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人》:孤独,曾经是一种个人感受。然而,今天它似乎变成了一种趋势。
范新刚:孤独感一直都存在于人群中间。在古代,幼年丧父叫“孤”,老来无子为“独”,“孤独”的感觉相对而言更具体。如今,感到孤独,一方面可能是没事干无聊所致,另一方面和个人价值无法实现,得不到认同有关。在大家都很关注自身感受的情况下,谈论孤独的声音就越来越多。
《家人》:为什么得不到认同会让人感觉孤独?
范新刚:“孤芳自赏”这个成语就能说明问题。中国人往往非常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将个人价值建立在别人的认同上。一旦得不到认同,就会失去归属感,孤独随之产生。
《家人》:很多家庭矛盾爆发后,问题也会集中到“孤独”上。
范新刚:家庭作为一个小群体,应当为个人提供支持、关注,让其有归属感。就夫妻关系来看,缺乏沟通就容易产生孤独。家庭成员当中,有的人误以为爱是占有,是控制,是实现自己的理想,而非实现对方的愿望,便打着“爱的幌子”去控制孩子、丈夫、朋友。有的人,知悉爱的内涵,因为不善表达,而没有举动、言语,错失了主动表达的机会。更多的人,信奉实用主义,信奉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免于生存中的伤害,便把自己隐藏得很深,只做官面文章,丝毫不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身处这样的世界,不孤独才是不正常的。
《家人》:很多人在家庭矛盾爆发后,双方也会意识到沟通交流的重要性,关键在于,如何让沟通更有效?
范新刚:首先和心态有关系。家庭成员双方,如果一方所做的事没有达到另一方的期许,先别急着抛出自己的质疑,应该理解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感受,哪怕是困难都明确提出来,这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对于另一方,了解对方的心理特点和真实需求非常重要。前不久接待了一对母子,才13岁的男孩,已经有轻度抑郁症迹象,原因就在于母亲的压力。从3岁到13岁的阶段,以自我为中心是孩子的特点,这是正常的。如果孩子因父母的干预而生气、对立,父母应当先理解,而非责骂。
《家人》:时代、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是不是也在加剧我们的孤独感?
范新刚: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变化确实会造成影响。比如,快餐式的生活让人情味越来越淡。但需要明确,这种影响我们无法改变,无法忽视。家庭同样如此,每个人都会面对自己的问题,承担压力。如果想以改变他人行为习惯的方式来对抗孤独,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家人》:在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下,如果想避免或者缓解孤独,可以怎么做?
范新刚:孤独是人正常的感受,并不用刻意否定它、排斥它。人需要归属感,偶尔也需要孤独。
孤独时,可以选择陶醉在自己的兴趣中,也可以主动出击,去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那里有陪伴你的友人,他们就是你战胜孤独的力量。
婚姻的孤独
我们为了摆脱孤独而寻找伴侣,但找到以后呢?
结婚十年,丈夫晚归的次数愈发频繁,几乎每天都要凌晨一两点才到家。王黎有点忍无可忍。丈夫晚归的理由总是那么充分,譬如加班、同事聚会、生意应酬。可事实是,每次王黎打电话过去“查岗”时,电话线里都充斥着麻将碰撞的嘈杂声。
她的愿望何其简单:“女儿才6岁,却常常看不到爸爸。我就希望他能早点回家,跟我和女儿一起吃晚饭、聊聊天、看看电视。”
为了让丈夫回家,她使了不少招,比如罚款:下班不按时回家就罚款。如超过22点回家罚款200元,超过24点回家罚款300元……看似过分的协议,马兵却毫无压力地签下了, “挣钱本来就是为了这个家。罚款交给她了,她也是花在家人身上,挺好。”
当一周就收到2000元罚款时,王黎有些欲哭无泪。罚款越多,她越没安全感。到底是与丈夫的情感出现了问题,还是别的什么问题,她没有个头绪。
现代婚姻最牢固的基础来自于人对孤独的恐惧,夫妻双方给予对方精神慰藉,填补这种孤独,将使婚姻得以长久存在,美丽繁衍。然而,现在的问题却是,婚姻也会让人孤独。
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曾拍摄过一部经典作品《婚姻风景》,2008年由中国女导演周可将其改编成话剧。周可曾在手记上写过这样一段话:“婚姻是让人渴望的,因为它会让人不再孤独,但婚姻又是让人恐惧的,因为它或许会让人更加孤独。”男主人公因怕孤独而选择了婚姻,却又因受不了平淡选择了自由,可是回过头来发现自己无非是从一种平淡走向了另一種平淡,于是又因怕孤独回到了最初的平淡。
其实,人生来就是孤独的,如果你只是认为自己在婚姻中的孤独,是对方不理解你造成的,那么你真的是大错特错。很多人曾经企图以改变自己的婚姻来改变孤独,最终他(她)们还是发现孤独的终点又回到了起点。不会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人,缺乏经营婚姻能力的人,婚姻中的孤独感比其他人更强。
范新刚:孤独感一直都存在于人群中间。在古代,幼年丧父叫“孤”,老来无子为“独”,“孤独”的感觉相对而言更具体。如今,感到孤独,一方面可能是没事干无聊所致,另一方面和个人价值无法实现,得不到认同有关。在大家都很关注自身感受的情况下,谈论孤独的声音就越来越多。
《家人》:为什么得不到认同会让人感觉孤独?
