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021年来,工业大麻原料及化妆品被禁,“刷酸”化妆品被点名……监管部门连续发声,圈出了几个化妆品行业的“禁区”。事情的始末是什么?又该如何看待这些新增的“禁区”?
2021年1月1日,《化妆品监督管哩条例》正式实施。可以说,这开启了化妆品行业的全新时代。随之而来的,是国家药监局的一系列举措,比如8月6日颁布的《化妆品生产经营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我们注意到,在颁布一系列配套新规时,国家药监局不断发文,表明现在化妆品市场的产品哪些是违法违规的,比如年初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工业大麻原料,以及现在沸沸扬扬的“刷酸”……
国家药监局为什么发文、发声点名这些产品?并将其圈起来,明确告知不可用、违规?其中又有哪些始末缘由?对问题的答案,行業人士各执一词。在此,我们聚焦国家药监局点名的、成了行业禁忌地带的几类产品,并回顾相关缘由与始末,希望给企业一些启示。
一锤定音 干细胞化妆品不存在!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广告监管司发布了一则公告——《关于加强干细胞广告监管的工作提示》(以下简称“《提示》”),指出目前没有干细胞在抗衰、美容方面的研究,所有关于干细胞在抗衰、美容等方面的功效宣称均属于虚假违法广告。干细胞化妆品不存在,一锤定音。
《提示》显示,目前进入干细胞临床应用阶段的仅有“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在卫生健康部门备案的干细胞临床研究,只有1项涉及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提示》明确表示,目前在卫生健康部门备案的干细胞临床研究中无干细胞在抗衰、抗癌、美容方面的研究,并要求各地加强对合有“干细胞”内容广告的监测监管,严查虚假违法广告案件。
据悉,《提示》一经发布,便在行业内引发了热议。曾有业内人士表明,目前化妆品中添加的干细胞不是《提示》中标明的人体干细胞,而是植物干细胞。但从《提示》中可以看出,目前并没有明文对此做出规定,化妆品企业仍需谨慎行事。尤其是在功效宣称方面,不可声称相关产品具有抗衰、美容、控糖、抗癌等功能。
“食品级”化妆品是商业噱头,涉嫌违规
近年来,很多化妆品品牌称其产品是“食品级”“可食用”。这期间,不管是药监局还是媒体,都曾发文限制、抵制这一行业乱象,明确不存在“食品级”化妆品。
目前看来,有些化妆品企业所谓的“食品级”化妆品,天然、有机、可食用、安全无毒等,不添加防腐剂、香精色素等风险物质,用“食品级天然原料”替换。同时,会着重突出适用于孕妇、敏感肌、儿童等特殊群体。
在化妆品中添加食品级原料,是当下十分常见的操作方法。但从专业的角度来看,食品级原料不等同于安全,化妆品中添加了食品级原料不等同于可以吃。首先,化妆品与食品需考虑用量、配伍等因素不同。其次,化妆品和食品对原料的安全性侧重点不同,化妆品的侧重点是考虑体表涂抹是否会引起皮肤过敏等反应,而食品则要考虑肠胃吸收、排泄等代谢问题。换句话说,食品级原料中有的可能会引起皮肤过敏,为了避免安全隐患,也要符合化妆品原料的检测指标才行。
为迎合新生消费群体诞生的“食品级”化妆品
当下,新生代消费群体的情感需求、审美需求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较于“80后”“90后”,他们更喜欢个性化又高度安全的产品。为了迎合这些年轻消费者的需求,一些化妆品品牌在料体、包装、概念宣传各方面下足了功夫,包括为了凸显安全感而越做越像食品等。
“高级感”及其背后隐含的绿色、天然、有机等理念,是“食品级”化妆品最大的噱头。从这一点来看,“食品级”化妆品与“药妆”殊途同归,即用一个充满“高级感”的概念,激发消费者的好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并借此完成商品交易。
在部分品牌的宣传下,化妆品与食品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多的“食品级”化妆品涌向了市场,包括口红、唇膏、面膜,以及婴幼儿护肤品等。
基于这种市场乱象,各省药监局曾先后发消息警示消费者,不可对商家的一面之词偏听偏信,不存在“食品级”化妆品,化妆品不可食用,宣称“食品级”化妆品或涉嫌违规。其中,儿童化妆品更要与“食品级”化妆品划清界限。《儿童化妆品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受托生产企业应当采取措施避免儿童化妆品性状、外观形态等与食品、药品等产品相混淆,防止误食、误用。”
