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人大新闻报道如何选题

来源 :人大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大新闻报道实践中,要善于发现新闻“富矿”中闪光的“原料”,做好选题策划,讲好人大故事,让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深入人心。
  人大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大新闻报道选题是在研判人大履职新闻价值的基础上,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进行报道策划,深入挖掘新闻资源,讲好人大故事的过程。
  总的来说,新时代人大新闻报道要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这一主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突出时代性、整体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坚持内容为王,讲好中国人大故事,为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提升新时代人大工作水平、增强人大工作整体实效,铺就人心底色、熔铸精神支撑、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人大是新闻“富矿”。在这座新闻矿藏中,每一次人大及其常委會会议,每一次立法实践,每一次监督行动,每一位代表为民履职的实例,都不乏新闻价值。在人大新闻报道实践中,尤其是在主题宣传和深度报道中,我们更需要发现新闻“富矿”中闪光的“原料”,生产出更多有吸引力、影响力、传播力的新闻产品,这就涉及精准选题问题。在全媒体时代,选题策划是关键。对于同样的新闻事件,选题不同,报道角度不同,传播效果也就不同。通过精心选题,讲好人大故事,展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生动实践,让主流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深入人心。
  中国人大新闻奖前身是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新闻奖,自1991年开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办的一项国家级奖项,每年举办一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评选办法中,关于评选目的,由最初的“教育人民群众正确认识人大制度”,到现在的“讲好中国人大故事,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在时代变迁中,中国人大新闻奖评选价值取向从“教育宣传”逐渐转变为“讲好中国人大故事”。其中,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的选题给我们留下很多启示,对做好新时代人大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价值取向和有益借鉴。本文以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为例,谈谈新时代人大新闻报道如何选题。
  一、聚焦监督实效
  近年,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中,体现“正确监督、有效监督”的题材占据不小的比重,尤其是报道落实人大决议决定、审议意见,通过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督促制定机关修改或废止“问题法规”“问题文件”,人大、人大代表依法为民发声、敢于说“不”的新闻作品,屡屡获奖。
  比如说,2003年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宋衙遗址”在大拆迁中“逢生”》,报道的是重庆市渝中区人大常委会在旧城拆迁和文物保护的“矛盾”中,抓住这一急事难事进行调研、出台决议、督促决议贯彻落实的故事;2014年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建议答复五易其稿人大代表五次说“不”》,讲述的是广东省肇庆市人大代表李如喜对市住建局在办理其建议答复时数次“较真”,给出“责任不强、落实不力”等“评语”,直至市住建局第六次答复,他才在答复件上签署“满意”;2014年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审议意见不是一纸空文》,题材是安徽省广德县人大常委会实施审议意见跟踪问效制度,督促政府保留学校建设用地;2015年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华蓥市人大叫停两份政府文件》《嘉禾县人大对问题文件说“不”》,主题分别是四川省华蓥市人大督促政府撤回错误文件、湖南省嘉禾县人大常委会督促政府自行废止红头文件;2017年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一辆电动自行车牵动全国人大常委会》,从杭州市居民潘洪斌骑行的一辆电动自行车被交警扣留一事切题,报道了全国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积极作用;等等。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聚焦社会关切,把人大监督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让人们从故事中感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治理功效。
  “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人大常委会开展监督工作的基本遵循。通过人大监督推动解决人大代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这些题材是人大新闻报道选题的重点,也是人大新闻作品获奖的“主力军”。
  二、挖掘新颖题材
  近年来,无论是人大实务界,还是理论界、媒体、社会公众,有一种关切:长期停留在法律文本上的人大权力如何激活、如何行使?对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人大工作机制,通过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备案审查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2018年7月,栗战书委员长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讲话指出,既要综合运用执法检查、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专题询问、计划和预决算审查监督、备案审查等经常使用的监督形式,又要积极探索运用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法定监督方式,增强监督实效。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监督方式,通常被称为刚性监督,不少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40多年中没有实践案例。人大通过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是人大新闻报道的大题材、好题材,是人大故事耐读、可读的“重磅”题材,更是社会公众十分关注的“吸睛”题材,值得深入挖掘、深度报道。
  2015年中国人大好新闻一等奖作品《唤醒沉睡的权力》,报道的就是浙江省云和县人大常委会成立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调查政府存量资金高和政府债务高的“双高”问题,作出了关于盘活存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决议,督促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理财“组合拳”,取得了多赢效果。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就《浙江人大》刊发的这篇新闻报道作出了重要批示,要求全国人大财经委、预算工委组成联合调研组了解云和县采取特定问题调查这一监督形式的情况。调研组评价:“对云和县人大常委会来说,更重要的是启用了长期被虚置的监督权力,取得了‘非一般’的成效。”
