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育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手段,将地方文化资源与语文教育有机融合,不仅会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将极大地促进语文教育的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将地方文化融入教学,让学生换位思考,理解课文之中的文化现象,同时从当地文化寻找写作素材,有效地促进作文教学实践。
[关键词]地方文化;语文;阅读;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2001
语文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地方文化资源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民族、对人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将地方文化资源与语文教育整合会促进人的发展,文化的传承,语文教育的創新。
一、妙用地方文化,换位深入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多种课程资源,但现实中我们现有的语文教材对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不充分,还是沿袭老一套,跟着教材走。如教学《动人的北平》时,教师围绕这“动人”说得天花乱坠,如它有老成、宽容等品质。教师饱含热情,倾囊相授,可学生一脸呆滞,茫然不解,就算有应允者,也只是流于书本的字里行间,毕竟他们并非生于斯、长于斯,对它的“动人”不解,也在情理之中。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滋养一方人的地域文化也应该养育当地的语文教学。因此,作为教师应懂得“以力借力”的手法,能在课堂上结合当地特色文化与资源,调动学生积极性。于是教学《动人的北平》时,我灵机一动:让学生说说处于南国的自己的“动人的家乡”。我采用对比阅读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家乡的自然风貌、地理环境、文化景观、特色风味等方面来描绘自己的家乡。有人说:“家乡是文化专家的博物馆,有预测雨水的白鹤梁,有哲学系派的程朱理学。”有人说:“北平是一个饮食专家的乐园,而我家乡的榨菜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泡菜文化。”有人说:“北平气候干燥清冷,而我家乡的气候炎热,有火炉之称,但孟冬季节有湿冷,感觉冬天真的来了。”学生对家乡之美了然于胸,七嘴八舌,如数家珍,课堂就这样变得活跃起来。
这样的教学设计就让学生真正了解了林语堂笔下的家乡北平之所以动人的原因了。因为北平是生他养他的地方,阔别故土、身居海外的作者对这个具有包容新旧、雅俗的家乡怎会不喜爱,怎会不眷恋?这样联想对比的教学让学生快速地走进课文,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强他们作为巴渝人的自豪感。
二、化用地方文化,进行作文教学
高中作文教学对教师来说一直是一个大难题,“写什么”使他们一提及作文就焦头烂额。时间有限,学业繁重,但高考作文标准又要求学生“感情真实、真挚”。那么,要想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就得从现有的生活资源中寻找素材,培养感情。
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用细腻的笔触让我们赏秋、听秋、感秋、品秋,上完这篇课文之后,我让学生结合课文的描写,联系生活进行一次片段的写作:品北国之秋,绘身边之秋。有的学生写道:“没有故都秋中五彩斑斓的红叶,没有八达岭长城的秋韵。但南国的秋有黄叶铺路,有落英缤纷。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有的学生写道:“故都之秋的雨,息列索罗地下起来了,一层雨后,天晴,太阳又露出脸来了。南国之秋,忽而来一阵风,缩紧脖子,一小会雨水飘至,淅淅沥沥,没个三五天,雨是下得不痛快的。风没了,雨停了,天空却蒙上一层灰色,于是又凑合着过个几天。空气总是湿润的,有一种阴冷阴凉的味道。”从这一段段生动的文字可以看出,学生在习作中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模仿着作家的文笔,细致描绘出自己家乡的秋,写出了对自己家乡的爱意。
这样的课,既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使高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家乡的文化底蕴,获得滋养。
(责任编辑韦淑红)
[关键词]地方文化;语文;阅读;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2001
语文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地方文化资源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民族、对人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将地方文化资源与语文教育整合会促进人的发展,文化的传承,语文教育的創新。
一、妙用地方文化,换位深入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多种课程资源,但现实中我们现有的语文教材对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不充分,还是沿袭老一套,跟着教材走。如教学《动人的北平》时,教师围绕这“动人”说得天花乱坠,如它有老成、宽容等品质。教师饱含热情,倾囊相授,可学生一脸呆滞,茫然不解,就算有应允者,也只是流于书本的字里行间,毕竟他们并非生于斯、长于斯,对它的“动人”不解,也在情理之中。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滋养一方人的地域文化也应该养育当地的语文教学。因此,作为教师应懂得“以力借力”的手法,能在课堂上结合当地特色文化与资源,调动学生积极性。于是教学《动人的北平》时,我灵机一动:让学生说说处于南国的自己的“动人的家乡”。我采用对比阅读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家乡的自然风貌、地理环境、文化景观、特色风味等方面来描绘自己的家乡。有人说:“家乡是文化专家的博物馆,有预测雨水的白鹤梁,有哲学系派的程朱理学。”有人说:“北平是一个饮食专家的乐园,而我家乡的榨菜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泡菜文化。”有人说:“北平气候干燥清冷,而我家乡的气候炎热,有火炉之称,但孟冬季节有湿冷,感觉冬天真的来了。”学生对家乡之美了然于胸,七嘴八舌,如数家珍,课堂就这样变得活跃起来。
这样的教学设计就让学生真正了解了林语堂笔下的家乡北平之所以动人的原因了。因为北平是生他养他的地方,阔别故土、身居海外的作者对这个具有包容新旧、雅俗的家乡怎会不喜爱,怎会不眷恋?这样联想对比的教学让学生快速地走进课文,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强他们作为巴渝人的自豪感。
二、化用地方文化,进行作文教学
高中作文教学对教师来说一直是一个大难题,“写什么”使他们一提及作文就焦头烂额。时间有限,学业繁重,但高考作文标准又要求学生“感情真实、真挚”。那么,要想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就得从现有的生活资源中寻找素材,培养感情。
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用细腻的笔触让我们赏秋、听秋、感秋、品秋,上完这篇课文之后,我让学生结合课文的描写,联系生活进行一次片段的写作:品北国之秋,绘身边之秋。有的学生写道:“没有故都秋中五彩斑斓的红叶,没有八达岭长城的秋韵。但南国的秋有黄叶铺路,有落英缤纷。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有的学生写道:“故都之秋的雨,息列索罗地下起来了,一层雨后,天晴,太阳又露出脸来了。南国之秋,忽而来一阵风,缩紧脖子,一小会雨水飘至,淅淅沥沥,没个三五天,雨是下得不痛快的。风没了,雨停了,天空却蒙上一层灰色,于是又凑合着过个几天。空气总是湿润的,有一种阴冷阴凉的味道。”从这一段段生动的文字可以看出,学生在习作中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模仿着作家的文笔,细致描绘出自己家乡的秋,写出了对自己家乡的爱意。
这样的课,既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使高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家乡的文化底蕴,获得滋养。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