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湿地保护越来越广泛受到重视,本文对城市中湿地作用、类型进行阐述并提出保护措施。
关键词:城市湿地;可持续;保护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城市开始成为人们聚焦的一个热点,而在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对城市中湿地保护进行一些思考和探讨。
1城市湿地的定义和作用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合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出产资源方面有着多重价值,特别是湿地由于具有强的物质转化功能,而被誉为“地球之肾”。
目前对于城市湿地还没有特别的定义。但是,随着城市的演化和发展,城市湿地将成为一种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生态、人文景观。实际上,城市湿地是自然湿地在城区的延伸或分布。不仅于此,城市湿地还被赋予更加丰富的意义,这主要体现在湿地的多功能性与人文价值。进而,由于湿地深刻地融于现代城市,使城市湿地的内涵体现了其特殊性。
2城市湿地的类型及特点
由于这种湿地处于城市或城市近郊,决定了它要受到城市的影响。城市湿地大多是分布不均匀的、面积不大、成斑块状,并且斑块之间的连通性差,从而增加了城市湿地内部的生态环境破碎化程度。从功能角度分析,城市湿地不仅具有生态功能,还具有景观、生产、休闲、娱乐、教育等社会服务功能。
由于湿地介于陆地与开阔水域之间,所以除了其自身的特征外,还不同程度地兼有其他生态类群的特征。城市湿地一般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半人工与自然湿地的复合体,另一类是人工湿地。
1)半人工与自然湿地的复合体,诸如河流、湖泊与水库。这类湿地常常是在原有水系、自然水体的基础上加以不同程度的人工改造,因此,它们通常体现较多的自然成分,生态功能强,动、植物以当地物种占优势等。
2)城市中人工湿地,诸如城区中低洼地带、池塘、沟壑为基础,基本上是通过人工措施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这类湿地在每座城市都有,由于大多数是为了城市的景观、生产、污水处理等需要而建设,因此这类湿地的生态功能相对较弱。
3城市湿地存在的问题
城市是“人—地”关系的焦点,是人们生产和消费最为集中的地方,因而城市也成为污染集中的地方。城市化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得城市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给城市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制约了城市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具体问题如下:
(1)城市湿地遭到人为侵占破坏
人类活动对水系影响显著。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视城区的支流和湖泊、泡塘为害,大量填埋建楼、修路。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与建设,河道被填埋、水域被侵占,河道硬化、渠化现象严重。导致湿地的水文、地貌、生态和自然条件等发生巨大改变,同时也造成城市水面面积大幅降低,调蓄能力减小,对城市生态调节功能不断弱化,内涝频繁。
(2)城市湿地联通性差,各湿地斑块孤立存在
生产、生活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大片湿地面积减小,城市生态用水被不断挤占,湿地由于缺乏水源而不断丧失。城市的大幅度开发,大量的河道、湖泊和坑洼地被填埋,分段截断河流,河道遭到破坏,形成孤立斑块。
(3)城市湿地丧失了调蓄洪水的功能
在现有河道中,受到城市建设用地条件限制,人为束窄行洪断面或设障,自身无法达到相应防洪标准;部分水库、湖泊年久失修,淤积严重,不能实现原有设计功能。
(4)城市湿地水体污染严重
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量逐年增加,水体沿岸垃圾随意堆积、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加上河岸硬质化现象等原因造成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水中污染物积累严重。
(5)城市河流湿地景观建设忽视生态功能价值
长期以来,城市建设完全忽略了湿地的自然属性。例如,人们比较注重河道本身的功能,如行洪、排涝等,因此河道断面形式单一,走向笔直,河道护坡结构也比较坚硬。其主要考虑的是河道的行洪速度、河道冲刷、水土保持等。因此,河道的护岸结构主要采用浆砌石或干砌石护坡,现浇混凝土护坡,预制混凝土块体护坡或现在比较流行的土工模袋混凝土护坡等结构。取代自然水际丰富多样的生态栖息地,不仅破坏了生态迁徙廊道,而且使水体丧失了自净能力,城市水系中水生植物、鱼类、微生物等大多消亡,这样的措施对周边环境的破坏程度,往往超出洪水所造成的损坏。
因此,如何保护和修复城市湿地,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就国内外一些经验和笔者的一些初步设想作一些介绍。
4城市湿地保护的方法、措施
1) 强化对城市湿地资源的管理力度,有计划地加快城市湿地的恢复及保护
改革落后的城市水资源管理机构体系。目前城市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水源、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回用)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归不同的部门管理,各个部门各行其道,很难实现水资源的统一调配、管理和综合利用,不能适应新时期“循环水务”理念的管理要求。为此,应建立一个集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的各个环节于一体的部门,能够更好地协调和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矛盾,在体制上保证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完善城市湿地管理政策和法制体系。城市湿地管理法制化。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城市湿地开发利用的方针、原则和行为规范,明确各级、各行业的机构权限以及管理分工,规定管理程序、对违法行为的处理方法和程序等,为从事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管理者、利用者等提供基本的行为准则。借助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严格和强化执法力度,制裁过度和不合理利用水系湿地资源的行为,打击破坏城市湿地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2)依托水资源治理,为城市湿地的恢复和保护提供源泉和动力
