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芝早期诗歌中的双重意识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smi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围绕爱尔兰诗人叶芝三部早期作品表现出的双重意识加以讨论,分析其双重意识的实质及作用,从中领略到在叶芝诗歌的变幻之中隐藏着诗人对现实和理想的思考。
  关键词: 双重意识;意识并至
  
  威廉·白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 可称得上英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也是著名的剧作家。他的诗作对当代英国和爱尔兰诗歌影响巨大。1923 年,他以“始终富于灵感的诗歌,并以精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精神”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叶芝以理性和感性的高度融化,象征手法和写实手法的巧妙结合,写出了妙不可言的诗歌。
  创作早期的叶芝是一位“梦想仙境”的浪漫主义诗人。青年时期的叶芝是一个充满了遥远梦想的诗人,渴望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在叶芝的早期诗歌中, 乃至他的生活中, 都试图摆脱一种无奈的困境, 都在寻找着解决既要追求名利又要满足精神世界的需要所产生的冲突与不和谐。时而是这个现实世界向他招手,时而是其它的,幻想的梦境向他招手;在某个合适的时候, 它们就结合在一起。在如此错综复杂之中, 叶芝时而使它们各自独立, 时而使破碎的自我与世界成为一体。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叶芝的作品中出现了一种逃离现实的倾向,当时的爱尔兰正处于争取自治的过程,周围面对的种种问题令人沮丧,而在个人生活中,对茅德?冈爱情得不到承认,这都使他绝望,于是诗人只能怀着梦似的憧憬去寻找远离尘嚣的乌托邦。在这个时期的诗歌中出现了用“双重意识”来表现这种理想和现实的结合与分离。本文中笔者把双重意识这一理论用于叶芝诗歌的分析之上,向人们说明诗人现实意识和梦幻意识的对立与融合。两个自我而应相互补充,相互依赖,凸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一
  
  例如:The Man Who Dreamed of Faeryland《那个梦想仙境的人》这是一首关于斯莱戈(Sligo——叶芝度过青少年期的外祖父家) 的诗。这首诗从人死之前的和死之后的视角,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想象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异。诗人的意识在现实与幻想之间摇摆。诗中的主人公是个颇满足于婚姻恋爱、生财、复仇的普通人。诗人邀请他仔细聆听梦幻仙境(Faeryland)的歌声。但是主人公却没能听到那象征仙境的美妙歌声,固守着他对爱与恨的执著。最终致使他死后也不能得到安息。梦幻仙境在诗中是叶芝理想王国的共性的、抽象的代表。写实部分主人公出现的地方就是斯莱戈的缩影。斯莱戈是爱尔兰西部的一个小镇,诗人在这里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它被叶芝认为是对他诗歌创作影响最大的地方。
  诗中世界在作者脑海中分裂为主人公与叙述者两部分。当主人公站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想着他的爱人、当主人公徘徊在利斯戴尔(Lisadell)的海滩上、当主人公沉思于斯凯纳文(Scanavin)的井边时,诗人明显地意识到这个物欲横流、无法逃避的现实世界。而故事的叙述者却讲着欢唱的鱼儿、小虫和青草、充满恋人的海滩、晴朗的天空、宁静的生活——这跳动在诗人灵魂深处的梦幻仙境的鲜活生动的景象。双重意识产生故事主人公和故事叙述者的对立。作者以故事叙述者的身份出现,只摆出现实和幻想两幅图景。诗人从而摆脱了平白说教的嫌疑。 这种意识的双重性,意识在现实与幻想间的跳动达到诗人使现实与幻想在诗歌中并至、产生鲜明对立的目的。
  叶芝的另外一首诗Who goes with Fergus?《谁跟佛格斯同去》(在一个爱尔兰传说里,费古斯是“骄傲的红枝皇帝中的皇帝”,他自愿放弃了他的王位,独自沉思着,梦想着,学习诗人和哲学家的智慧。)也达到同样的效果。这首具有较强的神话色彩,诗中叶芝借用爱尔兰民间神话,一方面突破了时间的局限性,使凝聚着人类几千年共同经验的神话同时凸现了古今的共同性和不同性,也使古今并存于诗中。诗人召唤年轻人忘掉现实中辛酸爱情的神秘,到佛格斯统治的神秘世界中去。那里“树林深邃”、“海岸平坦而宽阔”,佛格斯统治着神秘的自然。诗人对于理想世界的渴望,在神话中的一个人物身上得到了折射。现实生活中的年轻人(主人公)只意识到爱情的神秘,而沉醉其中。只有诗人(叙述者)意识到佛格斯统治的世界代表着自然的神秘秩序。从而使青年人的行为显得幼稚而无知,达到诗人劝解年轻人放弃对政治、情感问题的执著而把兴趣转向永恒自然秩序。
  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因尼斯弗里岛》, 是叶芝又一首家喻户晓的早期代表作之一。诗人身处繁华的伦敦闹市,意识却徘徊于传说中宁静的因尼斯弗里岛。在诗人的意识中,记忆中的湖岛幻化成可以安憩的世外桃源。“Inn-is-free ”——从这座小岛的英文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到那是个存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幻想世界。那里有清晨的薄雾、午夜波光粼粼的小湖、散发泥土清香的小屋、飞舞的蜜蜂、蟋蟀在歌唱,还能看到“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当他“在心灵深处”听见“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对他的召唤, 燃烧着“就要动身离去”的强烈欲望时, 他清醒地意识到他是站在伦敦灰暗的、熙熙攘攘的人行道上。诗人一心向往的是内心深处的人间仙境,可梦想与现实的鸿沟是无法逾越的, 诗人失意之感难免油然而生。诗人把自我分裂而形成二元自我在现实世界的并存。一个是幻想中的自我,一个是现实的自我。在这种情况下,幻想的自我“被抛入”理想王国。从而达到自我的超脱于解放。只有采取双重意识的手法,才能让诗人从灰暗阴霾的现实世界中跳出来。从而展现给读者一个美轮美奂的梦幻世界。诗歌中诗人意识的分裂是幻想与现实的并至在这里使诗歌达到高潮。
  
