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分成A、B组,并且告诉饲养员A组老鼠聪明,B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测试时发现,A组的老鼠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在一所普通中学的某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牧师冗长的演讲,让马克·吐温极不耐烦,他最初准备捐款,到最后不仅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甚至三次、四次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德西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讲述了这样一则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老人难以忍受。他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说孩子们给他带来了快乐,让他们明天还来。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这次老人给了5美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再也不来了。
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南风效应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使劲吹,行人为了抵御寒风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不由解开纽扣,脱掉大衣。
家庭教育中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木桶效应
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他们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霍桑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福利制度等,但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心理学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父母平时要多与孩子谈心,让孩子尽情地说,孩子们会感到轻松、愉快。
增减效应
销售员售货时,称重会先少放一些,再慢慢增加,而不是先称一大堆,再慢慢减少。递增会让顾客满意。
我们在在评价孩子的时候,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蝴蝶效应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
标签效应
二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让一些行为不良、纪律散漫的士兵每人每月向家人写一封信,信中说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半年后,这些士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去努力了。
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怎么这么笨”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
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门槛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一直积极奋发向上。
(摘自新浪·育儿)
编辑 王淑娟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分成A、B组,并且告诉饲养员A组老鼠聪明,B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测试时发现,A组的老鼠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在一所普通中学的某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牧师冗长的演讲,让马克·吐温极不耐烦,他最初准备捐款,到最后不仅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甚至三次、四次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德西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讲述了这样一则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老人难以忍受。他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说孩子们给他带来了快乐,让他们明天还来。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这次老人给了5美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再也不来了。
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南风效应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使劲吹,行人为了抵御寒风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不由解开纽扣,脱掉大衣。
家庭教育中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木桶效应
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他们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霍桑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福利制度等,但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心理学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父母平时要多与孩子谈心,让孩子尽情地说,孩子们会感到轻松、愉快。
增减效应
销售员售货时,称重会先少放一些,再慢慢增加,而不是先称一大堆,再慢慢减少。递增会让顾客满意。
我们在在评价孩子的时候,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蝴蝶效应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
标签效应
二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让一些行为不良、纪律散漫的士兵每人每月向家人写一封信,信中说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半年后,这些士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去努力了。
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怎么这么笨”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
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门槛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一直积极奋发向上。
(摘自新浪·育儿)
编辑 王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