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语文主题学习“古诗中的传统习俗”的教学为例,论述古诗组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提出巧定目标,找准主题;精学细品,总结学法;抓关联点,以一带多的教学建议,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古诗 组文阅读 阅读教学 传统习俗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A-0046-03
组文阅读,指的是在规定的时间内针对一个或者多个主题或议题(教师事先设定好的),进行多文本的阅读。这种阅读并不是文本之间的简单组合,也不是概括性的略读。相较于传统阅读模式,组文阅读的关注点是基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上的阅读数量和速度,发展了学生的语文思维,明显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弥补了传统阅读模式中的单篇教学、咀嚼教学的不足。
与现代文的组文阅读不同的是,古诗的组文阅读由于古诗本身的体裁的特殊性和所作年代的久远性,学生比较难理解,在教学中是一个需要突破的难点。那么,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好一组古诗,既充分挖掘教材,又能整合古诗阅读资源,发挥组文阅读模式的优势呢?下面笔者将结合课例谈一谈。
一、巧定目标,找准主题
古诗中的组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决定了整节课的阅读走向。那么,如何制訂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年段目标、问题特点、编排意图、课后习题等方面入手。尤其要注意的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单元导语中更加明显地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
导语中的人文主题宛如思想的红线,贯穿一个单元的课文;语文要素则是教学的指南,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习策略、学习习惯的训练点落实到每篇课文的教学之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人文主题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语文要素是“了解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风俗的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从导语中不难看出语文要素这条线中,前半部分不是很切合古诗教学,仅从导语来制订教学目标,整节课容量过少。对此,笔者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从课后习题入手——“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制订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诵读《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解诗意。2.通过了解诗中的传统习俗感悟诗歌表达的感情,联系生活体验描绘节日的情景。3.激发热爱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情感。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这节课的主题也就呼之欲出了,即抓住“古诗中的传统习俗”读好诗,学好诗,悟好诗。这节课选取的三首诗,均在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元日》是宋代王安石所作的一首古诗。诗中通过“爆竹声”“屠苏酒”“换桃符”传统习俗以及开始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农历正月初一(春节)这一天的欢快情景。这首诗写得轻松活泼,洋溢着节日的欢快气氛,流露出了诗人在除旧迎新时的无比喜悦的心情。《清明》是唐代杜牧所作的一首古诗,清明时节按照习俗本该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诗人却独自奔波在漫长的旅途上,孤单凄凉的感受可想而知,又遇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诗人的焦虑和惆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古诗,写的是自己作为一个异乡人士的孤独凄然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中时时怀乡思人,在重阳节的时候,思念更比以前浓烈了。诗人因此想到了远在家乡的兄弟,此刻自己的兄弟们一定在登高怀念自己。三首诗都抓住了节日中的传统习俗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但表达情感又各不相同:《元日》处处洋溢着新春的喜庆热闹,《清明》则流露出诗人的苦闷孤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这节课就抓住三首诗的相同元素整合教学内容,统筹思维,设计三首诗的单元整组教学,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二、精学细品,总结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笔者将《元日》一诗作为教学重点进行精讲细品,并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品读,引导学生深切感受人们在农历正月初一(春节)这一天的欢快情景,读出节日的欢快气氛,悟出诗人在除旧迎新时的无比喜悦的心情。然后,引导学生将这首古诗习得的阅读方法运用于另外两首描写中华传统习俗的古诗,做到以一带多,打破传统阅读模式下单篇咀嚼阅读的现状,发挥组文阅读模式的优势,最终提升学生阅读和理解古诗的能力。
【片段实录一】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请同学们听一听,猜猜唱的是哪个节日(课件播放歌曲《元日》中的前奏)。
生:春节。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我听到了敲锣打鼓、放鞭炮的声音。平常过春节大街小巷都是这种声音。
师:放鞭炮的确是春节的习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跟春节有关的一首古诗——《元日》。
【分析】组文阅读需要在有限的时间进行大量的、快速的阅读,时间显得很紧,因此导入部分一定要简洁明了。本教学环节,笔者从学生感兴趣的音乐入手,听歌猜节日,过渡到《元日》整首诗的学习,简洁又不失趣味性。
【片段实录二】
师:昨天大家已经预习这首诗了,谁愿意来读?