不管从目前的监管趋势来看,抑或是消费者越来越理性来看,“食品级”化妆品即将走进“死胡同”。企业与品牌要及时摆脱头脑发热的状态,坚决对“食品级化妆品”说不。
“刷酸”化妆品被点名
2021年8月11日,国家药监局官方网站发了一篇题为《科学认识“刷酸”美容》的文章。文章从刷酸是什么、刷酸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刷酸治疗”中使用的“酸”不是化妆品、化妆品中的“酸”有严格的管理要求等四个维度出发,对“刷酸”的定义、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等做了解读。
“刷酸”需求旺盛,部分市场乱了分寸
“皮肤状态不好?”“刷酸呀。”
近期,随着消费者对功效性护肤品需求的增强,一股清流——“刷酸”走进了消费者的视野,其凭借见效快、功效强等优势成了消费者护肤的新宠。需求孕育市场,市场催生商业与新产品。而今,市场中的“刷酸”化妆品相当常见,品类也比较齐全,如乳液、面霜、面膜等化妆品中皆添加了“酸”。“酸”的种类也从相对单一走向多元化,如果酸、水杨酸、维A酸等。
而在与化妆品行业关系紧密的院线市场,“刷酸”也是一个控油祛痘、清洁肌肤的热门项目。相关数据显示,“刷酸治疗”排在无创、微创类医美项目的前几名。
可以看到,在细分市场中,“刷酸”化妆品市场增速很快。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即“刷酸”化妆品良莠不齐,一些消费者“刷酸”出了问题,甚至谈“酸”色变。
目前,消费者对“刷酸”存在一定的误解。比如,较高浓度的酸可能会刺激和破坏皮肤。如果“酸”的浓度比较高,在皮肤上停留的时间较长,皮肤有较大概率出现不良反应,如结痂、色素沉着等。一般而言,应选择正规机构“刷酸”,尽可能地减轻不良反应。但消费者并不是专家,很多时候无法清晰、有效地分辨产品的好坏与机构专业与否,不得不为因“刷酸”出问题的皮肤埋单。
关于“刷酸”化妆品的规定
部分功效性化妆品中会添加某些“酸”,如果酸、水杨酸等,但相关技术规范对加“酸”有着严格的使用限制和技术要求。例如,水杨酸的含量不得超过3.0%,除香波外,不得用于三岁以下儿童使用的化妆品中。除此之外,标签上需标明“含水杨酸,三岁以下儿童勿用”等。
结语:企业要学会在规则中跳舞
野蛮生长,是众多产业分析人士评价化妆品行业用的最多的词之一。纵观全球近代工业史,几乎国家(地区)的所有产业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都处于野蛮生长状态,从无到有,企业与品牌极其活跃,如饥似渴地从市场中汲取各种营养,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方法创新、模式创新等此起彼伏,就像春天的大自然一样,充满着朝气与升级。从这个角度看,野蛮生长是一个褒义词,是对化妆品产业当前状态的认可。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万物野蛮生长的大自然充满了一些陷阱与危险。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野蛮生长状态的化妆品产业中。肆意生长的企业与品牌,为了将自己的根系更深、更广地扎根在市场中,不惜铤而走险,打政策与法规的“擦边球”,或者干脆违法操作、顶风作案,监管部门明确要求不可非法添加、不可做科学依据的功效宣称,却偏偏违法添加激素,或者宣称某种无据可依的功效。
对于化妆品行业来说,监管部门制定的各种规则,主要是基于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消费者安全用妆的,可谓是最低的“门槛”。从宏观层面上来看,这些规则对行业具有最强的约束力以及最普遍的适用性。同时,行业基本法《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新规的红线,也不容忽视或者踩踏。
