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依据扎根理论研究路径,从质性资料中将所有资料打散,从概念发现到理论形成,一共整理出61个概念,17個亚类属和9个类属,形成婚姻满意度的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依据婚姻适应方式和生活幸福感两个维度推导出“认命型”、“知足型”和“满意型”三种婚姻满意度类型。
【关键词】 远嫁女性 婚姻满意度 质性研究 扎根理论
一、研究背景
据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婚姻迁移已经成为女性迁移的主要方式之一[1]。由于中国自古沿袭下来的“男娶女嫁”“嫁夫从夫”的这种婚姻模式,导致了相当一部分女性的迁移,尤其是在户籍制度的松动和大规模人口流动的背景下,女性远嫁成为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这类跨地区成婚的远嫁女性也被称为“双重外来者”[2]。不少研究对远嫁女性的婚姻状况方面,包括远嫁现状及婚姻生活的描述,以及出现的原因、影响和后果的分析[3][4],但专门从婚姻满意度方面研究远嫁女性的婚姻关系的研究较少。为此本文基于扎根理论,对远嫁女性进行深度访谈,通过扎根理论程序对资料进行分析,探索远嫁女性的婚姻状况,构建远嫁女性的婚姻满意度类型,为之后的实证分析提供理论材料。为了达成以上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研究问题如下:
1.选择远嫁的女性在婚后其对婚姻生活的满意状况如何?
2.选择远嫁的女性在婚后的婚姻满意度类型是什么?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一共选取了四位远嫁女性为研究对象,根据受访者的要求分别采用邮件、电话的形式对其进行访谈和持续回访,通过结构访谈和无结构访谈的方法收集了远嫁女性的婚后生活状况的相关经验资料。四位受访者的基本情况主要是 80,90 后,年龄在 25—32 岁之间,其中有 2 人是本科毕业,2 人初中毕业。受访者的婚龄在 2—12 年,3 人已生育, 1 人未生育,婚后就业状况 3 人都是无业,1 人是婚后多年再就业。
本文作用扎根理论方法将访谈资料通过逐步编码的方式,从原始访谈资料中提取61个初始概念,17个亚类属和9个类属,依据核心类属构建和发展远嫁女性婚姻满意度类型,建立理论模型。过程如表1:
三、访谈资料结果分析
(一)婚姻满意状况分析
本文主要从选择远嫁的缘由、影响婚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婚姻生活采取的应对方式及对婚姻生活的态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婚姻满意状况的分析。
1.选择远嫁的缘由。本文将“相识经历”、“远嫁动机”及“对待远嫁态度”整理为对应范畴,并将这三个对应范畴组合到“选择远嫁”这一主范畴之中。本文的受访者因其条件背景与其现任丈夫会有不同的相识基础和远嫁动机,女方父母对其婚姻的态度也会不一样,这些因素的存在会成为受访者们选择远嫁的因果条件。“结婚时父母是不同意的,毕竟这么远,怀孕以后没办法就同意了”(访PJ),“结婚前也幻想过婚后的生活,认为是美好幸福的,但是结婚后也闹过很多矛盾”(访WF)。远嫁女性在面对婚姻时对婚后的生活的思考如果与婚后实际会有所不一致的话,她们婚前以及婚后所要承受的压力会导致不一样的婚姻生活态度。因此本文将选择远嫁的缘由放置于理论模型中的因果条件。
2.影响婚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本文将“地区差异”、“社会支持”、“生活条件”、“家庭关系”和“个体因素”五个方面整理为影响婚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在访谈资料中体现地区差异的方面包括习俗、语言、饮食、及社会交往方式,并且受访对象根据地区差异程度大小、社会支持强弱、生活条件高低、家庭关系的和谐程度以及个体条件的不同,远嫁女性面对婚姻生活的满意度会变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文章将这一部分对应于婚姻满意度类型扎根理论模型中的中介条件。
