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高校建档立卡生资助体系的构建是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质量提升的重要保证,是攻坚扶贫战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目前高校建档立卡生资助工作现状,围绕“精准、育人、保密、服务”四大原则,从而树立以生为本人文化资助体系理念,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完善资助服务体系,建立建档立卡生跟踪反馈机制,加强学生诚信意识。
关键词:高校;资助工作;精准资助;建档立卡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攻坚扶贫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随着十九大的召开,精准扶贫的战略更是党与国家扶贫的重要一环,为了打好攻坚扶贫战,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绝对胜利,高校建档立卡生精准化资助是提高我国扶贫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落实精准扶贫的有力保证。建档立卡贫困户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关注对象,高校建档立卡生资助工作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高校资助不仅仅停留在经济物质层面资助,而是更加关注每位学生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从根本上阻断建档立卡生及其家庭的贫困代际传递。
一、高校建档立卡生资助工作现状
十九大对近五年来教育扶贫的成效给予了一定的肯定,贫困人数显著减少中国扶贫事业取得显著成效。截止2016年底,我国农村建档立卡人数4390万人,相比于2015年,全国减少1240万人。但农村人口贫困脱贫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突出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高等学校建档立卡生的精准资助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帮扶对象,重点在于高校资助工作中将建档立卡生精确识别。目前,高校建档立卡生资助工作仍然存在不少挑战。
(一)建档立卡生贫困认定材料真实性、准确性难判断
高校建档立卡生的认定大多停留在纸质材料,这种认定方式成本较低,高校与地方扶贫单位学生家庭信息共享不到位,很容易产生学生谎报贫困等级,造成建档立卡生认定工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较低。此外,高校中也不缺乏有些家庭困难学生自尊心较强,并不主动参加学校的贫困认定工作。学生贫困认定工作是高校建档立卡生资助体系的坚实基础,一旦学生贫困认定存在虚假和漏报,资助工作的成效将大打折扣。
(二)高校范式资助方式僵化,缺乏人文关怀
中国高校范式资助方式的制度化“强权资助”,容易造成建档立卡生的心灵创伤。范式的资助方式以在“阳光下操作”来达到“公平公正”的资助目的,殊不知触及了受助建档立卡生的隐私和自尊。建档立卡生是贫困学生中最为贫困的學生群体,这部分学生受经济窘迫的情况下学习成绩、自信心和社会交往能力较差。若只注重建档立卡生表面的物质资助,忽视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这种“输血式”的资助方式可能会适得其反:一是性格内向的建档立卡生受到资助后自尊心受损,自信心下降;二是学生诚信感恩缺失,认为学校资助是理所应当。
(三)建档立卡生跟踪反馈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高校建档立卡生资助工作的监督体系逐渐成熟,但仍然存在缺陷。具体而言,受助建档立卡生的跟踪反馈无论是从学生的个人发展还是高校资助工作效果都具有必要性,缺乏对受助建档立卡生的必要调查,无法掌握学生对奖助学金的使用情况,学生表现差,助而不学的现象时常发生,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丧失,资助工作有其表而无其里;高校资助工作大多事务繁杂,资助工作方式通常杂乱无章,若对资助工作者不加以定期考核培训,时常会出现消极怠慢现象,对建档立卡生的资助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高校建档立卡生资助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推进高校建档立卡生资助体系的建立需要围绕“精准、育人、服务、保密”这四项原则,从而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资助服务体系。
(一)精准原则
推进高校建档立卡生资助工作效率,需要以精准原则为基础。精准原则主要包括“六个精准”,即对象精准、资金精准、项目精准、措施精准,技术精准,帮扶精准。具体而言,对象精准,即建档立卡生帮扶对象认定精准,建档立卡生是特困生中重点帮扶对象,对象认定精准才能更准确地帮扶;资金精准,以往高校资助资金使用粗糙,资金使用效率较低;项目精准,高校对学生的资助需要落实到具体资助项目上,这样才能实现精准资助,需因人施教、对症下药;措施精准,措施到生是建档立卡生资助工作的内在要求,强调师生结对帮扶的必要性;技术精准,即需要推进高校建档立卡生资助工作需完善资助工作信息化系统建设,多途径收集受助学生的信息,建立动态化建档立卡生资助平台;帮扶精准,建档立卡生的帮扶是从入学到就业全过程,给予学生思想上关心、学习上指导、生活上帮助、心理上支持、就业上帮扶。
(二)育人原则