范新刚:“孤芳自赏”这个成语就能说明问题。中国人往往非常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将个人价值建立在别人的认同上。一旦得不到认同,就会失去归属感,孤独随之产生。
《家人》:很多家庭矛盾爆发后,问题也会集中到“孤独”上。
范新刚:家庭作为一个小群体,应当为个人提供支持、关注,让其有归属感。就夫妻关系来看,缺乏沟通就容易产生孤独。家庭成员当中,有的人误以为爱是占有,是控制,是实现自己的理想,而非实现对方的愿望,便打着“爱的幌子”去控制孩子、丈夫、朋友。有的人,知悉爱的内涵,因为不善表达,而没有举动、言语,错失了主动表达的机会。更多的人,信奉实用主义,信奉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免于生存中的伤害,便把自己隐藏得很深,只做官面文章,丝毫不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身处这样的世界,不孤独才是不正常的。
《家人》:很多人在家庭矛盾爆发后,双方也会意识到沟通交流的重要性,关键在于,如何让沟通更有效?
范新刚:首先和心态有关系。家庭成员双方,如果一方所做的事没有达到另一方的期许,先别急着抛出自己的质疑,应该理解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感受,哪怕是困难都明确提出来,这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对于另一方,了解对方的心理特点和真实需求非常重要。前不久接待了一对母子,才13岁的男孩,已经有轻度抑郁症迹象,原因就在于母亲的压力。从3岁到13岁的阶段,以自我为中心是孩子的特点,这是正常的。如果孩子因父母的干预而生气、对立,父母应当先理解,而非责骂。
《家人》:时代、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是不是也在加剧我们的孤独感?
范新刚: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变化确实会造成影响。比如,快餐式的生活让人情味越来越淡。但需要明确,这种影响我们无法改变,无法忽视。家庭同样如此,每个人都会面对自己的问题,承担压力。如果想以改变他人行为习惯的方式来对抗孤独,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家人》:在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下,如果想避免或者缓解孤独,可以怎么做?
范新刚:孤独是人正常的感受,并不用刻意否定它、排斥它。人需要归属感,偶尔也需要孤独。
孤独时,可以选择陶醉在自己的兴趣中,也可以主动出击,去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那里有陪伴你的友人,他们就是你战胜孤独的力量。
婚姻的孤独
我们为了摆脱孤独而寻找伴侣,但找到以后呢?
结婚十年,丈夫晚归的次数愈发频繁,几乎每天都要凌晨一两点才到家。王黎有点忍无可忍。丈夫晚归的理由总是那么充分,譬如加班、同事聚会、生意应酬。可事实是,每次王黎打电话过去“查岗”时,电话线里都充斥着麻将碰撞的嘈杂声。
她的愿望何其简单:“女儿才6岁,却常常看不到爸爸。我就希望他能早点回家,跟我和女儿一起吃晚饭、聊聊天、看看电视。”
为了让丈夫回家,她使了不少招,比如罚款:下班不按时回家就罚款。如超过22点回家罚款200元,超过24点回家罚款300元……看似过分的协议,马兵却毫无压力地签下了, “挣钱本来就是为了这个家。罚款交给她了,她也是花在家人身上,挺好。”
当一周就收到2000元罚款时,王黎有些欲哭无泪。罚款越多,她越没安全感。到底是与丈夫的情感出现了问题,还是别的什么问题,她没有个头绪。
现代婚姻最牢固的基础来自于人对孤独的恐惧,夫妻双方给予对方精神慰藉,填补这种孤独,将使婚姻得以长久存在,美丽繁衍。然而,现在的问题却是,婚姻也会让人孤独。
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曾拍摄过一部经典作品《婚姻风景》,2008年由中国女导演周可将其改编成话剧。周可曾在手记上写过这样一段话:“婚姻是让人渴望的,因为它会让人不再孤独,但婚姻又是让人恐惧的,因为它或许会让人更加孤独。”男主人公因怕孤独而选择了婚姻,却又因受不了平淡选择了自由,可是回过头来发现自己无非是从一种平淡走向了另一種平淡,于是又因怕孤独回到了最初的平淡。
其实,人生来就是孤独的,如果你只是认为自己在婚姻中的孤独,是对方不理解你造成的,那么你真的是大错特错。很多人曾经企图以改变自己的婚姻来改变孤独,最终他(她)们还是发现孤独的终点又回到了起点。不会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人,缺乏经营婚姻能力的人,婚姻中的孤独感比其他人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