3.婚姻适应采取的应对方式。本文将“积极适应”和“消极忍耐”整理为婚姻生活采取的应对方式的两个方面。资料分析显示出远嫁女性在婚姻生活中的实践策略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并且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强弱关系。“其实两个人在一起以后,慢慢差异就会变成不同点了,你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跟你一样,其实没什么大事,只是相互理解一下就行”(访CR),受访者在婚姻生活中的实践策略如果是积极正向的,其对婚姻生活的态度也会受之产生正面影响,相应地对婚姻的消极忍耐的应对方式也会进而到削弱对婚姻的满意程度。文章将这一部分对应于远嫁女性婚姻满意度类型扎根理论模型中的应对方式。
4.对婚姻生活的态度。远嫁女性在婚姻生活过程中,对“迁移者”和“媳妇”的双重角色的适应,社会支持网、生活水平、家庭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最终会影响到远嫁女性对待婚姻关系的态度。“刚结婚那几年,那时候身边又没什么熟悉的人,一吵架伤心的时候就会想嫁那么远干嘛,不值得”(访XJ)。受访者在婚后,所面对的“地区差异”、“社会支持网”、“生活水平”、“家庭关系”、和“自身能力”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婚姻适应方式的不同维度,得出了“对婚姻产生怀疑”的结果。“双方父母彼此互相尊重,礼尚往来,并没有出现所谓的亲家不和,如果问我会不会后悔远嫁,我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访CR),对婚姻生活满意。
(二)婚姻满意度类型分析
文章按照受访者的婚姻适应方式包括消极的婚姻适应方式和积极的婚姻适应方式,以及生活幸福感程度包括较低、一般、较高这两个维度对受访对象进行婚姻满意度类型划分,推导出“婚姻认命型”、“婚姻知足型”和“婚姻满意型”三种婚姻满意度类型。具体如表2:
在本研究中,“婚姻认命型”的远嫁女性在婚姻的适应过程中采用的是消极的适应方式,并且生活幸福程度较低。笔者认为这一类型较为明显的表现在PJ身上,高中未毕业,辍学后到外地打工,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经历类似的现任丈夫,女方父母因其怀孕而被动认可其婚姻。研究发现,这一类型的女性在婚姻适应过程中与丈夫的沟通被动,面对婆婆的差别对待消极接纳,这种消极的婚姻适应方式伴随着社会网络支持小、个人能力较弱、家庭关系等因素,导致情绪的压抑排解,产生出“所有的所有,只能靠自己”这样的一种消极的生活满意度。这一类型与杨婷提出的婚姻满意度和婚姻调适在不同的受教育状况存在显著差异的研究结果有着相似的地方[5],文化程度越低,夫妻婚姻满意度和婚姻调适得分也会越低,这与“婚姻认命型”的个体因素如受教育水平低、消极忍耐以及婚姻满意度较弱等特点相符。
【关键词】 远嫁女性 婚姻满意度 质性研究 扎根理论
一、研究背景
据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婚姻迁移已经成为女性迁移的主要方式之一[1]。由于中国自古沿袭下来的“男娶女嫁”“嫁夫从夫”的这种婚姻模式,导致了相当一部分女性的迁移,尤其是在户籍制度的松动和大规模人口流动的背景下,女性远嫁成为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这类跨地区成婚的远嫁女性也被称为“双重外来者”[2]。不少研究对远嫁女性的婚姻状况方面,包括远嫁现状及婚姻生活的描述,以及出现的原因、影响和后果的分析[3][4],但专门从婚姻满意度方面研究远嫁女性的婚姻关系的研究较少。为此本文基于扎根理论,对远嫁女性进行深度访谈,通过扎根理论程序对资料进行分析,探索远嫁女性的婚姻状况,构建远嫁女性的婚姻满意度类型,为之后的实证分析提供理论材料。为了达成以上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研究问题如下:
1.选择远嫁的女性在婚后其对婚姻生活的满意状况如何?
