳体环流会产生很大的环流损耗,引起设备发热,长期运行将直接影响系统的输送容量和设备绝缘性能。文中为提高GIS壳体环流计算精度,简化计算
双馈风机的定子与电网直接连接,转子通过转子侧变换器和网侧变换器与电网进行功率交换。变换器的电力电子开关容易发生开路故障,影响双馈风机的安全稳定运行。文中针对双馈风
摘 要:计算机翻译技术渐渐被社会大众广泛接受,但是仍有多数人囿于固有认知,认为计算机翻译技术仅对技术类文本翻译具有实用性,并不适用于非技术文本翻译实践。本文以创建文本翻译词库、积累翻译语料库、提取翻译文本术语、翻译文本审查校对这四个方面入手,说明计算机翻译技术也可运用到非技术文本翻译实践中,明确提出计算机翻译技术在非技术文本翻译实践中具有应用价值。伴随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将计算机翻译技术应用到非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