未来,随着化妆品相关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健全,限制企业行为的规则也会越来越多。未来,无视法律规定的化妆品企业将陆续被市场淘汰,化妆品行业的强者与王者一定是规则之内成长起来的。对于化妆品企业来说,积极学习新规、贯彻新规,适应“带着镣铐跳舞”,既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实践,又是对消费者安全的负责、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2021年1月1日,《化妆品监督管哩条例》正式实施。可以说,这开启了化妆品行业的全新时代。随之而来的,是国家药监局的一系列举措,比如8月6日颁布的《化妆品生产经营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我们注意到,在颁布一系列配套新规时,国家药监局不断发文,表明现在化妆品市场的产品哪些是违法违规的,比如年初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工业大麻原料,以及现在沸沸扬扬的“刷酸”……
国家药监局为什么发文、发声点名这些产品?并将其圈起来,明确告知不可用、违规?其中又有哪些始末缘由?对问题的答案,行業人士各执一词。在此,我们聚焦国家药监局点名的、成了行业禁忌地带的几类产品,并回顾相关缘由与始末,希望给企业一些启示。
一锤定音 干细胞化妆品不存在!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广告监管司发布了一则公告——《关于加强干细胞广告监管的工作提示》(以下简称“《提示》”),指出目前没有干细胞在抗衰、美容方面的研究,所有关于干细胞在抗衰、美容等方面的功效宣称均属于虚假违法广告。干细胞化妆品不存在,一锤定音。
《提示》显示,目前进入干细胞临床应用阶段的仅有“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在卫生健康部门备案的干细胞临床研究,只有1项涉及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提示》明确表示,目前在卫生健康部门备案的干细胞临床研究中无干细胞在抗衰、抗癌、美容方面的研究,并要求各地加强对合有“干细胞”内容广告的监测监管,严查虚假违法广告案件。
据悉,《提示》一经发布,便在行业内引发了热议。曾有业内人士表明,目前化妆品中添加的干细胞不是《提示》中标明的人体干细胞,而是植物干细胞。但从《提示》中可以看出,目前并没有明文对此做出规定,化妆品企业仍需谨慎行事。尤其是在功效宣称方面,不可声称相关产品具有抗衰、美容、控糖、抗癌等功能。
“食品级”化妆品是商业噱头,涉嫌违规
近年来,很多化妆品品牌称其产品是“食品级”“可食用”。这期间,不管是药监局还是媒体,都曾发文限制、抵制这一行业乱象,明确不存在“食品级”化妆品。
目前看来,有些化妆品企业所谓的“食品级”化妆品,天然、有机、可食用、安全无毒等,不添加防腐剂、香精色素等风险物质,用“食品级天然原料”替换。同时,会着重突出适用于孕妇、敏感肌、儿童等特殊群体。
在化妆品中添加食品级原料,是当下十分常见的操作方法。但从专业的角度来看,食品级原料不等同于安全,化妆品中添加了食品级原料不等同于可以吃。首先,化妆品与食品需考虑用量、配伍等因素不同。其次,化妆品和食品对原料的安全性侧重点不同,化妆品的侧重点是考虑体表涂抹是否会引起皮肤过敏等反应,而食品则要考虑肠胃吸收、排泄等代谢问题。换句话说,食品级原料中有的可能会引起皮肤过敏,为了避免安全隐患,也要符合化妆品原料的检测指标才行。
为迎合新生消费群体诞生的“食品级”化妆品
当下,新生代消费群体的情感需求、审美需求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较于“80后”“90后”,他们更喜欢个性化又高度安全的产品。为了迎合这些年轻消费者的需求,一些化妆品品牌在料体、包装、概念宣传各方面下足了功夫,包括为了凸显安全感而越做越像食品等。
“高级感”及其背后隐含的绿色、天然、有机等理念,是“食品级”化妆品最大的噱头。从这一点来看,“食品级”化妆品与“药妆”殊途同归,即用一个充满“高级感”的概念,激发消费者的好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并借此完成商品交易。
在部分品牌的宣传下,化妆品与食品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多的“食品级”化妆品涌向了市场,包括口红、唇膏、面膜,以及婴幼儿护肤品等。
基于这种市场乱象,各省药监局曾先后发消息警示消费者,不可对商家的一面之词偏听偏信,不存在“食品级”化妆品,化妆品不可食用,宣称“食品级”化妆品或涉嫌违规。其中,儿童化妆品更要与“食品级”化妆品划清界限。《儿童化妆品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受托生产企业应当采取措施避免儿童化妆品性状、外观形态等与食品、药品等产品相混淆,防止误食、误用。”
