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建成6000个以上乡村旅游模范村,形成10万个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受益农民5000万人……时间已经过去两年,各地都在快马加鞭,中国美丽乡村研究中心的说法是“几乎每个省份都出台了指导意见,几乎每个省份都明确了牵头部门,几乎每个省份都安排了财政资金”,《中国经济周刊》从中找到了一个典型案例——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国企先导”的“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新思路:国企下乡
美丽乡村是国家战略,但完全靠财政投入来建设很不现实,一村一镇更无力完成这一浩大工程;投资风险和效益缓释又使纯粹的市场化运作难以实现。江宁的“国企下乡”则让人们看到了一种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建设思路。
南京江宁旅游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钱鹏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江宁国企下乡直接运作“美丽乡村”始于2012年底启动的西部片区建设。以路桥建设为主,投资、貿易、交通、物流、酒店、旅游等产业为辅的江宁交通建设集团,依托企业资源和专业优势,以“路”切入,先后完成了美丽乡村示范区生态循环道路、沿线驿站、节点景观、土地整治及景观绿化项目,总里程约80公里的生态循环道路和长约40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将一个个散落珍珠般的乡间美景串联起来。
在初步构建美丽乡村示范区大景区格局的同时,江宁交通建设集团完成了江宁西部旅游“联一线”“联二线”构想,其依傍茶山、水库直接打造的黄龙岘茶文化村更堪称典范。
黄龙岘村位于江宁区西南角,竹林婆娑、山水成趣,但地处偏僻鲜为人知。道路建设与旅游项目统一规划使其“脱颖而出”,迅速成为农村旅游经济的“江宁王牌”,短短几年间,这里打造了千亩茶园观光道、茶文化风情街道、千年古官道、仙竹林荫道及诗画黄龙潭等“四道一潭四十景”,可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休闲需求。“旅游 生态”“旅游 文化”“旅游 农业”,一步步提升着乡村旅游的丰富性和体验性,黄龙岘茶文化村因此获得了“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60多项荣誉称号,接待游客超过400万人,旅游总收入突破1亿元。
交通建设集团的成功实践带动了江宁其他国企的“跟进”。江宁区商务商贸集团关停、整合部分国有商店和粮管所,在相关地块改建中小型商业综合体,逐步在农村集镇形成各具特色的一体化商业网点。2017年3月,江宁区顺势而为,由国资办牵头,旅游、交通等部门和单位共同组建起专注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南京江宁旅游产业集团,使“下乡国企”的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
国企下乡“杜绝与民争利”
国企下乡担当起“拓荒者”和“铺路石”,但江宁区的主政者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农民才是农村的真正主人,他们是美丽乡村的受益者,更应当是建设者。
由于看不到传统农耕的未来,很多地方的农民对土地的留恋和虔诚逐渐淡漠,农村“空心化”日趋严重。而美丽乡村建设启动后,普遍的误区是将“美丽乡村”等同于“漂亮民居”,许多地方模仿城市改造村庄甚至以“买断”方式迁出原住民,淳朴乡居的幸福感受完全让位于匆匆过客的乡愁体验。
为了“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江宁下乡国企始终坚持少拆除多修复、少征收多种植、少限制多引导、少投入多扶持的建设理念,既不搞大拆大建,又确保提档升级,更为重要的是成功实践了“农民主体”和“宜居宜业”的建设理念。
钱鹏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江宁区十分注意国企与农民的行为边界,对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和单体投资较大的项目,采取国企主导、街道配合的建设路径;对能够吸引社会资本操作的项目,鼓励街道招商引资;对适合“创业富民”的项目则积极引导农民自主建设。
据钱鹏辉介绍,为确保专业管理、高效运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江宁区属国有企业先后以合资、合作等方式与农村街道共同建立了若干美丽乡村开发经营机构,但国有公司和联合企业都将“杜绝与民争利”作为基本原则,唤起农民建设家乡的内生动力则是企业的重要职责。
下乡伊始,交通建设集团就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向开展餐饮、住宿等经营的农户提供资金补助、技能指导和营销协作,同时,尽量与村民自主项目实行“市场错位”,甚至主动撤出景区自行车租赁等农民既有经营意愿又有操作能力的盈利项目。在交通建设集团的直接帮助和引导下,黄龙岘村52户村民中有40多户搞起了茶楼、餐厅、客栈、茶乡土特产等特色经营项目,经营户人均收入从0.6万元迅速增长至3.5万元,在吸引农民返乡的同时,还间接带动周边村民3000多人参与创业。
位于江宁区横溪街道的上范、兴范两村紧邻龙山水库,群山环绕、竹林簇拥。江宁交通建设集团在秉承村庄原有生态的前提下使其破旧出新,并发挥自身招商引资及产业规划方面的优势,先后帮助当地成功引进心宿、茑舍等10多个知名民宿品牌,使“龙乡·双范”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旅文化精品。