生1:元日……
师:你的声音很洪亮,字音也读得准确,谁想挑战一下?
生2:元日……
师:这两个同学读得这么棒,整个大组能读这么流利吗?
(一个大组齐读)
师:古诗有它独特的节奏美、韵律美,全班能读出节奏来吗?(课件出示划分好节奏的古诗)
(全班齐读)
【分析】组文古诗课的教学离不开读,初读古诗首先要做到字音准确,读流利,扫清文字的障碍,同时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这是学习古诗的基础。
【片段实录三】
师:把古诗读准确流利后,接下来我们要干什么了?
生1:理解诗意。 师:平时你们用什么方法理解诗意呢?
生2:借助注释,查找工具书。
生3:向家长、老师请教。
师:现在我们就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诗的诗意。不懂的还可以来请教我。开始吧!
(生小组讨论汇报诗意,师板书学法:读古诗 解诗意)
【分析】“以一带多”的组文阅读,根本在“一”上,如果对于“一”的学习不到位,则后面的“多”的达成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所以教師在“一”的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和生成。只有学透了“一”,“多”才会显得不难。
【片段实录四】
师:这首诗里藏着一些春节的习俗,谁找到了?
生1:爆竹。
师:(板书:爆竹)你过年时放过爆竹吗?
生1:放过。
师:心情如何?
生1:特别开心。
师:请你带着开心的心情读一读这首诗。(生读略)
师:我看到了你喜上眉梢,也能把喜悦的感情读了出来。还有谁能读出快乐?请带着这快乐的心情读这一句诗。(课件出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生2:(脸上的表情更丰富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师:还有谁放过爆竹?(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多)放过爆竹的同学一起读。
(现场顿时热闹了起来,生齐读)
师:多热闹的情景啊,震耳欲聋的爆竹声真是响彻云霄!还有哪个习俗?
生3:饮屠苏酒。
师:(边板书边说)说到饮酒啊,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是战场豪情,“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是豁达之情。《元日》里的酒流露出庆贺新春的喜庆之情,请你读出春节的喜庆。(生3读)老师有点微醉了。谁还来喝下这屠苏酒?(生4读)让我们一起举起这香味四溢的屠苏酒!(师做举起酒杯的动作,全班读)
师:两个习俗了,还有什么习俗?(师指板书)
生5:贴桃符。
师:什么是桃符啊。
生5:就是对联的前身。
师:老师这里有一副对联,谁来贴对联?
(生上台贴对联)
师:他们贴对了吗?(课堂上出现了小声议论,有说对的,有说不对的)中国人贴对联可有讲究了,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讲究仄起平收。我有一个好方法,看每一个对联的最后一个字,如果是三声或四声,它就是上联。如果是一声二声那就是下联。他贴对了吗?
生(齐):对了。
师:贴对了,我们就更应该读好对联。(师手指上联,生齐读对联)
师:红色的纸,寓意吉祥的文字,贴好了对联,欢欢喜喜过大年。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藏在古诗当中的三个习俗,那么《元日》这首诗中描写的春节是一种怎样的情景?请结合这幅插图和你过春节的生活体验,发挥想象,具体地描绘吧!(课件出示春节贴对联、放鞭炮热闹情景的图片,图片上有引导语“过年啦,过年啦,家家户户都……”)
生6:过年啦,过年啦,家家户户都在贴对联,大人们带着小孩子去拜年,小孩子们则在一起放鞭炮,别提有多热闹了。
生7:过年啦,过年啦,家家户户都在吃着团圆饭,屋子里面热闹极了,屋子外面小孩子们有的在放鞭炮,有的在数红包,脸上都露出了喜悦的表情。(师板书学法:找习俗 绘情景)
师:你们说的可真好!一首简单的古诗居然能读出如此热闹喜庆的画面,让我们用古诗再一次感受那热闹的春节场景吧!(板书学法:悟诗情 诵古诗)
师:能背诵吗?