2.选择远嫁的女性在婚后的婚姻满意度类型是什么?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一共选取了四位远嫁女性为研究对象,根据受访者的要求分别采用邮件、电话的形式对其进行访谈和持续回访,通过结构访谈和无结构访谈的方法收集了远嫁女性的婚后生活状况的相关经验资料。四位受访者的基本情况主要是 80,90 后,年龄在 25—32 岁之间,其中有 2 人是本科毕业,2 人初中毕业。受访者的婚龄在 2—12 年,3 人已生育, 1 人未生育,婚后就业状况 3 人都是无业,1 人是婚后多年再就业。
本文作用扎根理论方法将访谈资料通过逐步编码的方式,从原始访谈资料中提取61个初始概念,17个亚类属和9个类属,依据核心类属构建和发展远嫁女性婚姻满意度类型,建立理论模型。过程如表1:
三、访谈资料结果分析
(一)婚姻满意状况分析
本文主要从选择远嫁的缘由、影响婚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婚姻生活采取的应对方式及对婚姻生活的态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婚姻满意状况的分析。
1.选择远嫁的缘由。本文将“相识经历”、“远嫁动机”及“对待远嫁态度”整理为对应范畴,并将这三个对应范畴组合到“选择远嫁”这一主范畴之中。本文的受访者因其条件背景与其现任丈夫会有不同的相识基础和远嫁动机,女方父母对其婚姻的态度也会不一样,这些因素的存在会成为受访者们选择远嫁的因果条件。“结婚时父母是不同意的,毕竟这么远,怀孕以后没办法就同意了”(访PJ),“结婚前也幻想过婚后的生活,认为是美好幸福的,但是结婚后也闹过很多矛盾”(访WF)。远嫁女性在面对婚姻时对婚后的生活的思考如果与婚后实际会有所不一致的话,她们婚前以及婚后所要承受的压力会导致不一样的婚姻生活态度。因此本文将选择远嫁的缘由放置于理论模型中的因果条件。
2.影响婚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本文将“地区差异”、“社会支持”、“生活条件”、“家庭关系”和“个体因素”五个方面整理为影响婚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在访谈资料中体现地区差异的方面包括习俗、语言、饮食、及社会交往方式,并且受访对象根据地区差异程度大小、社会支持强弱、生活条件高低、家庭关系的和谐程度以及个体条件的不同,远嫁女性面对婚姻生活的满意度会变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文章将这一部分对应于婚姻满意度类型扎根理论模型中的中介条件。
3.婚姻适应采取的应对方式。本文将“积极适应”和“消极忍耐”整理为婚姻生活采取的应对方式的两个方面。资料分析显示出远嫁女性在婚姻生活中的实践策略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并且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强弱关系。“其实两个人在一起以后,慢慢差异就会变成不同点了,你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跟你一样,其实没什么大事,只是相互理解一下就行”(访CR),受访者在婚姻生活中的实践策略如果是积极正向的,其对婚姻生活的态度也会受之产生正面影响,相应地对婚姻的消极忍耐的应对方式也会进而到削弱对婚姻的满意程度。文章将这一部分对应于远嫁女性婚姻满意度类型扎根理论模型中的应对方式。
4.对婚姻生活的态度。远嫁女性在婚姻生活过程中,对“迁移者”和“媳妇”的双重角色的适应,社会支持网、生活水平、家庭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最终会影响到远嫁女性对待婚姻关系的态度。“刚结婚那几年,那时候身边又没什么熟悉的人,一吵架伤心的时候就会想嫁那么远干嘛,不值得”(访XJ)。受访者在婚后,所面对的“地区差异”、“社会支持网”、“生活水平”、“家庭关系”、和“自身能力”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婚姻适应方式的不同维度,得出了“对婚姻产生怀疑”的结果。“双方父母彼此互相尊重,礼尚往来,并没有出现所谓的亲家不和,如果问我会不会后悔远嫁,我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访CR),对婚姻生活满意。
(二)婚姻满意度类型分析
文章按照受访者的婚姻适应方式包括消极的婚姻适应方式和积极的婚姻适应方式,以及生活幸福感程度包括较低、一般、较高这两个维度对受访对象进行婚姻满意度类型划分,推导出“婚姻认命型”、“婚姻知足型”和“婚姻满意型”三种婚姻满意度类型。具体如表2:
在本研究中,“婚姻认命型”的远嫁女性在婚姻的适应过程中采用的是消极的适应方式,并且生活幸福程度较低。笔者认为这一类型较为明显的表现在PJ身上,高中未毕业,辍学后到外地打工,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经历类似的现任丈夫,女方父母因其怀孕而被动认可其婚姻。研究发现,这一类型的女性在婚姻适应过程中与丈夫的沟通被动,面对婆婆的差别对待消极接纳,这种消极的婚姻适应方式伴随着社会网络支持小、个人能力较弱、家庭关系等因素,导致情绪的压抑排解,产生出“所有的所有,只能靠自己”这样的一种消极的生活满意度。这一类型与杨婷提出的婚姻满意度和婚姻调适在不同的受教育状况存在显著差异的研究结果有着相似的地方[5],文化程度越低,夫妻婚姻满意度和婚姻调适得分也会越低,这与“婚姻认命型”的个体因素如受教育水平低、消极忍耐以及婚姻满意度较弱等特点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