  二
  
  叶芝诗歌中的双重意识:一是对幻想世界的意识、一是对感知的现实的意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认为的理想的和谐、纯真、至美和永恒; 而通向它的唯一桥梁是梦幻。这种否定现实, 寻求理想的信念在叶芝早期创作中贯穿始终, 给作品涂上了神秘的主观色彩。就这样, 叶芝在他的早期诗作中构筑了一个由神话传说素材构成的想象世界, 以此来对抗“万物都断残丑陋”的物质世界。诗人创作初期的时代背景:爱尔兰革命前途未卜,而在个人生活中,对茅德·冈爱情得不到承认,这都使他绝望,促使诗人怀着梦似的憧憬去寻找一个理想世界。诗人劝谕人们放弃对物质世界的执著、忘掉爱情的神秘,而奔向宁静、纯真、至美的梦幻般的神秘世界。甚至遁入神话中的理想家园因尼斯弗里岛,以逃避都市化和商业化的社会。因为在他追求精神理想的一生中, 他几乎从未与现实世界的庸俗风气妥协, 他的“逃避”(例如遁入因尼斯弗里岛)毋宁说是一种有意的选择。诗人的意识中也希望他的读者能做出同样的选择。
  而这个现实的感知的物质世界在诗人的意识中是丑陋的、灰暗的。十九世纪最后三十年到二十世纪初,英国社会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人们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的“拜物教”,都市化和商品化使人们陷入困顿、孤独和苦闷。人们越来越被异化,越来越迷失自己。这些都是诗人所痛恨的,但又无法逃避的存在于现实社会的事实。诗人对现实的意识恰恰反映了人们对金钱、物质享受的追求和现实世界的阴霾。
  无论是诗人现实的意识还是幻想的意识,都呈现在读者面前一幅生动的画面。诗歌中两种意识的并至、两幅画面的并至,使现实和幻想在诗歌中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对理想王国的意识的“无意”流淌,充分反映了诗人对它的赞赏和向往。而诗人对现实的意识无疑刻画了一个金钱、物欲至上的物质社会。通过两种意识的并行与交叉、这种意识的双重性允许诗人从自我的远处产生最大清晰度的观察视角,从而取得摄影似的客观化效果,更凸显了理想国的美好与现实世界的丑陋。
  结论:这种意识的双重性使诗人在幻想与现实之间穿梭,并摆脱了说教的嫌疑,以故事叙述者的身份出现。从而达到幻想与现实的并至,达到最大的震撼效果。这种灵与肉分裂的探索与选择,绝对隐秘、纯个人化、极其具体,不吐不快,产生一种强大的心理能量。它既是诗人对灰暗现实的哀悼,也是诗人追求理想的宣言。
  
