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立和形成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本文就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从改变学习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师生关系
从2001年开始的国家新课程改革一直以来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要打破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那么作为一线历史教师该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了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这种学习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赖于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质疑是创新学习的重要环节,只有学生敢质疑、会质疑,才有创新的可能。
问题的产生可以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由教师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转化为问题情景。例如:我曾提供了很多有关秦朝和隋朝的史料给学生阅读,然后让他们对秦朝和隋朝为什么都是短命王朝进行过讨论,学生提出了许多不同见解。有的学生说:“是由于刑法残酷。”有的说:“是由于皇帝好大喜功。”有的说:“是由于滥用民力。”……我还让学生讨论:“有人说:唐朝的灭亡是因为杨贵妃,你认为这个观点对吗?”学生也都提出了很多不同见解。虽然有的见解比较幼稚和片面,但我已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创新的火花。
另一种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这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进行求异思维,从而使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以常规,大胆打破传统思维定式,以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在学习“原始人的生活”这部分知识时,就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原始人是怎么会使用火的,火是怎么得来的?”
我没有立即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进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事实证明学生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其自信心。
二、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使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了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在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我尝试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习内容,在教师安排下,由学生分别扮演某些历史人物,让他们“身临其境”,主动参与、体验和感受的历史过程。这种方式不仅能直接地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而且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引燃学生心灵中的创造火花。如:在学习商鞅变法时,就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秦王、商鞅、甘龙、杜挚等大臣围绕要不要改革进行一场的辩论,通过表演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使学生了解了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和遇到的阻力,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可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2.组织辩论赛
历史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不妨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进行辩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鼓励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无所谓对错,只要有理有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即可。例如:新教材有一个问题如下:有人说唐玄宗不宠爱杨贵妃,唐朝就不会由盛而衰是吗?为什么?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这既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地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通过实践活动可使历史知识形象化、感性化,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学习了唐朝的曲辕犁和筒车的内容后,让学生课后进行仿制,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使其掌握了原理。尽管有时学生作品并不理想,甚至可以说很幼稚,但学生毕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验、感受了历史,提高了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培养了对历史的理解力。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
传统教育观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地位不平等。所谓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造成了学生对教师的惧怕心理,在教师面前不敢发表不同意见和不同观点,导致学生个人见解得不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得到体现,所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保证,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做回自己的主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的,没有民主平等就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存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民主气氛,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后要多关心学生,多与他们谈心交朋友,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跟孩子说话”。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就是说,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去体验他们的感觉。这样,“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你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块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这时的学生才真正体现了其主体地位,这时的教育也才最能奏效。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在新时期的历史教学中,为了学生的更好发展,每一位教师都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自己的主人,这是每一位教师必须肩负的责任。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师生关系
从2001年开始的国家新课程改革一直以来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要打破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那么作为一线历史教师该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了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这种学习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赖于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质疑是创新学习的重要环节,只有学生敢质疑、会质疑,才有创新的可能。
问题的产生可以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由教师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转化为问题情景。例如:我曾提供了很多有关秦朝和隋朝的史料给学生阅读,然后让他们对秦朝和隋朝为什么都是短命王朝进行过讨论,学生提出了许多不同见解。有的学生说:“是由于刑法残酷。”有的说:“是由于皇帝好大喜功。”有的说:“是由于滥用民力。”……我还让学生讨论:“有人说:唐朝的灭亡是因为杨贵妃,你认为这个观点对吗?”学生也都提出了很多不同见解。虽然有的见解比较幼稚和片面,但我已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创新的火花。
另一种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这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进行求异思维,从而使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以常规,大胆打破传统思维定式,以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在学习“原始人的生活”这部分知识时,就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原始人是怎么会使用火的,火是怎么得来的?”
我没有立即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进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事实证明学生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其自信心。
二、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使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了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在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我尝试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习内容,在教师安排下,由学生分别扮演某些历史人物,让他们“身临其境”,主动参与、体验和感受的历史过程。这种方式不仅能直接地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而且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引燃学生心灵中的创造火花。如:在学习商鞅变法时,就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秦王、商鞅、甘龙、杜挚等大臣围绕要不要改革进行一场的辩论,通过表演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使学生了解了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和遇到的阻力,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可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2.组织辩论赛
历史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不妨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进行辩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鼓励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无所谓对错,只要有理有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即可。例如:新教材有一个问题如下:有人说唐玄宗不宠爱杨贵妃,唐朝就不会由盛而衰是吗?为什么?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这既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地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通过实践活动可使历史知识形象化、感性化,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学习了唐朝的曲辕犁和筒车的内容后,让学生课后进行仿制,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使其掌握了原理。尽管有时学生作品并不理想,甚至可以说很幼稚,但学生毕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验、感受了历史,提高了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培养了对历史的理解力。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
传统教育观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地位不平等。所谓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造成了学生对教师的惧怕心理,在教师面前不敢发表不同意见和不同观点,导致学生个人见解得不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得到体现,所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保证,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做回自己的主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的,没有民主平等就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存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民主气氛,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后要多关心学生,多与他们谈心交朋友,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跟孩子说话”。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就是说,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去体验他们的感觉。这样,“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你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块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这时的学生才真正体现了其主体地位,这时的教育也才最能奏效。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在新时期的历史教学中,为了学生的更好发展,每一位教师都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自己的主人,这是每一位教师必须肩负的责任。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