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企业文案实务》课程是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一直是本课程探索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对分课堂以“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为课堂组织架构,形成了真正的“教一学”双主体,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
关键词:对分课堂(PAD);教学模式;微助教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13-0110-02
1实践背景
近年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高校学生人数大增对高校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作为网络新生代的大学生课堂玩手机、对传统一言堂的教学内容不闻不问、不学不思的情况也较普遍。在全面考虑教学过程的可行性、同辈交互、师生交互的心理机制和大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困境多方面因素的前提下,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2014年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模式,称为“对分课堂”。
“对分课堂”在具体操作上是指把课堂的时间部分给教师讲授,部分给学生讨论,注重先教后学,强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教师的课堂讲授(Presentation)即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精讲,帮助学生了解知识框架和重点难点,对学生进行充分而不过分的引导;学生的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即学生听完讲授后通过独立阅读或练习自主完成个l生化学习,将知识内化为个人经验,是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过程;学生的课堂讨论(Discussion),带着自学和思考结果与同学、老师交流,可分为小组讨论、组间讨论、师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解决低层次问题、凝练高层次问题,教师答疑解决高层次问题。用三个环节的英文首字母命名,也可简称为PAD课堂。 2教学实践
2.1教学背景
2.1.1学情分析
成长于网络时代的在校大学生对网络、手机已经形成了大范围的心理依赖,课上课下都已经离不开手机。这些学生对课堂互动趣味性要求更高,同时他们也有丰富的网络语言和写作创意,并且渴望有展示个性的舞台。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部分学生已经了解到应用文写作对于未来工作的重要性,例如求职应聘,因此他们有自主个性化学习的意愿。另一部分学生一直没有阅读、写作的良好习惯,对写作有畏难心理。
针对以上学情,课堂教学需要基于形式生动、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落实大量写作练习,通过精心设计展示、互动等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1.2课程现状
《企业文案实务》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技术必修课,应用文案写作能力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必备核心能力之一。通过开设该课程,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文化素养同时,培养其企业管理实践中应用写作的实际能力。该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企业管理应用文案写作的一般原理,涵盖公文、事务文体、信息文体、财经文体、公共礼仪文体、学术论文六类主要文体的写作知识。
2.2教学设计
为更好实施“对分课堂”,对原课程标准进行了调整,将原知识模块进行了适当取舍以便更优组织教学。例如:2012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了十五种公文,结合课程中公文写作的教学课时,选取使用频率较高的三种为重点练习对象:请示、通知、函。根据对三个班186位学生的问卷调查,约40%的学生希望在自主学习时能重点了解写作格式和要求,約80%的学生希望第一次练习写作时有写作模板可参考,把公文写作练习重点确定在文种的结构模式、惯用语言模式及格式规范三方面。
教师把授课计划提前发放给学生,并在第一节课向学生解释对分课堂的关键点。教学设计整体模式如下:首先教师课堂讲授章节内容框架和重点、难点内容;然后学生阅读教学材料,写出作业、读书笔记或完成在线测试;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答疑、总结;学生课后复习。读书笔记(作业)需上交教师评分,读书笔记的形式不限,鼓励学生多样化。
2.3教学过程
根据对分课堂模式,总体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教师讲授(15至40分钟),精讲教材内容框架、重点难点,并非所有教学内容。教师讲授在先,是由高校课程的专业性特点决定的。高校课程内容专业化程度较高,学生需要有一定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学生在没有相关工作经验的情况下依托原有知识不易真正理解,需要教师给出精选的专业性讲解,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理论、方法及思维方式的指导。结合课程分析及学生问卷调查结果,重点讲解不同文种的结构模式、惯用语言模式及格式规范三方面的理论知识及例文解析。
第二个环节:内化吸收,学生通过线上课堂小测 练习的方式内化吸收。结合学生特点,根据结构模式、语言模式、格式规范三个教学内容重点,设置相应的教学任务。课程团队根据不同章节、不同文种、不同难度、不同要求组建题库,然后借助微助教丰富、灵活的习题发布平台给学生由易到难完成随堂测。首先是简单排序题,以掌握文本结构为主要目的,让学生按照正确的文种结构顺序排列一篇公文范文;其次,以掌握写作格式和写作要求为目的的多种测试题,每个文种五到十个题,包括填空题、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改错题等题型;最后,情景写作练习,教师精讲范文后,然后设置情景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此文种写作练习。这样的内化过程针对之前教师的精讲有的放矢、层层深入,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型思维,形成源源不断的学习效果正反馈。