对于湿地资源的恢复和保护,仅凭认为建设、改造和干预,只能治标,水系治理才是恢复和保护湿地,发挥其功能作用的治本良策。对城市湿地进行专项规划,可依托城市防洪规划及城区规划等,划分湿地保护红线,其他工程不得随意占用。将城市湿地保护和修复与城市环境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利用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等协调一致起来,对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统一规划。
3)学习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程技术、积极开展城市湿地科学研究
通过各种培训和研讨会,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决策者、管理者和基层人员的管理水平,认真学习成功的湿地保护和修复案例,总结工程技术和方法,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采取低成本的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还湿。适当补水,保持湿地的正常水环境,特别是在结冰期和枯水期。
城市湿地科学研究要针对城市湿地特点,对城市湿地保护和修复模式、城市湿地中能量流动和物质转化规律、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城市湿地对区域气候的调节功能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为城市湿地规划、管理和评价提供理论指导,为城市湿地保护和修复提供技术数据。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在湿地保护及其资源合理利用方面的作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管理决策者和公众对于湿地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湿地功能和湿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公众对湿地资源的忧患意识,让全社会都懂得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保护湿地的责任和义务,从而调动起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的积极性。开发湿地的景观价值和生态价值 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关注湿地、湿地。积极引导湿地周边群众参与湿地管理。只有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参與,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湿地环境得到保护。
参考文献:
(1)王德利《长春市城市湿地现状与国内外发展趋势研究》(市政协长春市城市湿地保护管理课题调研成果通报会材料)
关键词:城市湿地;可持续;保护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城市开始成为人们聚焦的一个热点,而在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对城市中湿地保护进行一些思考和探讨。
1城市湿地的定义和作用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合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出产资源方面有着多重价值,特别是湿地由于具有强的物质转化功能,而被誉为“地球之肾”。
目前对于城市湿地还没有特别的定义。但是,随着城市的演化和发展,城市湿地将成为一种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生态、人文景观。实际上,城市湿地是自然湿地在城区的延伸或分布。不仅于此,城市湿地还被赋予更加丰富的意义,这主要体现在湿地的多功能性与人文价值。进而,由于湿地深刻地融于现代城市,使城市湿地的内涵体现了其特殊性。
2城市湿地的类型及特点
由于这种湿地处于城市或城市近郊,决定了它要受到城市的影响。城市湿地大多是分布不均匀的、面积不大、成斑块状,并且斑块之间的连通性差,从而增加了城市湿地内部的生态环境破碎化程度。从功能角度分析,城市湿地不仅具有生态功能,还具有景观、生产、休闲、娱乐、教育等社会服务功能。
由于湿地介于陆地与开阔水域之间,所以除了其自身的特征外,还不同程度地兼有其他生态类群的特征。城市湿地一般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半人工与自然湿地的复合体,另一类是人工湿地。
1)半人工与自然湿地的复合体,诸如河流、湖泊与水库。这类湿地常常是在原有水系、自然水体的基础上加以不同程度的人工改造,因此,它们通常体现较多的自然成分,生态功能强,动、植物以当地物种占优势等。
2)城市中人工湿地,诸如城区中低洼地带、池塘、沟壑为基础,基本上是通过人工措施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这类湿地在每座城市都有,由于大多数是为了城市的景观、生产、污水处理等需要而建设,因此这类湿地的生态功能相对较弱。
3城市湿地存在的问题
城市是“人—地”关系的焦点,是人们生产和消费最为集中的地方,因而城市也成为污染集中的地方。城市化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得城市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给城市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制约了城市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具体问题如下:
(1)城市湿地遭到人为侵占破坏
人类活动对水系影响显著。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视城区的支流和湖泊、泡塘为害,大量填埋建楼、修路。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与建设,河道被填埋、水域被侵占,河道硬化、渠化现象严重。导致湿地的水文、地貌、生态和自然条件等发生巨大改变,同时也造成城市水面面积大幅降低,调蓄能力减小,对城市生态调节功能不断弱化,内涝频繁。
(2)城市湿地联通性差,各湿地斑块孤立存在