促进高校建档立卡生资助成效,需要以育人原则为导向。育人原则首先具有政治功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一份讲政治的工作,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围绕着党中央,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历困难而失学的总目标,落实党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中的重要政策,建档立卡生资助工作需要以生为本,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政策认同感,促进高校建档立卡生资助体系的和谐发展;其次,育人原则具有德育功能,诚信是立足社会之本,也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加强学生诚信教育,树立良好的诚信观,努力将诚信意识转化为诚信实践。
(三)保密原则
建立高校建档立卡生资助体系,需要以保密原则为盾牌。保密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体现在建档立卡生认定过程中,将全国贫困生信息网和高校贫困生数据库进行信息比对,精准确定名额,避免学生公开认定,自揭伤疤;第二体现在资助手段上,随着我国社会科技信息化发展,对于建档立卡生的信息收集不仅局限于一纸凭证,利用网络数据大平台全方位了解在校建档立卡生的情况,针对性地进行隐形帮扶。
(四)服务原则
完善高校建档立卡生资助体系,需要以服务原则为目标。服务原则旨在打破传统的范式资助方式,在资助工作具体执行过程中注入人文关怀,为学生提供更好服务和发展平台,针对不同家庭背景情况、自身情况的建档立卡生进行个性化的帮扶,“一对一”地为其服务,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物质上能减轻负担,精神上能够增加自信。 三、高校建档立卡生精准资助体系构建
(一)树立以建档立卡生为本的人文化资助理念
对于建档立卡生的资助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要注重物质资助和精神抚慰有机结合,树立以生为本的人文化資助理念,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情感和内在价值,结合不同学生自身情况设计多元化的发展路径,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追求卓越的意识,提升自身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真正做到让每一名建档立卡生上好学、学好习、就好业,促进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构建精准化的资助体系
建档立卡生的认定识别应摒弃先前“完全公开”的程序,利用大数据技术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数据分析,更加精准地描述学生画像,促使资助工作顺利进行。现代大数据信息技术具有精准性、动态性和共享性三大特点:精准性,大数据平台通过收集学生在校的生活水平、刷卡记录等信息,对每位建档立卡生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分析,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帮扶方案,从而达到精准扶贫的效果;动态性,大数据平台能够提供良好的建档立卡生动态信息管理平台系统,并及时更新动态信息管理系统,与全国扶贫信息系统相结合,了解每一名建档立卡生的实时家庭情况;共享性,全国学生资助中心需要建立全国建档立卡生学生数据库,对下满足各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的精准认定,对上实现与“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无缝对接。
利用现代大数据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高校精准扶贫的资助工作科学化、资助方式人性化、资助形式隐形化。
1.实现资助工作科学化。在大数据信息技术环境下,启用全国建档立卡生贫困库,对在校建档立卡生与全国建档立卡生贫困库进行对比和筛选,迅速认定受助学生,并根据贫困等级进行针对性资助;同时,建立高校建档立卡生监控系统,了解每名建档立卡生在校消费情况、刷卡记录,结合老师同学们反映的真实情况,全方位了解受助学生,针对性地帮扶需要帮扶的建档立卡生。
2.实现资助方式人性化。大数据信息技术提供的数据平台可以准确了解每名建档立卡生的家庭情况,不需要公开学生的家庭信息,将高校的“强权化资助”转变为“人性化资助”,充分尊重每位建档立卡生,达到“经济上解困、心理上解惑、品格上扶志”的育人效果。
3.实现资助形式隐形化。高校贫困生资助发展方向趋于隐形化资助,高校中,不少建档立卡生自尊心较强,不愿接受学校的直接资助,所以存在很多需要资助的隐形建档立卡生。大数据信息技术全方位多层次搜集所有在校生的信息数据,分析学生画像,迅速筛选出可疑的学生名单,安排固定的帮扶教师,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一定的资助。
(三)建立建档立卡生跟踪反馈机制
建立建档立卡生跟踪反馈机制。建档立卡生资助工作的成效好坏需要对建档立卡生进行跟踪反馈并进行评价,对在校受助建档立卡生进行定期谈话,假期家访,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目标,心理动态,安排帮扶教师对其进行跟踪辅导;对已经毕业就业的建档立卡生,要做好毕业回访工作,建立与其沟通平台,及时了解其发展动态,提供一定的帮助与支持。建档立卡生精准资助不仅仅是学生在校期间的资助工作,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让建档立卡生时刻感受到政府、社会和母校对其的关怀。邀请优秀的建档立卡生做个人优秀事迹宣讲,设立建档立卡生专项奖学金,专门资助在校建档立卡生,形成良好的资助循环。
参考文献
[1]张福友.关于普通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理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78-80.
[2]白华.盲助:高校贫困生资助范式的路径选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4).
[3]杨晓慧.关于新时期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6,(5).
