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应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认真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锻炼,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结合实际进行设计和创新,有助于实现培养全面发展大学生的目标。
[关键词]全人教育理念;社会实践活动;价值;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3 — 0163 — 02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 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可见,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认真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锻炼,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应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结合实际进行设计和创新,有助于实现培养全面发展大学生的目标。
一、全人教育理念及问题的提出
目前,学界对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Whole Person Education)内涵的界定及其溯源的探讨有很多。全人教育的基本主张是:不贬低物质的重要性,不否认社会存在的价值,认为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与技能的训练,更应关注人的内在情感体验与人格的全面培养,达到人的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一般认为,全人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完整的人”,崇尚人的身体、心灵、精神、灵魂的整合;情意、灵性、灵感、直觉的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多元综合智能的开发;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全人,即真正全面发展的人,首先是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发展:如自然需要、社会需要、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等等,其次,是人的活动和能力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如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本文认为,全人教育是健全的教育、完整的教育,旨在培养德(Spiritual)、智(Intellectual)、体(Physical)、群(Social)、美(Aesthetic)、事(Career)、情(Emotional)七方面均衡发展的个体:良好的自我适应、良好的工作和生活适应、良好的社会适应。简言之,全人教育要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支柱,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里值得指出的一点是,全人教育旨在开发学生的各种可能的潜力,并非是培养完美之人或圣人,正视和接受学生的缺点和弱点,同样是全人教育的内涵。
传统教育的误区是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社会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活动,是知识与技能、智能与体能的有机结合,不但可以开发和锻炼人的各种可能的能力,而且可陶冶和健全其人格。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人生道路比较简单而且基本是一帆风顺的,思想单纯、热情,对社会的接触和了解都比较有限,他们该如何面对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变革时代?校园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如果仅仅是孤立地生活在校园中,缺少在社会实践中锻炼的机会,大学生就很难成为社会需要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从系统的观点看,和高校一样,社会一样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境。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就成为大学生实现全人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二、全人教育理念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
社会实践活动即大学生在校期间围绕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向社会、深入实际,识国情、受教育、学知识、长才干、做贡献的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活动过程的总称。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在发挥了校园的比较单一、平面、封闭的教育环境作用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了社会实践活动更开放、具体和多元化的特点,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将大学生思想教育、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等融为一体,使其发展为真正全面发展的人才。
实践出真知。与学习理论相比,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社会实践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通过实践,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和发展;只有通过实践,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逐步形成。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其独特的身份接触社会,用他们自己的方式了解社会、感知社会、认识社会,是其成长成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人生体验,有助于大学生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即在成功的经验中发现自我价值,还可以在失败的体验中自我反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知行统一发展,即在社会实践中发现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更加明确学习目的,从而有意识地调整学习方向,补充书本知识的不足。更重要的是,社会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各种实际能力,为他们将来迅速适应社会打下了基础;其次、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实现,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掌握认识社会的方法论,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与他人合作,为进一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改造社会作好准备。再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这是全人教育的基本要求。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实践是人的心理发展的主要条件之一,而心理素质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通过参加各种社交实践活动, 可以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大学生获得外在丰富的信息来正确评价自己,不断修正自身行为,实现素质内化和人格提升,从而培养处理复杂矛盾问题的能力,顽强拼搏、持之以恒的信心与毅力,承受压力、经受磨难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全人教育理念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
大学生由于缺少必要的社会经验,在实施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例如经费筹集和使用不善、调研方向不明、组织活动渠道不畅问题等等,这就需要在全人教育理念下,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机制设计,以保证其在策划、指导、实施、运作、监控等方面的顺利进行,并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1.更新教育理念,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运行管理机制
在高校各级领导的重视、理解及支持下,应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重要的教育环节和经常性的教育形式,建立健全大学生实践教学工作管理运行机制,把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确保活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办公室建设,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责任落实、推进有力的工作机制。要进一步加强督促检查,建立工作评估评价制度,科学合理引导,推动活动深入开展。要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建立专项工作资金。要进一步加强宣传舆论工作,形成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心系天下,知行结合,躬行实践”,大学生渴望融入社会的愿望应该得到鼓励,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捕捉社会的现实。因此,要积极看待大学生的热情与行动,更多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大学生解决好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遇到的许多实际困难。
