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孤独得都抑郁了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mdj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人》:孤独,曾经是一种个人感受。然而,今天它似乎变成了一种趋势。
  范新刚:孤独感一直都存在于人群中间。在古代,幼年丧父叫“孤”,老来无子为“独”,“孤独”的感觉相对而言更具体。如今,感到孤独,一方面可能是没事干无聊所致,另一方面和个人价值无法实现,得不到认同有关。在大家都很关注自身感受的情况下,谈论孤独的声音就越来越多。
  《家人》:为什么得不到认同会让人感觉孤独?
  范新刚:“孤芳自赏”这个成语就能说明问题。中国人往往非常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将个人价值建立在别人的认同上。一旦得不到认同,就会失去归属感,孤独随之产生。
  《家人》:很多家庭矛盾爆发后,问题也会集中到“孤独”上。
  范新刚:家庭作为一个小群体,应当为个人提供支持、关注,让其有归属感。就夫妻关系来看,缺乏沟通就容易产生孤独。家庭成员当中,有的人误以为爱是占有,是控制,是实现自己的理想,而非实现对方的愿望,便打着“爱的幌子”去控制孩子、丈夫、朋友。有的人,知悉爱的内涵,因为不善表达,而没有举动、言语,错失了主动表达的机会。更多的人,信奉实用主义,信奉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免于生存中的伤害,便把自己隐藏得很深,只做官面文章,丝毫不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身处这样的世界,不孤独才是不正常的。
  《家人》:很多人在家庭矛盾爆发后,双方也会意识到沟通交流的重要性,关键在于,如何让沟通更有效?
  范新刚:首先和心态有关系。家庭成员双方,如果一方所做的事没有达到另一方的期许,先别急着抛出自己的质疑,应该理解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感受,哪怕是困难都明确提出来,这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对于另一方,了解对方的心理特点和真实需求非常重要。前不久接待了一对母子,才13岁的男孩,已经有轻度抑郁症迹象,原因就在于母亲的压力。从3岁到13岁的阶段,以自我为中心是孩子的特点,这是正常的。如果孩子因父母的干预而生气、对立,父母应当先理解,而非责骂。
  《家人》:时代、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是不是也在加剧我们的孤独感?
  范新刚: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变化确实会造成影响。比如,快餐式的生活让人情味越来越淡。但需要明确,这种影响我们无法改变,无法忽视。家庭同样如此,每个人都会面对自己的问题,承担压力。如果想以改变他人行为习惯的方式来对抗孤独,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家人》:在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下,如果想避免或者缓解孤独,可以怎么做?
  范新刚:孤独是人正常的感受,并不用刻意否定它、排斥它。人需要归属感,偶尔也需要孤独。
  孤独时,可以选择陶醉在自己的兴趣中,也可以主动出击,去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那里有陪伴你的友人,他们就是你战胜孤独的力量。
  婚姻的孤独
  我们为了摆脱孤独而寻找伴侣,但找到以后呢?
  结婚十年,丈夫晚归的次数愈发频繁,几乎每天都要凌晨一两点才到家。王黎有点忍无可忍。丈夫晚归的理由总是那么充分,譬如加班、同事聚会、生意应酬。可事实是,每次王黎打电话过去“查岗”时,电话线里都充斥着麻将碰撞的嘈杂声。
  她的愿望何其简单:“女儿才6岁,却常常看不到爸爸。我就希望他能早点回家,跟我和女儿一起吃晚饭、聊聊天、看看电视。”
  为了让丈夫回家,她使了不少招,比如罚款:下班不按时回家就罚款。如超过22点回家罚款200元,超过24点回家罚款300元……看似过分的协议,马兵却毫无压力地签下了, “挣钱本来就是为了这个家。罚款交给她了,她也是花在家人身上,挺好。”
  当一周就收到2000元罚款时,王黎有些欲哭无泪。罚款越多,她越没安全感。到底是与丈夫的情感出现了问题,还是别的什么问题,她没有个头绪。
  现代婚姻最牢固的基础来自于人对孤独的恐惧,夫妻双方给予对方精神慰藉,填补这种孤独,将使婚姻得以长久存在,美丽繁衍。然而,现在的问题却是,婚姻也会让人孤独。
  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曾拍摄过一部经典作品《婚姻风景》,2008年由中国女导演周可将其改编成话剧。周可曾在手记上写过这样一段话:“婚姻是让人渴望的,因为它会让人不再孤独,但婚姻又是让人恐惧的,因为它或许会让人更加孤独。”男主人公因怕孤独而选择了婚姻,却又因受不了平淡选择了自由,可是回过头来发现自己无非是从一种平淡走向了另一種平淡,于是又因怕孤独回到了最初的平淡。