第三个环节:课堂讨论,让每个学生带着自主学习的成果参加小组讨论、组间讨论、师生讨论。学生完成文种写作练习后,在组内讨论分享:本人理解这个文种有哪些重点内容需掌握,本人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大家帮助。学生们轮流发言,然后相互之间解决较简单的问题,本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总结出来,在稍后的环节中和教师进行讨论。根据学生特点,组间讨论适时安排,并且以“打擂台”“状元榜”等生动竞争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强集体荣誉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了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在做专业知识答疑的同时,对每个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进步及时予以可视化表扬,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第四个环节:课后复习。为了切实提高学生基础读写能力及终身学习意识,在微助教平台上布置复习任务(主要是阅读 讨论任务),通过微助教后台管理,检查学生查阅课件、完成习题、参与讨论等情况。由不同的学生学习小组轮流组织这个环节,包括推荐书籍、分享主题、互动互评等,鼓励学生发起头脑风暴展示个性。
2.4教学评价
通过考查学生在网络学习、课堂学习、互动环节、小组合作等具体活动中的表现,借助于微助教的后台管理功能,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及时、客观的评价。在教学评价过程中通过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重、降低期末考试等终结性评价的比重,使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更客观、更准确的评价。例如通过“微助教”平台将学生最终成绩划分为平时成绩(60%)和期末成绩(40%)两大块,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10%)、课堂测验(10%)、课堂讨论(20%)和小组表现(10%),课后复习(10%),期末成绩为考试成绩。学生可通过微助教平台数据实时看到自己的学习评分,了解不足,及时调整学习状态。期末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2%的学生对本学期本课程表示满意。
2.5优化之路
2.5.1线上线下有机结合
应用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互联网 对分”授课方式,能有效提升对分课堂的教学效果。本课程借助微助教平台丰富且生动的互动功能,实施扫码考勤、随机点答、限时抢答、即时评分等,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实时教学结果在大屏幕上可视化展示,鼓励学生从传统的“要我说”转变为“我要说”,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将被动的学习模式转为积极的自主探索。另一方面,面授教学因教师和学生高效的情感融人、因材施教等优势不可替代。结合传统面授的丰富经验和教育互联网技术的强大功能,线上线下融合,将大大提高网络新生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5.2细节处仍需精雕细琢
在实施对分课堂模式教学的过程中,细节极大影响教学效果,因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例如课堂讨论主题及提纲的设置,本课程在实施对分课堂教学初期,讨论主题设置较宽泛,初衷是让学生能从开放式主题讨论中尽可能多地发散思维,但是部分同学没有具体目标因而不讨论、各行其是,部分同学讨论中逐渐远离本课教学重点。后来,教师发放明确的讨论主题和可操作性强的讨论提纲给学生,并且让每个学生针对这些具体要求将个人发言发布在微助教的可视化平台上展示出来,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讨论效率。针对不同学情、不同学科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细节、持续改善,才能让对分课堂模式呈现出更好教学效果。
3结语
互联网经济大潮中,教育行业的改革势在必行,高等教育作为具有战略地位、纲举目张的教育,其理念创新、模式創新、方法技术创新更紧迫一些。“互联网 对分课堂”是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新探索,教学实践经验需要慢慢积累,但毫无疑问,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给高校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视野。
关键词:对分课堂(PAD);教学模式;微助教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13-0110-02
1实践背景
近年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高校学生人数大增对高校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作为网络新生代的大学生课堂玩手机、对传统一言堂的教学内容不闻不问、不学不思的情况也较普遍。在全面考虑教学过程的可行性、同辈交互、师生交互的心理机制和大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困境多方面因素的前提下,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2014年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模式,称为“对分课堂”。
“对分课堂”在具体操作上是指把课堂的时间部分给教师讲授,部分给学生讨论,注重先教后学,强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教师的课堂讲授(Presentation)即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精讲,帮助学生了解知识框架和重点难点,对学生进行充分而不过分的引导;学生的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即学生听完讲授后通过独立阅读或练习自主完成个l生化学习,将知识内化为个人经验,是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过程;学生的课堂讨论(Discussion),带着自学和思考结果与同学、老师交流,可分为小组讨论、组间讨论、师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解决低层次问题、凝练高层次问题,教师答疑解决高层次问题。用三个环节的英文首字母命名,也可简称为PAD课堂。 2教学实践
2.1教学背景
2.1.1学情分析
成长于网络时代的在校大学生对网络、手机已经形成了大范围的心理依赖,课上课下都已经离不开手机。这些学生对课堂互动趣味性要求更高,同时他们也有丰富的网络语言和写作创意,并且渴望有展示个性的舞台。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部分学生已经了解到应用文写作对于未来工作的重要性,例如求职应聘,因此他们有自主个性化学习的意愿。另一部分学生一直没有阅读、写作的良好习惯,对写作有畏难心理。
针对以上学情,课堂教学需要基于形式生动、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落实大量写作练习,通过精心设计展示、互动等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1.2课程现状
《企业文案实务》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技术必修课,应用文案写作能力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必备核心能力之一。通过开设该课程,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文化素养同时,培养其企业管理实践中应用写作的实际能力。该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企业管理应用文案写作的一般原理,涵盖公文、事务文体、信息文体、财经文体、公共礼仪文体、学术论文六类主要文体的写作知识。