(生面带喜色、自信满满地将《元日》整首诗进行了背诵)
【分析】学生根据自己平时过春节的感悟,很容易体会诗中描绘的欢快的感情,所以在这一次又一次读的过程中,对于诗中蕴含的感情有了一次更高的升华。小学生总是有着很强的表现欲望,渴望引起别人的关注,在精学《元日》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个贴对联的环节,让学生在找到习俗的同时,又亲身经历了贴对联的过程,很好地渗透了人文意识,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是对学生自我实现愿望的满足,有利于他们提高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三、抓关联点,以一带多
古诗的组文阅读要想顺利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把古诗的组文阅读上出实效来,就一定要找到古诗文本之间的关联点,搭建起多篇古诗学习之间的桥梁,真正做到以一首带多首。而在这节课中的传统习俗就是古诗文本之间的桥梁。在经过刚才的精学之后,学生自己整合出了学习含有传统习俗的古诗的方法:1.读古诗,解诗意;2.找习俗,绘情景;3.悟诗情,诵古诗。接下来,他们将按照小组合作的方式合作完成《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歌的学习。
【片段实录五】
生1:我来展示我们小组的学习成果。
(生1字音准确、流利地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并且简单翻译了古诗)
生2:从这首诗当中我们组找到了两个习俗,分别是插茱萸、登高。诗人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情景:又是一年重阳佳节到了,诗人远在他乡,没有办法回到家乡,尤其是在象征着尊老敬老的重阳佳节,诗人格外思念亲人,他只能登上高山面对着家乡的方向,想象着亲人是怎样过这个重阳节的。(师用课件出示诗人登高望远的图片,背景文字:又是一年重阳佳节到了)
生3:整首诗表达了作者身在他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读的时候节奏应该慢一点,读出思乡之情来。(生3声情并茂地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4:我还有一点要补充,平时我们在过重阳节时还要吃重阳糕,饮菊花酒,这也是一种传统习俗。
师:你说得对,菊花自古被称为长寿的象征,在这一天长辈们饮下酿好的菊花酒,寓意着健康、长寿。所以重阳节也叫——
生(全体):老人节,敬老节。
师:如果你是王维此时有家难回,想对家里的亲人说些什么?
生5:我想说,我的好兄弟,我在外面过得挺好的,你告诉我们的父母,让他们不要担心。
师:你道出了思念和不舍。你来读读。(指名生读)一切的一切只能在想象中。重阳节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茱萸是别人的,登高也是别人的,自己什么也没有!大家闭上眼睛,再听——(师配乐读)你听出了什么?