2.整合各种资源,搭建社会实践平台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必须加强与各方面的配合与协作,充分拓展育人载体和资源。同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纽带,不仅给社会各界提供了一个了解大学生、关爱大学生的重要平台,也有利于用人单位发现、培养、储备和选拔人才。因此,有关各方要积极整合育人资源,在互动中互助,在互助中互利,在互利中共赢,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搭建必要的社会实践平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对于处在学习阶段的大学生来说,获取各种资源以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难免存在诸多困难。首先,社会实践的指导者与组织者(高校)有义务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充分利用外部力量和社会资源,让大学生更早、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并在“准职业生涯”和社会评判中不断成长。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一方面,要整合学校育人资源,高校要切实将社会实践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重要途径,作为检验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形成推动学生社会实践的工作合力;另一方面,要整合全社会的育人资源,加强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企业、公益性事业单位(诸如社区、传统教育基地、孤儿院等)的沟通交流,建立一批“实习”、“带薪实习”的定点单位,学工、学农、学军的社会实践基地。其次,为保障基地的可持续性,要充分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社会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局面,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的双方(或多方)都应当积极利用自身优势投入资金、渠道、专业知识和技能等资源对基地进行定期的动态维护,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造良好条件。
3.结合专业优势,丰富社会实践内容
基于全人教育理念,高校要育人育心,应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突出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性,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对于校企合作或者与地方共建的基地来说,主要采取科研合作、科技培训、科技帮扶等方式主动参与企业和区域科技创新工作。通过合作,加深了校企之间的沟通,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在实践中增强。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学以致用”,为迈向社会准备“内功”。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应紧紧依托专业知识,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渗透于社会实践之中。如商科学生可结合专业特点可为企业提供公关宣传、产品促销等内容丰富的活动,学生得到了“实战”的锻炼,也促进了地区商业文化的建设。社会实践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发挥所长、锻炼能力的舞台,并为大学生的成长和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开发学生兴趣,积极扶持社团活动
引导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实践活动,融入生活,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处世成熟,关心社会,对社会有贡献的知识分子和专业人才。学生社团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和爱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的学生所组成的非正式组织。在社团活动中,更容易激活学生的团体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在这个团体中,成员间有一种平等、和谐的良好关系,这有利于学生交流真实的思想,畅谈个人的真切感受,极大地满足大学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因此,应该对学生社团活动进行扶持和引导,在社团活动中,让学生寻找到由共同兴趣、爱好所带来的宽松、自由的实践氛围,有益于发挥学生的特长与社会实践的相互融合,相互交流,相互推动,相互提高,使学生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常识,协助学生在蜕变中发挥潜能,从而达到“全人”的发展目标。
〔参 考 文 献〕
〔1〕巩其亮.关于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J〕.山东农业大学报,2005,(09).
〔2〕谭敏.台湾地区全人教育理念评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8,(04).
〔3〕张志刚. 大学生社会实践策略机制的若干思考〔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14).
〔责任编辑:侯庆海〕
[关键词]全人教育理念;社会实践活动;价值;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3 — 0163 — 02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 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可见,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认真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锻炼,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应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结合实际进行设计和创新,有助于实现培养全面发展大学生的目标。
一、全人教育理念及问题的提出
目前,学界对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Whole Person Education)内涵的界定及其溯源的探讨有很多。全人教育的基本主张是:不贬低物质的重要性,不否认社会存在的价值,认为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与技能的训练,更应关注人的内在情感体验与人格的全面培养,达到人的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一般认为,全人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完整的人”,崇尚人的身体、心灵、精神、灵魂的整合;情意、灵性、灵感、直觉的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多元综合智能的开发;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全人,即真正全面发展的人,首先是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发展:如自然需要、社会需要、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等等,其次,是人的活动和能力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如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本文认为,全人教育是健全的教育、完整的教育,旨在培养德(Spiritual)、智(Intellectual)、体(Physical)、群(Social)、美(Aesthetic)、事(Career)、情(Emotional)七方面均衡发展的个体:良好的自我适应、良好的工作和生活适应、良好的社会适应。简言之,全人教育要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支柱,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里值得指出的一点是,全人教育旨在开发学生的各种可能的潜力,并非是培养完美之人或圣人,正视和接受学生的缺点和弱点,同样是全人教育的内涵。
传统教育的误区是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社会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活动,是知识与技能、智能与体能的有机结合,不但可以开发和锻炼人的各种可能的能力,而且可陶冶和健全其人格。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人生道路比较简单而且基本是一帆风顺的,思想单纯、热情,对社会的接触和了解都比较有限,他们该如何面对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变革时代?校园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如果仅仅是孤立地生活在校园中,缺少在社会实践中锻炼的机会,大学生就很难成为社会需要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从系统的观点看,和高校一样,社会一样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境。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就成为大学生实现全人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二、全人教育理念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
社会实践活动即大学生在校期间围绕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向社会、深入实际,识国情、受教育、学知识、长才干、做贡献的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活动过程的总称。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在发挥了校园的比较单一、平面、封闭的教育环境作用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了社会实践活动更开放、具体和多元化的特点,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将大学生思想教育、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等融为一体,使其发展为真正全面发展的人才。