  参考文献:
  [1]胡经之,张首映. 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张中载,王逢振,赵国新.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刘守兰. 英美名诗解读.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方汉泉. 略论叶芝其人其诗.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 (4) :126 - 135.
其他文献
摘要: 史铁生的作品带有很浓厚的哲学思辨色彩,他对古老的哲学命题“生与死”的思考很深刻,见解很独特。对于史铁生来说,所有对死的思考又都是为了超越死亡而达到生的继续,所以,要理解史铁生,就要格外关注他的生命观。史铁生从自身的困境看到了人的困境,而又在这个困境中,实现了对人的困境的超越,建立了一个积极的生命观。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他的生命观的局限性。  关键词:史铁生; 生命观; 过程; 矛盾    突
期刊
摘要:清雍正皇帝敕令编辑的《朱批谕旨》,收录了大量君臣之间的密折。其撰折人数众多,内容包罗广泛,雍正勤作朱批,起到了通达下情,控制臣下,推行政治等作用。本文试从分析《朱批谕旨》的角度,来获得对雍正朝密折制度的粗浅认识。  关键词:雍正;密折; 朱批谕旨    清雍正帝勤于吏治,建立了一套大致完备的密折制度,并对臣下上奏的密折做了大量的朱笔批语,谓“朱批”。雍正十年(1732),雍正帝敕令庄亲王允禄
期刊
摘要:在A.S.拜厄特的代表作《占有》中,有两个意象反复出现,这两个意象与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和作品主题密切相关。本文将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对其进行解读,挖掘它们的深刻涵义,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赏读这部1990年英国文学最高奖的获奖作品。  关键词:原型;水晶棺;蛇;涵义;主题;人物塑造    A.S.拜厄特(1936—)是当今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199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占有》被一致公认为非常成功
期刊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适当而巧妙地利用古代诗文材料,可以让学生更详细地了解历史上某个时期的历史状况。如通过汉代乐府诗、汉书等资料,可以清楚地了解汉代人在婚姻观念上的进步,即以爱情为基础,允许改嫁自由择配等观念。  关键词: 古代;诗文;汉代;婚俗     古语云:文史不分家,我们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可以透过古代的诗文,了解历史上人类曾经走过的痕迹。  汉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无论经济、政治
期刊
摘 要:《夕阳箫鼓》又名《春江花月夜》原琵琶古曲,是一首流传甚广的名曲。后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将其改编为同名钢琴曲,此曲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它富有极强的民族特色,充分地表现了中国古典的音乐风格,是研究学习中国民族器乐改编曲的一篇很有研究价值的宝贵资料。  关键词:《夕阳箫鼓》;景色描绘;音乐风格  
期刊
摘要:套路是武术运动的载体,包括了武术的“功法、格斗”训练,内涵了武术的“技与艺”、“实用与艺术”,蕴藏着武术对人体健身、自卫、怡情养性的多种效能。它将继续活跃于中国的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之中。  关键词:武术套路;技击;艺术    人们为了教学、训练、自娱、他娱,便将武术的单个动作(原始素材)按着一定的规律串连成套,形成了武术运动的套路形式。此后,套路便成了各门各派独特的技击风格、健身方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各行业尤其是建筑业里的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相当严重,其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犯。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我国经济和法制建设的健康发展。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农民工自身素质的原因,也有国家法律空白和漏洞的原因,还有市场发育不成熟等原因,解决该问题必须完善市场机制,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组织化程度。  关键词:农民工;工资拖欠;
期刊
摘 要:目前,国内煤炭市场处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大型煤炭企业要保持不亏损的形势下,强化成本管理、降低商品煤的综合成本,还要参与国内外的煤炭企业竞争,要想在国内外保持企业效益呈现增长趋势,必需强化企业经营管控。针对当前经济形势下煤炭企业经营管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以提高煤炭企业经营管控水平,增强企业抗拒风险的能力,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煤炭企业;经营管控;问题;对策  当前,
期刊
摘 要:本文拟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出发,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无字》和《纪之川》两部作品中男性形象的对比分析,阐明作品中所反映出的两位作者女性意识的差异。  关键词:女性文学;男性形象;女性意识     一    当下,有别于传统文学的女性文学方兴未艾,作为一股新兴的势力对文学界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由于社会、学术条件尚未成熟,中日两国女性文学的比较研究才刚刚起步,因此,对中日当代女性文学
期刊
摘要:本文简述了当前我军军费预算管理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搞好预算调整、坚持以人为本、建立预算考核与激励制度、借鉴世界主要国家的经验和做法以科学执行军费预算等加强预算管理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预算管理;预算考评;执行监督    军费预算是军队建设计划的体现,反映和控制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方向、规模与发展重点。由于我军现行的军费预算管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并且在近年来随着国家改革力度的加大和军事斗争准备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