生6:我听出了王维的思念,他身在异乡很孤单,真的很想回到亲人身边。
师:千言万语道不尽双方心中深深的思念。(师手指屏幕,生全体诵读)
(《清明》教学环节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类似,略)
【分析】在放手给学生自主合作阅读的环节,教师没有过分地总结强调古诗的大意和思想,而是充分利用刚才精读环节中的学法组织学生进行思路清晰、主题明确的阅读。在有限的时间里,古诗组文阅读这一模式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将学生之前的被动接受诗意、单篇重复朗读转换为了主动阅读探寻诗意、多篇整合阅读。教师也在学生汇报发言后进行凝练和升华,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走进古诗就是走进了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里。一首古诗,一个节日,几种习俗,也许在热闹的《元日》,也可能在哀愁的《清明》,亦或是在思乡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总有一首诗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教师引导学生组文阅读古诗其实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作者简介:陈永泰(1993— ),男,甘肃天水人,小学二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语文主题学习。
【关键词】古诗 组文阅读 阅读教学 传统习俗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A-0046-03
组文阅读,指的是在规定的时间内针对一个或者多个主题或议题(教师事先设定好的),进行多文本的阅读。这种阅读并不是文本之间的简单组合,也不是概括性的略读。相较于传统阅读模式,组文阅读的关注点是基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上的阅读数量和速度,发展了学生的语文思维,明显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弥补了传统阅读模式中的单篇教学、咀嚼教学的不足。
与现代文的组文阅读不同的是,古诗的组文阅读由于古诗本身的体裁的特殊性和所作年代的久远性,学生比较难理解,在教学中是一个需要突破的难点。那么,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好一组古诗,既充分挖掘教材,又能整合古诗阅读资源,发挥组文阅读模式的优势呢?下面笔者将结合课例谈一谈。
一、巧定目标,找准主题
古诗中的组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决定了整节课的阅读走向。那么,如何制訂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年段目标、问题特点、编排意图、课后习题等方面入手。尤其要注意的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单元导语中更加明显地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
导语中的人文主题宛如思想的红线,贯穿一个单元的课文;语文要素则是教学的指南,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习策略、学习习惯的训练点落实到每篇课文的教学之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人文主题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语文要素是“了解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风俗的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从导语中不难看出语文要素这条线中,前半部分不是很切合古诗教学,仅从导语来制订教学目标,整节课容量过少。对此,笔者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从课后习题入手——“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制订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诵读《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解诗意。2.通过了解诗中的传统习俗感悟诗歌表达的感情,联系生活体验描绘节日的情景。3.激发热爱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情感。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这节课的主题也就呼之欲出了,即抓住“古诗中的传统习俗”读好诗,学好诗,悟好诗。这节课选取的三首诗,均在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元日》是宋代王安石所作的一首古诗。诗中通过“爆竹声”“屠苏酒”“换桃符”传统习俗以及开始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农历正月初一(春节)这一天的欢快情景。这首诗写得轻松活泼,洋溢着节日的欢快气氛,流露出了诗人在除旧迎新时的无比喜悦的心情。《清明》是唐代杜牧所作的一首古诗,清明时节按照习俗本该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诗人却独自奔波在漫长的旅途上,孤单凄凉的感受可想而知,又遇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诗人的焦虑和惆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古诗,写的是自己作为一个异乡人士的孤独凄然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中时时怀乡思人,在重阳节的时候,思念更比以前浓烈了。诗人因此想到了远在家乡的兄弟,此刻自己的兄弟们一定在登高怀念自己。三首诗都抓住了节日中的传统习俗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但表达情感又各不相同:《元日》处处洋溢着新春的喜庆热闹,《清明》则流露出诗人的苦闷孤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这节课就抓住三首诗的相同元素整合教学内容,统筹思维,设计三首诗的单元整组教学,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二、精学细品,总结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笔者将《元日》一诗作为教学重点进行精讲细品,并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品读,引导学生深切感受人们在农历正月初一(春节)这一天的欢快情景,读出节日的欢快气氛,悟出诗人在除旧迎新时的无比喜悦的心情。然后,引导学生将这首古诗习得的阅读方法运用于另外两首描写中华传统习俗的古诗,做到以一带多,打破传统阅读模式下单篇咀嚼阅读的现状,发挥组文阅读模式的优势,最终提升学生阅读和理解古诗的能力。
【片段实录一】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请同学们听一听,猜猜唱的是哪个节日(课件播放歌曲《元日》中的前奏)。
生:春节。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我听到了敲锣打鼓、放鞭炮的声音。平常过春节大街小巷都是这种声音。
师:放鞭炮的确是春节的习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跟春节有关的一首古诗——《元日》。
【分析】组文阅读需要在有限的时间进行大量的、快速的阅读,时间显得很紧,因此导入部分一定要简洁明了。本教学环节,笔者从学生感兴趣的音乐入手,听歌猜节日,过渡到《元日》整首诗的学习,简洁又不失趣味性。
【片段实录二】
师:昨天大家已经预习这首诗了,谁愿意来读?