实践出真知。与学习理论相比,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社会实践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通过实践,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和发展;只有通过实践,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逐步形成。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其独特的身份接触社会,用他们自己的方式了解社会、感知社会、认识社会,是其成长成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人生体验,有助于大学生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即在成功的经验中发现自我价值,还可以在失败的体验中自我反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知行统一发展,即在社会实践中发现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更加明确学习目的,从而有意识地调整学习方向,补充书本知识的不足。更重要的是,社会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各种实际能力,为他们将来迅速适应社会打下了基础;其次、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实现,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掌握认识社会的方法论,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与他人合作,为进一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改造社会作好准备。再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这是全人教育的基本要求。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实践是人的心理发展的主要条件之一,而心理素质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通过参加各种社交实践活动, 可以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大学生获得外在丰富的信息来正确评价自己,不断修正自身行为,实现素质内化和人格提升,从而培养处理复杂矛盾问题的能力,顽强拼搏、持之以恒的信心与毅力,承受压力、经受磨难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全人教育理念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
大学生由于缺少必要的社会经验,在实施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例如经费筹集和使用不善、调研方向不明、组织活动渠道不畅问题等等,这就需要在全人教育理念下,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机制设计,以保证其在策划、指导、实施、运作、监控等方面的顺利进行,并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1.更新教育理念,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运行管理机制
在高校各级领导的重视、理解及支持下,应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重要的教育环节和经常性的教育形式,建立健全大学生实践教学工作管理运行机制,把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确保活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办公室建设,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责任落实、推进有力的工作机制。要进一步加强督促检查,建立工作评估评价制度,科学合理引导,推动活动深入开展。要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建立专项工作资金。要进一步加强宣传舆论工作,形成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心系天下,知行结合,躬行实践”,大学生渴望融入社会的愿望应该得到鼓励,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捕捉社会的现实。因此,要积极看待大学生的热情与行动,更多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大学生解决好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遇到的许多实际困难。
2.整合各种资源,搭建社会实践平台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必须加强与各方面的配合与协作,充分拓展育人载体和资源。同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纽带,不仅给社会各界提供了一个了解大学生、关爱大学生的重要平台,也有利于用人单位发现、培养、储备和选拔人才。因此,有关各方要积极整合育人资源,在互动中互助,在互助中互利,在互利中共赢,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搭建必要的社会实践平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对于处在学习阶段的大学生来说,获取各种资源以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难免存在诸多困难。首先,社会实践的指导者与组织者(高校)有义务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充分利用外部力量和社会资源,让大学生更早、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并在“准职业生涯”和社会评判中不断成长。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一方面,要整合学校育人资源,高校要切实将社会实践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重要途径,作为检验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形成推动学生社会实践的工作合力;另一方面,要整合全社会的育人资源,加强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企业、公益性事业单位(诸如社区、传统教育基地、孤儿院等)的沟通交流,建立一批“实习”、“带薪实习”的定点单位,学工、学农、学军的社会实践基地。其次,为保障基地的可持续性,要充分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社会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局面,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的双方(或多方)都应当积极利用自身优势投入资金、渠道、专业知识和技能等资源对基地进行定期的动态维护,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造良好条件。
3.结合专业优势,丰富社会实践内容
基于全人教育理念,高校要育人育心,应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突出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性,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对于校企合作或者与地方共建的基地来说,主要采取科研合作、科技培训、科技帮扶等方式主动参与企业和区域科技创新工作。通过合作,加深了校企之间的沟通,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在实践中增强。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学以致用”,为迈向社会准备“内功”。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应紧紧依托专业知识,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渗透于社会实践之中。如商科学生可结合专业特点可为企业提供公关宣传、产品促销等内容丰富的活动,学生得到了“实战”的锻炼,也促进了地区商业文化的建设。社会实践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发挥所长、锻炼能力的舞台,并为大学生的成长和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开发学生兴趣,积极扶持社团活动
引导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实践活动,融入生活,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处世成熟,关心社会,对社会有贡献的知识分子和专业人才。学生社团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和爱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的学生所组成的非正式组织。在社团活动中,更容易激活学生的团体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在这个团体中,成员间有一种平等、和谐的良好关系,这有利于学生交流真实的思想,畅谈个人的真切感受,极大地满足大学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因此,应该对学生社团活动进行扶持和引导,在社团活动中,让学生寻找到由共同兴趣、爱好所带来的宽松、自由的实践氛围,有益于发挥学生的特长与社会实践的相互融合,相互交流,相互推动,相互提高,使学生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常识,协助学生在蜕变中发挥潜能,从而达到“全人”的发展目标。
〔参 考 文 献〕
〔1〕巩其亮.关于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J〕.山东农业大学报,2005,(09).
〔2〕谭敏.台湾地区全人教育理念评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8,(04).
〔3〕张志刚. 大学生社会实践策略机制的若干思考〔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14).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