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吴大潋的日记中我们得知,他在吉林期间,曾题全形拓十七种。这些全形拓都是由他的友人尹伯圜准备的。《皇华纪程》记载,吴大潋在吉林期间至少给尹伯圜写过四次信(二月一日、三月五日、四月四日、五月十五日),目前有二月四日一札存世,或是《皇华纪程》失载,(从时间、书法、内容来考订,必真无疑),或是二月一日的信没有发出,二月四日重写寄出。吴大潋的日记通常不记载他收到了谁的信,但是他的日记常在记载他写给别人的信时,会用『致』和『复』字来说明是他主动写信还是回信。他写给尹伯圆的信,有两通是复信一三月五日,五月十五日一,说明吴大潋也曾至少两次收到了尹伯圜的信。
存世的吴大激光绪十二年二月四日的信札文字如下:
伯圜大兄阁下,别后半月有余。途中书《论语》十四叶,后序二叶,已函寄上海补印。又将《说文》所引《论语》三十六条,间有辨正之处,附录于篆文《论语》之后,约计此书月内必可印齐矣。每日投宿甚早,自酉至亥,颇可伏案看书。昨至沈阳,因将拓本取出,预备题字考释,而阁下所粘有不甚合式之处,请与阁下一论之。此次所粘与寻常拓册不同,当以刻书例求之,四面空纸不宜多留,文字之前只有题名一行,多留余地则空白无用。前粘敦文,内有文,只两三行,而正列篇中四旁余纸并未裁去,前面题三四字则觉太空,后面书释文又觉太窄,若一半书在拓纸,一半书在素纸,又不甚妥。不写释文而专写考据,一二行又与书例不合。所以拓纸两旁必得裁去,前面只留题字一行地步,后面多留释文考据地步,方为合式。此录编成,当流传数千百年,不可草草为之。拓文中略有次第,虽不注明商周字样,而类乎商器者归一类(如立戈父丁子执贝父癸,凡文简而有象形字者,皆商类,宜在前。又有字多而以干支两字冠首,如乙未敦、乙亥方鼎亦皆商类);文似周制者归一类一如某作宝鼎,子子孙孙永保用之类,即文字不多,亦当列周器之后一。如一篇粘四拓,均须以类次编。如三拓皆商器,杂以周器一纸,将来排次不免杂乱。以后所粘各拓,望细心分别为要,如有不合体例之处,弟只可揭去重粘,颇觉费手耳。再有两行文字,其释文当书在拓本之下,则拓纸略宜移上,拓墨上下空纸宜裁去,可留释文地步。此为每行七八字、八九字者而言也。若爵文觯文之两三字者,下方尽可写释,不必过高。凡粘一拓本,必思何处写释文,何处写考据,稍为留心,便无不合式之处矣。高翰生之印,曾否送到7便中乞示一音。手泐,敬颂文祺。大瀓顿首。二月初四日卯刻沈阳行馆泐。
阁下无事时,望将敝藏古器再拓全形=一十种,将来可装第二卷。其器即属许弦检出可也。(谦慎案:以下口夭大瀓列出两张青铜器单子,第一张单子有青铜器一二十种,即他请尹伯圜拓全形的古器。另一张单子口夭大瀓列古器三十种,然后在旁边用小字注明:『以上已拓三十器』。)
从这一信札来看,吴大潋当时正在努力写作他的《愙斋集古录》。他对自己这部著作十分自信,在欧阳修的《集古录》加上自己的斋号,认为这部著作能够像欧阳修的《集古录》流传千古。所以,他才会在信中自负地说:『此录编成,当流传数千百年,不可草草为之。』他之所以在吉林和尹伯圆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是因为尹伯圜为他提供《愙斋集古录》需要的拓片。在吴大潋出任广东巡抚后,擅长金石学的尹伯圜也到了广州,和黄士陵一起成为吴大瀓的助手,并帮助吴大瀓拓制了《十六金符斋印谱》。
信中提到尹伯圜已经为他制作的三十个青铜器的全形拓,吴大潋将它们带到了吉林,在那里,他不但考释了这些拓本,而且题全形拓十七种。他在请尹伯圜再次拓的青铜器全形图时说,『将来可装第二卷』。那么,这究竟是两个什么样的手卷呢?它们很可能就是现在还存世的两卷《愙斋集古图》。