生产、生活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大片湿地面积减小,城市生态用水被不断挤占,湿地由于缺乏水源而不断丧失。城市的大幅度开发,大量的河道、湖泊和坑洼地被填埋,分段截断河流,河道遭到破坏,形成孤立斑块。
(3)城市湿地丧失了调蓄洪水的功能
在现有河道中,受到城市建设用地条件限制,人为束窄行洪断面或设障,自身无法达到相应防洪标准;部分水库、湖泊年久失修,淤积严重,不能实现原有设计功能。
(4)城市湿地水体污染严重
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量逐年增加,水体沿岸垃圾随意堆积、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加上河岸硬质化现象等原因造成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水中污染物积累严重。
(5)城市河流湿地景观建设忽视生态功能价值
长期以来,城市建设完全忽略了湿地的自然属性。例如,人们比较注重河道本身的功能,如行洪、排涝等,因此河道断面形式单一,走向笔直,河道护坡结构也比较坚硬。其主要考虑的是河道的行洪速度、河道冲刷、水土保持等。因此,河道的护岸结构主要采用浆砌石或干砌石护坡,现浇混凝土护坡,预制混凝土块体护坡或现在比较流行的土工模袋混凝土护坡等结构。取代自然水际丰富多样的生态栖息地,不仅破坏了生态迁徙廊道,而且使水体丧失了自净能力,城市水系中水生植物、鱼类、微生物等大多消亡,这样的措施对周边环境的破坏程度,往往超出洪水所造成的损坏。
因此,如何保护和修复城市湿地,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就国内外一些经验和笔者的一些初步设想作一些介绍。
4城市湿地保护的方法、措施
1) 强化对城市湿地资源的管理力度,有计划地加快城市湿地的恢复及保护
改革落后的城市水资源管理机构体系。目前城市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水源、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回用)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归不同的部门管理,各个部门各行其道,很难实现水资源的统一调配、管理和综合利用,不能适应新时期“循环水务”理念的管理要求。为此,应建立一个集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的各个环节于一体的部门,能够更好地协调和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矛盾,在体制上保证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完善城市湿地管理政策和法制体系。城市湿地管理法制化。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城市湿地开发利用的方针、原则和行为规范,明确各级、各行业的机构权限以及管理分工,规定管理程序、对违法行为的处理方法和程序等,为从事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管理者、利用者等提供基本的行为准则。借助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严格和强化执法力度,制裁过度和不合理利用水系湿地资源的行为,打击破坏城市湿地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2)依托水资源治理,为城市湿地的恢复和保护提供源泉和动力
对于湿地资源的恢复和保护,仅凭认为建设、改造和干预,只能治标,水系治理才是恢复和保护湿地,发挥其功能作用的治本良策。对城市湿地进行专项规划,可依托城市防洪规划及城区规划等,划分湿地保护红线,其他工程不得随意占用。将城市湿地保护和修复与城市环境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利用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等协调一致起来,对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统一规划。
3)学习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程技术、积极开展城市湿地科学研究
通过各种培训和研讨会,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决策者、管理者和基层人员的管理水平,认真学习成功的湿地保护和修复案例,总结工程技术和方法,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采取低成本的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还湿。适当补水,保持湿地的正常水环境,特别是在结冰期和枯水期。
城市湿地科学研究要针对城市湿地特点,对城市湿地保护和修复模式、城市湿地中能量流动和物质转化规律、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城市湿地对区域气候的调节功能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为城市湿地规划、管理和评价提供理论指导,为城市湿地保护和修复提供技术数据。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在湿地保护及其资源合理利用方面的作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管理决策者和公众对于湿地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湿地功能和湿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公众对湿地资源的忧患意识,让全社会都懂得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保护湿地的责任和义务,从而调动起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的积极性。开发湿地的景观价值和生态价值 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关注湿地、湿地。积极引导湿地周边群众参与湿地管理。只有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参與,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湿地环境得到保护。
参考文献:
(1)王德利《长春市城市湿地现状与国内外发展趋势研究》(市政协长春市城市湿地保护管理课题调研成果通报会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