  人大新闻报道选题中,对展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生动实践成效的重大题材应保持敏锐,比如说,贯彻关于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乡镇人大每年召开两次会议亮点、乡镇人大代表开展执法检查实效;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改进专题询问、审计指出问题整改、开展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监督工作等;地方人大常委会通过票决制促进决议决定落实、审议意见处理和代表建议办理;等等。举两个例子,一个是2015年的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一次成功尝试——全国第一个乡镇人大常设主席团诞生回顾》,报道了1986年9月9日全国第一个乡镇人大常设主席团诞生在湖南省沅江市新湾镇的过程;另一个是2018年的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首次引入第三方评估》,选取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在开展产品质量法律法规执法检查中,首次引入第三方评估,评估结果为执法检查提供数据支撑。   深入成就深度。无论是人大制度创新等题材之“新”,还是刚性监督题材之“特”,都需要把握人大行权履职的制度内涵和新闻传播规律,同时精心提炼、用心挖掘,才能产生精品力作。
  三、彰显民生情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2018年7月,在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人民书写是人大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民生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的重点议题。人大工作“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彰显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人民情怀的生动实践是人大新闻报道选题的重要标尺。人大新闻报道要保持敏锐,第一时间、全景式呈现人大及其常委会创造性地做好立法、监督、代表等工作,使人大工作更好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愿、增进人民福祉的生動实践。
  一篇新闻作品,抓住了民生堵点、盼点、痛点,就抓住了社会的关切。人大新闻报道就是要善于抓住人大履职为民的故事,以增进民生福祉说“理”,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传播效果。2014年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大鼻子”校车带来的学生幸福感》就是一篇彰显人大制度内涵、表达人大民生情怀的典型作品。作品讲述宁夏平罗县人大常委会通过督办代表议案,县人民政府购置40辆大鼻子校车、对贫困家庭学生补贴交通费,使农村孩子乘车难、乘车贵这一民生难题得以有效解决。这类表达人大民生情怀的别具匠心之作,还有2017年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作品《舟山市人大重点督办建议,半年内让八万渔民有了养老保险》;2018年的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沈阳市人大常委会吸纳民意完善惠民政策,118万老年人乘车IC卡不再跑年审》等。民生之盼,人大所向,深化人大立法、监督工作全过程报道,是新时代人大新闻报道浓墨重彩的落点。
  四、切换寻常视角
  跑人大新闻的记者、基层人大通讯员采写中,有时会产生“审美疲劳”。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以会议为主,而会议程序严谨、议题丰富、气氛严肃,加上会期不长、时间紧张,新闻报道多为会议动态、履职程序,感到难以选取大题材。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有法定程式,但并不意味着常态履职无新闻“活鱼”。在人大常态履职中,把新闻报道做出亮度、写出高度和提升关注度,需要切换视角,挖掘寻常题材的新意境,在表达形式、表现手法、选题角度方面创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旧瓶装新酒、新瓶装老酒。这样,可以改观人大新闻报道供给侧存在的动态多、故事少,结果多、过程少,会议多、深度少,领导报道多、代表履职少的“四多四少”现象。
  2012年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电子表决的民主效应》,把选题角度放在“民主效应”,让“旧闻”变新闻。2011年1月,湖南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首次使用电子表决,关于省法院工作报告决议得到的赞成票仅占全体代表的61%,引起省法院高度重视,会后8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如何接受监督、改进工作。一年后,省法院工作报告获得的赞成票占全体代表的76.8%。人大新闻存在时序转换,2000年前后,省级人大会议进行电子表决是新闻,但近年电子表决步入常态,作者选题立足电子表决,把着力点放在表决结果给法院改进工作带来的压力、动力和效果,表达了程序民主的效力。2018年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会“说话”的小本本》也是寻常题材——山东省阳信县人大代表恳谈会,作品“新”在县人大代表商进军从裤兜里掏出了他的民情笔记本,直陈民意,写出了基层人大代表“积极为人民发声”的大意境。
  五、捕捉“细节之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有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采写人大新闻报道也是同样的道理。讲好人大故事需要捕捉细节,于细节之中呈现精彩,于细节中窥见趋势。在选题中应善于记录人大、人大代表履职的细节,把握脉搏、反映趋势,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实践表明,选民监督代表、有场景的选举、预算审查监督新变化等题材可以出大新闻、好新闻。
  新闻作品《细节之变的制度力量》选取的是2003年人大公开、法律助理、宪法宣誓和人大代表辞职四项制度的启动,细节之变对人大制度乃至民主政治建设产生积极影响,该作品获2004年度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新闻奖(中国人大新闻奖前身,下同)一等奖。新闻作品《溆浦县16位选民要求审查代表议案》,从选民要求审查代表议案这个“小事件”切题,折射出选民的民主意识增强的大趋势,这一事件入选湖南省四五普法十大法制事件,作品荣获2006年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
  2013年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作品《预算草案报告不再羞答答》,选取的是广东省将政府“三公经费”写入预算草案、在省人大会议期间设立24小时热线等小细节,反映人大预算监督的大进步。“流动票箱”是县乡人大代表选举寻常事物,但是2017年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作品《背篓上的流动票箱》,作者选取了湖北省兴山县人大代表选举中“山高路滑,人摔了票箱也不能摔”“庄严投票,盼日子越来越好”“继续‘流动’,力争不落一位选民”几个生动的细节,让报道增添了很多意味。
  六、关注现场新闻
  人大新闻报道,有很多发生在会议现场,比如专题询问、工作评议、代表述职、专题调研等,如何写出精彩的现场新闻,是人大新闻报道值得研究探索的一个课题。对于现场报道,选题和落笔应注意时效与新闻价值,讲究人物对话、现场情景、主角表情等,让公众通过新闻报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对于新闻产品,受众固然需要宏大叙事,但是具象的内容更能走心,把公众关心的、生动而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在“现场”呈现,是人大新闻报道选题的难点。当前,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在立法、监督、评议等工作中,开展的调研、座谈、跟踪监督等工作,大有“现场新闻”可作。
  1999年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这里也是一线”——财经委普通一日》是一篇以“日记体”描述上海市人大财经委普通一天工作的新闻报道。2007年中国人大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榕树下选民“面试”代表候选人》,“榕树下”很有现场感。2013年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中巴车上的流动“人代会”》写的是25名驻豫全国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期间,在中巴车上热烈地“审议”河南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我们再也不能亏待农民了,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民不吃亏,我们可以大胆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了。这些新闻作品写出了热烈的现场气氛,让读者记忆犹新,也成为人大新闻报道选题的标杆。