存世的两卷《愙斋集古图》均有吴大潋像冠于卷首,像后有青铜器全形拓和吴大潋书写的释文和考证。根据吴大潋的孙子吴湖帆先生的记载,此两卷的人像分别由任熏(一八三五-一八九三)和胡琴川所画。在画像中,吴大潋被他收藏的古董围绕着,显示出吴大潋作为古器物的收藏家和学者的一面。虽说画像作于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亦即吴大潋赴吉林勘界的六年后,但是卷中的部分全形拓释文题记则很可能作于吉林。
存世的吴大激光绪十二年二月四日的信札文字如下:
伯圜大兄阁下,别后半月有余。途中书《论语》十四叶,后序二叶,已函寄上海补印。又将《说文》所引《论语》三十六条,间有辨正之处,附录于篆文《论语》之后,约计此书月内必可印齐矣。每日投宿甚早,自酉至亥,颇可伏案看书。昨至沈阳,因将拓本取出,预备题字考释,而阁下所粘有不甚合式之处,请与阁下一论之。此次所粘与寻常拓册不同,当以刻书例求之,四面空纸不宜多留,文字之前只有题名一行,多留余地则空白无用。前粘敦文,内有文,只两三行,而正列篇中四旁余纸并未裁去,前面题三四字则觉太空,后面书释文又觉太窄,若一半书在拓纸,一半书在素纸,又不甚妥。不写释文而专写考据,一二行又与书例不合。所以拓纸两旁必得裁去,前面只留题字一行地步,后面多留释文考据地步,方为合式。此录编成,当流传数千百年,不可草草为之。拓文中略有次第,虽不注明商周字样,而类乎商器者归一类(如立戈父丁子执贝父癸,凡文简而有象形字者,皆商类,宜在前。又有字多而以干支两字冠首,如乙未敦、乙亥方鼎亦皆商类);文似周制者归一类一如某作宝鼎,子子孙孙永保用之类,即文字不多,亦当列周器之后一。如一篇粘四拓,均须以类次编。如三拓皆商器,杂以周器一纸,将来排次不免杂乱。以后所粘各拓,望细心分别为要,如有不合体例之处,弟只可揭去重粘,颇觉费手耳。再有两行文字,其释文当书在拓本之下,则拓纸略宜移上,拓墨上下空纸宜裁去,可留释文地步。此为每行七八字、八九字者而言也。若爵文觯文之两三字者,下方尽可写释,不必过高。凡粘一拓本,必思何处写释文,何处写考据,稍为留心,便无不合式之处矣。高翰生之印,曾否送到7便中乞示一音。手泐,敬颂文祺。大瀓顿首。二月初四日卯刻沈阳行馆泐。
阁下无事时,望将敝藏古器再拓全形=一十种,将来可装第二卷。其器即属许弦检出可也。(谦慎案:以下口夭大瀓列出两张青铜器单子,第一张单子有青铜器一二十种,即他请尹伯圜拓全形的古器。另一张单子口夭大瀓列古器三十种,然后在旁边用小字注明:『以上已拓三十器』。)
从这一信札来看,吴大潋当时正在努力写作他的《愙斋集古录》。他对自己这部著作十分自信,在欧阳修的《集古录》加上自己的斋号,认为这部著作能够像欧阳修的《集古录》流传千古。所以,他才会在信中自负地说:『此录编成,当流传数千百年,不可草草为之。』他之所以在吉林和尹伯圆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是因为尹伯圜为他提供《愙斋集古录》需要的拓片。在吴大潋出任广东巡抚后,擅长金石学的尹伯圜也到了广州,和黄士陵一起成为吴大瀓的助手,并帮助吴大瀓拓制了《十六金符斋印谱》。
信中提到尹伯圜已经为他制作的三十个青铜器的全形拓,吴大潋将它们带到了吉林,在那里,他不但考释了这些拓本,而且题全形拓十七种。他在请尹伯圜再次拓的青铜器全形图时说,『将来可装第二卷』。那么,这究竟是两个什么样的手卷呢?它们很可能就是现在还存世的两卷《愙斋集古图》。
存世的两卷《愙斋集古图》均有吴大潋像冠于卷首,像后有青铜器全形拓和吴大潋书写的释文和考证。根据吴大潋的孙子吴湖帆先生的记载,此两卷的人像分别由任熏(一八三五-一八九三)和胡琴川所画。在画像中,吴大潋被他收藏的古董围绕着,显示出吴大潋作为古器物的收藏家和学者的一面。虽说画像作于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亦即吴大潋赴吉林勘界的六年后,但是卷中的部分全形拓释文题记则很可能作于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