[4]吴丽仙.建立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2015,(9).
作者简介
郭维阳(1992—),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公共管理学硕士,单位: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公共管理专业;研究方向:高校学生资助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高校;资助工作;精准资助;建档立卡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攻坚扶贫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随着十九大的召开,精准扶贫的战略更是党与国家扶贫的重要一环,为了打好攻坚扶贫战,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绝对胜利,高校建档立卡生精准化资助是提高我国扶贫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落实精准扶贫的有力保证。建档立卡贫困户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关注对象,高校建档立卡生资助工作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高校资助不仅仅停留在经济物质层面资助,而是更加关注每位学生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从根本上阻断建档立卡生及其家庭的贫困代际传递。
一、高校建档立卡生资助工作现状
十九大对近五年来教育扶贫的成效给予了一定的肯定,贫困人数显著减少中国扶贫事业取得显著成效。截止2016年底,我国农村建档立卡人数4390万人,相比于2015年,全国减少1240万人。但农村人口贫困脱贫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突出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高等学校建档立卡生的精准资助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帮扶对象,重点在于高校资助工作中将建档立卡生精确识别。目前,高校建档立卡生资助工作仍然存在不少挑战。
(一)建档立卡生贫困认定材料真实性、准确性难判断
高校建档立卡生的认定大多停留在纸质材料,这种认定方式成本较低,高校与地方扶贫单位学生家庭信息共享不到位,很容易产生学生谎报贫困等级,造成建档立卡生认定工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较低。此外,高校中也不缺乏有些家庭困难学生自尊心较强,并不主动参加学校的贫困认定工作。学生贫困认定工作是高校建档立卡生资助体系的坚实基础,一旦学生贫困认定存在虚假和漏报,资助工作的成效将大打折扣。
(二)高校范式资助方式僵化,缺乏人文关怀
中国高校范式资助方式的制度化“强权资助”,容易造成建档立卡生的心灵创伤。范式的资助方式以在“阳光下操作”来达到“公平公正”的资助目的,殊不知触及了受助建档立卡生的隐私和自尊。建档立卡生是贫困学生中最为贫困的學生群体,这部分学生受经济窘迫的情况下学习成绩、自信心和社会交往能力较差。若只注重建档立卡生表面的物质资助,忽视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这种“输血式”的资助方式可能会适得其反:一是性格内向的建档立卡生受到资助后自尊心受损,自信心下降;二是学生诚信感恩缺失,认为学校资助是理所应当。
(三)建档立卡生跟踪反馈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高校建档立卡生资助工作的监督体系逐渐成熟,但仍然存在缺陷。具体而言,受助建档立卡生的跟踪反馈无论是从学生的个人发展还是高校资助工作效果都具有必要性,缺乏对受助建档立卡生的必要调查,无法掌握学生对奖助学金的使用情况,学生表现差,助而不学的现象时常发生,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丧失,资助工作有其表而无其里;高校资助工作大多事务繁杂,资助工作方式通常杂乱无章,若对资助工作者不加以定期考核培训,时常会出现消极怠慢现象,对建档立卡生的资助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高校建档立卡生资助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推进高校建档立卡生资助体系的建立需要围绕“精准、育人、服务、保密”这四项原则,从而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资助服务体系。
(一)精准原则
推进高校建档立卡生资助工作效率,需要以精准原则为基础。精准原则主要包括“六个精准”,即对象精准、资金精准、项目精准、措施精准,技术精准,帮扶精准。具体而言,对象精准,即建档立卡生帮扶对象认定精准,建档立卡生是特困生中重点帮扶对象,对象认定精准才能更准确地帮扶;资金精准,以往高校资助资金使用粗糙,资金使用效率较低;项目精准,高校对学生的资助需要落实到具体资助项目上,这样才能实现精准资助,需因人施教、对症下药;措施精准,措施到生是建档立卡生资助工作的内在要求,强调师生结对帮扶的必要性;技术精准,即需要推进高校建档立卡生资助工作需完善资助工作信息化系统建设,多途径收集受助学生的信息,建立动态化建档立卡生资助平台;帮扶精准,建档立卡生的帮扶是从入学到就业全过程,给予学生思想上关心、学习上指导、生活上帮助、心理上支持、就业上帮扶。
(二)育人原则
促进高校建档立卡生资助成效,需要以育人原则为导向。育人原则首先具有政治功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一份讲政治的工作,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围绕着党中央,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历困难而失学的总目标,落实党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中的重要政策,建档立卡生资助工作需要以生为本,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政策认同感,促进高校建档立卡生资助体系的和谐发展;其次,育人原则具有德育功能,诚信是立足社会之本,也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加强学生诚信教育,树立良好的诚信观,努力将诚信意识转化为诚信实践。