生1:元日……
师:你的声音很洪亮,字音也读得准确,谁想挑战一下?
生2:元日……
师:这两个同学读得这么棒,整个大组能读这么流利吗?
(一个大组齐读)
师:古诗有它独特的节奏美、韵律美,全班能读出节奏来吗?(课件出示划分好节奏的古诗)
(全班齐读)
【分析】组文古诗课的教学离不开读,初读古诗首先要做到字音准确,读流利,扫清文字的障碍,同时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这是学习古诗的基础。
【片段实录三】
师:把古诗读准确流利后,接下来我们要干什么了?
生1:理解诗意。 师:平时你们用什么方法理解诗意呢?
生2:借助注释,查找工具书。
生3:向家长、老师请教。
师:现在我们就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诗的诗意。不懂的还可以来请教我。开始吧!
(生小组讨论汇报诗意,师板书学法:读古诗 解诗意)
【分析】“以一带多”的组文阅读,根本在“一”上,如果对于“一”的学习不到位,则后面的“多”的达成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所以教師在“一”的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和生成。只有学透了“一”,“多”才会显得不难。
【片段实录四】
师:这首诗里藏着一些春节的习俗,谁找到了?
生1:爆竹。
师:(板书:爆竹)你过年时放过爆竹吗?
生1:放过。
师:心情如何?
生1:特别开心。
师:请你带着开心的心情读一读这首诗。(生读略)
师:我看到了你喜上眉梢,也能把喜悦的感情读了出来。还有谁能读出快乐?请带着这快乐的心情读这一句诗。(课件出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生2:(脸上的表情更丰富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师:还有谁放过爆竹?(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多)放过爆竹的同学一起读。
(现场顿时热闹了起来,生齐读)
师:多热闹的情景啊,震耳欲聋的爆竹声真是响彻云霄!还有哪个习俗?
生3:饮屠苏酒。
师:(边板书边说)说到饮酒啊,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是战场豪情,“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是豁达之情。《元日》里的酒流露出庆贺新春的喜庆之情,请你读出春节的喜庆。(生3读)老师有点微醉了。谁还来喝下这屠苏酒?(生4读)让我们一起举起这香味四溢的屠苏酒!(师做举起酒杯的动作,全班读)
师:两个习俗了,还有什么习俗?(师指板书)
生5:贴桃符。
师:什么是桃符啊。
生5:就是对联的前身。
师:老师这里有一副对联,谁来贴对联?
(生上台贴对联)
师:他们贴对了吗?(课堂上出现了小声议论,有说对的,有说不对的)中国人贴对联可有讲究了,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讲究仄起平收。我有一个好方法,看每一个对联的最后一个字,如果是三声或四声,它就是上联。如果是一声二声那就是下联。他贴对了吗?
生(齐):对了。
师:贴对了,我们就更应该读好对联。(师手指上联,生齐读对联)
师:红色的纸,寓意吉祥的文字,贴好了对联,欢欢喜喜过大年。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藏在古诗当中的三个习俗,那么《元日》这首诗中描写的春节是一种怎样的情景?请结合这幅插图和你过春节的生活体验,发挥想象,具体地描绘吧!(课件出示春节贴对联、放鞭炮热闹情景的图片,图片上有引导语“过年啦,过年啦,家家户户都……”)
生6:过年啦,过年啦,家家户户都在贴对联,大人们带着小孩子去拜年,小孩子们则在一起放鞭炮,别提有多热闹了。
生7:过年啦,过年啦,家家户户都在吃着团圆饭,屋子里面热闹极了,屋子外面小孩子们有的在放鞭炮,有的在数红包,脸上都露出了喜悦的表情。(师板书学法:找习俗 绘情景)
师:你们说的可真好!一首简单的古诗居然能读出如此热闹喜庆的画面,让我们用古诗再一次感受那热闹的春节场景吧!(板书学法:悟诗情 诵古诗)
师:能背诵吗?