另据了解,未来5年,江宁“下乡国企”将投入30亿元重点推进中部片区的基础设施及旅游配套建设,2017年要完成道路交通等“十大工程”,全力打造一批具有浓郁“江宁味道”的乡村旅游项目,江宁农民或将因此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大都市近郊水乡田园型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新思路:国企下乡
美丽乡村是国家战略,但完全靠财政投入来建设很不现实,一村一镇更无力完成这一浩大工程;投资风险和效益缓释又使纯粹的市场化运作难以实现。江宁的“国企下乡”则让人们看到了一种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建设思路。
南京江宁旅游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钱鹏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江宁国企下乡直接运作“美丽乡村”始于2012年底启动的西部片区建设。以路桥建设为主,投资、貿易、交通、物流、酒店、旅游等产业为辅的江宁交通建设集团,依托企业资源和专业优势,以“路”切入,先后完成了美丽乡村示范区生态循环道路、沿线驿站、节点景观、土地整治及景观绿化项目,总里程约80公里的生态循环道路和长约40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将一个个散落珍珠般的乡间美景串联起来。
在初步构建美丽乡村示范区大景区格局的同时,江宁交通建设集团完成了江宁西部旅游“联一线”“联二线”构想,其依傍茶山、水库直接打造的黄龙岘茶文化村更堪称典范。
黄龙岘村位于江宁区西南角,竹林婆娑、山水成趣,但地处偏僻鲜为人知。道路建设与旅游项目统一规划使其“脱颖而出”,迅速成为农村旅游经济的“江宁王牌”,短短几年间,这里打造了千亩茶园观光道、茶文化风情街道、千年古官道、仙竹林荫道及诗画黄龙潭等“四道一潭四十景”,可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休闲需求。“旅游 生态”“旅游 文化”“旅游 农业”,一步步提升着乡村旅游的丰富性和体验性,黄龙岘茶文化村因此获得了“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60多项荣誉称号,接待游客超过400万人,旅游总收入突破1亿元。
交通建设集团的成功实践带动了江宁其他国企的“跟进”。江宁区商务商贸集团关停、整合部分国有商店和粮管所,在相关地块改建中小型商业综合体,逐步在农村集镇形成各具特色的一体化商业网点。2017年3月,江宁区顺势而为,由国资办牵头,旅游、交通等部门和单位共同组建起专注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南京江宁旅游产业集团,使“下乡国企”的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
国企下乡“杜绝与民争利”
国企下乡担当起“拓荒者”和“铺路石”,但江宁区的主政者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农民才是农村的真正主人,他们是美丽乡村的受益者,更应当是建设者。
由于看不到传统农耕的未来,很多地方的农民对土地的留恋和虔诚逐渐淡漠,农村“空心化”日趋严重。而美丽乡村建设启动后,普遍的误区是将“美丽乡村”等同于“漂亮民居”,许多地方模仿城市改造村庄甚至以“买断”方式迁出原住民,淳朴乡居的幸福感受完全让位于匆匆过客的乡愁体验。
为了“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江宁下乡国企始终坚持少拆除多修复、少征收多种植、少限制多引导、少投入多扶持的建设理念,既不搞大拆大建,又确保提档升级,更为重要的是成功实践了“农民主体”和“宜居宜业”的建设理念。
钱鹏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江宁区十分注意国企与农民的行为边界,对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和单体投资较大的项目,采取国企主导、街道配合的建设路径;对能够吸引社会资本操作的项目,鼓励街道招商引资;对适合“创业富民”的项目则积极引导农民自主建设。
据钱鹏辉介绍,为确保专业管理、高效运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江宁区属国有企业先后以合资、合作等方式与农村街道共同建立了若干美丽乡村开发经营机构,但国有公司和联合企业都将“杜绝与民争利”作为基本原则,唤起农民建设家乡的内生动力则是企业的重要职责。
下乡伊始,交通建设集团就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向开展餐饮、住宿等经营的农户提供资金补助、技能指导和营销协作,同时,尽量与村民自主项目实行“市场错位”,甚至主动撤出景区自行车租赁等农民既有经营意愿又有操作能力的盈利项目。在交通建设集团的直接帮助和引导下,黄龙岘村52户村民中有40多户搞起了茶楼、餐厅、客栈、茶乡土特产等特色经营项目,经营户人均收入从0.6万元迅速增长至3.5万元,在吸引农民返乡的同时,还间接带动周边村民3000多人参与创业。
位于江宁区横溪街道的上范、兴范两村紧邻龙山水库,群山环绕、竹林簇拥。江宁交通建设集团在秉承村庄原有生态的前提下使其破旧出新,并发挥自身招商引资及产业规划方面的优势,先后帮助当地成功引进心宿、茑舍等10多个知名民宿品牌,使“龙乡·双范”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旅文化精品。
另据了解,未来5年,江宁“下乡国企”将投入30亿元重点推进中部片区的基础设施及旅游配套建设,2017年要完成道路交通等“十大工程”,全力打造一批具有浓郁“江宁味道”的乡村旅游项目,江宁农民或将因此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大都市近郊水乡田园型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