  其实,人生来就是孤独的,如果你只是认为自己在婚姻中的孤独,是对方不理解你造成的,那么你真的是大错特错。很多人曾经企图以改变自己的婚姻来改变孤独,最终他(她)们还是发现孤独的终点又回到了起点。不会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人,缺乏经营婚姻能力的人,婚姻中的孤独感比其他人更强。
其他文献
一身黑色西服,满脸络腮胡,衬得沙溢性感又成熟。可谁又知道在多年前,他只是一个话不多、满脸稚嫩、纯洁得像张白纸的小男生呢。  歲月改变一个人的容貌,也磨砺一个人的性情。沙溢的改变来自一个叫胡可的女人。“遇见她之前,我在北京也有房子,但总是给我一种漂泊的感觉,似乎自己只是暂住在北京,我的父母在东北,家当然在东北,我的事业很漂泊,今天上横店,明天去车墩,拎一箱子、一凳子就走了,有她之后,我才真正感觉到有
期刊
中国血统的美国穷小孩,在不断被排挤的白人世界成功逆袭——23岁成为著名房地产公司项目负责人;31岁被任命为洛杉矶市副市長;35岁转为全球顶尖猎头公司老总;41岁又变身知名作家……如此强悍的职场猎手却没有让人hold不住的强势气场,身材娇小的陈愉,有西方流行的小麦肤色,身着简单休闲的服饰,在记者面前赤脚随意地窝在沙发里。  很难将这与“洛杉矶副市长”等高级词汇联系起来,但只要她一开口,热情与自信自然
期刊
年初,当吕频和伊能静、吴莫愁、吴敏霞等人,一起出现在“2012年女性传媒大奖”女性榜样奖名单中时,吕频知道只有自己是寂寂无名的。  记者在北京亚运村的一家咖啡馆见到斗志昂扬的吕频。她留短发、穿中性黑风衣、戴黑框眼镜、不施粉黛,用极快的语速尖锐回击记者提问,在回答后常附上“对、对”的尾音,尤其褒奖单身生活时用了一连串“对”。这番自我肯定让笑容不多的她显得更强硬,但母亲这样评价:“她外表挺坚强,内心脆
期刊
接触过一些海外华人,他们刻苦勤恳,踏实肯干,但广泛认为在国外最不习惯和难以忍耐的就是枯燥简单的生活。  我们喜欢热闹的生活,可热闹的背后是什么?丰富多彩包括了哪些详细的生活情势?先说说热闹。中国人爱好聚会。就说开会一项,名目繁多的会议遍布全国,再严正的会议也少不了吃吃喝喝,那些假借会议之名,行游山玩水之实的运动更是不计其数。  我们还喜欢集会。以奥运会为例。奥运不是不能办,可为什么我们非要去争夺一
期刊
一位年轻的妻子向我抱怨:他经常熬更守夜地呆在电脑前,喝啤酒、抽烟,不换袜子和内裤,当你愤怒地去拔掉他的网线,他的眼睛能冒出火来。  她解决的方式非常奇特:“每当这个时候,我就马上叫上一对夫妻来家共进晚餐,只要他们来,他马上下楼买鲜花,铺桌布,开红酒,跟我一起收拾房间,清洗自己,一切就都正常了。”  传统的家庭教育就是会培养出这种“表面光”的人:不关心自己以及自己人的快乐,却要为陌生人的快乐负责。 
期刊
一起玩,越玩越无味  打发无聊的方式之一是群聚,但聚在一起玩乐的次数越多,越无法告别内心的孤独感。  每到下午6点,向波就开始筹备晚上的娱乐节目,准备赴各个厂商的约,或约见各级领导打好关系,每次,他都热络地称呼他们为“兄弟姐妹”。33岁的向波,从事代理副食品行业已有十年,在湖北襄阳的代理界小有名气,但还是得夹着尾巴应酬。但和回家相比,他宁可在外面奔波:“回家陪老婆也无聊。”  他每晚的档期都排得满
期刊
依靠科技,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和家人联系,呼朋唤友,在网络上了解他们的情况。这真是好事?  有一个18岁的孩子,他和父母的交流几乎都用发短信或者通过网络解决,他惆怅地对我说 :“总有一天,但是当然不是现在,我会学习一下如何跟人交谈。”  我问他:“为什么不面对面交谈?”他回答说:“因为面对面交谈是实时发生的,你没法控制你要说什么。”这也是我们中很多人的想法。发短信,写邮件,贴照片发状态,可以删除和编辑
期刊
或许,每个人都曾有过一次痛彻心扉的“最爱”。  你失去他(她),明白自己再也不能像爱他(她)一样爱别人,却无力挽回,只得在悠悠岁月里,慢慢舔舐伤口,却在不经意回忆的瞬间,泪水冲出泪腺。  45岁的黄绮珊又哭了,站在备受瞩目的《我是歌手》舞台,她已数不清这是第几次为这首“前夫写的歌”痛哭。  “选错歌了。”她在心里默默哀叹,在歌曲间奏时死咬住左手,让牙齿嵌入肉里,用两排深深的牙印提醒自己镇静,但被誉
期刊
亲情的孤独  不要怪父母把遗产都留给了保姆和狗。  丁波的老师去世了。老师和他是十余年的邻居,1998年其子去了美国,一年回来一次,父子俩一年见一次面,其余时间都在电话和网上交流。  最后一次和儿子“见面”,是丁波帮的忙,86岁的老人连下床都吃力了,“帮我把电脑拿到床上来。”  老师执意让丁波陪在身边,平时伺候在身边的保姆被他找了个理由支出去买菜。视频连通后,老人吃力地向儿子宣布后事:“我死了,这
期刊
南京长江大桥上,车来车往,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噪音。自2003年起的每个周末,桥上都会出现一个中年男人的身影。他叫陈思,是为拯救大桥轻生者而来,他被誉为“守望生命的天使”。  记者在桥中央看到了他——皮肤黝黑,满脸胡须的形象与“天使”的美誉相去甚远。这十年里,他把时间、精力、金钱都用在了救人上,却常年不着家,妻子因此要和他离婚,女儿也埋怨他,他在守望别人生命时却让自己的生活一地鸡毛。  生死在一念之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