不管从目前的监管趋势来看,抑或是消费者越来越理性来看,“食品级”化妆品即将走进“死胡同”。企业与品牌要及时摆脱头脑发热的状态,坚决对“食品级化妆品”说不。
“刷酸”化妆品被点名
2021年8月11日,国家药监局官方网站发了一篇题为《科学认识“刷酸”美容》的文章。文章从刷酸是什么、刷酸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刷酸治疗”中使用的“酸”不是化妆品、化妆品中的“酸”有严格的管理要求等四个维度出发,对“刷酸”的定义、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等做了解读。
“刷酸”需求旺盛,部分市场乱了分寸
“皮肤状态不好?”“刷酸呀。”
近期,随着消费者对功效性护肤品需求的增强,一股清流——“刷酸”走进了消费者的视野,其凭借见效快、功效强等优势成了消费者护肤的新宠。需求孕育市场,市场催生商业与新产品。而今,市场中的“刷酸”化妆品相当常见,品类也比较齐全,如乳液、面霜、面膜等化妆品中皆添加了“酸”。“酸”的种类也从相对单一走向多元化,如果酸、水杨酸、维A酸等。
而在与化妆品行业关系紧密的院线市场,“刷酸”也是一个控油祛痘、清洁肌肤的热门项目。相关数据显示,“刷酸治疗”排在无创、微创类医美项目的前几名。
可以看到,在细分市场中,“刷酸”化妆品市场增速很快。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即“刷酸”化妆品良莠不齐,一些消费者“刷酸”出了问题,甚至谈“酸”色变。
目前,消费者对“刷酸”存在一定的误解。比如,较高浓度的酸可能会刺激和破坏皮肤。如果“酸”的浓度比较高,在皮肤上停留的时间较长,皮肤有较大概率出现不良反应,如结痂、色素沉着等。一般而言,应选择正规机构“刷酸”,尽可能地减轻不良反应。但消费者并不是专家,很多时候无法清晰、有效地分辨产品的好坏与机构专业与否,不得不为因“刷酸”出问题的皮肤埋单。
关于“刷酸”化妆品的规定
部分功效性化妆品中会添加某些“酸”,如果酸、水杨酸等,但相关技术规范对加“酸”有着严格的使用限制和技术要求。例如,水杨酸的含量不得超过3.0%,除香波外,不得用于三岁以下儿童使用的化妆品中。除此之外,标签上需标明“含水杨酸,三岁以下儿童勿用”等。
结语:企业要学会在规则中跳舞
野蛮生长,是众多产业分析人士评价化妆品行业用的最多的词之一。纵观全球近代工业史,几乎国家(地区)的所有产业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都处于野蛮生长状态,从无到有,企业与品牌极其活跃,如饥似渴地从市场中汲取各种营养,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方法创新、模式创新等此起彼伏,就像春天的大自然一样,充满着朝气与升级。从这个角度看,野蛮生长是一个褒义词,是对化妆品产业当前状态的认可。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万物野蛮生长的大自然充满了一些陷阱与危险。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野蛮生长状态的化妆品产业中。肆意生长的企业与品牌,为了将自己的根系更深、更广地扎根在市场中,不惜铤而走险,打政策与法规的“擦边球”,或者干脆违法操作、顶风作案,监管部门明确要求不可非法添加、不可做科学依据的功效宣称,却偏偏违法添加激素,或者宣称某种无据可依的功效。
对于化妆品行业来说,监管部门制定的各种规则,主要是基于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消费者安全用妆的,可谓是最低的“门槛”。从宏观层面上来看,这些规则对行业具有最强的约束力以及最普遍的适用性。同时,行业基本法《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新规的红线,也不容忽视或者踩踏。
未来,随着化妆品相关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健全,限制企业行为的规则也会越来越多。未来,无视法律规定的化妆品企业将陆续被市场淘汰,化妆品行业的强者与王者一定是规则之内成长起来的。对于化妆品企业来说,积极学习新规、贯彻新规,适应“带着镣铐跳舞”,既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实践,又是对消费者安全的负责、对社会责任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