  参考文献:
  [1]栗战书:《加强理论武装,增强“四个意识”,推动新时代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完善发展——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交流会上的讲话》,载《中国人大》2018年第19期。
  [2]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中国人大制度新闻协会:《第25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获奖作品选》,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6年版。
  [3]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中国人大制度新闻协会:《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获奖作品选》,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8年版。
  [4]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中国人大制度新闻协会:《第28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获奖作品选》,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9年版。
  (作者单位:湖南省人大常委会《人民之友》杂志社)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发展基层民主。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基础民主协商,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
期刊
目前社会上有一种声音,认为经济特区是特殊历史时期产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区政策优势的“特”将逐步淡化乃至消失,特区立法权也就失去了存在意义。显然,这是对经济特区的一种狭隘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庆祝海南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大会上指出“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出水平”。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要求深圳打造
期刊
一、 问题的提出——各地地方性法规对婚假规定的不同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出台了“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修改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授权各地人大修改地方立法。截至目前,全国34个省级地方,除港澳台和西藏之外,其他30个省、直辖市都修改了各地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仅以婚假为例,各地人大的地方立法对婚假天数也作出了调整,从3天到30天不等。笔者认为,婚假天数
期刊
人大新闻宣传作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个宏大主题,把充分展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激发全社会增强制度自信作为核心内容,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舆论导向,通过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通过创新实践和具体成效,不断扩大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本文以近几年人大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谈谈人大新闻
期刊
区域协同立法是近年来立法中的一个新领域、新课题。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如何发挥区域立法对區域协调发展的引领与保障作用,建立和巩固区域内的共同价值导向与共同行为准则显得愈发迫切和重要。  一、区域立法的必要性  (一)区域立法是发挥立法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和保障作用的客观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区域合作,建立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各级人大代表要忠实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履行代表职责,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自觉接受监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通过建立健全代表联络机构、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于2016年9月印发了《关于完善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的实施
期刊
基层人大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制度平台和有效载体。加强地方人大自身建设,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的重要前提和坚实基础。基于此,兰州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成联合调研组,对兰州市加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  兰州市现有3县5区、60个乡镇和54个街道。现实有全国、省
期刊
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0年6月开展的第一次专题询问,开创了专题询问工作的历史先河。之后,为数众多的地方人大常委会陆续开展了专题询问的实践探索。时至今日,专题询问已经呈现出遍地开花之势,正在逐渐走向常态化。  人大常委会的专题询问是询问的一种拓展和延伸方式。询问,作为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一项重要权利,是指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审议报告和议
期刊
加强干部任后监督,是地方人大依法行使人事任免权和监督权的内在要求,是新形势下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面临的新课题。近年来各地人大常委会探索通过履职评议的方式加强任后监督,搭建了对任命干部监督的平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结合江苏省各地的实践,分析了取得的成效、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力求推动履职评议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履职评议产生的背景和法理依据  (一)履职评议兴衰的背景分析  履职评议,即
期刊
庆阳市人大常委会调研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情况 庆阳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采取召开座谈会、现场查看资料等方式对全市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进行了调研。在肯定成绩的同时,针对发现的问题,调研组建议:要进一步增强做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增强报备主体的报备主动性和人大常委会的履职积极性,切实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要保持经常沟通联系,通过举办研讨会、座谈会、培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