(生面带喜色、自信满满地将《元日》整首诗进行了背诵)
【分析】学生根据自己平时过春节的感悟,很容易体会诗中描绘的欢快的感情,所以在这一次又一次读的过程中,对于诗中蕴含的感情有了一次更高的升华。小学生总是有着很强的表现欲望,渴望引起别人的关注,在精学《元日》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个贴对联的环节,让学生在找到习俗的同时,又亲身经历了贴对联的过程,很好地渗透了人文意识,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是对学生自我实现愿望的满足,有利于他们提高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三、抓关联点,以一带多
古诗的组文阅读要想顺利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把古诗的组文阅读上出实效来,就一定要找到古诗文本之间的关联点,搭建起多篇古诗学习之间的桥梁,真正做到以一首带多首。而在这节课中的传统习俗就是古诗文本之间的桥梁。在经过刚才的精学之后,学生自己整合出了学习含有传统习俗的古诗的方法:1.读古诗,解诗意;2.找习俗,绘情景;3.悟诗情,诵古诗。接下来,他们将按照小组合作的方式合作完成《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歌的学习。
【片段实录五】
生1:我来展示我们小组的学习成果。
(生1字音准确、流利地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并且简单翻译了古诗)
生2:从这首诗当中我们组找到了两个习俗,分别是插茱萸、登高。诗人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情景:又是一年重阳佳节到了,诗人远在他乡,没有办法回到家乡,尤其是在象征着尊老敬老的重阳佳节,诗人格外思念亲人,他只能登上高山面对着家乡的方向,想象着亲人是怎样过这个重阳节的。(师用课件出示诗人登高望远的图片,背景文字:又是一年重阳佳节到了)
生3:整首诗表达了作者身在他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读的时候节奏应该慢一点,读出思乡之情来。(生3声情并茂地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4:我还有一点要补充,平时我们在过重阳节时还要吃重阳糕,饮菊花酒,这也是一种传统习俗。
师:你说得对,菊花自古被称为长寿的象征,在这一天长辈们饮下酿好的菊花酒,寓意着健康、长寿。所以重阳节也叫——
生(全体):老人节,敬老节。
师:如果你是王维此时有家难回,想对家里的亲人说些什么?
生5:我想说,我的好兄弟,我在外面过得挺好的,你告诉我们的父母,让他们不要担心。
师:你道出了思念和不舍。你来读读。(指名生读)一切的一切只能在想象中。重阳节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茱萸是别人的,登高也是别人的,自己什么也没有!大家闭上眼睛,再听——(师配乐读)你听出了什么?
生6:我听出了王维的思念,他身在异乡很孤单,真的很想回到亲人身边。
师:千言万语道不尽双方心中深深的思念。(师手指屏幕,生全体诵读)
(《清明》教学环节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类似,略)
【分析】在放手给学生自主合作阅读的环节,教师没有过分地总结强调古诗的大意和思想,而是充分利用刚才精读环节中的学法组织学生进行思路清晰、主题明确的阅读。在有限的时间里,古诗组文阅读这一模式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将学生之前的被动接受诗意、单篇重复朗读转换为了主动阅读探寻诗意、多篇整合阅读。教师也在学生汇报发言后进行凝练和升华,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走进古诗就是走进了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里。一首古诗,一个节日,几种习俗,也许在热闹的《元日》,也可能在哀愁的《清明》,亦或是在思乡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总有一首诗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教师引导学生组文阅读古诗其实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作者简介:陈永泰(1993— ),男,甘肃天水人,小学二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语文主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