(三)保密原则
建立高校建档立卡生资助体系,需要以保密原则为盾牌。保密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体现在建档立卡生认定过程中,将全国贫困生信息网和高校贫困生数据库进行信息比对,精准确定名额,避免学生公开认定,自揭伤疤;第二体现在资助手段上,随着我国社会科技信息化发展,对于建档立卡生的信息收集不仅局限于一纸凭证,利用网络数据大平台全方位了解在校建档立卡生的情况,针对性地进行隐形帮扶。
(四)服务原则
完善高校建档立卡生资助体系,需要以服务原则为目标。服务原则旨在打破传统的范式资助方式,在资助工作具体执行过程中注入人文关怀,为学生提供更好服务和发展平台,针对不同家庭背景情况、自身情况的建档立卡生进行个性化的帮扶,“一对一”地为其服务,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物质上能减轻负担,精神上能够增加自信。 三、高校建档立卡生精准资助体系构建
(一)树立以建档立卡生为本的人文化资助理念
对于建档立卡生的资助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要注重物质资助和精神抚慰有机结合,树立以生为本的人文化資助理念,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情感和内在价值,结合不同学生自身情况设计多元化的发展路径,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追求卓越的意识,提升自身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真正做到让每一名建档立卡生上好学、学好习、就好业,促进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构建精准化的资助体系
建档立卡生的认定识别应摒弃先前“完全公开”的程序,利用大数据技术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数据分析,更加精准地描述学生画像,促使资助工作顺利进行。现代大数据信息技术具有精准性、动态性和共享性三大特点:精准性,大数据平台通过收集学生在校的生活水平、刷卡记录等信息,对每位建档立卡生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分析,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帮扶方案,从而达到精准扶贫的效果;动态性,大数据平台能够提供良好的建档立卡生动态信息管理平台系统,并及时更新动态信息管理系统,与全国扶贫信息系统相结合,了解每一名建档立卡生的实时家庭情况;共享性,全国学生资助中心需要建立全国建档立卡生学生数据库,对下满足各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的精准认定,对上实现与“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无缝对接。
利用现代大数据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高校精准扶贫的资助工作科学化、资助方式人性化、资助形式隐形化。
1.实现资助工作科学化。在大数据信息技术环境下,启用全国建档立卡生贫困库,对在校建档立卡生与全国建档立卡生贫困库进行对比和筛选,迅速认定受助学生,并根据贫困等级进行针对性资助;同时,建立高校建档立卡生监控系统,了解每名建档立卡生在校消费情况、刷卡记录,结合老师同学们反映的真实情况,全方位了解受助学生,针对性地帮扶需要帮扶的建档立卡生。
2.实现资助方式人性化。大数据信息技术提供的数据平台可以准确了解每名建档立卡生的家庭情况,不需要公开学生的家庭信息,将高校的“强权化资助”转变为“人性化资助”,充分尊重每位建档立卡生,达到“经济上解困、心理上解惑、品格上扶志”的育人效果。
3.实现资助形式隐形化。高校贫困生资助发展方向趋于隐形化资助,高校中,不少建档立卡生自尊心较强,不愿接受学校的直接资助,所以存在很多需要资助的隐形建档立卡生。大数据信息技术全方位多层次搜集所有在校生的信息数据,分析学生画像,迅速筛选出可疑的学生名单,安排固定的帮扶教师,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一定的资助。
(三)建立建档立卡生跟踪反馈机制
建立建档立卡生跟踪反馈机制。建档立卡生资助工作的成效好坏需要对建档立卡生进行跟踪反馈并进行评价,对在校受助建档立卡生进行定期谈话,假期家访,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目标,心理动态,安排帮扶教师对其进行跟踪辅导;对已经毕业就业的建档立卡生,要做好毕业回访工作,建立与其沟通平台,及时了解其发展动态,提供一定的帮助与支持。建档立卡生精准资助不仅仅是学生在校期间的资助工作,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让建档立卡生时刻感受到政府、社会和母校对其的关怀。邀请优秀的建档立卡生做个人优秀事迹宣讲,设立建档立卡生专项奖学金,专门资助在校建档立卡生,形成良好的资助循环。
参考文献
[1]张福友.关于普通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理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78-80.
[2]白华.盲助:高校贫困生资助范式的路径选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4).
[3]杨晓慧.关于新时期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6,(5).
[4]吴丽仙.建立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2015,(9).
作者简介
郭维阳(1992—),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公共管理学硕士,单位: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公共管理专业;研究方向:高校学生资助理论与实践。