2.2教学设计
为更好实施“对分课堂”,对原课程标准进行了调整,将原知识模块进行了适当取舍以便更优组织教学。例如:2012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了十五种公文,结合课程中公文写作的教学课时,选取使用频率较高的三种为重点练习对象:请示、通知、函。根据对三个班186位学生的问卷调查,约40%的学生希望在自主学习时能重点了解写作格式和要求,約80%的学生希望第一次练习写作时有写作模板可参考,把公文写作练习重点确定在文种的结构模式、惯用语言模式及格式规范三方面。
教师把授课计划提前发放给学生,并在第一节课向学生解释对分课堂的关键点。教学设计整体模式如下:首先教师课堂讲授章节内容框架和重点、难点内容;然后学生阅读教学材料,写出作业、读书笔记或完成在线测试;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答疑、总结;学生课后复习。读书笔记(作业)需上交教师评分,读书笔记的形式不限,鼓励学生多样化。
2.3教学过程
根据对分课堂模式,总体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教师讲授(15至40分钟),精讲教材内容框架、重点难点,并非所有教学内容。教师讲授在先,是由高校课程的专业性特点决定的。高校课程内容专业化程度较高,学生需要有一定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学生在没有相关工作经验的情况下依托原有知识不易真正理解,需要教师给出精选的专业性讲解,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理论、方法及思维方式的指导。结合课程分析及学生问卷调查结果,重点讲解不同文种的结构模式、惯用语言模式及格式规范三方面的理论知识及例文解析。
第二个环节:内化吸收,学生通过线上课堂小测 练习的方式内化吸收。结合学生特点,根据结构模式、语言模式、格式规范三个教学内容重点,设置相应的教学任务。课程团队根据不同章节、不同文种、不同难度、不同要求组建题库,然后借助微助教丰富、灵活的习题发布平台给学生由易到难完成随堂测。首先是简单排序题,以掌握文本结构为主要目的,让学生按照正确的文种结构顺序排列一篇公文范文;其次,以掌握写作格式和写作要求为目的的多种测试题,每个文种五到十个题,包括填空题、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改错题等题型;最后,情景写作练习,教师精讲范文后,然后设置情景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此文种写作练习。这样的内化过程针对之前教师的精讲有的放矢、层层深入,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型思维,形成源源不断的学习效果正反馈。
第三个环节:课堂讨论,让每个学生带着自主学习的成果参加小组讨论、组间讨论、师生讨论。学生完成文种写作练习后,在组内讨论分享:本人理解这个文种有哪些重点内容需掌握,本人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大家帮助。学生们轮流发言,然后相互之间解决较简单的问题,本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总结出来,在稍后的环节中和教师进行讨论。根据学生特点,组间讨论适时安排,并且以“打擂台”“状元榜”等生动竞争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强集体荣誉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了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在做专业知识答疑的同时,对每个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进步及时予以可视化表扬,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第四个环节:课后复习。为了切实提高学生基础读写能力及终身学习意识,在微助教平台上布置复习任务(主要是阅读 讨论任务),通过微助教后台管理,检查学生查阅课件、完成习题、参与讨论等情况。由不同的学生学习小组轮流组织这个环节,包括推荐书籍、分享主题、互动互评等,鼓励学生发起头脑风暴展示个性。
2.4教学评价
通过考查学生在网络学习、课堂学习、互动环节、小组合作等具体活动中的表现,借助于微助教的后台管理功能,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及时、客观的评价。在教学评价过程中通过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重、降低期末考试等终结性评价的比重,使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更客观、更准确的评价。例如通过“微助教”平台将学生最终成绩划分为平时成绩(60%)和期末成绩(40%)两大块,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10%)、课堂测验(10%)、课堂讨论(20%)和小组表现(10%),课后复习(10%),期末成绩为考试成绩。学生可通过微助教平台数据实时看到自己的学习评分,了解不足,及时调整学习状态。期末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2%的学生对本学期本课程表示满意。
2.5优化之路
2.5.1线上线下有机结合
应用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互联网 对分”授课方式,能有效提升对分课堂的教学效果。本课程借助微助教平台丰富且生动的互动功能,实施扫码考勤、随机点答、限时抢答、即时评分等,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实时教学结果在大屏幕上可视化展示,鼓励学生从传统的“要我说”转变为“我要说”,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将被动的学习模式转为积极的自主探索。另一方面,面授教学因教师和学生高效的情感融人、因材施教等优势不可替代。结合传统面授的丰富经验和教育互联网技术的强大功能,线上线下融合,将大大提高网络新生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5.2细节处仍需精雕细琢
在实施对分课堂模式教学的过程中,细节极大影响教学效果,因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例如课堂讨论主题及提纲的设置,本课程在实施对分课堂教学初期,讨论主题设置较宽泛,初衷是让学生能从开放式主题讨论中尽可能多地发散思维,但是部分同学没有具体目标因而不讨论、各行其是,部分同学讨论中逐渐远离本课教学重点。后来,教师发放明确的讨论主题和可操作性强的讨论提纲给学生,并且让每个学生针对这些具体要求将个人发言发布在微助教的可视化平台上展示出来,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讨论效率。针对不同学情、不同学科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细节、持续改善,才能让对分课堂模式呈现出更好教学效果。
3结语
互联网经济大潮中,教育行业的改革势在必行,高等教育作为具有战略地位、纲举目张的教育,其理念创新、模式創新、方法技术创新更紧迫一些。“互联网 对分课堂”是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新探索,教学实践经验需要慢慢积累,但毫无疑问,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给高校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